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黄元吉内丹思想研究(十二)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余强军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举凡男女交媾、入胎、怀孕、爱恋以及性高潮等是启发丹道修炼最直接的后天生命现象,类比联想,每每触发丹家灵感,所以丹经常言金丹与生身之事同也。在实际的丹道修炼中,以真意即元神招摄先天一气是关键。所以黄元吉常说:“但言神气而不必言精也。”养精之功夫在神气。先天精气神并不是一个次第生发的过程,更可能是一起并行的过程。黄元吉认为,元精以津液为验,即“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浩浩如潮生,溶溶似冰泮。元气以丹田之蓬勃气机为验。元神以仁体呈露时类似恻隐之端倪而现。进一步说,元精是在虚无静寂之中一觉而醒时生出的精微的华池神水;元气是周流一身,与天地相通的刚健纯正的能量流;元神是没有思虑杂念时纯粹的意识知觉。某些丹经说精气神的生发是严格按照三关次第的,这样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精、气、神一步一步的炼化更可能只是丹家叙述的方便。所以黄元吉说:“自初功言曰炼精,而气与神在焉;二步曰炼气,而神与精在焉;三步曰炼神,而精与气亦在焉;即还虚合道,道合自然,自始至终,俱不离也。”

关于坎离交、乾坤交和大药生发的问题。

黄元吉说:“迨后天水火既调,然后坎中一阳自下而上,离中一阴自上而下,上下相会于虚危穴中,烹之炼之而先天一气来归,

玄牝之门兆象矣!……有此坎离真阴真阳一鼓而出,及至水刚火柔,鼎虚药实,自然天地一点真阳之气不自内、不自外出来。此所谓真铅也,又

①同上书,第362页。

②同上书,第409页。

①  蒋门马校注本,第126页。

所谓先天乾金也。”虚危穴,即会阴穴,亦即阴跷,在丹道穴位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性命圭旨》云:“所谓虚危穴者,即地户禁门是也。其穴在于任督二脉中间,上通天谷,下达涌泉。故先圣有言:天门当开,地户永闭。盖精气聚散常在此处,水火发端也在此处,阴阳变化也在此处,有无交入也在此处,子母分胎也在此处。”黄元吉说:“忽焉神入杳冥,猛然一觉而醒,此时我即观阴跷一脉动否?动即真精生时也。”南怀瑾先生说:“海底轮,这是生命能量的基点,多数人一生未能发动,如果能够发动的话,绝对可以返老还童。”黄元吉说将神光默照下丹田一寸三分处,以真意下入阴跷,提起会阴之动气,上入黄庭中,又以真意引起绛宫阴精,下会丹田,久之真阴真阳凝结丹田,蓬蓬勃勃,真气腾腾,即坎离交媾之真景象。乾坤交媾而结丹。黄元吉说:“在先天离是纯阳之乾,坎是纯阴之坤。因气机一动,乾之中爻走入坤宫,坤之中爻走入乾窍,乾遂虚而为离,坤遂实而成坎。……学人得阳生,只算一边功夫,安望结胎成圣?惟将此阳气引之上升,复合周身之阴精,更与泥丸、绛宫之神髓、灵液交合为一,此正谓‘东家女(木汞也),西舍郎(金铅也),夫妻配合入洞房,黄婆劝饮醍醐酒,每日薰薰醉一场’。此乾坤交而结丹,前只是坎离交而产药。有此真铅真汞一合,才可还丹。铅即水中所生之金,汞即火中所生之木。前只算凡铅凡汞,到此才算真铅真汞。”黄元吉在这里解释了从坎离交到乾坤交的过程,亦即取坎填离,取出坎中真阳补离中真阴,返还乾坤真面目。

一般而言,在筑基炼己之后,即进入丹道实质的修炼阶段,诸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运转周天河车,圣婴温养等,一路进程涉及到的皆是精气神药物的生发与转化。黄元吉说:“然内药外药,内丹外丹,取坎填离,抽铅添汞,种种喻象比名,要不外精气神。”从丹道修炼的全部过程来看,炼精化气侧重在大药的生发,炼气化神侧重在“化”。从量变到质变、从有为到无为、从后天到先天、从阴质到纯阳,药物渐生渐化,“化”字是关键。何谓小药、大药?黄元吉在《道德经讲义》第二十六章说:“始用顺道之常,效夫妇交媾之法,以火入水乡,即是以神入气中,此为凡父凡母交而产药;迨至火蒸水沸,水底金生,斯时玄窍开而真信至,是为真阳生而小药产,此为外药;金气既生,真铅自足,于以火促水腾,木载金升,切切崔之,款款运之,上升乾鼎,以真铅配真汞,以真火真意引入下丹田,即入坤腹,以炉鼎和药物炼丹,此返坎为男,复离为女,颠倒女男,迭为宾主,收归坤炉,烹炼一晌,再候真阳火动,以为真丹大药,此为内药生,有曰大药产,此为灵父圣母交媾育者也。且前小药之生,动在肾管外,其气小,故曰小药、外药;此则动于气根之内,生时有天应星、地应潮、六根震动之状,故曰内药、大药,又曰金丹。再以此金丹运起河车,

①同上书,第361页。

②《道藏》第9册第526页。

③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鼓动巽风,施用坤火,合离宫真精而煅之,真气合真精,即以先天阳气制伏后天阴精,阴精亦合真气而化为圣胎。夫真气,自真精而生者,为子气,气复归精,故喻子投母胎,所谓‘子恋母而来,母恋子而住,子母相抱,神气相依。’即内用天然真火,外用阴符阳火,内外交炼,即结为圣胎,所谓‘铅将尽,汞亦干,化为一块紫金霜。’”丹经一般认为初步凝神入气穴、坎离交媾亦即水火既济,就会小药产生。在筑基或者炼精化气时,恍惚杳冥、丹田真阳微动,生发的药物就是小药,行小周天火候。黄元吉说因为气小,一日十二时,但有阳生,皆可行之。《性命法决明指》也说“精气不足为小药”。小药生的景象一般是:丹田气融、痒生毫窍、全身酥绵、阳物勃起、精生气动等,对应的就是活子时和一阳生。黄元吉说:“一阳之动,不妄走作,不外渗漏,久之一团熏蒸之气。药是他,火是他。于此外而内之,逆而收之,下而上之,就是采取。此时药即是火,火即是要,药火二而一者。”吕纯阳曰:“一阳初动,中宵漏永,温温铅鼎,光透帘帏。”《古书隐楼藏书·琐言续》说:“功到寂无所寂,忽觉内机有若得得焉,此是活子之初;继觉勃然机现,乃是活子正象;油然内透,将达男根,乃是活子内炁充盈。”如此再做工夫,如黄元吉在候“真阳火动”,待到火候功足,丹经认为在“阳光三现”之后,即在眉间有白光闪现,此时真气已完全凝聚鼎中,黄元吉说此药内动在气根之内,不是动在肾管之外,元精不会再外泄,所以是真铅内药或者说大药。所谓“阴阳交媾罢,一点落黄庭。”内药生、胎婴现即可行大周天火候。

气根内的大药一般需要七天的采取使得鼎中火珠成象,即将内药外药凝结成丹母。黄元吉说:“当阳关闭固,绝外呼吸,息息归真,神神听命,气入神中,神包气外,久之浑然无气息往来,惟觉一点灵光隐约在灵台上,则元气化为元神也矣。自此气和于漠,神凝于虚,再行向上工夫,迁神于上田,以无为神火,炼七日过关服食之工,则玉液功成。”七日过关服食的“七日”取自“七日来复”之意,这只是大致的时间。丹经描述大药生出的典型景象即六根震动,它们是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后鹫鸣,身涌鼻搐。黄元吉所言的“天应星、地应潮”具体的描述是:“上而眉目之间,朗朗然如星光点点,其气机开朗无比,非谓果有星光点点纷飞而可见也;下而丹田之中,浩浩然如潮水漫漫,其真气流动充盈有如此,非谓果有潮水泛流也。此是比喻之法,切不可着迹以求。有此景到,始如十五一团明月,遍满大千,普照恒河,即是大药初生。”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之描述:“当是时也,白雪漫天,黄芽满地。……玉鼎汤煎,金炉火炽,雷轰电掣,撼动乾坤。百脉耸然,三关透彻。玄珠成象,太乙归真。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烟暖,谷沼波澄。”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67页。

②赵避尘:《性命法决明指》卷十六,《藏外道书》第26册,第132页。

③《藏外道书》第10册第512页。

④蒋门马校注本,第350页。

②  《道藏》第33册第143页。

西星《方壶外史·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测疏》说:“修炼至此,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火炽,谷海波澄。夹脊如车轮,四肢如山石,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妇之欢会,魂魄如子母之留恋。此乃真境界也,非譬喻也。”伍真人说:“……大药生时,六根先自震动,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后鹫鸣,身涌鼻搐,皆得药之景也。”黄元吉在描述乾坤交媾真阳大动时,性命合一而现出两轮日月,这些法象皆不是譬喻,是神气最高度的交媾时能量凝聚的征验。他说:“真阳大动,大有气机可凭。漫说天地人物不知谁何,就是我五官百骸,氤氲蓬勃运行一身之内外,恍如云雾中行。不知此气此神从何而有,从何而生,但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皆不足拟其分量,我自有一重天地、两轮日月,不与凡人同此天地日月也。此是杳杳冥冥真景,乃自家玄窍生气特地现出其状。这个窍开,这个妙相,即是真阳大现。”大药过关涤荡一身气血经脉后,身心会有非常寻常的变化。大药生发时的玉液还丹完成,人的身体会变得异常的美丽健康,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钟吕传道集》描述:“目如点漆,口液白雪,肌若凝脂,鼻闻天香,耳闻弦管之音,鬓无斑白,皱脸重舒,颜复少年,神气秀媚,健步如飞等。”这大概就是丹经所谓返老还童之先兆。《灵宝毕法·玉液还丹第六》云:“玉液,肾液也,上升到心,二气相合而过重楼,则津满玉池,谓之玉液。”玉液还丹表现在人体生理上的变化最为显著,此时人体脏腑特别是肾脏潜能达到了最健康的程度,其代谢分泌的功能高度和谐,生命的能量储备充足,气血冲和,阴平阳秘,神定气闲,温文尔雅。以笔者个人的体验,其实在小药生出时诸多征验就已经显现。

黄元吉说:“坎离交而生药之后,尤要知乾坤交而结丹。”在玉液还丹之后,要将大药化为金丹,中间必须经过乾坤交媾,亦即性命合一的过程。黄元吉在前面提及到两轮日月,这即是自身神气能量具足之后可以合成金丹的“真种子”。所谓金液还丹的状况与日月相合的过程大同小异。丹经认为人的生命得父母交媾时的先天元气以成命,一点先天灵阳以成性,性命合一才能十月胎圆成为人。同样,丹道逆修最终孕育的“婴儿”也是真性真命的合一。丹经所言的“婴儿”是精气神高度浑一的成就,是先天形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也就是所谓的“阳神”,亦谓之“胎仙”、纯阳仙体。关于阳神的问题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没有做出特别清晰的阐发。黄元吉说:“所谓烹炼阳神者,即此元神采而服之,日积月累,日充月盛而成之者也。不然,何不曰‘阳精阳气’,而必曰‘阳神’哉?可知炼丹者,即炼此元

①《藏外道书》第5册第345页。

②《藏外道书》第5册第868页。

③蒋门马校注本,第347页。

④《道藏》第4册第675页。

⑤《道藏辑要》危集,第13页。

⑥参见沈文华:《内丹生命哲学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神一味为之主也。然此是上上乘法,以成金液大还之丹者。若中下两品,虽不全用阳神,却亦离不得阳神,若无阳神,凡精凡气亦不能凝结于身心,以成长生不老人仙。若最上乘法,纯是阳神一件,虽不离精气二者,然不过为之辅助而已。炼神还虚之后,此至虚而至实之阳神如同太极,譬如,做一切祛邪补正救人利物之事,且化百千亿万化身,到处现形救世,而不见其有损,即寂寂无迹,收敛至于无声无臭,亦不见其少益。”

阳神出现在炼神还虚的最后阶段。黄元吉说:“阳者,氤氲活泼之元气;神者,灵而觉者。”从黄元吉的论述来看,阳神是元神日积月累而来。元神,妙有不有,与天地长存,万古长明,湛然常寂。黄元吉说阳神有感而动,念虑一起,可以跨鹤登云,升天入地,做一切祛邪补正救人利物之事,且化百千万亿化身,到处现形救世,而不见其有损。即寂寂无迹,收敛至于无声无臭,亦不见其少益。所谓寂寂而惺惺,惺惺而寂寂者是。内丹之阳神已经完全没有时空的限制,随感随应,无声无臭,不损不益。“聚则成形,散则成气”,飞山跨海。阳神应该是在神气、性命最圆满的凝聚之后的能量和妙觉,是信息和能量的统一。就丹道的理论而言,阳神的成就是可能的,不然,其最终的修炼就是一腔幻梦。黄元吉说阳神的来源是元神,也就是说阳神绝对不是后天识神可以成就。我们可以依据元神的性质对阳神作一些初步的蠡测,但是阳神牵涉到过多神秘之处,在此不再做出过多的评述。

在内丹学看来,人体所有身心的疾患皆是精气神的消耗,对应地讲,如果能够恢复精气神本来的能量充足状态,那么一切疾患都是可以治愈的。特别是慢性虚损性疾病,包括癌症。这种观念给人类挑战各种疑难杂症提供了新的路径,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掌控生命的信心。实际上,有诸多病患者结缘丹道后,身心健康甚至好于患病之前。面对这个事务日益忙乱的时代,特别是生活在紧张压力下的各种亚健康综合症的都市人,要隔绝人世修到赫赫金丹几乎是不敢奢望的,但是借用内丹平常的精气筑基的功夫,恢复身心健康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内丹学的药物观也将给不竭开发新的生化药物的西方药学界巨大启示,胡孚琛先生说丹道之先天一气是对抗疾病与衰老的药物源泉。

①蒋门马校注本,第207页。

结论

以上各章节已将黄元吉丹道思想做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黄元吉以丹道为皈依,圆融三家于一炉,学养天人,修养实证工夫达“金液还丹”的至高境界。其丹道思想一扫传统丹经之玄奥枯滞,开晓畅平实之风,发千古之所未发,诚一代宗师。其丹诀没有奇谈怪论,对于任何一位希望诚心修养者来讲,都可以在这里寻到门径,按图索骥,步步为验,身心性命必将有殊胜的进步。陈撄宁先生评价说:“学者果能按其所说,见诸实行,则了道成真,自信当有几分把握。从此以后,不必累月经年,搜神语怪,乃知正道本属平淡无奇;不必千山万水,访友寻师,乃知真诀即在人生日用。岂非一大幸事乎?”斯人已隐,颠沛在此,造次亦在此。其劝导教化世人之苦心,其对内丹学的不朽贡献将永载史册。张三丰《无根树》说:“对月才经收拾去,又向朝阳补衲衣。这玄机,世罕知,须共神仙仔细推。”丹道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本文是一学院派的文献研究,笔者对于内丹学认识还很肤浅,对于《乐育堂语录》蕴含的诸多甚深密义不敢妄自揣测,诚恳希望各位高道方家批评指正。行有余力而为文,文章乃圣人之余绪。丹经浩如烟海,但是内丹的微妙真义,很难从某部丹经上发现。即便如黄元吉这样悲天悯人的大丹家,为着生民之性命,不惮于一人负载泄露天机之咎,道千古之未道,但无上之境界仍然不可言说。我个人以为,一个人如果希望使自己破损的后天肉身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那么任何一部丹经的共法都可以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想绝对地恢复身心的健康,甚至要返还到性命合一的超越境地,非得有修行到家的过来人指点而不可。所谓自身没有真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平心而论,内丹学终究属于那些毕生独行特立之士,不是世间可以立竿见影的应用学术。

牟宗三先生说,中国哲学,从它那个通孔所发展出来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是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这种生命的学问和意识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中国丹道的生命探索和境界之中。包括黄元吉在内的中国历代丹道宗师,他们淡隐世情,或居尘出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清风明月,静默观想,以一己之身心印证宇宙生命的奥秘,成就了庄子所谓“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澹然独与神明居”的真人境界。他们可能不是现实人生意义上的成功者,他们获得的是整个世界,在苦难、有限、充满缺憾的的现实人生中寻找生命本自具足的纯美、至真和至

①洪建林:《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②参见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2页。

善,将平庸之凡夫升华、发挥到了无上的万化境地。泯灭物我的对立,消除小我的束缚,“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忘却苦乐、得失、毁誉、是非。他们视名利色权为浮云,胸怀罕世的真知灼见,大智大勇,怀素抱朴,忍辱负重,处众人之所恶,利万物而不争。他们安详灵动,诗意自在,在杳冥静定之中,合拍宇宙自然的节律和力量,与天地相和谐,侵润庄子所谓之“天乐”;超越有限和对待,融入天地之大美。内丹之美和乐的体验是普遍的、永恒的,不可描述、不可比拟,是道的境界,是美的最高境界,也正是内丹最高的境界。内丹独特的宗教精神,不仅仅是仰视无限永恒,而且试图与之完全合一,将有限的个体融入到无垠浩瀚的宇宙,粉碎虚空,实现生命最圆满最自在的“天人合一”境界。胡孚琛先生说:“仙人境界,乃人生最高的艺术境界,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最能体现人生命价值的真人境界。”真人境界摆脱自然和社会的制约,消弭有己和异化,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冲破狭隘渺小的个体,摆脱尘世的桎梏,获得彻底的解放和最大程度的自由,与道合一,处世间而任逍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的自在境界。只有当跃出了功利、社会和生死,脱离了各种欲望和计较,不受任何内在和外界的限制,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遨游于天地之间,这时人才是自由、快乐和纯美的。齐物我,一死生,无古今。《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样的神人,清净自正,无为自化,无己、无功、无名、纯粹、恒在,身心涤荡在无言的幸福之中。弗洛姆说:“幸福安宁意味着在情感上与人和自然完全交融,克服分裂感和异化感,达到万物一体的体验;与此同时又体验到我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幸福安宁意味着完全的诞生,意味着使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它意味着充分的欢乐和悲哀,换言之,从常人所处的半昏睡状态中觉醒,达到充分的醒悟。”


“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在今日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现实中的生命处在无尽的焦虑、不安之中,没有自信,没有淡定,失魂落魄,如无根的浮萍,瞬间的感官快乐即刻被空虚感吞食,人不再诗意生活着,生命的根基越来越脆弱。通过对《乐育堂语录》的解读,让我们透过这扇窗口,站在更宏大的视野,超越一部丹经的具体框架,看一看内丹学之真义对于未来人类文化精神的启示意义:

康德认为物自体则是非感性的,超验的、绝对不是感性直观和知性范畴所能把握的。物自体的本质是什么是我们无法知道的,在人的认识能力和物自体之间有一条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他说:“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它的客观实在性,凭借理性还远远没有得到证明。

①《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3册,第222页。

②弗洛姆:《禅与精神分析》,第450页。

在一切时代,人们都在谈论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就从概念出发,对一个最高存在者的如此著名的本体论证明(笛卡尔学派的证明)而言,一切气力和劳作都白费了。”康德将物自体、灵魂、上帝和神等诸如理性不可企及的范畴让位给了信仰。西方哲学家将某种实体性范畴作为始基的终极的形而上学设定自19世纪后半叶遭到质疑,从叔本华、尼采开始,到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德里达都在批判这种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元论的哲学观念,西方形而上学的对象化、概念化、实体化的始基被悄然解构了。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灵魂,是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精神和本体论是在概念的、逻辑推理中寻找知识的普遍的、必然的最初始基。本体论初创于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逐渐成为西方哲学的纯粹原理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是一切东西的主体或者基础,不依赖于任何别的规定性,它是一切属性的承担者。但是这样一个纯粹由人的逻辑思辨能力建构的本体论体系的根基愈来愈遭到质疑。海德格尔坚信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无根的本体论哲学。特别是维特根斯坦向日常语言和生活形式的回归,为陷入危机之中的人类寻找家园,寻找被主客二分的理性思辨所遗忘的人的世界和生活世界。他精熟于严密的逻辑语言哲学之分析,意识到了语言的极限,凡是不可说者必须保持沉默。其实,他离东方语断道灭的智慧只有一步之遥,假如他以楔解楔,回峰一转,则逻辑的非逻辑基础就昭然可见。金岳霖先生认为,思辨的形而上学不能回答普遍性、必然性知识基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一个最高的概念,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导论》的知识领域是“逻辑空间”,而本体、自我、终极原因等并不在这个范围之内,是语言思维无法达到的领域。

近代以来,在西方,逻辑、数学、科学这些具有最严格的必然性的坚实基础的危机,已经不断被人感觉到了。在胡塞尔看来,这个危机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是科学的危机,即科学失去了基础,但从根本上来看,是西方文明的危机。欧洲人一度稳定的价值系统为相对主义的各种世界观所取代,人们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方向。胡塞尔想要通过找到确定可靠、普遍的、永恒的东西,来重新给文明奠定基础。这个根本难题的症结在于西方哲学最初始的传统造成的,即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分离。胡塞尔终身探索的就是世界普遍的最终知识,胡塞尔要找到一切最终认识概念的源泉。人类精神需要形而上学。康德说:“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研究,是因噎废食的办法,是不可取的。”胡塞尔说:“形而上学,即关于最高的和最终的问题的科学,应享有科学皇后的荣誉,它的精神决定了一切其他的科学所提供的知识的最终意义。”霍金说:“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

[]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2页。

②金岳霖:《论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参见张汝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④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63页。

⑤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1页。

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到:‘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自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他相信有那么一天,人类能够获得最终极的胜利,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在中国,诸子百家则把“道”当作形而上学的最高目标。金岳霖先生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这个超现实世界的“道”在其初萌生时就与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点与轴心时代的其他文化类型迥然不同。如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只是永恒理念世界的投影,但是在中国原初文化中绝对没有这样的观念。基督教文化将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一分为二,这样的宗教观念在中国也没有发生。道在日用伦常之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庄子言道无处不在,甚至“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中国圣哲并不重视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如果说西方本体论哲学追求的是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真理”,那么,中国圣哲彰显的则是悟道、体道、见道的生命境界,它不是在概念中被把握的东西,是人们在自己的实践生活中加以体验到的。在东方的形而上学,本体、道、真如、如来藏、一真法界、法尔如是、自性、涅槃、佛、阿赖耶识、法身、这个,都是“物自体”。尤其是在东方独特的修证体验路线中证明了这个本体是可以实证实践的。在中国的道教内丹学、禅宗看来,西方人最擅长、最舍不得丢开的后天的识心、平日里的思虑言说都成了悟道之障碍。不可说,愈说愈错。黄元吉说:“兹欲修道,须知聪明智慧,皆为障道之魔,从此黜聪堕明,屏其耳目之私,悉归混沌。死却明明白白之人心,才能浑沌无迹之道心。”熊十力先生说:“是实证相应者,名之为智,不是世间依慧立故。云何分别智、慧?智义云者,自性觉故,本无倚故。慧义云者,分别事物故,经验其故。世间谈智,大抵向外寻求,各任彼慧,勾画抟量,虚妄安立,此大惑也。真见体者,反诸内心。吾人常能保任此智而勿失之,故乃自己认识自己,而无一毫锢蔽焉。今世之为玄学者,弃智而任慧。老氏所言弃智,乃谓知识,即吾所云慧。”熊十力先生所言的凡向外寻求者即后天妄想揣测的学问,佛学认为这些是障道的理障、边见、偏见,障碍正知正见。尤其是学问家思想者,理障最重,慧门不能打开,不能明心见性。一旦泯灭一切思虑分别,超越自我与万物的对峙,那无言的道就会显现,而一旦想对道有所表述,有所思辨,有所认知,道则退身而隐遁,道永远不可能作为与主体相对应的对象存在。牟宗三先生说:“我们知道道家的无不是西方存有论上的一个存有论的概念,而是修养境界上的一个虚一而静的境界。”以知识性的眼光,

①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②《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

③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页。

③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04页。

以逻辑分析之思维,永远无法契入道之境域,道可修、可证、可体悟,但不可思、不可议。老子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黄元吉说:“是以圣人抱一涵三,观空习定,身不出户,足不履廛市,木石与居,鹿豕与游,一步不移,一人不友,似乎孤寂矣,则神定而慧生,虽不行而胜于行者多矣,虽无知而胜于知者远矣。”又说:“所患者拘于知觉,著于名象,功好矜持,心多见解,致令此志纷驰,不能一德,此心夹杂,不如太虚,所以道不成而德不就,无惑乎枉劳一世精神,终无所得也。若此者,以之治世,不能顺理成章,无为而天下自归画一;以之修身,不能立炼虚合道,无为而此身自获成真。彼徒外求,奚益耶?故君子惟慎其独,而人道之要,天命之原,有不求而自知者。”甚至,以丹道修养的立场而言,过多后天的思虑智谋乃是障道之邪火。 黄元吉说:“今之思虑不息,智谋日多,此是知觉心,在人谓之智能,而吾道家则目为邪火。”科学探索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哲学是对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理性思维,二者都是表层常意识的智慧。理性思维只能认识有限之物,只能研究后天的世界和人。胡孚琛先生说:“西方哲人靠理性思维去推究而建立了形而上学,然仅能认识相对之本体论,无法认识绝对之本体论。故康德干脆否定人有认识绝对本体之认识能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则进一步解构了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解构了形而上学,这是西方哲学史的一种悲剧性的终结。靠灵性思维建构的东方哲学则不然,佛陀反求自心,证得灵明性体,这是人类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一大发现。

老子则以灵性思维发现了‘道’是宇宙的绝对本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从而建立了真正的形而上学。人的灵明性体与道相合,达到即心即道的境界,则是东方哲人的最高成就,也是人类的智慧之光。人的灵明性体呈现,就会达到主客一体、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得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粒微尘即大千世界、刹那万世的心灵体验,这就是开悟。”又说:“灵明性体呈现的开悟境界,是一种先天的无差别的绝对境界,它无二元对立,无主客之分,无彼此,无名相(无概念),离知性,无缘取,无企盼,无作意。”譬如,在丹道杳冥虚寂的玄关一窍时,一旦后天的识心意识瞬间退隐,心如止水,意若寒潭,浑然与太虚同体,光明洞达,灵光独耀,刹那间明心见性,对道之本体的体悟当下即是。这样的实证本体的独特路径对于惯于“为学日益”的西方学者来说或许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在上世纪百年学术史上,中西文化交会激荡,对中西两大文化系统特质之异同,各家论述极多。对于中国的道,梁漱溟先生就拒绝用哲学之名。他认为,哲学乃西洋产物,其对宇宙根本问题的这些揣测卜度,全属于佛家唯识所谓第六识作祟的戏

①《老子道德经》四十七章。

②蒋门马校注本,第295页。

③同上书,第350页。

④《丹道法决十二讲》上卷,第187页。

论,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强调亲证离言,皆是事实,不是思辨。贬斥包括道家内丹、禅宗在内的东方实证修养学术路径之为神秘主义的态度是浅薄的。中国哲学有形而上学,但是它的形态有别于西方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公开表示对中国“道”观念的仰慕,他晚年甚至提出了“天道”这个观念,把语言、诗歌、艺术、技术等,都当作是“天道”在其中得到展现的途径。

胡塞尔说:“作为伟大的、遥远的人类未来的象征,具有新的生命内在本质的、升华为精神的不死之鸟将再生。因为唯有精神是永生的。”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精神之我将获得原初生活的本质结构,现象学还原法通过把意识现象还原到绝对确定的纯粹意识,以揭示认识可能的确定可靠基础。现象学寻求纯粹的、先天的、超越的直观,没有任何假设,“面向事物本身”,自身呈现的真实性,将认识对象和经验主体(人)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世界呈现在我眼里是单纯的“现象”。我对于世界是漠然的、克制的。人的惯性思维倾向逐渐被中止,从最不自觉的、最隐蔽的、最普遍的、最强有力的和最根深蒂固的内在束缚中解放出来,从现存的价值存在、效用存在、美存在、善存在等问题和自然的方式中超越出来。这个不断加深的悬隔正是禅宗的截断惯常的意识流,一切都是现成的,明见的、不言而喻的、自足自满的、自明的,他没有躲藏,他就在当下,无须疑惑、无须追问的。是此在的、纯粹觉察的。胡塞尔说,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如铁桶一般禁锢了对于人性的真正认识。现象学的还原已经暗示了一种新的途径,一种向东方回溯的途径。胡塞尔说:“这里预示着某种真正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它通过种种错误和迷失,总有一天会作为一切真哲学的‘阿基米德点’而显露出来。”陈来说:“如果未来哲学的理解,仍然受制于欧洲传统或更狭小的‘英美分析’传统,而哲学的人文智慧和价值取向无法体现,那么21世纪人类的前途将不会比20世纪更好。”站在今日民族文化复兴的盛世中国,回顾民族文化之命脉,真是感慨万千。20世纪以来,一批西方先进觉悟者,把寻求人类和谐发展之道的目光反向古老的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的道家及道教文化和老子智慧,传到西方后,给西方的哲学界、科学界、社会学界人士极大的启示。正是人类在反省自身发展模式和未来命运走向的时代背景下,道家及道教内丹文化精神,特别是胡孚琛先生近年来极力倡导的新道学文化,正日益显示出其当代价值和意义,其生命意识和智慧正日益受到全球广泛的关注,为未来人类安身立命必将发挥无可限量之裨益。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页。

②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02页。

③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1页。④陈来:《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浅议》,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第21页。

参考文献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藏外道书》,胡道静、陈耀庭等主编,巴蜀书社19921994年版。

《道藏精华》(共十七集),萧天石主编,台湾自由出版社。

《道藏精华录》,守一子编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道藏提要》,任继愈、钟肇鹏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版。

《大藏经总目提要·文史藏》,陈士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本。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庄子》,《诸子集成》本。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王叔岷:《庄学管窥》,中华书局2007年版。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淮南子》,《诸子集成》本。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

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洪建林:《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1991年版。古籍:《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易》、《传习录》、《二程集》、《朱子语类》、《正蒙》等。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胡孚琛:《丹道法决十二讲》,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胡孚琛:《道学通论》(修订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南怀瑾:《定慧初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南怀瑾:《禅海蠡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南怀瑾:《圆觉经略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南怀瑾:《易经杂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方迪:《微精神分析学》,三联书店1993年版。

荣格:《荣格自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

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汝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迦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导言》,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中华书局1996年版。

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99年版。

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金岳霖:《论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余英时:《儒家伦理与近世商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杂说》,三联书店2001年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来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

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章太炎:《国学概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张世英:《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6年版。

方春阳点校:《张三丰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青华老人传:《唱道真言》,《藏外道书》本。

陈致虚:《金丹大要》,《藏外道书》本。

陆西星:《方壶外史》,《藏外道书》本。

张伯端:《青华秘文》,《藏外道书》本。

邱处机:《大丹直指》,《道藏》本。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道藏》本。

张伯端:《悟真篇》,《道藏》本。

王沐:《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

闵一得:《泄天机》,《藏外道书》本。

石泰:《还源篇》,《藏外道书》本。

闵一得:《上品丹法节次》,《藏外道书》本。

陈楠:《翠虚篇》,《藏外道书》本。

王重阳:《重阳全真集》,《道藏》本。

吕洞宾:《太乙金华宗旨》,《藏外道书》本。

钟离权、吕洞宾:《灵宝毕法》,《道藏》本。

伍守阳:《伍真人丹道九篇》,《藏外道书》本。

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藏外道书》本。

李道纯;《中和集》,《道藏》本。

尹真人高弟:《性命圭旨》,《藏外道书》本。

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道藏》本。

柳华阳:《金仙证论》,《藏外道书》本。

钟离权、吕洞宾:《钟吕传道集》,《道藏》本。

李涵虚:《道窍谈》,《藏外道书》本。

赵避尘:《性命法决明指》,《藏外道书》本。

闵一得:《琐言续》,《藏外道书》本。

刘一明:《修真辨难》,《藏外道书》本。

张伯端:《金丹四百字》,《道藏》本。周无所住:《金丹直指》,《道藏》本。

谭峭:《化书》,《道藏》本。

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本。

王道渊:《崔公入药镜注解》,《道藏》本。

万尚父:《听心斋客问》,《藏外道书》本。

徐兆仁:《东方修道文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9901992年版。

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

张广保:《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论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张钦;《道教炼养心理学引论》,巴蜀书社1999年版。

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袁康就:《钟吕内丹道德观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詹石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版。

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溯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戈国龙:《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

洪丕谟:《道藏气功要集》,上海书店1991年版。

潘启明:《周易参同契解读》,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孟乃昌:《周易参同契考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萧汉民、郭东升:《<周易参同契>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卢国龙:《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傅正强:《傅金铨内丹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版。

李刚:《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梅自强:《颠倒之术——养生内丹功九层十法真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版。

[日]福井康顺:《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美]约翰生:《中国炼丹术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沈文华:《内丹生命哲学研究》,东方出版社。

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

柳存仁:《和风堂文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

萧天石:《道海玄微》,台湾自由出版社1981年版。

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王明:《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版。

王沐:《内丹养生功法指要》》,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1-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陈兵:《道教之道》,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盖建民:《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丁常春:《伍守阳内丹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李申:《道教本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田诚阳:《中华道家修炼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金正耀:《道教与科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版。

卫礼贤、荣格:《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李鼎:《经络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年版。

(清)吴谦:《医宗金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年版。

卡普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海森堡:《物理学与哲学》,科学出版社1974年版。

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版。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彼得斯、江丕盛:《科学与宗教》,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版。

伊安·巴伯:《当科学遇到宗教》,三联书店2004年版。

[比]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社科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W.C.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逸尘:《禅定指要》,巴蜀书社2005年版。

张志坚:《道教神仙与内丹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

室利·阿罗频多:《瑜伽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刘天君:《中医气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

马济人:《道教与炼丹》,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年版。

邱陵:《藏密心要十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邱陵:《清·黄元吉养生静功心法注释》,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陈健民:《佛教禅定》,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铃木大拙:《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

普济:《五灯会元》(上中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高振农:《大乘起信论校释》,中华书局1992年版。

单篇论文胡孚琛:《道教史上的内丹学》,载《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

胡孚琛:《道教医学和内丹学的人体观探索》,在《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

胡孚琛:《道教内丹学揭秘》,载《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

胡孚琛:《道学文化的新科学观》,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王体:《<悟真篇>清净注本的“先天一炁”名词之所指》,《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

孔令宏:《张伯端的性命思想研究》,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尹志华:《黄裳内丹学的理论特色初探》,载《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3期。

后记

多年前,我在湖北一家汽车厂做工程师,那时体质不好,患上了慢性胆囊炎的毛病,借助西药的治疗,身体有所恢复。夏天的傍晚,在工厂的小卖部乘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走过来对我说,你不要再吃西药了,那会害了你。我不知道这位老者是谁,也没有和他仔细的多说几句。再次和他相遇时,他给了我一个土方子,这个土方子的药材来源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就是这个土方竟然使身体渐渐的恢复了健康。他说:“中药其实也不能治本,恢复身心的绝对健康,要靠自己体内的‘药物’,精气神,人体天生有大药。但是这个‘大药’的获得我完全无能为力,只能靠你自己的机缘。”于是,我开始探索体内的大药,读了当时好多流行在九十年代的气功典籍和各种功法,而且虔敬的拜师学习这类功法,精诚锻炼,在朝阳初升时,在万籁俱寂时,可是事与愿违,体质竟然越来越坏,几乎生趣全无。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类功法的共同流弊是胡乱的导引,以及强制意守某些穴位,久之导致人体自然气机的极度紊乱。这些功法的创编者,自身没有深厚的学养,也没有实际的修证境界,截取佛家和道家思想的只鳞片爪,随心拼凑,就传授给不知性命根底的盲目随从者,真乃非渡人而是害人,非觉世而是迷世。经过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我毅然摒弃了这些功法。开始静心的读书,边读书边发问,自悟自解。在襄阳虎头山下,明月清风,竹杖笀鞋,体内的生机又再次呈露。白天和工业流水线的汽车零部件打交道,晚上闭门读书。读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历史、经济学、文学、医学、书法、高等数学、物理学史等等,凡可读者皆如痴如醉。特别是通读了南怀瑾先生的全部著作。南怀瑾先生学际天人,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代宗师。笔者健康的复原就是靠着先生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这部简易晓畅的著作。其实,一个健康躯体的恢复就是靠深度的静定。“致虚极,守静笃。”千经万论,舍去静定而别无他途。入手的法门就是“心息相依”,即佛陀教给其公子罗睺罗的念“安般守意”。

健康复元了,期间工程技术的工作却慢慢驰怠了,而对于中国古典文化蕴含的智慧愈加会心向往。于是,辞去了工程师的工作,重新回到学院,研读中国哲学思想。三年前,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学者胡孚琛教授,攻读道家及道教文化的博士学位。胡孚琛教授是道家及其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学识渊博,慧思高妙。先生以今日科学及哲学成果诠释古典丹道,胜义迭出,成就卓著。三年来,业师胡孚琛先生于我耳提面命,循循善导,细及毛发,深入骨髓。每当读书过程中有学问之疑点时,经先生的教诲点拨,如廓云雾而见青天,沐微风而润灵府。三年来,先生所教诲我的不仅是严谨的学问之道,更有认真的治学态度,探索艰深内丹真理的不屈意志,和立身处世的做人修养。恩师之情,将铭刻于心,感念终身。同时感谢师母谢彦红女士对我生活上的关照。

感谢陈霞老师对学业和生活的关照。每次见到陈霞老师,都会关切询问我学业和读书的进展情况,提醒不要太紧张,生活上要注意关照放松。感谢李存山、陈静、王卡、张利民、王葆铉、朱越利、方克立、戈国龙诸位先生和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良好的建议。感谢姜守诚师兄,遇到困难时给他打电话,总能给出好的建议。

感谢台湾成功大学的刘焕玲女士和他的先生,他们提供了台湾研究黄元吉内丹学思想的相关资料。感谢同门师兄邵洪波同学对于学业和生活上的关照,他经常会把在图书馆发现的好书及时告诉我,会经常很激动地打电话与我一起分享他的研读心得;感谢师兄王体,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做博士后期间,让我复印了他多年收藏的宝贵资料;感谢北京联合大学的傅凤英老师,她会及时告诉我期刊采稿的信息;感谢光大银行的傅咏梅博士,在读博期间对于我生活上热心的帮助和鼓励;感谢哲学系张严、管月飞、韩爱叶诸位同学;感谢工业经济系的王欣、郭树民、顾书桂等同学;感谢湖南师范大学的李佳同学;感谢原东风汽车公司的同事左少红、肖廷璧在我读书期间经济上的支持;感谢兰州大学哲学系王晓兴教授、李创同教授和刘丰、郑宏颖夫妇;感谢哲学系博士李世凯、张淑英夫妇对于学业和生活上的悉心关照;感谢师兄张超中博士、张连顺博士、易宏博士和林巧薇、陈文龙博士。

这里要特别感谢旅居日本千叶县的孙玉慧、李永东夫妇对我三年博士攻读期间资金的支持。在兰州大学读硕士期间,已经花掉了在工作期间不多的积蓄。三年来,他们夫妇二人定期给我汇来学费和生活费,每次攒着这些热情的汇款,心情总是很激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份情谊会感动一生。在博士论文完成时,在此向他们夫妇二人道声深深的谢意,祝愿他们在异国他乡幸福快乐。

感谢湖南乡下年迈的父母,他们年事已高,我不能孝敬他们,却还要时常牵挂着我,心里头总是觉得很惭愧。感谢妹夫肖秋生、表兄马司安先生长期以来对学业和生活上的牵挂和支持。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所有关心、帮助和支持的同学、师友和亲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三年的博士学业即将结束了,期间的艰辛和快乐都将成为生命里最为美好的回忆。

余强军 谨识

庚寅季春于望京研院1-5091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6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