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张三丰内丹思想研究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黄金

一、研究意义

研究张三丰内丹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理论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了解道教内丹修炼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对道教内丹修炼体系进行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二是对张三丰内丹思想的研究,必将促进学术界对于宋元明时期内丹道教以及道教教理、教义研究的深入。

其现实意义为:张三丰内丹思想为当今养生提供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对促进人们之生理、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注重道德修养、身心精神修炼的观点对于今天人们预防心理、生理疾病亦有指导意义。

一、 研究现状分析

学术界对张三丰及其著作的研究,笔者所见,除各种工具书以为,论述张三丰的著作和论文,简述如下。


1、涉及张三丰内丹思想研究的相关著作

李远国《道教气功养生学》(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六章第一节“张三丰的内炼学说及其流派”对张三丰的生平事迹、师承关系、主要著作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其内丹思想中的炼己筑基、小周天、大周天功法作了详细的论述。特别是对张三丰的师承关系提出了独特见解。

黄兆汉《明代道士张三丰考》(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对张三丰的时代行迹、张三丰道派以及《张三丰先生全集》的作者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其中部分内容对笔者的论文写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詹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三丰派修真要旨”中认为张三丰的丹法是介于文始派和少阳派之间或说介于南北宗之间,是“清净阴阳,双修双成”的。其论述是符合事实的,笔者以为然。

江百龙主编《武当拳之研究》(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通过对大量史料文献、方志山志、碑文拓片中有关张三丰的内容进行梳理,教详细地论证了张三丰的生平籍贯。然其推论出张三丰生于1247年,卒于1464年的结论,笔者

不以为然。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第一卷对张三丰的生平、传说、著作等做了简要的概述。其中对于张三丰师承关系论述过于简单化,没有进行必要的考证。第二卷对《张三丰全集》进行了介绍,同样缺少真伪的考证工作。

胡孚琛《道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章第十四节《张三丰归隐武当》中对张三丰的生平事迹、著作流传情况以及蛰龙功法作了简要论述。

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章第四节对张三丰的隐仙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述。他对张三丰的生平师承传说、事迹著述作了简要的介绍,但是对其真伪没有进行考证。他还对张三丰的内丹具体修炼方法也作了简要总结:“收心摄念”、“正心诚意”的炼己功夫为炼丹之根本,“凝神调息”、“意守丹田”的胎息功夫为入定之方法,然后经过“河车初运”、“养鄞鄂”、“冲关荡秽”三个阶段而完成修性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后经“河车真动”、“五行配合”而成“就转大还丹”,温养十月、面壁九年、炼神还虚,从而成就天仙。这些论述都是抽象的概括,没有展开叙述,虽符合原意,但过于简略。

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一道家•道教•丹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篇第六章第七节对三丰派的丹法有简略概述:三丰派丹法综合文始派与少阳派的特点,自成体系。其入手功夫,既不执于有为,又不执于无为,于阴阳栽接中创一清净法门,开创和秘传同类阴阳三家相见的龙虎丹法。

霍克功:《内丹解码——李西月西派内丹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对张三丰的师承关系、生活年代、著作论述以及宇宙观和丹法都有简单论述。他认为张三丰是文始派和少阳派的共同传人,两派于斯一汇,是三丰先生。谓为文始派也,可谓少阳派也。在生活年代上,他认为张三丰生活在元明时期较为可信。作者还对张三丰的“统无极,生太极”的宇宙观作了概述。在丹法方面,作者认为张三丰继承了北宗先性后命、性命双修的修炼思想,首重立基炼己。而且把张三丰的内丹总结为是由双修而清修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由于不是作者的论述重点,受篇幅所限,作者对张三丰的论述较为简略,对张三丰的内丹功法概括不全。


2、公开发表的论文类

刘守华《论张三丰传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以民间口头传说这种珍贵的口碑材料,试图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张三丰形象。刘老师的这种独特方法和珍贵的材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涨满良《金台观碑张三丰遗迹记考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围绕现存的金台观石碑对张三丰其人其事作了考述。文章中的碑文全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勤耕《张三丰内丹思想溯源》(武当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7卷第4期)对张三丰的内丹思想之渊源概述为四端:一是道统说、二是陈抟说、三是陈上阳说、四是北宋三峰说。勤先生认为张三丰应该是综合派或曰道统派较为准确。笔者以为然。

杨洪林《张三丰道教内丹理论论纲》(武当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8卷第1期)从研究张三丰内丹理论的前提、张三丰内丹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张三丰内丹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以及张三丰内丹理论的深远影响四个方面对张三丰内丹理论思想作了非常全面而且完整的论述。杨先生认为,张三丰有着丰富系统的道教内丹理论、气功功理功法。张三丰作为“武当丹士”,其丹法兼天、地、人三元,可谓丹法之集大成者。杨先生对张三丰的评价是正确的,笔者以为然。不足之处,内容只是概述,没有展开。

佟宝山《张三丰与懿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卷第5期)认为张三丰青少年时代是在懿州度过的,然证据不够充分。

沈文华《隐仙张三丰及其内丹思想》(文化,2004年第8期)对张三丰的身世、内丹思想作了简要论述。其中在内丹思想方面,作者着重论述了筑基炼己功法。他认为:将收心摄念、凝神守窍、调息合二为一来筑基炼己,是张三丰丹法的一大特色。笔者以为然。沈先生还对张三丰内丹修炼的过程作了简单的概述,其介绍虽符合原意,但过于简略。

佟宝山《张三丰出生地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通过大量详实的史料和考古文物证明了《明史》所载“张三丰为辽东懿州人”这一命题。佟先生还为历史造成的张三丰出生地的多种说法给出合理解释,笔者以为然。

张培高《简述张三丰的内丹修炼理论》(中国道教,2006年第三期)把张三丰的内丹修炼理论概括为性命双修理论和筑基培元理论。张先生对这两个理论作了教深入的论述,笔者以为然,但是张三丰的内丹修炼理论绝对不只这两个方面。

郭旭阳《张三丰全集版本源流考》(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堂学报,2006年第26卷第2期)通过对古今八个版本的《张三丰全集》进行论述和点评,为我们清晰地呈现出各版本的源流及成书过程。

张涛《张三丰内丹功法浅说》(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对张三丰传授的主要丹法、基本理论、修行阶次及影响作了论述。其中,基本理论方面,只对张三

丰的“顺则人、逆则仙”作了论述。张三丰的内丹理论是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不只是顺逆理论。在阐述修行阶次时,作者从炼己、小周天及大周天三大方面作了介绍,论述较为简略。

姜守诚《张三丰宝鸡行迹考》(东方论坛,2008年第2期)以金台观所藏明代碑文为中心,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对张三丰与宝鸡之关系给予梳理和考订,对其籍贯、师承等问题作了考证。姜先生的论证严密,论证史料夯实,对笔者帮助较大。

朱炳旭《张三丰出生年代及名号新考》(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8年第28卷第2期)通过史料文献记载作出了张三丰出生年代为五代的结论。朱先生把武当张三丰和北宋张三峰混为一人,笔者不以为然。

总览以上成果可见,就论文数量来说是比较少的,并且只是停留在粗线条上的大体介绍,专著还没有。就张三丰内丹思想研究方面来说,还不够专门、系统,深度也很欠缺,尚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这也正是本文写作的动因。


二、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考证张三丰的身世、师承和著作为出发点,为全文的论述提供前提保障。继而简述钟吕、陈抟、南北二宗的理论特点,为张三丰的内丹理论溯源。同时也为笔者论证张三丰的内丹思想是综合文始派与少阳派或说南北二宗思想,其丹法是介于文始派和少阳派之间或说介于南北宗之间,是“清净阴阳,双修双成”的这一命题提供论据。最终也为笔者评价张三丰为唐宋元以来内丹理论与功法的集大成者,提供了理论铺垫。

笔者将在第三、第四章对张三丰的内丹理论和内丹功法进行详细地论述,这将是本文的重点。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通过对张三丰内丹理论和功法的论述,从中归纳总结出张三丰内丹思想的特点。


四、研究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的必要手段。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将主要釆取的方法有:文献学的方法、系统研究的方法、思想史研究的方法。

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是本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对张三丰内丹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对以往有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主要资料是依据《藏外道书》第五册收录

的《张三丰先生全集》的内容。

系统研究的方法,本文将对张三丰先生内丹思想的研究系统而全面,从张三丰生平、师承、著作入手,接着分析他的内丹思想渊源,进而全面阐述他的内丹思想的内容以及其内丹思想的特点和影响等。

思想史研究的方法,本文将张三丰内丹思想的研究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置于中国道教思想史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置于内丹思想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来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将十分注重唐宋内丹思想对张三丰内丹思想的影响,也将思考张三丰内丹思想对明清道教内丹思想的深远影响。


五、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文拟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是对张三丰的生平、著作进行全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虽然对张三丰的生平、著作作了研究,但还缺乏全面的研究,本文力图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以期弥补学术界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二是深入、系统地探讨张三丰内丹思想的理论和功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学术界对于张三丰内丹思想还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对他如何集唐宋元道教内丹思想之大成以及他的内丹思想在内丹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都缺乏专门的深入研究。本文将力图在这些方面加以突破。

三是首次深入地分析张三丰内丹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本文通过对张三丰内丹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地分析,将看出张三丰内丹思想是内丹学历史发展的时代产物。


第一章 张三丰之生平著述考

张三丰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道教人物,他的事迹多记载于明、清两代的史料书籍、地方县志、山川志略、笔记小说以及仙异传记里面。当时之人大都把张三丰看成是一个时隐时显的神仙,故对其生平事迹记载过于神仙化,从而使得其行迹更加的神秘莫测,扑朔迷离。就连其著作《张三丰全集》亦不是其亲自编集,而是清道光年间道士李西月根据汪锡龄编撰的《三丰祖师全集》为底本,通过大量收集仙踪遗迹、州府志承、文史杂著以及乩坛降笔汇编而成。此集内容杂多,编次错乱,作品真伪难辨。正因为如此,有些学者就开始怀疑张三丰存在的真实性,笔者必须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驳斥。

成书于明宣德六年,明代道士任自垣著《大岳太和山志》载:

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请来。(永乐)舨敬慕真仙张三丰老师道德崇高,灵化玄妙,超越万有,冠绝古今,愿见之心,愈久愈切。

又《明史》卷299《列传》第187记载:

太祖顾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

又查任自垣的生平:

永乐九年,授道录司右玄仪。永乐十一年,选授太和山玉虚宫提点。宣德三年(1428年),升太常寺丞,提调本山。

案:任自垣为明代高道,曾为太和山提督,且于张三丰同时代,故其所著《大岳太和山志》之内容较为可信。《明史》是为正史,其中亦载太祖、成祖寻觅张三丰之事实。两者相互印证,可知此事确凿,亦可证张三丰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第一节张三丰生存年代考

张三丰的出生年代和去世年代皆没有明确记载。由于现存文献资料记载模糊,神化情况较为严重,就算是笼统地指出其大致生存年代都非常困难。根据不同的文献资料记载,学术界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一说为五代人,一说为宋代人,一说为金时人,一说为元代人,还有一说为明代人。

第一种说法认为张三丰为五代人的主要依据为:

张三丰在其著作《蛰龙吟》中说:

学就了真卧禅,养成了真胎元,卧龙一起便升天。此势法是谁传?曲肱而枕自尼山,乐在其中无人谙。五龙飞跃出深谭,天将此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

又据《异林》载:

张刺达者,相传是宋时人,为毕州掾,尝从太守入华山,谒陈抟先生。

唐明邦先生考证:“陈抟,自图南,子号扶摇子。他活了118岁,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经推算,当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

《异林》的作者徐祯卿认为张剌达就是张三丰,曾经上华山竭见过陈抟先生,且张三丰先生在诗中以陈抟一派的传承人自居。所以一些学者就臆断张三丰必然与陈抟有过交往。参照唐先生的考证,既然陈抟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那么张三丰也应该是五代时期的人。这种推论是很荒谬的,笔者不以为然。理由如下:

首先,《异林》不是信史,其中很多记载是不可信的。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异林》载:

(张三丰)(明)国初时,往往游人间,每显异迹 (太宗)及即位,思幕甚笃,遣胡尚书滢遍海崖间求访之,后于秦中邂逅……张公曰:“谨奉诏。但道远日久,公先就驾,予当继至耳既而胡方入朝,张公果至……

据《异林》记载,胡滢在寻访过程中邂逅了张三丰,并且把张三丰请入紫禁城面见永乐皇帝。然而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永乐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书累遣使臣请之,不获。”《明史稿》、《明史》等文献亦没有记载永乐皇帝寻到张三丰的事实。故《异林》的内容是不可完全相信的。

其次,张三丰在《蛰龙吟》诗中只说自己继承了陈抟先生的蛰龙功法,并未说师从陈抟先生,更未说自己和陈抟见过面。又张三丰在《玄要篇》序文中说:“延祜间,幸天怜我,初入终南,得遇火龙先生,询是图南高弟。”可见,张三丰遇见的应该是陈抟的弟子——火龙先生,而非陈抟先生。

第二种说法认为张三丰为宋代人的主要依据是:

黄宗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一文载:“有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

因黄宗羲的史学地位,此说对后世影响巨大。明清以来,中国武术界都把武当内家拳的祖师视为张三峰,也就是武当内丹家张三丰。如《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云:“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即继承此说。

第三种说法认为张三丰为金代人的主要依据是:陆深《玉堂漫笔》载:“(张三丰)金时人也。”何乔远《名山藏》载:“(张三丰)生于金也。”主张此说者较少。

笔者认为把张三丰视为宋代人或金人的说法是不可信的。成书于至元十三年(1276)的历代道教人物传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是一部史学价值极高的著作。该书中共记载男仙781人,女仙120人,合计901人,上启轩辕黄帝,终于金蓬头。其中并没有记载宋代或金时有位张三峰的武当丹士。

又例如成书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刘道明撰《武当福地总真集》中《古今明道》人物条目中,从周朝尹喜真人始,到元朝叶云莱,共记载21位武当仙真高道,其中又没有武当丹士张三峰。

作为一名受到徽宗召见的名道来说,后世传记都不曾提及,此事甚为奇怪。黄宗羲所谓宋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恐难让人信服。关于此事,唯一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武当丹士张三丰不是宋或金时人。对此,我们还是从张三丰本人著作中来寻找线索吧!

《张三丰全集•正讹》中记载:“三峰者,乃旁门之名,不但刘宋时张三峰也。阴道中有三峰采战,俗人不知……九一之谬即御女之方,分上中下三峰,采人精气。”可见,三峰者,一是指房中御女之术,二是指刘宋采战者张三峰,号朴阳子。又见《名号》中记载:“先生尝自言云,……(名)乃更为山峰,又与朴阳子同;复易为三峰,又与采战者同,孰可笑矣,故可知,宋之张三峰与武当丹士张三丰实则两个人也,黄宗羲把两者混为一谈,对后世体育界、史学界影响深远,出现混乱的状况。

关于第四种说法和第五种说法,文献记载很多,笔者也认为张三丰生活在元、明两代。首先,张三丰肯定经历了明王朝推翻元朝的历史变迁。有诗为证:《大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暮秋金台观游魂七日归来,付杨轨山一偈》记载:“元气茫茫返大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此诗喻元终明始之意。又如张三丰在其著作中一再自称为“大元遗老”。如《自题无根树•卖花声》云:“明洪武十七年岁在甲子中和节,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天柱峰之草庐”《根据张三丰自称“大元遗老”可知,他生于元朝,明朝初仍然在世。

《张三丰全集》中仍有线索可印证张三丰是元朝人。如《玄要篇•自序》文末题“元邋遢道人张玄素三丰自序”。又明英宗赦封张三丰为“武当继武真君”的宝诰中有“元朝名士,天师后昆”之句。可见,他在元朝时已经是有名的道士了。

至于张三丰的确切生卒年问题。清人汪锡龄撰《三丰先生本传》中说“定宗丁末(1247)夏,先生母林夫人梦元鹤自海天飞来而诞先生。时四月初九日子时也。”对于汪锡龄的记载是否真实,我们可以通过张三丰本人的诗歌中所透露的线索加以印证。

《云水集•悠悠歌》载:

北岳作,时至元三十一年(1294)曱午岁也。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销磨,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到不如携琴剑,整笠蓑,东走蓬莱唱道歌。

可见,这首《悠悠歌》是张三丰四十八岁所作,时至元三十一年,即公元一二九四年。古人所记年龄往往是虚岁,即周岁加一岁。所以,至元三十一年时,张三丰周岁四十七。由此逆溯可知张三丰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丁未(1247年)。正好与汪锡龄所记载相同。

再如:张三丰在诗作《一枝花》中说:“愁则愁六七十年光阴短,入终南感得火龙亲口传。”可知,张三丰到终南山求道时己经六七十岁了。在《玄要篇》自序中又说:“延佑间,幸天怜我,初入终南,得遇火龙先生”。可知,张三丰是在延佑年间来到终南山的。即是说延佑年间,张三丰己经六七十岁。由定宗贵由二年算起,到延佑元年(1314),张三丰时年六十七岁。这与诗中所言“六七十年光阴短”正好吻合。

又如,《张三丰全集•编年》中记载:

洪武十七年甲子夏,诏求故元退老、一百三十七岁老人、武当山隐士张三丰,不见。

洪武十七年,即公元一三八四年,时张三丰一百三十七岁。逆溯可知,张三丰出生于_二四七年,即元定宗贵由二年。

综上所证,张三丰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公元一二四七年可以确定。

关于张三丰的卒年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我们只能大概判断一个年代范围。对于张三丰在明朝的活动事迹记载主要有:

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载:

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尝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曰,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碎,旦初创焉……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拂袖长往,不知所止。

《大岳太和山志》是明代首次记载张三丰传记的文献,且任自垣为明代高道,故所载内容较为可信。所以,张三丰于洪武初年进入武当,初创宫观,直到洪武二十三年离开武当,应为信史。

又据《明史》等文献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以后,朝廷多次派遣使者四处寻访张三丰,均未找到。如:

《明史》说:

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

《明史•胡滢传》说:

五年,遣滢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徧行天下州郡乡邑。

从洪武二十四年至永乐十四年间,朝廷多次派遣名士高道寻访张三丰,前后达二三十年,均未寻获,故可以断定张三丰在此期间羽化升仙。

综上所述,张三丰出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洪武初年一百二十岁高龄来到武当山,收徒建观,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离开武当,年143岁,不久便羽化于云游途中。

第二节张三丰名号考

张三丰的名号相当复杂,即使在道教人物中亦属罕见。正如方春阳先生所说:“关于张三丰的名字,众说纷纭,一说名通,一说名金,一说名全一(或铉一),

一说名君实(或君宝),一说名玄素,一说名玄化,一说名思廉;其字则一说为君宝(或君实),一说为炫一(或全一),一说为山峰(或三峰),一说为玄玄;其号则或称昆阳,或称玄玄子,或称保和容忍三丰子……在古代著名道教人物中名字如此纷繁无定者,似属首屈一指,堪称一齐。”

关于历代文献所记载张三丰的名号,江百龙主编《武当拳之研究》一书中采用统计表格形式详细罗列出来,可作为重要参考。其中较为主要的几处记载有:

《大岳太和山志》中记载:“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佯。”《明史》中记载:“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李西月编《张三丰全集》中记载:“名全一(一作名通),字三丰。”从三个不同时代的文献记载中不难看出,张三丰名全一,记载较为一致。“三丰”无论是字也罢,号也罢,也是流传较广,影响深远的一个字号。然而笔者的观点更倾向于任自垣的说法。一则他和张三丰有着共同的生活年代,二则他曾奉旨寻访过张三丰。

当然,我们肯定任自垣的说法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其他说法。张三丰在其著作中亦常常使用其他的字号或笔名。如《玄要篇上•打坐歌》中自称“清虚道人”;《玄要篇下•蛰龙吟》中自称“邋遢道人”;《玄要篇•自序》中自称“玄素”;《玄要篇•还丹歌》中自称“玄化”等等。

张三丰之所以拥有如此之多的名号,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同音、近音、同义、形近等形式的错误。如三丰、三峰、三峯就是同音错误;三丰、山峰,邋遢、剌达就是近音错误;全、全一、通,玄素、玄玄就是同义错误。又如邋遢道人、邋遢仙、邋遢张等等,都是在形容张三丰不修边幅的邋遢形象。

第二,张三丰自己不断更改名号所造成的混乱。对此李西月在《张三丰全集•名号》中有合理的解释:“先生尝自言云:吾之名号,多与古今人同,知之即改,于心乃安,以故渺渺无定也。一名通,与本支远祖高公之子同;一名金,与别支远祖汉大司马同,均见《留侯世家》;一名思廉,与元玉笥生字同;一名玄素,与唐太宗时言官同;一名玄化,与葛玄弟子同;因就两名中,各取上一字,为玄玄子,又与太上圣号同;乃更为山峰,又与朴阳子同;复易为三峰,又与采战者同,殊可笑矣。”

第三节张三丰师承关系考

李西月在编撰《张三丰全集》时,为“隐仙派”或曰“犹龙派”编排了一个传承道统。

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虽然,老子之所传亦甚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支分派别,各有传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少阳传正阳,正阳传纯阳,纯阳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派;纯阳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伯端,开男派。文始一派,至麻衣而传希夷;少阳一派,刘海蟾亦以丹法传希夷,两派于斯一汇。是三丰先生,谓为文始派也可,谓为少阳派也亦可。

根据李西月的道统说,我们不妨以图表形式加以呈现,更加清晰。

尹喜  →麻衣→  陈抟→火龙→三丰

老子                  刘海蟾→张伯端(南派)

王少阳→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北派)

从隐仙派(或犹龙派)的道统可以看出,张三丰是通过火龙先生而传承陈抟的道教思想。陈抟为文始派与少阳派的共同嫡传。同理,张三丰亦是道统嫡传。

对于张三丰是否真的是通过火龙先生而传承了陈抟的道教思想这一问题,我们还是从他的著作中来寻求答案。张三丰在诗中多次以陈抟传人身份自居,如《蛰龙吟》中说:“……此蛰法,是谁传?曲肱而枕白尼山,乐在其中无人谙。五龙飞跃出深潭,天将此法传图南。图南一派谁继承?邋遢道人张丰仙。”可见,张三丰自认是陈抟一派的传承人。

张三丰亦在诗中多次提到,他的老师就是火龙先生,火龙先生的老师就是陈抟。“愁则愁六七十年光阴短,入终南感得火龙亲口传。”“浩浩希夷,守正怀奇……华山高卧,吾师之师。”关于张三丰是如何得到火龙先生的传授,在《玄要篇》自序中有详细地记述:

延佑间,幸天怜我,初入终南,得遇火龙先生,询是图南高弟,绿鬓朱顧,

俨乎物外神仙,春秋不知其几许矣。玄素异之,礼拜师事,跪问大道。

可见,张三丰视延佑年间在终南山拜火龙先生为师,得授陈抟的道教思想。虽然历代文献中鲜有火龙先生的记载,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没有记载而否认火龙先生存在。一则,文献记载可能佚亡;二则,火龙先生是高隐之士,或终生隐于终南山中不被外人所知,文献不见记载亦属正常。

第四节张三丰著作真伪考

现在常见的《张三丰全集》的版本主要有《藏外道书》收录之《张三丰先生全集》、方春阳先生点校本《张三丰全集》以及1996年江苏扬州广陵出版社出版的《张三丰集》(影印本)。其中,《张三丰先生全集》是以《重刊道藏辑要》本为底本全文录入,方春阳点校本是以清光绪十三年“古越集阳楼主人”抄写的《道藏辑要》本为底本收录,影印本《张三丰集》是以《重刊道藏辑要》版本为底本影印。

不难看出,这些版本都是以《道藏辑要》或《重刊道藏辑要》中所录《张三丰全集》为底本。《道藏辑要》编撰于清嘉庆年间,仅刊印一次即遭焚毁,故留存量极少。《重刊道藏辑要》是于光绪三十二年重刊问世。而无论是《道藏辑要》还是《重刊道藏辑要》版《张三丰全集》都是以李西月编撰的《三丰全书》为底本。

至于李西月编撰的《三丰全书》又是从何而来,他曾说:“此书得于他处所刻、黄冠所抄者,类多讹误,惟汪本特为近善,兹刻凡系汪仙所藏者,必题圆通道人藏本,志自来也。”可见,他是根据汪锡龄的《三丰祖师全集》为底本而编撰。同时他亦说:“闻他处有先生乩沙,恐其人鬼杂出,难以尽信,间有可信者则录于《汇记》之内,正集不敢滥收”。可知,李西月并不是只对汪本简单地编撰,而是夹杂了大量的各地乩降文章以及他们的托名伪作。可以说李西月的《三丰全书》是当时有关张三丰记载的史料全集,内容杂乱、真伪难辨。我们只能通过汪锡龄、《明史》以及明清目录学家的记载寻找线索,试图恢复汪锡龄本《三丰祖师全集》的全貌,辨别李西月本《三丰全书》的真伪。

据记载,汪锡龄说:“奇峰异水间幸遇先生,鉴龄微忱,招龄入道,并示《丹经秘诀》一章,及《捷要篇》二卷,照法修炼,始识玄功。”《三丰先生本传》又说:“因将我祖师丹经二卷、诗文若干篇,夙夜寻求,以图解脱。”可知,汪锡龄得到的是张三丰的《丹经秘诀》、《捷要篇》以及诗文若干。

又据《三丰全集》记载:“《明史》文翰类所载道书目,其中有先生《金丹直指》—卷,又《金丹秘诀》一卷,即今《大道论》、《玄机直讲》与《玄要篇》也,又名《节要》,又名《捷要》。”可见,汪锡龄本《三丰祖师全集》必定包括《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以及一些诗文。

关于这些诗文,汪锡龄说:“《云水前集》,我三丰先生元明所作也。永乐时,胡广等收入《大典》之内,世间少得其本,嘉靖中,诏求方书,乃从大典中翻出梓行,颁示国师等。锡龄于康熙五十九年,得此本于扬州书肆,宝而藏之。”故可知,其《三丰祖师全集》中还应该包含《云水前集》。

反观现行本,可以肯定其中《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云水前集》、《丹经秘诀》和《丹经节要》为张三丰在世时所作,可以反映张三丰的思想。本文即以这些著作为出发点,总结和概述张三丰的内丹思想。


第二章 张三丰内丹理论的思想渊源

内丹学是中国道教中一种重要的方术,在以术显道的道教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道教史上来看,隋唐以来,一些外丹烧炼家开始有意识地把寻求长生之药的目光转向身体内部。他们套用外丹术的一些术语,依据内外同道的原则,以人身为炉鼎,精、气、神为药物,在人身之内合炼内丹,开启了崭新的内丹道教。

内丹学自隋唐兴起后,经钟吕内丹学派的开创,基本奠定内丹学的理论基础。五代的陈抟继承钟吕的内丹思想,并把易学思想援引入内丹修炼,提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三关理论。北宋时期的张伯端是道教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他的内丹学经典著作《悟真篇》是内丹理论成熟的标志。宋元时期,经过南北二宗的进一步发展,内丹理论逐步完善。

下文就对唐宋元时期的钟吕、陈抟以及南北二宗的内丹理论思想作简要的概述,以此我们可以窥见张三丰内丹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钟吕传道

第一节钟吕内丹理论思想概述

钟离权和吕洞宾,是内丹道教史上两个关键的人物,是道教正统内丹学派的开创者。他们在道教内外都有极大的影响。在道教内部,钟离权、吕洞宾都被内丹道派的南北二宗尊奉为祖师。在民间,以钟吕普渡为主题的八仙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娓娓传诵。

然而,关于钟离权和吕洞宾的真实生卒年代,历代争议颇多,已经难以确切考证。一般认为他们是唐代末年到北宋初年的人。

钟离权和吕洞宾的著作很多,然作为钟吕学派内丹思想理论的重要著作主要《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和《西山群仙会真集》三部。这三部著作基本可以阐发钟吕学派的内丹理论及修炼思想。


一、道不远人

钟吕从象数理论出发来描述“道”,他们认为:

一三五七九,道之分而有数。金木水火土,道之变而有象。东西南北中,道之列而有位,青白赤黄黑,道之散而有质。数归于无数,象反于无象,位至于无位,质还于无质。欲道之无数,不分之则无数矣。欲道之无象,不变之则

无象矣,欲道之无位,不列之则无位矣.欲道之无质,不散之则无质矣。无数,道之源也•无象,道之本矣。无位,道之真矣。无质,道之妙矣。

道拆分就有了“数”,道变化就有了“象”,道排列就有了“位”,道消散就有了“质”。但是“道”本来是没有数、象、位、质的。只要不拆分它,就能归于无数;不变化它,就能反于无象;不占据它,就能至于无位;不消散它,就能还于无质。无数是道的根源,无象是道的本体,无位是道的真灵,无质是道的神妙。

钟吕还进一步具体描述“道”,认为:

大道本无体,寓于气也,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大道本无用,运于物也。其深莫测,无理可究。以体言道,道始有外内之辩;以用言道,道始有观见之基。观乎内而不观乎外,外无不究而内得明矣。观乎神而不观乎形,形无不备而神得见矣。

道本无体,因气而有体。道大无外,没有物体可以容纳。道本无用,因物的变化而有用。道深莫测,没有规律可以探究。从体来看道,就有内外之分;从用来看道,就可以被观察、领会到。所以,在内丹修炼时,应该从内观察而不从外观察。这样内可明而外亦无所不明。应该领悟“神”,而不是留意于“形”,这样神可得见而形亦无不备。

钟吕通过对“道”的探究而发现了大道与丹道的共同之处。以丹道参证天地造化之道乃是钟吕内丹道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理论建构的完成标志着内丹道由术的层次向道的跃进。从此以后,内丹修行之法不再是一种内修方术,而是一种“道”,它具有超乎经验之物的形而上的依据。进而,钟吕提出“道亦不远人”的思想,为内丹修炼的可行性提出了理论支持。道源既判,降本流末,悟其真者,因真修真,内真而外真自应矣。识其妙者,因妙造妙,内妙而外妙自应矣。天地之间,万物之内,最贵惟人,即天地之有象可求,故知其质气与水也。即天地之有数可推,故知其位远与近也,审乎如是,而道亦不远于人也。

能够领悟到真灵者,因真而修真,只要通过修内真,外真自然而“真”。领会到“道”之神妙,因妙而造妙,只要通过修内妙,外妙自然而“妙”。……人是天地万物之间最有灵性的,可以根据天地之象求得道之质气与水,可以通过推演天地之数,求得道之位远与近。只要这样来修炼领悟,则道离人并不远。这里,钟吕也为内丹修炼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那就是以自然之道来参证人生之道,通过修炼人生之道,使得人之道合乎自然之道,达到与自然之道的同一,从而可以长生久视。

根据道生万物的程序,钟吕把人生之道与天地之道相对应联系在一起。钟吕在描述天地形成时说:

道原初判而有太始,太始而有太无,太无而有太虚,太虚而有太空,太空而有太廣。太质者,天地也。其气清浊,其质如卵,其色玄黄,乃太空之一物尔,

道从分判到天地产生,先后经历了太始、太无、太虚、太空、太质五个阶段。

比照与天地形成,钟吕把人生也划分为五个阶段:男女阴阳二气未合的太初阶段;父母精血交结为胞胎的太质阶段;人出生的太素阶段;男十五六岁,女十三四岁之前的童身阶段以及童身以后的阶段。人本从道而生,故得道之全。

钟吕通过对天地之道的探讨,其实是在为其内丹修炼理论寻找本源。通过“道不远人”的论述,以及丹道与天道的参证,开辟出一条求道、证道的内修之途。


二、药物论

钟吕认为:“因术识法,因法知道。道本一阴一阳而己。”阴阳为道所生,所以由阴阳逆推便可认识“道”,人身的内丹修炼其实也就是修炼这一阴一阳,以求得道成仙。所以,钟吕认为内丹修炼的药物就是阴阳。钟吕认为只要找到人体内的阴阳,进行修炼就能够成就内丹。

奉道之人,肾气交心气,气中藏真一之水,负载正阳之气。以气交真水为胞胎,状同黍米,温养无亏,始也即阴留阳,次用阳炼阴。气变为精,精变为

汞,汞变为砂,砂变为金丹。金丹既就,真气自生,炼气成神,而得超脱。

钟吕认为,内丹修炼的阴阳药物,实则蕴含在人体内的肾气与心气之中。肾气与心气相交感,气中藏有真一之水,水中负载着正阳之气。内丹修炼具体就是修炼气与水中的阴和阳。阴阳相交,反复锻炼就能成就金丹。

钟吕进一步把阴阳阐述为体内的真阴真阳,认为这才是内丹修炼的真药物。

夫己身受气之初,乃父母真气两停,而即精血为胞胎,寄质在母纯阴之中。

阴中生阳,因形造形,胎完气足。是堂堂六尺之躯,皆属阴也,所有者,一点元阳而已。

具体到内丹修炼实践过程中,钟吕认为真阴真阳暗藏于人体的肾脏与心脏之中。身主气,气中包藏真一之水,此即真阴,又叫真虎;心则主液,液中蕴藏正阳之气,此为真阳,又叫真龙。真阴真阳或叫真龙真虎为内丹修炼的真药物。具体阐述为:

肾水之中,伏藏乎受胎之初,交合之真气隐于肾,此吾之内铅也.肾之中生气,气中有真一之水,其名曰虎,吾内铅之白金也。肾之气传于肝之气,肝之气传于心之气,心之气太极而生液,液中有正阳之气,此吾之内汞也。心之液,吾之内砂也,气中真液之水与液中正阳之气合焉,积而为胎,传于黄庭,进火不差,即胎化矣!

可见,钟吕是将肾气与心气交合产生的真气真水当作修炼的真药物。以真阴真阳的药物为基础,最终可以达到内丹修炼的终极目标,即纯阳的金丹。


三、性命论

钟吕认为,内丹修炼涉及性和命两个方面。对于性和命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他们是这样阐述的:

一点灵明无眛,性也;一点元气常调,命也。性无命则无依倚,亦不能安止;命无性则不冲融,亦不能固密,二物混融一真玉芸。性也,命也,俱强名

尔。

人的本真机灵明白,没有昏昧,这就是性。人随着元气而生,依靠元气而活,这就是命。性离开了命,就没有依托,也无法安定。命离开了性,就会僵滞而缺乏生机,不能牢固存在,性与命二者相辅相成,混融为一体。

内丹修炼必须性命双修才能成功。对此,吕洞宾在《敲爻歌》中有详细的阐发:命要传,性要悟,如圣超凡由汝作,三清路上少人行,六道门中争入去。报贤良,休慕顾,性命机关须守护,若还缺一不芳菲,指著波查应失路。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材无主柄。性命双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驾法船,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须传。

命需要传延续,而性需要领悟,必须这样才能超凡入圣。只修炼性而不修命,

这是修行第一病,只修天性而不修内丹也同样是难以超脱。只修命而迷失了天性,就像是梳妆照镜而没有镜子一样。只有坚持性命双修,把性和命交融贯通为一体加以修炼,才能结成金丹。


第二节陈抟内丹理论概述

陈抟的内丹思想主要来源于钟吕。正如清代朱彝曾在《太极图授受考》中说:“相传抟受之吕岩,岩受之于钟离权,权得其说于伯阳。”

陈抟以极高的创新精神,把易学援引入内丹修炼理论,开创了以图解易,以易释道的内丹理论新途径。

一、三关理论

陈抟的内丹思想主要从其所传的《无极图》中反映出来。通过对《无极图》作“顺”“逆”两种路向的解释,可以看出陈抟的“顺则生人、逆则成丹”的还丹理论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内丹三关理论。

关于陈抟的《无极图》,黄宗炎在《无极图辩》中有详细的论述:

其图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其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便下,则火不镖烈,惟温养而和燠;水性润下,逆之便上,则水不卑湿,惟温养而光泽。滋养之至,接续而不已;温养之至,坚固而不败。其最下圈,名为玄牝,玄牝即谷神,牝者窍也,谷者虚也,指人身命门两肾空隙之处,气之所由以生,是为祖气.凡人五官百骸之用所觉,皆根于此。于是提其祖气上升梢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芒之气,炼依希呼吸之气,化为出有入无之神,使贯彻于五脏六腑,而为中层之左木、火,右金、水,中上相联络之一圈,名为五气朝元。行之而得也,则水火交構而为厚。又其上之中分黑白而相间杂之一圈,名为取坎填离,乃成圣胎。又使复于无始,而为最上之一圈,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而功用至矣。盖始于得窃,次于炼己,次于和合,次于得药,终于脱胎求仙,具长生之秘诀也。

太极图

由此得知,《太极图》包含“顺则成人,逆则成丹”的“顺”、“逆”理论。自上而下看,就是“顺则成人”的本源论。陈抟以无机为万物的本源,从本源开始,经过无机而太极、阴静而阳动、五气顺布、顺以生人、化生万物五个阶段。这个步骤与《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提出的宇宙生成程序实则相同。反之,自下而上,就是“逆则成丹”的还丹理论。这一程序同样包括五个阶段。图的最下一圈叫作玄牝之门,即为得窍阶段;次上一圈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也叫炼己阶段;中间一圈为五气朝元,也叫和合阶段;中上一层为取坎填离,也叫得药阶段;最上一圈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也叫脱胎阶段。这五个阶段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全部过程。综合概括来说,这五个阶段为:玄牝之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五气朝元,取坎填离,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也可表述为: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五个阶段。

《无极图》中同样还蕴含着内丹修炼的三关理论。内丹修炼需要以三关修炼来阻止人体熵效应,通过炼精化气初关仙术将精化尽只剩下气于神,为“三归二”的过程;然后通过炼气化神的中关仙术将气化尽为神,为“二归一”的过程;最后炼神还虚的上关仙术将神化尽返还于虚无之道。这样人体沿着逆的方向由“第三变”返到“第二变”,再从“第二变”返到“第一变”,直到虚无之道,内丹就修成了。

三关理论中亦包含着周天功法。炼精化气将精、气合炼而成为阳气,使得由“三归二”,这是小周天功法;炼气化神将气与神合炼,用气归神,使得由“二归一”,这是大周天功法。

自陈抟提出内丹修炼步骤的三关理论以及周天功法理论,一直被后世内丹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内丹修炼的基本理论之一。


二、重视修心

重视修心,是陈抟内丹思想的一大特色。他创新性地把修心与内丹修炼结合起来。

陈抟把心与性、情、意、识联系起来。在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说;“心统性、情。性如海水,情如流,意如澜,识如波。”又说:“夫观心者,非空空观心也。心统性情,又兼意识。”可见,陈抟认为“心”中包含着性、情、意、识,修心也就是要修性、修情、修意识。

陈抟注重修心,认为修心是内丹修炼的基础,是成就圣功的根基。他说:

……惟能保持童之相,乃能辨理欲关头;惟其还此童之质,始得判仙凡界限,仙在心,心失养便非童;理寓玄,玄不悟难云童。

又云:

童光晃朗似明蟾,云去云来体不缠,扫尽葛藤心自莹,存胎胎就至功园。他认为:成圣成仙的根基就是要保持童真,这是判断神仙与凡人的界限。修仙实则在于修心,不修心便会失去童真,也就不能成仙。陈抟还把修心的历程比喻成扫除葛藤,只有把葛根藤蔓清除干净。道路才能畅通。修心亦是如此,才能成就圣功

陈抟的内丹思想理论为宋元道教内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宋元时期的内丹学家,张无梦、刘海蟾、张伯端等都继承了陈抟的内丹思想。


第三节南、北二宗内丹思想概述

入宋以后,内丹学越演越盛,社会上呈现出一股内丹热潮。这一时期也是内丹学家辈出的时代,他们不断地继承和发展内丹学的理论,内丹学理论由成熟走向完善。


一、南宗内丹思想概述

道教南宗是宋代内丹道最主要的一个宗派。内丹派南宗以张伯端为祖师,后四传于白玉蟾。白玉蟾广收门徒,开宗立派,才正式建立了道教南宗。南宗的传法谱系为:张伯端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瞻。五人被后世尊为南宗五祖。南宗内丹思想理论主要由他们完成。


1、精、气、神三宝理论

内丹学将精气神称为人体的“三宝”,也是内丹修炼的基本药物。张伯端就强调在内丹修炼时应该处理好精、气、神三者的关系。他说:“精非气不盈,神非气不充;精因气融,气凭精用;气因神见,神凭气用。”又云:“精气神者,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

精、气、神三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相依为用的关系。气在中间连接着精和神,起到媒介的作用。精因气而变的充盈,气凭借精而产生作用,神凭借气而施展神韵,气能使精消融,神能使气显现。在内丹修炼过程中,精、气、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精可以通过修炼而消融转化为气,气可以通过修炼而凝聚转化为神。反之,通过修炼,神也可以转化为精、气。

张伯端进一少说:

神者,精气之主。丹士交会采取。至于行火,无非以神而用气精。精气神三者孰为重?曰:神为重。金丹之道始终以神用精气者也。故印神位重。

张伯端认为在内丹修炼中神处于主导地位,统领着精和气。同时,内丹修炼就是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最后以神还虚,成就金丹。

但是,张伯端所指的精、气、神并不是一般意义而言的精、气、神。他认为:炼精者炼元精,非淫逸所惑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

者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

内丹修炼时所炼的精、气、神是指元精、元气和元神,即先天之精、气、神。关于元精、元气和元神三者的关系,张伯端认为:

盖精依气而生,精实贤宫而气融之,故随气而升阳,为铅者此也。精实而元生不生,元阳不见,何益于我哉!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

精依靠气而产生,精充实后依靠气而消融,随气而变成元阳,这就是内丹的药物“铅”。元神、元气和元精之间的关系就是:元神出现就促使元气的产生,元气的产生又促使元精的充实。

张伯端是道教史上第一个把元精、元气和元神三者联系起来的学者。他把精、气、神分为先天和后天,并指出内丹修炼需要探寻先天。这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他使内丹修炼的目光从实体转向探索本源,实现了修炼方式的根本超越。从此,内丹修炼走上了修道、体道、证道的自我超越之路。其次,他奠定了此后内丹学追溯本源的思维特征。这一特征使得内丹修炼与哲学本源论、本体论相吻合,逆反先天、反本还源成为内丹的核心理论,极大地提高了道教内丹学的理论水平。再者,他导引着内丹学理论发展的走势。内丹学通过对先天的追溯,必然走向对心性的探索,直接导致道教心性论的产生。

白玉蟾继承了张伯端的先天三宝思想,并直接指出内修所需的精、气、神是父母未生之前的元始、太素阶段的元精、元气和元神,也就是“道”。

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

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我闻其义我亦怖,且怖且疑且拳拳。但知即曰动正间,一物相处常团圆。此物蒂乃精气,精气恐是身中填。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迟离,结为一块大无边。

人身之中,只有精、气、神三宝需要保全。这里所说的精、气、神不是一般意义而言的,它们都是根源于父母未生之前,可追溯到道源初判的太素、太始阶段。

白玉蟾在继承张伯端三宝理论的基础上,还对其有所发展。张伯端仅指出元精、元气、元神是先天的,对于它们从何而来并未详加探索。白玉蟾则直接把先天的元精、元气和元神与先天之“道”联系起来,合二为一,指出人身的先天精、气、神与“道”同源。这是对内丹三宝理论的又一次超越。


2、性命双修,先命后性

道教南宗继承了唐末五代内丹学家钟吕、陈抟等人的思想,主张性命双修。但在具体的修炼步骤上,主张先修命后修性。这是南宗与北宗最主要的区别。北宗亦基础性命双修,但在修炼过程中主张先修性后修命。正如朱濂所概述:“宋金以来……南北分二宗,南则天台张用成,其学先命后性;北则咸阳王中孚,其学先性而后命。”

关于“性”,张伯端认为性与神有着必然联系。他说:“神者,性之别名也。”他认为性与神是同一事物。但是,他又认为:“心静则神全,神全则性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伯端所说的性与神是不能完全画等号。只有“神全的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所以他说:“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可见,张伯端所说的性是指先天的元神,内丹修炼的性,也应该是先天之性。

张伯端认为性又有气质之性与先天之性之分。

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返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自为气质之性所蔽之后,如云掩月。气质之性虽定,先天之性则无有。然元性微而质性彰,如人君之不明,而小人用事以蠹国也。且父母媾形而气质具于我矣,将生之际而元性始入。父母以情而育我体,故气质之性每寓物而生情焉。今则徐徐划除,主于气质尽,而本元始见。本原见,而后可以用事。无他,百姓日用,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善反之,则本元之性胜气质之性。以气质之性而用之,则气亦后天之气也。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则气乃先天之气也。气质之性本微,自生以来,日长日盛,则日用常行,无非气质。

一旦反之矣,自今以往,先天之气纯熟,曰用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

后天,无为之用也,

气质之性在父母精血相交,形成胞胎之时就存在。先天之性则是在出生时才进入人的身体。气质之性会随着人的生长而增加,掩盖了先天之性。只要慢慢铲除气质之性,就能见到先天之性。平常老百姓,是气质之性胜过本元的先天之性。如果能够善于复原,则先天之性就能超过气质之性。利用先天之性就能产生先天之气,先天之性即为元神,元气则能产生元精。元神、元气、元精进行合炼就能产生金丹。

关于“命”,南宗认为即是指人体的精和气。正如白玉蟾所阐述的那样:“此物根蒂乃精气,精气恐是身中填,岂知此精此神炁,根于父母未生前。”他认为命就是根源于父母未生前的先天精气。

关于性与命的关系,南宗认为它们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张伯端认为:“先就有形之中寻无形之中,乃因命而见性也。就无形之中寻有形之中,乃因性而见命也。”白玉蟾认为:“性、命之在人,如曰、月之在天也;日与月合则常明,性与命合则长生。”他们都认为性与命是相互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命中有性,性中有命。所以,在内丹修炼中,也必须做到性命双修,才能长生。正如《青华秘文》中说:三阴者,乃性尽归于命也。性之全体见,綿绵若存之,性时时反乎命内矣。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之全矣,又以性安命,此是性命天机括处,双修者此之谓也。

张伯端认为性命双修就是在修命之际,时时地以命取性;修性之际,又时时以性安命。

具体到性命双修的程序时,南宗一贯强调先命后性的观点。如张伯端说:“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受取满堂金。”这里的实腹、炼铅是指修命功,虚心、识心是指修性功。可以看出,张伯端认为应该先修命功,为修性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如上文《青华秘文》中所说:“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之全矣。”也是说在修炼的初始阶段,应该先修命,再修性。

对此,白玉蟾也认为:“今修此理者,要能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凝神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性命双修者,要先修炼形(即命功),修命功之妙在于凝神,凝神即修性功。修性则气聚丹成,丹成则命固。所以,修命功是为了全性功,性命双修,先命后性。


二、道教北宗明心见性理论概述

道教北宗,创自王重阳,相对于南宗而言,其传道范围主要在北方地区,因故称为北宗。又因王重阳在山东宁海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故又称为全真教或全真道。王重阳的弟子主要有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及丘处机等所谓“全真七真”。

全真七子

北宗的内丹思想多继承于钟吕学派,经王重阳以及“全真七真”的重构、创新和发展而趋于成熟,自成一系。与南宗内丹思想相比较,北宗内丹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北宗在继承钟吕性命双修的基础上,认为以性为主,先性后命,始终强调明心见性为第一要务。其次,在内丹修炼时,要求绝对的清修,提倡僧侣主义。同时,北宗亦教为重视社会伦理之术,认为它是内丹修炼的前提条件。

受本文内容之所限,笔者仅对北宗性命双修思想加以概述。

关于“性”,全真诸真认为:

根者,性也;性者,根也。神者,性也;性者,神也。

实者,道也。……实者,性也。……万物生则显其道之实,万化生则显其性之实。

“性”就是“神”,性是根本,是根源,实则是与万物同源的“道”相同。关于如何认识“性”,如何修炼“性”。全真诸真在承袭唐代以来道教关于“心性”的认识基础上,吸收佛教禅宗的学说,创建了全真教自己的明心见性理论。

首先,关于“心”,全真诸真把它与“道”等同起来。如王重阳说:“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既然,心与道同,性与道同,那么,通过修心就可以见性,通过修心见性就能了道成仙。

关于“明心见性”,王重阳认为:“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生也。心性者是宝。”全真诸真亦认为,真性不离人心,但往往会被妄念所遮蔽不能自己,只有清心静地,一念不动,才可洞察本来之真性。此真性不生不灭,本空本净,即是超脱生死,跃出轮回的根据。正像王重阳所说:“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即是说,心性的超越是长生之法。

全真诸真虽然极力强调修“心性”,但也并未否定“修命”。对于“命”,他们认为命是人体之精、气,具体是指父精母血。如王重阳认为:“精生魄,血生魂,精为性,血为命。人了达性命者,便是真修行之法也。”°从精与血这种实体层次而言,人的性就是指精,血就是指命。再高一层次而言,王重阳认为血能化为真气,真气就是命。“有血者,能生真气也;真气壮实者,自然长久,聚精血成形也。”“性者,神也;命者,气也。”上升到哲学层次而言,性就是指元神,命就是指元气。王重阳说:“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

然而,在性命双修过程中,全真诸真具有明显的重性轻命的倾向。如王重阳就直接指出:“宾者是命,主者是性也。”“根者是性,命者是蒂。”对此,丘处机更加坦诚地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己。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在修炼方法中,全真诸真仍然继承了性命双修思想。只是在具体修炼操作过程中,他们认为修性为主,修命为辅,主张先性后命。


第三章 张三丰内丹理论

第一节 天道、人道和仙道观

道教继承了《道德经》宇宙生成观,提出人是有道、气所化生出来的这一人道观。“道”是最高信仰,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所生。人也是由道化生而来。“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

道教内丹学继承了这种人道观。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显然是对《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内丹学诠释。

根据《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这一思想,道教内丹学者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化生于“道”的“精、气、神”三宝维持的。那么通过对这人体“三宝”逆行修炼,理论上是可以还原于道。这条路就是修仙之道。“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成丹。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由此可见,人道与仙道之间是顺逆的关系,先天真一之气是成仙的基础。

钟吕学派最早建立人道与天道互相参证理论,为内丹修炼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张三丰继承了钟吕的思想,并有所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天道、人道和仙道理论。

对于“道”,张三丰认为:

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张三丰的天道观,显然是吸收了宋代理学“无极生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哲学本体论思想。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统无极而生太极,太极为万物之母,化生天地万物。

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联系,张三丰在钟吕派的基础有所创新发展,阐述的更加详细。张三丰在《大道论》中把无极、太极、阴阳的本源论直接与人的身、心、性命联系起来。

大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今专以人生言之。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时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臼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赴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腎,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

没有出生之前,是一片太虚,处于无极的状态。阴静阳亦静。父母即将生人时,一片灵气投入胎中,这是进入太极的状态。阳动阴也动。故阴阳相推而生成八卦,八卦相互激荡,由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还是胎儿的时候,性浑浑然,对外物没有认知,心神的状态就像无极一样,生命随着气而生育而成,这是的状态就像是太极阶段一样。初生的婴儿,混混沦沦,身体充盈着天性天命。这种天性天命就是“道”。学道之人只要照此去恢复天性天命,何愁不能修成真道呢!

通过论述,张三丰详细地指出人道和天道的关系,也指明修炼之仙道。那就是通过修炼人的性和命,恢复本来的天性天命。

此外,他还认为,人道是仙道的基础。“修身之事,不拘男女。此金丹大药。虽愚昧野人,得之立登仙位。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白然不远也。”同时,张三丰还把人道和仙道通过儒家的伦理之道连接起来。“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意诚心正,则物欲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

关于如何从人道修行到仙道,张三丰继承了前人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思想。

“故作金丹之通。与生身事同,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顺逆之间,天地悬隔,只要逆用阴阳,自然成就,并非邪径旁门也。兹余所论,大泄真机,皆列圣口传心授之旨,人能照此下手行持,自能夺天地玄妙之功,穷鬼神不测之奥,诚金丹之口决也。除此之外,再无别传。”只要逆用阴阳进行修炼,就能从人道进入仙道,达到天人合一

总而言之,张三丰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夭道、人道和仙道观。他把“道”与“无极而太极”的哲学观连贯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道教内丹学的天道观;把天道本源论与人道生成论直接贯通,系统阐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通过天道与人道的参证,应用内丹学的顺、逆思想,阐明了内丹修炼的仙道观。张三丰对于天道、人道和仙道联系的论述之详细、充实、清楚,未见于以前之丹经。


第二节性命双修理论

性命双修理论早在钟吕内丹道之时就有系统论述。钟、吕认为,内丹修炼涉及性和命两个方面,必须性命双修才能成功。他们认为,“一点灵命无昧,性也;一点元气常调,命也;性无命则无依倚,亦不能安止;命无性则不冲融,亦不能固密,二物混融一真玉芸。”对于内丹修炼而言,性与命是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吕洞宾在《敲爻歌》更直接指出,“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性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材无主柄。性命双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驾法船,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须传。”总之,只有把性与命融会贯通加以修行,才能结成金丹。

张伯端继承钟吕内丹派的思想,他也明确反对不修性、命,只修金丹的做法。

“此恐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未修,则运心不谱,物我难齐,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同时,他认为不但要性命双修,而且要把性、命修炼贯穿到整个修炼过程中的每一阶段。

张三丰自诩为陈抟学派的继承人,也继承和发展了张伯端的性命双修理论。他认为只有“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

关于“性”与“命”的定义,张三丰在《大道论》中说,“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气脉宁静而内蕴元神,这是真性;心神力图宁静而使元气成长,这是真命。张三丰继承张伯端的思想,同样也认为性就是指元神、命就是指元气。

同时,张三丰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

一性一命而己矣。”“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之妙药。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张三丰认为道乃一阴一阳而己,一阴一阳也就是一性一命而已,性在内,命在外,只有穷理尽性,才能保持不坏之命,只有阴阳双修、性命双修,才能修成大道。

具体到性命双修的程序和路径上,张三丰继承了道教北宗先性后命的思想,主张性命双修、以性为主,先性后命。

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为定理之主人,心为牺牲之庐舍,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     朗朗,性安定,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闹,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他认为性命双修过程中,首先以修心炼性为主。心为性的居所,修心存心就是炼性养性也。修心养性需要达到性情不干扰心神,无思无虑,身心与性情内外坦然,没有烦恼忧愁的效果,这就是内丹修行。

对此,张三丰还专门用一首歌来强调先修心性的重要性。“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即在修炼内丹之前应该先炼心性和养元神。

张三丰虽然十分注重修性,但是对于命功,也并未像北宗那样轻视。在论述命功的时候,张三丰明显继承了道教南宗强调命功的思想特点。他认为:“性要炼,命要接,休在人间虚岁月。……性要修,命要全,采得先天种泥丸。童儿修,精气全,静里一炁可升天。”张三丰认为性需要修炼,命也需要保全。如果命有所损耗,那就需要裁接补全。具体内丹修炼,就是要将人体的精、气、神三宝补足。如果“三宝”不充足就急于修炼,是不能达到长生的目的。针对天性天命有所损失的修炼者来说,张三丰在《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中专门讲到一种阴阳栽接法,用以修炼命功。张三丰还在《后天筑基》中直言:“气血衰,宜补接,名师亲授口中诀。”强调后天修命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张三丰继承了道教内丹学的性命双修思想,在具体修炼程序上强调以修心炼性为主,但亦重视命功。可以把张三丰的性命理论概括为:坚持性命双修的宗旨,强调先性后命,重视命功作用。这种性命双修的理论思想反映了南北宗融合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张三丰内丹学说兼及南北的特色。


第三节药物论

内丹学的药物是相对于外丹烧炼药物而言的。外丹烧炼的药物是指草木硝石等物质,亦被称为外药。内丹修炼的药物是指人体内的精、气、神,亦称为内丹“三宝”,也有的是指人体中的真阴真阳,此为内药。

关于药物,钟吕内丹派认为是指人体中的真阴真阳或曰真龙真虎。道教内丹南宗认为人体的先天精、气、神是药物。正如《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

张三丰继承了唐宋以来的药物论,并对各家说法加以有效的融合。如张三丰认为人体中的精、气、神是内丹修炼的药物。他在《道言浅近说》中明确指出:“精、气、神为内三宝。”对于内丹修炼的精、气、神,张三丰强调要修炼先天之精、气、神。对于什么是真神,张三丰说“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辩得真?诀曰:‘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觉者’是也。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即真神、即真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即真神、真心也。又云:‘定中生意,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意也。真神从不神中炼出,学者之知。”他认为真神是先天的,是心中一点灵光的真念、真心、真意。只要保全人身中的先天精气神,自然可以炼就金丹。“神不外游精不泄,气不耗散灵芽植。五行四象入中宫,何虑金丹不自结。”“……得元精、元气、元神之三全,至是乃心明理融,理融见性,身心大定,五行攒簇,才去行上等事而了大道。”

张三丰同样也认为人体中的真阴真阳是内丹修炼的真药物。他认为修道就是修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对于什么是真阴真阳,张三丰说:“初者,是元始祖气,此气含着一点真阴真阳。夫真阴真阳,产于天地之先,混元之始,这颗灵明黍米宝珠,悬在虚空,明明丽丽。”他认为真阴真阳就是一点先天之元始祖气,虚空中之一粒黍米。

对于这一粒黍米,张三丰说:

(一粒黍米)此物在道门中,喻真铅真汞。一得真得,不可着于乾坤、日月、男女上,只于己身内外安炉立鼎。炼己持心、明理见性之时,攒溪发火,

不出半刻时辰,立得黍米玄珠,显于曲江之上。

他认为一粒黍米就是道教中常说的真铅真汞,是为内丹修炼的真药物。这点黍米不是从天地日月或男女体内中得来,而是得于自己的体内。只要在自己的体内安炉立鼎,修心见性,进行内丹修炼就能得到这颗黍米。

同时,张三丰亦强调修炼者必须认识这一粒黍米,认识自身的真阴真阳才可修炼成功。他说:“金银水药,都属后天,且又不知真阴真阳同类,万万无成。”在此修炼过程中,需要名师指导,才能辨明真阴真阳。“真阴与真阳相对,真阴既不知,焉能知真阳乎?今之学者,不惟不知真阳,亦且不知真阴,若知真阴,亦必知真阳矣。不遇名师,焉能猜度!”—旦得遇名师,知晓阴阳,就必须速速入手修炼之事,成就超凡入圣之道。“又须洞晓阴阳,深参造化,察其真伪,得阴阳之正气,觅铅汞之真宗,方能换骨长生,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张三丰更是在其著名的《无根树》中专门强调阴阳为内丹修炼的真种子。“无根树,花正双,龙虎登坛战一场。铅投汞,配阴阳,法象玄珠无价偿。此是家园真种子,返老还童寿命长。上天堂,极乐方,免得轮回见阎王。”真铅真汞就是人体中的真阴真阳,也即一粒黍米,它是内丹修炼的真种子,能够使人返老还童延长寿命。

张三丰虽然肯定内丹修炼就是修炼人体中的内药,但是他对外药也并不是完全否定。他所说的外药不是自然界普通的金石草药,他认为这些都是治病养生之方,不是修炼得道的药物。“至于旁门邪径,御女采阴、服炼三黄、烧饵八石,是旁门无功也。又有以按摩导引、吐纳呵喊、修服药草为养生之方者,虽能暂去其疾,难逃老衰命尽,而被达人耻笑也。”张三丰认为:“外药者,在造化窟中而生;内药者,在自己身中而产。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可知,他所说的外药是指先天之炁,内药是人体中的先天一点真阳之精气。关于先天之炁,张三丰说:“太极将判之间,静以极而未至于动,阳初复而未离乎阴,候此真先天炁降,以法追摄,送人黄庭之中。”他认为先天之炁是产生于太极将分判之时,阴阳、动静未分之际,能够以法追摄它,送入黄庭,亦可以成就金丹大药。张三丰专门有一首诗歌来描述先天之炁。

生来本是先天炁,隐在形山人难遇。分明说破君须记,一弦春水包形势。

下口将来入口呑,十二雷门都惊惧。醉今醉兮复醉兮,丹田春透红如玉.墙桃漫饮瓮头香,巽风鼓动元和气。阴魔战退一腔春,神号鬼哭翻天地。功完行满足三千,乘鸾跨鹤仙飞去。

张三丰认为修炼时,要内药、外药兼修,才能了道。“有为无为,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内药外药,出处之法相,又详于彼。……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他认为内药了性,外药了命。

张三丰的内药、外药思想显然是继承了道教南宗的思想。张伯端认为内药和外药本质是相同的,只是作用不同而己。《悟真篇云》:“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丹头和合类相同,温养两般作用。”对此薛道光注曰:“外药者,金丹是也。造化在二八炉中,不出半个时,立得成熟。内药者,金液还丹是也,造化在自己身中,须待十个月足,方能脱胎成圣。”他们认为外药是指金丹,内药即是金液还丹。关于内药和外药的作用,陈致虚曰:“内药只了性,外药兼了命。内药是精,外药是气。精气不离,故云真种,性命双修,方证天仙。”

总而言之,张三丰的药物观继承、融合了前人的内丹药物思想,可谓杂而多端。他既认为先天元精、元气、元神是内丹修炼的药物,也认为真阴真阳(先天一黍)为内丹修炼的药物,甚至提出外药(先天之炁)也是内丹修炼时应该追寻的药物。这充分体现了张三丰内丹思想来源的多元性以及张三丰内丹思想兼及南北的特色。


第四节三关理论

张三丰继承了陈抟内丹三关理论。陈抟《无极图》中蕴含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内丹修炼步骤理论,亦叫三关理论。三关理论中亦包含着大小周天理论。张三丰亦认为内丹修炼包括这三个步骤。他认为:“炼精则化炁,炼神则化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炼精化炁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最终达到与道一致,就可成就金丹。

在内丹修炼的实际过程中,张三丰又发展了三关理论。他说:“夫静功在一刻,一刻之中,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功夫在内,不独十月然也。即一时一日、一月一年皆然。”张三丰不同意前人机械地把内丹修炼简单划分为炼精化

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认为炼丹得时时刻刻以静为本,在修炼的每时每刻,实际上都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功夫在内。

张三丰还详细地论述了每一关修炼的基本步骤以及基本内容。初关炼精化气阶段,张三丰说:

(筑基炼己之后)呼之至上,上不冲新;吸之至下,下不冲肾。一阖一辟,一来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渐渐两肾火蒸,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气息既和,自然于上中下不出不入,无来无往,是为胎息,是为神息,是为真橐龠、真鼎炉,是为归根复命,是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气到此时,如花方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气薰蒸营卫,由尾闾,穿夹脊,升上泥丸,下鶴桥,过重楼,至蜂宫,而落于中丹田,是为河车初动,但气至而神未全,非真动也,不可理他。我只微微凝照,守于中宫,自有无穷生机,所谓养鄞鄂者此也。

凝神、调息、正念即筑基炼己之后,气息自然而调和,达到胎息、神息的状态。气到此时,由会阴穴穿过脊椎,先上升到大脑,再下降到印堂,经过喉咙,至心脏,而最后着落在中丹田,这是河车初动。虽然气到了但是神还没有全,这时并非河车真动,不可理会他,只需要凝神关照他,守护在中丹田之中,自会有无穷生机,这就是所谓的养鄞鄂也,即养元神。即坐下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即是炼精化气阶段。

关于中关炼气化神阶段,张三丰说:

行之一月、二月,我神益静,静久则气益生,此为神生气、气生神之功也。百余日,精神益长,真气渐充,溫温火候,血水有余,自然坎离交構,乾坤会

合,神融气畅。一霎时间,真气混合,自有一阵回风上冲百脉,是为河车真动

至至大师兄火相交,二候采取,河车逆转,四候得药,神居于内,丹光不离,谓之大周天,谓之行九转大还也。此时一点至阳之精,凝结于中,隐藏于欲净情寂之时,而有象有形。到此地位,息住于胎,内外温养,顷刻无差,又谓之十月功夫也。

养元神,行之一两个月,神久静而气生,此为炼气化神之功。百余日后,精、气、神俱已充盈,自然坎离交媾,乾坤会合,神气融畅。霎时间,真气混合,直冲百脉,这才是河车真动。然后水火相交,二候采取,河车逆转,四候得药,这就是大周天功夫,也叫九转大还也。这个时候就会有一点至阳之精气,凝结在中丹田,

只需要调息保胎,内外温养无差,这就是十月功夫。即“回光返照,凝神丹六,使真息往来,内中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无限天机,即为炼气化神之功也。”

关于上关炼神还虚阶段,张三丰说:

真气朝元,阴阳反复,交媾一番,自然风恬浪静,我于此时将正念止于丹

田,即是封固火候。年月日时,久久行此三部功夫,不但入圜十月也   到

此乃是真空真静,或一二年到十年百年,打破虚空,与太虚同体,此为炼神还虚之功也。

真气朝元,阴阳反复交媾,自然会风恬浪静,在此时将正念止于丹田之中,是谓封固火候之法。此后,常年累月反复行此功夫,到达真空真静,短则一二年,长则十年百年,就能打破虚空,与太虚同体,此为炼神还虚之功法。即封固火候,三年乳哺,九年面壁,还虚合道,是为上关炼神还虚阶段。


第四章 张三丰内丹丹法

宋元以前,内丹学者主要注重对内丹理论的建设,而对于内丹修炼功法言之不祥,较为笼统,未能形成体系。张三丰在继承全真道的修炼功法的基础上多有改进,注重修炼实践与内丹理论的结合,把内丹理论渗透在具体内丹修炼功法之屮,在内丹修炼的实践中探讨内丹理论的精髓,形成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可操作的内丹修炼功法。张三丰是内丹道教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内丹功法既是对前人的一个系统总结和发展,又为明清以后的内丹学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引领着内丹道教由理论探讨转向功法操作的研究。

第一节筑基炼己

筑基炼己是内丹修炼的入门功夫。早在钟吕学派时就曾强调筑基炼己的重要性,以后丹家都继承此观点。正如吕洞宾所说:“明雌雄,两剑全,筑基炼己釆后天。”修炼者身屮自有雌雄二剑,所谓筑基炼己者,就是采后天屮之先天,釆雌雄中之先天气,用之还丹而功成也。

张三丰继承了前人注重筑基炼己的思想。在具体修炼方法上,张三丰极为强调三关之前的准备功夫,即所谓的筑基和炼己。他说“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为定理之主人。心为牺牲之庐舍。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塌,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勤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可见,修道必须首先修心修性,修心即筑基;修性即炼己。


一、筑基

筑基是内丹修炼的入手功夫,对童体己破的修炼者来说,必须先筑基,然后才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张三丰认为初生的婴儿混混沦沦,身体充盈着天性天命,他们可以直接进行内丹修炼。但是一般人都会有所损耗,所以必须先从筑基开始。

筑基的初功在于扫除杂念,寂灭情缘。张三丰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所谓杂念,即是指在修炼过程中,各种旁念纷沓而至,致使不能集中意念,不难专心练功。张三丰又称杂念为散乱,他说:“初下手时最难行,离了散乱又昏沉。”散乱原为佛教用语,是指贪嗔等烦恼,张三丰借此来比喻练功过程中的杂念。张三丰认为“人杂念少者,得丹早;杂念多者,得丹迟。”对于内丹修炼者来说,杂念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修炼者的修炼效果,也影响着修炼者筑基炼己的速度。

与杂念相对的就是正念。扫除杂念,建立正念就是筑基炼己的第一步工作。正如《玄机直讲》中所说:“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倶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所以,正念是在练功的时候身心安定,气息平和,把意念集中于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牢牢守护,排除杂念,达到勿忘勿助的状态。对于正念,张三丰又进一步把它与真神联系起来。他说“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辨得真?诀曰: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觉者是也。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即真神、即真念也。”正念后就能找到真念,真念就是真意、真心,也叫真神。

另外,从伦理道德角度来说,张三丰认为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实践也是筑基的第一步。他认为,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行善积德,广施仁慈、诚实厚道、忠孝两全,那么仙道就不远了。这是张三丰吸收理学思想,把理学所推崇的社会道德纳入到内丹修炼之中,巧妙地与炼丹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世人以德行为先,阴功为本,察阴阳造化之机,求玄牝乾坤之妙,辨二八坎离之物。定金花水月之时,施降龙伏虎之成。明立命生身之处,其间致虚守静,他主我宾日月交光,戊己为用,则丹成反掌矣。”

张三丰详细描述了筑基的修炼功法。他说:

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泥丸,旋复降下絳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炼耳。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令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

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筑基之功从打坐开始,具体修炼方法就是将神、意与气、息牢系在一起,聚而勿散,与内外之气交结于丹田之中,不断充盈,撞开夹脊双关,游走于大脑,降落于下丹田,开通河车之路。修炼到此,筑基功夫己经完成了一半。然后就需结合调息之功,采后天之呼吸,寻先天之气,只需致虚守静,等待真息,照此修炼,筑基即可翘足而至。

除此之外,张三丰还提供了另外一种筑基的方法,那就是补亏。这种方法是为身体有严重损耗的修炼者而制定的。所谓补亏,主要是补足己经亏耗之精气神,使之达到童体之水准。张三丰特作《后天筑基》诗一首:“气败血衰宜补接,明师亲授口中决。华池玉液逐时吞,桃坞琼浆随日吸。绝虑忘思赤子心,归根复命仙人业。丹田温暖返童颜,笑煞顽空头似雪

具体的补亏方法,张三丰提出了著名的“阴阳裁接法”。该思想主要从《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中体现出来。如:“无根树,花正微,树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傅与修真作样儿。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访名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张三丰认为人老就会气血衰微,不可不速速栽补。所谓栽接法,实与接树法相类将老枝劈开,以嫩枝插入,夹之捆好,好土合之,牝牡相衔。自古就有神仙栽接法,可使人返老还元。


二、炼己

炼己是内丹修炼之前必不可少的功夫。《悟真篇》中就明确指出:“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炼己持心是修炼九转大还丹的前提。对于北宗来说,他们认为:“炼己即炼心也。心为离,离者己土也。炼心不动,己离宫修定。定则气和,和则身安,安则精气充满,满则铅汞凝结,结则造化自身。”炼己就是炼心,心为离卦,所谓离中有己,是为阴土,即离者己土是也。炼心使其安定,就是修真意安定。心意安定则气息顺和,气息顺和则身安精气充盈,精气充盈则元精、元神自然凝结,造化自身。可见,对于炼己,南宗认为是持心,北宗认为是炼心。

观心


张三丰综合南宗、北宗的观点,认为炼己不仅是持心、修心、炼心,还是炼性、得不神之神。”张三丰认为调息需要调真息,炼神需要炼元神。修炼者需要去除凡人心,拥有道之心,将道心返还于虚无,存于规中气穴中,才能保养真息和元神。关于这一深层次的调息凝神,张三丰说:

神息相依,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波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炁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元神与真息两相依,存守于规中,守住其清净自然就叫勿忘,顺应其清净自然就叫勿助。保持一段时间的勿忘勿助状态,坚持神默气柔的功法,不断地调养真息、温养元神。把心藏于虚空之所,神息安于昏默之乡,三番两次加以锻炼,就会达到神息两忘,元神与元气融合,恍恍惚惚之中一阳来生,如痴如醉的状态。正如张三丰《炼己得药》诗中描绘的一样:“炼己功夫继筑基,心头万虑已忘之。一轮月色相为伴,五夜雷声独自知。雪向静中飞白点,芽从虚里长黄枝。夺他阳气归来孕,产个千年跨鹤儿。”

综上所述,张三丰继承了前人注重筑基炼己的思想,认为它是内丹修炼三关前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张三丰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筑基炼己思想,他认为筑基就是修心,修心就是正念,正念就需扫除杂念;炼己就是修性,修性就是修养元神。此外,张三丰还详细地阐述了筑基炼己的办法。筑基需要补亏,补亏需要采用阴阳栽接法;炼己需要炼元神,炼元神需要从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入手。这些功法对于内丹修炼有着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节初关炼精化气

张三丰认为:“坐下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即是炼精化气之功也。”可见,他认为炼己功夫就是炼精化气的开始。此外,炼精化气的步骤还包括河车初动、采药、封固、行小周天火候和止火。


一、河车初动

所谓河车,钟吕认为“河车者,起于北方正水之中肾臧真气,真气之所生之

正气,乃曰河车。”河车在内炼中指元阳、真气之意。张三丰认为:“气到此时,如花方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气薰蒸营卫,由尾闾,穿夹脊,升上泥丸,下鹊桥,过重楼,至绛宫,而落于中丹田,是为河车初动。”他认为河车初动就是气由会阴穴穿过脊椎,先上升到大脑,再下降到印堂,经过喉咙,至心脏,而最后着落在中丹田。这其实就是内丹学中所谓的河车之路。张三丰认为内炼者在炼己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打通了初关炼精化气所需的河车之路。张三丰认为这时候炼己调息虽然能够让气到达,但是神却不完全,这并不是河车真动,不可刻意用意加以引导。


二、采药

内炼所需的药物是先天的精、气、神,存在于自身之中,又叫内药。正如张三丰所说:“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张三丰把内丹修炼所需的药物称为真铅、真汞,又叫一粒黎米。“(一粒黍米)此物在道门中,喻真铅真汞。一得真得,不可着于乾坤、日月、男女上,只于己身内外安炉立鼎。”

对于真铅,张三丰说:“真铅生于天地先,何用金石与木草!炼之九九功若成,杳冥之内生金宝。金骨一根动天地,二八调和生美形。”真铅是生于天地之前的先天元精,是内丹修炼的基本药物,修炼九转大还丹即可于混沌杳冥间寻见真铅。真铅就出,丹田之内,暖气融融,气穴涌动,如同大地回春,周身愉快。

关于一粒黍米,张三丰说:“炼己持心、明理见性之时,攒簇发火,不出半刻时辰,立得黍米玄珠,现于曲江之上。”他认为,在炼己的过程中,只要攒簇时间发功用火,不出半刻,就能寻见一粒黍米出现于小肠附近的曲江之上。

正如张三丰所说,只要炼己持心,明心见性,先天元精自然会出现,这是真药物。当药物出现时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张三丰告诉修炼者说“尔时一阳来复,恍如红日初升,照于沧海之内。如雾如烟,如隐如见,则铅火生焉。”又说:“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仙乐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张三丰所说的“一阳来复”、“药生消息”都是元精出现时的景象。它出现于腹部小肠处的曲江之上,状如一粒黍米,通体灵光透亮,时隐时现,犹如红日初升一般。内药显现的时候,内炼者会感觉到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烤,腹中犹如烈风呼啸、震雷作响。

张三丰告诫修炼者,药物出现的机会稍纵即逝,必须学会迅速擒获。“学者下手之初,必须知一阳初动之候。真铅始生之时,其气迅速如电,而不能久居于先天,霎时而生癸水,顷刻而变经流,迨至生形化质,已属后天而不可用矣。”内炼者必须知道元精初动之时,其元精中所含正阳之气迅速如电,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先天的状态,婆时间就会质化为后天。后天之质就无法用作内丹修炼的真药物。所以,必须“明白下手速修,炼己待时,候一阳至,择地入室,炼此龙虎大丹。”

关于采药的功法,张三丰说:

天根现即固心王,以神助之,则其炁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运,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

媾罢流下喷泡然,一阳来复休轻泄。急须闭住太玄关,火逼药过尾闾穴。采时用目守泥丸,垂下左上且凝歇。

先天元精即现,急需用意念、神志引导它,如同用火逼金,通过尾闾(会阴穴)沿督脉轻运默举上升到泥丸(大脑)暂且凝歇。


三、封固

采药之后,将其蕴藏于丹田就是封固火候。张三丰说:“阴阳反复,交媾一番,自然风恬浪静,我于此时将正念止于丹田,即是封固火候。”采药之时以气运精,以阴调阳,阴阳交媾,暂存于上泥丸之中,修炼者此时用意念将其止于丹田,即是封固火候。封固的目的一是为了封存先天药物,二是为了温养先天药物,三是为了行小周天火候。正如张三丰在《铅火歌》中所说:“须开关门以退火,目光下瞩守坤田。右上左下才凝住,二八数了一周天。此是天然真火候,自然升降自抽添。”开关门以退火即是指暂且封固先天药物,封固于坤田,坤田者即为下丹田也。张三丰认为封固药物的目的是行周天之功,温养、锻炼药物。


四、小周天

封固之同时,就需小周天之火。张三丰说:“一阳发动便行功,翰转天关须猛烈。”张三丰认为药生即火生,火起就必须急忙运转,即行小周天之火。

张三丰认为行周天之功必须明确周天火候。

运之一刻有一刻之周天,运之一时一日一月一年即有一时一日一月一年之周天也。然一刻中,上半刻为温,为进火,为望,为上弦,为朝屯,为春夏;下半刻为凉,为退符,为晦,为下弦,为暮蒙,为秋冬。一时则有上四刻、下四刻之分,即一日一月一年,皆同。

张三丰继承前人攒簇时间理论,认为一时一曰一月一年之修炼就有一时一日一月一年之周天。以一刻之功为例,上半刻为温,是阳生之时刻,对应每月十五,为望月,时为上弦月,对应的季节为春夏季,对应的时辰为上半刻六阳时(自子至己),应该使用水雷屯卦进阳火;下半刻为凉,是阴长之时刻,对应每月最后一天,为晦日,时为下弦月,对应的季节为秋冬季,对应的时辰为下半刻六阴时(自午至亥),应该使用山水蒙卦退阴火,又叫退阴符。一刻之中有下下时之分,有阳生阴长之时。同理,一时、一日、一月、一年都是一样的。

具体周天下手功夫,张三丰说:

亥、子之交,剥、复之间,于太阳初动兴功时,手探月窟,足跋天根,回风混合,从此有百日功灵之妙,此金液还丹,乃阴阳五行之大道也。

据《周易•杂卦》记载:“剥,烂也;复,反也。”张三丰认为周天功夫下手于亥时、子时之交,静极复动之时,剥败与复新之间,阴尽阳生之间,当真阳初动之时开始发功,守护上下丹田,月窟为上丹田,神光洞明之所,天根为下丹田,玄牝之门,呼吸顺和,己达胎息状态,从此可得百日之功。这就是金液还丹之功,即炼精化气之法,是阴阳五行之大道也。

张三丰对于具体的小周天功法也有详细地描述:

七返九还之法,下手兴起,先将上窍阳中真阴,入内金鼎气海之中,与下窍真阳配合。阳里真阴,即是自家元神,属三魂;下窍真阳,即是身中元气,属七魄。其先后二气一合,则坎离自交,魂魄混合,神气凝结,胎息自定。每曰如外夫妇交情美快,切不可着他,水火自然既济,发运四肢,如外火之生焰焰相似,只要水火均平,此是小周天。

炼精化气的下手功夫是将封固于丹田之中的药物进一步锻炼。具体是将藏于上丹田之中的阳精中所含的一点真阴(元神)与下丹田中封固的一点真阳(元气),在体内气海之中相交媾。真阴真阳二者相交,则即坎、离自交,神、气凝结,胎息自定。每次运功即可取坎中之真精真铅,投离中之真气真汞,精气相交、铅汞相配,自然化取坎中真阳填离中之虚。每日锻炼自然水火既济,只要控制好火候,这就是小周天功法。

张三丰又说太极将判之间,静以极而未至于动,阳初动复而未离乎阴,候此真先天炁降,以法追摄,送入黄庭之中,日运己汞,包固周密,汞气渐多,铅气渐散,合丹于鼎。这里所说的药物运转,实则也是小周天火候。药物之中,阳精中含有阴,需要用先天真气之阳,以小周天之法,坎离相交,铅汞相投,以汞气之阳驱散铅气之阴。小周天功法最终是将炼精化气所得的至阳之精气送入黄庭之中。


五、止火

行炼精化气之小周天火候,实则使精不漏而返气。小周天功满之时必须及时止火,正如钟离权所说:丹熟不须行火候,更行火候必伤丹。

张三丰亦认为小周天功满之后需要及时止火。他说:牵龙就虎归根窍,致汞投铅复命关。金气往来通夹脊,河车搬运上泥丸。夫妻共入黄婆舍,火候调停自结丹。龙虎相恋,铅汞相投,都是小周天功法的别称,河车搬运精气来往于上下丹田,最好阴阳调和,在真意地引导下停于黄庭气穴之中,完成小周天功夫。这里张三丰就强调必须停止火候,继续温养,才能成丹。


第三节 中关炼气化神

初关完成后,真气守于丹田之中,只能成就人仙。若想成就神仙、天仙,还需要经过中关炼气化神和上关炼神还虚的锻炼。

关于中关,张三丰概述为:回光返照,凝神丹穴,十真息往来,内中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无限夭机,即是炼气化神之功也。“又须调停真息,周流六虚,至声寂而意合,乃气匀而脉住,丹始凝结。待圣胎气足,十月功圆,脱胎神化,降生婴儿。调之纯熟,出入纵横,往来无碍,不被群魔引诱,只待九转功成。”张三丰认为中关炼气化神实则是用真意引导真气把真神凝结于中丹田,而后加以十月温养,成就神胎。

张三丰把中关炼气化神的过程划分为:河车真动、采大药、封固、行大周天火候、十月温养。


一、河车真动

初关修炼前,张三丰认为应该打通河车之路,称为河车初动。然而那时的元神还不完全,并非河车真动,不可理会它。通过初关炼精化气的锻炼,精神益长,真气充盈。这时的河车搬运,张三丰认为是河车真动:“静久则气益生,此为神生气、气生神之功也。或百日,或百余日,精神益长,真气渐充,温温火候,血水有余,自然坎离交媾,乾坤会合,神融气畅,一霎时间,真气混合,自有一阵回风,上冲百脉,是为河车真动通过百余日的初关修炼,精气神逐渐充盈,坎离交媾,阴阳调和,达到气顺神融的状态。一霎那间,真气通过河车之路直冲百脉,这就是河车真动。

张三丰认为河车真动,带动真气冲撞丹田,河车之路上才能发现大药出现的消息。“中间若有一点灵光,觉在丹田,是为水底玄珠、土内黄芽。”丹田之内一点如玄珠、黄芽的灵光即为炼气化神之药物,即内丹所谓大药。


二、采大药

关于大药,张三丰在著名的《无根树》诗中有专门论述。

无根树,花正黄,产在中央戊己乡。东家女,西家郎,配合夫妻入洞房。黄婆劝饮醍醐酒,每日醺蒸醉一场。这仙方,返魂浆,起死回生是药王。

结合李西月的解释,可知张三丰认为黄即指大药黄芽,产生于坎离交媾的中央戊己之乡。中央乃精气成团之处,戊己乡乃动静调合之所,调合成团,片响间从中产出黄芽。西家郎即金气也,东家女即汞也,采回金气,制伏汞精,此即金汞返还之法,是谓“配合夫妻入洞房”。黄婆即真意、心知,金汞返还后还需黄婆时刻守护,恐防不谐。醍醐者,外资温养之精,内服中和之气也。黄婆配合醍醐,使炉中火候自然不差,朝暮之间,频频劝饮,每日醺蒸醉一场。这酒不是凡间酒,乃仙方所制,名曰返魂浆,可以起死回生,是为药之王者也。

具体的采药方法,张三丰说:

无根树,花正明,月魄天心逼日魂。金乌髓,玉兔精,二物擒来一处烹。

阳火阴符分子午,沐浴加临卯酉门。守黄庭,养谷神,男子怀胎笑煞人。

所谓明者,乃大药产生之景象。是谓虚室生白,放大光明之意。这大药是铅中之真阳,丹中之金,如月魄在天心,与日魂相逼,而成团团辉光。实则形容大药乃纯阴之中一点真阳也。金乌髓,日魂也,喻人身雄中之雌,阳中之真阴。玉兔精,月魄也,喻人身雌中之雄,阴中之真阳。采大药,实则是修炼人身中之真阴真阳也。采药修炼之时,也必须明白子午卯酉四候投关之火。具体的方法是,子时为阳生之时,当进阳火;午时为阴降之时,当退阴符。谓沐浴者,调停自然,不急不缓之意。行此功夫时,应该把握阳火从卯门入,阴符从酉门退,阳不过刚,阴不过柔,刚柔得中,出入合度。守中央而养虚灵,则法身呈象,男子宛如女子怀胎一般,笑煞众人。

采到大药之后,张三丰认为应该即刻发周天火候,修炼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功。“真阳之药到口,顷刻周天火发,骨胎化作一堆肉泥,阳神脱体,撒手无碍,专心致志,持空养虚,以空养神,以虚养心,随心变化。”


三、封固大药

所谓封固大药,是指将大药过关服食入于中丹田。对此,张三丰在《道情歌》中加以强调:“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修炼者炼精化气,气足神全之后,大药产生,采而服食,与元神相和,即可转入炼气化神修炼阶段。采服大药后,需要牢牢封固,以备进一步修炼所需。

四、 大周天火候

关于大周天,张三丰说:“至至大师兄火相交,二候釆取,河车逆转,四候得药,神居于内,丹光不离,谓之大周天,谓之行九转大还也。”他认为从坎离相交开始,到大药采取,河车逆转,子午卯酉四候得药,元神居于黄庭之内,丹光温养,都是大周天功夫,又称为九转大还丹。

关于大周天的下手功法,张三丰说:“九转还丹下手功,要知山下出泉蒙。安炉妙用凭坤土,运火功夫藉巽风。兑虎震龙才混合,坎男离女更和同。自从四象归中后,造化机缄在我躬。”他认为大周天下手功夫,需要明了蒙卦,蒙彖有云:山下有险,险而止,需要预防凶险。安放鼎炉于腹部坤土之上,运火功夫就是依靠真呼吸,巽风又名棄龠,指内炼之呼吸也。只有这样龙虎才能相恋,坎离才能相交,只有四象归于黄庭中央时,内炼造化即在我身中。

具体大周天操作功法,张三丰在《金丹歌》中这样描述:

黄婆勾引为媒姑,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一息一纽天谷穴,河车搬运上昆仑。过了鹊桥入华池,降下重楼十二层。尾闾夹脊三关过,金公归舍入黄庭。

真意为媒,勾引真阳药物入炉修炼。灌顶者,取元精真一之水,逆回升上而灌注于顶上,即采药之说也。凭借真呼吸,采用灌顶之法采取大药一一先天真一之气。配合真息,沿河车之路搬运到昆仑(大脑),通过任督二脉之衔接处而入华池(口颚之间),然后引领着降下喉咙,撞开玉枕、夹脊、尾闾三关,真阳元神最终归于黄庭(中丹田)。张三丰认为从采大药开始到河车逆转、最后使大药安固于黄庭中央即为一大周天功夫。

五、十月温养

张三丰认为,通过大周天火候的锻炼,一点真阳元神已经封固于黄庭之中,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温养。张三丰说:“此时一点至阳之精,凝结于中,隐藏于欲净情寂之时,而有象有形。到此地位,息住于胎,内外温养,顷刻无差,又谓之十月功夫也。”大周天之后,内丹胎质己成,凝结于中丹田。这时,内炼者需要做的功夫就是调息止于胎,内外温养十月,称为十月功夫,也叫十月温养。正所谓“灵药得来片晌时,温养还需十个月。”

对于这十月中的不同阶段,张三丰都有不同描述:

炼之百日,玄关自开,婴儿显相,龟蛇出现,自然墙绕,学者到此地位,

口中才千得外汞。炼之六个月,体似银膏,血化白浆,浑身香气袭人,口中出气成云,此是灵丹成熟,一块干汞,人服之永不死矣,亦能治死人返活。炼之十个月,阳神脱体,一身能化千万身,只候十二月,夺尽天地全数,阳神已就,浑身出入,只万四千阳神,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刀兵不能伤,鬼神不能测,变化无穷,已成真人也。

炼到百日,玄关气穴自然开启,婴儿胎质显现。炼到六个月,内炼者身体似银膏,血液化为白浆,浑身香气袭人,口中出气成云状,这是丹药成熟的特征。炼到十个月,阳神己成,只等待十二月修炼,夺天地之数,浑身纯阳,日月下无影,入金石没有阻碍,入水不会溺亡,入火不会焚烧,刀兵不能伤害,神鬼莫测,变化无穷,成就真人。

第四节上关炼神还虚

十月温养之后,只是元神显现,成就真人。要想成就神仙,与道同一,犹需把中丹田之胎儿向上丹田转移,炼神还虚而成就天仙。上关炼神还虚的程序包括:移胎换鼎、九年面壁。

关于上关炼神还虚,张三丰概述为:“到此乃是真空真静,或一二年到十年百年,打破虚空,与太虚同体,此为炼神还虚之功也。”炼神还虚之功就是通过多年地修炼,达到真空真静的状态,打破虚空,打通人道与太虚道之差异,最终与“道”同一。


一、移胎换鼎

张三丰认为十月温养完成后,需要移胎换鼎功法,把十月温养的胎儿从中丹田转移到上丹田继续修炼。“十月功勤火候足,纯阳炼就寿无穷。换鼎移胎三五载,九年面壁出阳神。”可见,十月功成与九年面壁之间,还需要移胎换鼎功夫。正如张三丰所说:“初关中关与后关,下田中田与上田。层次原来分井井,火功须要法乾乾。”他认为三关修炼对应着下中上三丹田,三关所产药物胎质需要封固于不同的丹田之中。对此,张三丰专门做诗赞曰:

重安炉鼎立乾坤,巧手移丹入上田。道德崇高神益迈,虚空粉碎法无边。

从今易舍还成盾,以后分胎又入玄。儿养孙兮孙养子,老翁老母一齐仙。

十月温养后,元神胎质封固于中丹田,在进行上关修炼之前需要将灵胎婴儿从中丹田转移到上丹田,用道德虚空加以锻炼,达到炼神还虚的最高境界。

张三丰认为移胎换鼎之后就需要面壁九年,加以静神养虚,才能最终成就神仙。“五更终添汞抽铅,换鼎分丹,移丹上田。从今后阳长阴消,性成命全,体固身坚。静调神一周渐大,勤面壁九载还元。行满功圆,八百三千,与道合真,便是神仙。”


二、九年面壁

关于九年面壁,张三丰说“九年面壁养神体,默默昏昏如炼己。无束无拘得自由,随缘随分能知止。心同日月大辉光,我与乾坤为表里。打破虚空不等闲,收拾六合一黍米。”九年面壁实则炼神以还虚,打通人道与天道的最后隔阂,达到与日月同辉、天地同真的天仙境界。

正如张三丰所描绘的得道景象:“面壁九年形脱壳,身超三界体生翰。只缘黍米吞归腹,行满功成跨凤鸾。”通过九年面壁的修炼,肉体仅成为羽翅般轻薄,蝉脱出仙体,超越三界,纵横自由。正所谓:“面壁九年,炼神还虚,是咱功程满。”

第五章张三丰内丹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一节张三丰内丹思想的特点

张三丰作为文始派和少阳派的共同传人,又身处于道教南北宗合流的大历史时期,其内丹思想表现出既融合百家精华,汇集历代大成,又具有融合南北、调和三教的特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精湛创新之处。张三丰思想与以前的内丹思想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在内丹学的理论与方法上,具有融合百家精华,汇集历代大成的特点。张三丰在阐述自己的内丹思想时,大量继承前人的理论与思想。如前文所述,张三丰对钟吕丹道与天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钟吕“真阴真阳真药物”思想的吸收与发展,对陈抟内丹修炼三关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对南宗“三宝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北宗“明心见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南北二宗性命双修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张三丰内丹思想的来源上承钟吕、陈抟,下及南北二宗,然既不执于南宗,也不执于北宗。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张三丰成功地把南北二宗的内丹思想与功法融会贯通。丹道南北二宗思想的融合从陈致虚开始,经过牧常晁等人的努力,到张三丰时最终完成。

第二,在内丹理论与方法的阐述中,贯穿着一套完整的程序。张三丰的内丹功法是在继承全真道南北二宗内丹功法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创新与融合而独创的一套程序化、系统化的内丹修炼功法。同时,张三丰注重内丹理论、功法与内丹修炼实践的结合,把内丹理论渗透在内丹修炼功法之中,在内丹修炼的实践中领悟内丹理论的精髓。因此,张三丰内丹理论与修炼功法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的内丹修炼功法,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张三丰将内丹修炼的工夫次序以及每个关键环节的真机密诀尽数道出,暴露无遗,从而使内丹修炼者能够很快地找到修道门径,寻得大道,成就金丹,避兔修炼者误入歧途,走火入魔。

第三,张三丰在内丹理论与方法的论述上多有创新。如张三丰在继承前人的天道与人道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天道与人道通过人的生命历程联系起来,相互参证。如张三丰在继承陈抟内丹修炼三关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在修炼的每时每刻,实际上都存在着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关功夫在内。又如在内丹功法上,张三丰创造性地提出了“阴阳栽接法”进行内丹修炼开始前的补亏修炼。

第四,张三丰的内道语言通俗易懂。以前的丹家由于不敢擅漏天机,通常把丹道真机暗藏于比喻、隐语以及纷繁名相之中。张三丰一改前人的做法,尽漏天机、大泄玄奥,用通俗易懂的内道语言论述内丹修炼中的真机诀要、功夫火候。如张三丰对于筑基炼己中的凝神调息功法阐述的详细明了。又如,张三丰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前人的内丹典籍。如张三丰注《九皇丹经龙虎铅汞论》、注吕祖《百字碑》等。

第五,张三丰的丹道论述体系完整,结构严谨。钟吕丹道派初步建立了内丹道完整的体系与结构。在《灵宝毕法》中,钟吕派把它归纳为三乘丹法,即小乘、中乘和大乘。在《钟吕传道集》中,钟吕派把这一结构分为十八个问题加以论证,分别为:论真仙、论大道、论天地、论日月、论四时、论五行、论龙虎、论丹药、论铅汞、论抽添、论河车、论还丹、论炼形、论朝元、论内观、论魔难和论证验。但较之于张三丰的丹道体系就显得过于简略,结构松散。张三丰在其著作中对内丹修炼的基本原理解释的精确周到,对内丹修炼功法交代的详细明确。


第二节张三丰内丹思想的影响

如前所述,张三丰内丹思想融合百家精华,是内丹清修派的集大成者。张三丰内丹思想在概念的清晰性、体系的完整性等诸方面较之前人有长足的进步,成为内丹理论达到完善的标志。张三丰注重内丹修炼功法的论述,在内丹修炼实践中领悟内丹理论的精髓,很好地做到了内丹理论与修炼实践的结合。正是张三丰的努力,使明代道教内丹学由理论探讨转向修炼功法的研究。可以说张三丰内丹思想是宋元内丹思想向明代中期以后的内丹思想的转折点,具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的特点。张三丰内丹思想的这种系统、明朗、通俗、可操作的特点,使内丹术减少了很多神秘隐晦的色彩,得以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三丰的思想,经过其弟子和后人的阐扬,形成了以他为祖师,不同于全真道的新道派,被称为隐仙派,或称为犹龙派、自然派、邋遢派等。在隐仙派中尚有王屋山邋遢派、自然派、三丰派、三丰祖师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等多个支派。清代李西月的内丹西派也尊奉张三丰为祖师。

张三丰的内丹思想对于明清内丹学大家都有深远影响。其中,对伍守阳、刘一明以及李西月的影响尤为深远。

伍守阳继承和吸收了张三丰内丹思想。他在论述人道与丹道的关系是说:

太极是一气之极至处,无极是一气之极无处。无极在太极之先,太极虽有一气,无阴阳动静,所谓鸿蒙未判之时也 禀此阴阳二气顺行随其自然之变化而生人……父母二气初合一于胞中,只是先天一气,不名神气。及长似形,孩丈有气,似呼吸而未成呼吸,正神气将判未判之时,及已成呼吸而随母呼吸,则神气已判而未圆满之时。……及至手足举动翻身而口亦有啼声者,十月足矣,……出胎时先天之气仍在脐,后天之气在口鼻,而口鼻呼吸亦与脐相连贯。先天之神仍在心,发而驰逐为情欲  神气相合则顺行为生人之本。此气化精时也,谓之三变者如此。显然,伍守阳关于人道的三次变化,以及人道与丹道的参证关系,是在继承张三丰人道与丹道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再如,伍守阳在阐述炼精化气时说:“凝神入此气穴,而神返身中气自回。气所以归根者由此也直接继承了张三丰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入气穴的修炼方法。

刘一明在继承伍守阳内丹思想的基础上亦传承了张三丰的内丹思想。刘一明虽是全真龙门派的主要代表,但是他对“道”的解释有别于王重阳,而同于张三丰。

他说:“道者,……在儒则名曰太极,在道则名曰金丹,在释则名曰圆觉。本无名字,强名曰道,此外,刘一明亦承袭了张三丰“炼己”贯穿丹道始终之说。如他说“夫炼己之功,为丹道始终之要着,直至阴尽阳纯之后,而炼己之功方毕。若未到阴尽阳纯之时,而炼己之功不可歇。”

李西月是清代著名道教宗师,是道教内丹西派的创始人。他自称曾在峨眉禅院吕祖、丰祖,并得以“密付本音”,“叮咛速著书救世”。内丹西派也尊奉张三丰为本派祖师。李西月受张三丰的思想影响很深。在阐述内丹修炼的下手功夫时,李西月说:

凝神调息,是下手功夫。凝神者,是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内闭。先要自动自勉收他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坐虚无中,不偏不倚,乃曰凝神于虚。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

之顺之,加以神光下照,即是调。调度阴蹢之息,与吾心之息相会于气穴也

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

这与张三丰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字真言一脉相承,如出一辙。再如,李西月在内丹修炼过程中十分注重“炼心”功夫,他认为在整个内丹修炼过程中都要不断地“炼心”。为此,李西月在其著作《九层炼心》中详细论述了内丹修炼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炼心”方法。这与张三丰“炼己持心、明理见性”、“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的思想是一致的。



结语

综上所述,张三丰内丹思想在内丹学的理论与方法上,能够融合百家精华,汇集历代大成,语言通俗易懂,直言本面,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张三丰内丹思想这种系统、通俗、明朗、可操作性等特点,使得其内丹思想广泛流传于社会,在内丹学界以及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总而言之,张三丰内丹思想是对唐宋以来内丹理论的总结,又为明清内丹道教的发展奠定了方向。张三丰内丹思想在中国内丹道教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内丹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无论从道教史方面看还是从哲学思想史方面看,张三丰都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典籍类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藏外道书》第4、5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

徐兆仁主编《东方修道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工具书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专著类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1一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胡孚琛、吕锡琛著《道学通论一道家、道教、丹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萧天石著《道家养生学概要》,台湾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李远国著《道教气功养生学》,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黄兆汉著《明代道士张三丰考》,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

胡孚琢著《道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孔令宏著《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霍克功著《内丹解码——李西月西派内丹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唐大潮著《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南怀瑾著《禅宗与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唐大潮著《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张兴发著《道教内丹修炼》,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陈兵著《道教气功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版。

王沐著《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周1990年版。

戈国龙著《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版。

戈国龙著《道教内丹学溯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王明著《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张广保著《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陈全林点校《新编张三丰先生丹道全书》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

(日)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译《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论文类

刘守华:《论张三丰传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涨满良:《金台观碑张三丰遗迹记考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勤耕:《张三丰内丹思想溯源》,《武当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杨洪林:《张三丰道教内丹理论论纲》,《武当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佟宝山:《张三丰与懿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沈文华:《隐仙张三丰及其内丹思想》,《文化》,2004年第8期。

佟宝山:《张三丰出生地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张培高:《简述张三丰的内丹修炼理论》,《中国道教》,2006年第3期。

郭旭阳:《张三丰全集版本源流考》,《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堂学报》,2006年第2期。张涛:《张三丰内丹功法浅说》,《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姜守诚《张三丰宝鸡行迹考》,《东方论坛》,2008年第2期。

朱炳旭:《张三丰出生年代及名号新考》,《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8年第2期。胡孚琛:《道教史上的内丹学》,《世界宗教研究》,1兆9年第2期。

任继愈:《唐宋以来的三教合一思潮》,《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1期。

胡孚琛:《道教内丹学揭秘》,《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


后记

在这篇硕士论文即将提交答辩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刘固盛教授。三年来,在刘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对思想史产生极大兴趣,较早地确定了自己研究的方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刘老师自始至终给予了悉心的关怀。从选题的确定到提纲的构架,从材料的运用到观点的把握,以及到稿子的修改,都对我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三年来,刘老师多次找我促膝长谈,关怀之情好比煦煦的暖阳一样有一种让我启迪自新的深意,教人感动。老师那严谨的治学风范、渊博的学识以及博爱的情怀都将影响我的_生。此外,我还要感谢专门史的王玉德老师和姚伟钧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教导。

感谢我的师兄师姐以及师弟师妹们,是你们在学习、生活中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和勉励。另外,特别要感谢我的三个志同道合的室友——部彦涛、熊庆农和熊云腾,在朝夕相处中我们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和女友,没有你们的支持和理解,我很难如此顺利地完成学业。

阅者博雅,笔者愚陋,仓促结稿,必有很多不妥之处,敬请方家雅正。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七年前那个青涩的少年如今即将步入而立。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不变的是桂子山依旧年年花香,学术氛围持续浓厚。无可奈何,终于还是走到了这一刻,要奔向各自世界的我们,心中唯一难以割舍的还是那份桂苑之情。多么希望时间能够走的慢_些,再慢一些,能够让我再多看一眼桂子花开,多听一遍南湖秋月,多闻一季桂子花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6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