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轩辕黄帝评传(节选)——之黄帝与道家学派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高其国

因为有了道家,中国文化才有了转机,有了生机,中国文化才真正的复兴了,一扫世俗人思想深处的阴气、浊气、虚伪气,恢复了黄帝在文明之初奠定的积极创造精神,使中华民族文化在极长的时期里,都屹立在世界的中心,使世界惊诧莫名。

黄帝是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将上古人对宇宙、社会、人生、政治、经济、军事等等的认识,分析归纳成一套完整的学说,人们称之谓《黄帝学》。《黄帝学》的理论基础是道,所以人们又把黄帝学称为“道统”、“道学”、“黄学”。

庄子·天下》篇曰:“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由何降?明由何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轩辕黄帝

古代文化原是一体,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九流百家的学说“皆原于一”。这“一”指的就是“黄帝学”,有时也指黄帝

的“道”。三代以前,道德方术定于一尊。到春秋战国之际,天下大乱,周天子仅有空名,并无实际的权威,诸侯力政,各争其雄。乃有“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也就是《汉志》所说的诸子百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所谓九流,只是一源,所谓百家,原为一家,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复归一本。九流也罢,百家也罢,都是上古道文化的分化和发展,他们既有相异,也有相同。

中国学者把中华文化从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道学时期,子学时期,经学时期,集学时期。道学时期是指夏商周三代以前形成的文化,以后是这个道学的发展变化;子学时代是指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以后就进入了经学时代,集学时代。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道学、道家,道教是各不相同的,虽然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产生的时间不同,性质不同。

道学是黄帝时代形成的,研究、探讨道学的人很多,力牧、太山稽、天老、五圣、风后、岐伯、广成子、皇人、大隗、仓颉、果童等等,黄帝是其集大成者,他是中华上古文化的灵魂,道学的圣人。以后,以黄帝正道为圭臬的圣人、能人层出不穷,颛顼、帝喾、尧、舜、禹,这些圣人直至汤、伊尹、文王、武王、姜太公这些能人,都是有名的道学家。

道家,后世的定义多为狭义的道家——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子庄子等,其实广义的道家包括了道学、道教。狭义的道家,是指春秋以来,道学分化以后,百家中的一家。他以传、释道学自居,所以有人称他们为道家。正像儒家和墨家一样,这只是个大体的区分。有许多人,你很难区分他们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兵家、阴阳五行家等等其他什么家,即使是自认是道家或别人认为是道家的,实际上他们内部还是分成许多派别的,所谓“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韩非子·显学》)。 道家也是一样,也分许多派,老子庄子不过是其中的一派,或说在当时影响最大的一派,此外还有许多派,如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蒉者、荷条丈人、太史儋、老莱子、关尹、列子、鬻子、鬼谷子等,像鬼谷子这样的道学家学生中,又出了许多其他的“家”,鬼谷子的学生中,孙膑和庞涓是兵家,苏秦和张仪是纵横家。孙膑、庞涓各为其国、其主争得你死我活,孙膑还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传世;苏秦一人佩六国相印,张仪助秦统一了全国,把个乱世搅得鸡犬不宁,这些人没有一个能和老庄“无为、弃智,不敢为天下先”的道家相比。秦秋战国以后,像老庄这样的大道家,恐怕只能在山林隐士中寻找,那种无为、不识不知却又无不为、知天下的隐士,形如枯槁,心如死灰,与鸟兽草木无异的人也许不少,但很少为人们所知。

道教是先秦以前的方仙道和黄老道逐渐发展演变,到东汉中期由张陵组织形成的中国传统宗教。“有苦难的地方就有宗教。”早期的道教主要在民间流传,并同当时的农民起义结合在一起,以后虽然被有些统治者所利用,但是道教在北魏、唐代、宋代、明代时期还是成为国教,很多道教大师成为皇帝御用的国师。作为道家通俗形式的表达,道教一直流传不断。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道教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艺术、医药学、化学、养生学、天文学、地理学、民族关系学、农民运动,一句话对整个社会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是漫长、细微、潜移默化的,需要用慧眼才能看清。为此,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道教又为我国收藏积累了最多的文化典籍,明代的《正统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和《万历续道藏》(一百八十卷)包括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书。是我国收集中国文化典籍最多的一部书,除道教书籍外,还收集诸子百家的著作,可以说《道藏》包罗万有,什么书籍都收,为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庄一派道家,是古代道学的继承者和权威的道学阐释者,别人也把黄帝和老子连在一起,称为黄老,实际上黄帝和老子就是广义道家的代表。老庄是从黄帝的公天下的道学中蜕变出来的道家,是道学的完善、细化,他们之间有相同也有差别,相同大于他们之间的差别,本质仍是一样,都是以“道”为核心

老子的道家,是老子继承且创新了的黄帝道学,是真正的、全面的黄帝道学。老子是周天子的守藏室保管,直接保管着上古传下来的所有官方最重要的典籍,黄帝学的重要典籍自然也在其中,所以老子要得黄帝之道,要学黄帝之学是再方便不过了。不过学归学,但黄帝之学,黄帝之道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完全学到的。由于各人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不同,各人各具的学养、气质、德、才、能不同,对黄学的取舍兴趣不同,所以学者就有深浅、全面与片面的差别,加之黄学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的差错,在流传过程中有意无意所如进去的曲解,所以,老子之后的后人鲜有彻底了解黄帝学的,因此也就鲜有全面彻底学到黄帝学的,掌握黄帝学的。

老子学黄学,在自然观上,即对宇宙万物的形成问题上,得到了黄学的真传,如《黄帝四经》说:“恒先之初,迥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道原》)。帛书《老子》则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在宇宙观上,黄帝与老子都是彻底唯道论者,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世界不是什么神创造的,宇宙的演化既是辩证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老子在宇宙观上对上古自黄帝以来的道论有极其巨大的贡献的,宣传和推广了道的哲学。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页。

 

太上老君——道教教主

在社会观上、人生观上,黄帝与老子显出令人惊讶的殊途同归。从整体思想来看,黄学是积极进取的,而老子之道至柔至刚,更是积极上进的。黄帝的道是有为的,由极致的有为达到无为的,黄帝主张正道先行,主张“竭聪明,尽智力,以营百姓”,而老子则主张“无为”,“不为天下先”,“绝圣去智”,由极致的无为达到有为(无为无不为)。黄帝认为“作争者凶,不争亦无以成功。”是分析的、辩证的、有条件的看问题,是具体的积极的进驭精神;而老子则认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是以柔克刚,从量变到质变,至刚转化为至柔。人如果没有智慧,不充分运用智慧,又不实修至道,那又怎么能理解黄帝老子的大道呢?

《老子》五千言没有一句提及生产,但是其思想,对历朝历代的生产发展,都有深刻影响,如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同样,黄帝异常重视生产,“故为人主者,时樗三乐,毋逆天时。然则五谷溜熟,民乃藩滋。”(《十大经》) 老子主张不争为目标,但是不争是斗争的均衡而达至的,所以老子不但讲道还讲法,认为需要道法自然,减少不必要的无须有的法令(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既无为,又有道法,当社会进入人人淳朴天真的理想境界,则用法律何用?有法律反而坏事。

当然在人类社会的大多数阶段里,不争是不可能的,没有法律则是非常可怕、难以想象的。尽管在理想的社会里,这法律主要是为维护道德而服务的,在根本上是不需要的,但在没有达到这个阶段之前,没有任何法制,整个社会就会崩溃,就会瓦解。而无为和不争则是真正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不仅黄帝时代已经实现过,儒家经典《礼记》描述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即使在数千年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家马克思也同样描述过类似的“物质与精神高度发达“、“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实际上和古道家的大同社会“同出而异名”。没有平等,人们就不能和平共处,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人类,何谈幸福与理想?在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个问题上,老子和黄帝是基本上相同的

黄帝反对“宫室过度”,主张“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食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老子主张俭,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少私寡欲,反对铺张浪费。黄帝理想是华胥之国:

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惜。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入履实,寝虚若处林。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老子理想的“小国寡民”,其本质是没有战争、人人道德淳朴的完美桃花源: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从总的方面看,黄老道家的道学思想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对后世国民潜意识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极大,马克思会提出共产主义,而新中国又选择了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必然。老子的学说,是对黄帝以来形成的道统的完美继承与发展。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一是老子的身份地位决定他阐述上古文化很大的权威性,他是掌管上古文化最重要典籍的人,加之在宇宙观上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是基本符合黄帝的宇宙观的,并且老子将虚无缥缈的理论落实到实修,实践炼丹,至今中国多地仍有老子炼丹遗址,如北邙山翠云峰、郸城炼丹炉、老君山等等,所以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二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上层阶级的和底层劳动人民的,周朝王室的和诸侯列国,都在离乱纷争,都没有好日子过,百家论争,都没有证明谁的观点是正确的,谁的观点是错误的。在整个人类社会里,正常死亡的人比非正常死亡的人多,但动乱时代,非正常死亡的人比相对平稳时代的人要多,乱世出英雄,因为社会变动激烈、思想禁锢少,所以容易造就伟大的思想家、道家。老子的以睿智的智慧全身于乱世,并且修炼得道,其思想高度,自然不是后世那些温室里面的花朵可以比拟。

第三是老子是继承上古道统,或站在黄帝的高度之上论道,实际上则是上古伏羲、黄帝之道的一种继承或说升华,实际上是一种打着治国的旗帜来论述宇宙、社会和修炼的至道、丹道,从细节来解释了黄帝庞大的道学,比公开宣传黄帝的作法更具弘道效果。由于黄学的滋养,老子对道阐释的得到极致发挥,后来把黄帝与老子并称,把黄帝之道与老子之道并为一家,称为黄老思想,这是有道理的。

至于更进一步则以老代黄,以老盖黄,把老子思想说成是黄帝思想,乃至神化老子为教主,后人只知道道家有老子,不知道道家还有黄帝,更不知道黄帝还是老子的祖师——那就过头了

黄老道学伴随着整个古代社会,一直走到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每逢中华民族走到亡国灭种的边沿,在无数次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刻,道家学说和道家高人都发挥的救亡图存、拨乱反正、强国强种的作用道家学术也捎带给全世界一种真正平等、勘破历史终极的根本的智慧。因为有了道家,中国文化才有了转机,有了生机,中国文化才真正的复兴了,一扫世俗人思想深处的阴气、浊气、虚伪气,恢复了黄帝在文明之初奠定的积极创造精神,使中华民族文化在极长的时期里,都屹立在世界的中心,使世界惊诧莫名。

道家老庄派包含了古老的创造精神,升华了古老的不争精神,外界不理解的“常使民无知无欲”做法实际上是的教化民众政策,看看改革开放以来,鼓励人民“多欲多求”的做法的负面效果就明白了。老子在宇宙观上、在人生观、在修炼观上面,都对世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老子和庄子都有较完整的著作传世,老子有《道德经》五千言,《庄子》有数十篇文章、洋洋洒洒十余万文字可供人们研究,由于二书哲理性、艺术性的高超、深刻,所以老庄的著作历代都有许多人进行注释、研究,因此在学术上影响很大。从韩非《解老》、《喻老》两篇阐释《老子》的旨意开始,以后各朝代都有许多名家、大家、帝王家对《老子》、《庄子》进行研究、注释和评介。比较有名的如汉代河上公注《老子》两卷,晋代王弼《道德真经注》,唐代傅奕《道德经古本篇》,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道德真经疏》,吕洞宾《道德经秘注》、宋代王安石《老子注》、苏辙《老子解》、司马光《道德真经论》、元代吴澄《道德真经注》、李道纯《道德会元》、明代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薛惠《老子集解》、沈一贯《老子通》、焦竑《老子翼》、清代王夫之《老子衍》、清世祖《御注道德经》、王念孙《老子杂志》、魏源《老子本义》、高延第《老子证义》、严复《老子道德评点》,黄元吉《道德经讲义》,民国以来有杨树达《老子古义》、马叙伦《老子校诂》、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正诂》;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后,又有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张松如的《老子校读》,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等几百种之多,而且还不知有多少正在研究和准备出版的著作。据不完全统计,《道德经》问世以来,注释老子的著作不下于一万本,可以开一个专题图书馆了。

 

庄子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子的著作同时被看作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注释家和研究家也不少,郭象、成玄英、陆德明、方以智、王夫子、胡文英、俞樾、刘凤苞、章炳麟、刘师培、林舒、高亨、闻一多,等等多是作为以哲学来研究注释的,作为文学、修炼学来看待和研究注释的如钟嵘、孙楚、李白、王安石、苏轼、辛弃疾、陆西星、徐文长、憨山、宣颖、林云铭、吴世尚、陈柱、张默生、施章、叶国庆、王治心等许多人。可见老庄在中国学术文化上的影响之大。

鲁迅先生在论及老庄的思想时说:“然老子尚欲言有无,别修短、知白黑,而措意于天下:周则欲并有无、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归于‘混沌’,其‘不谴是非’,‘外死生’,‘无终始’,胥地意也。中国出世之说,至此乃始圆备。”非常能够代表普通大众对老庄道家的认识。

对于庄子散文的艺术性,许多文学大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李白称赞《庄子》“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金圣叹称《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鲁迅先生则说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些都是对庄子散文艺术性的肯定和赞扬。

道家除老庄一派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道学家,无论是在老庄之前或之后,都大有人在,而且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里都有出类拔萃的道家人物,还有一些千奇百怪的道家人物,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国家的兴衰或许比老庄的影响更直接、更大。

在老庄之前的大道家姜尚,字子牙,帮助文王、武王建立了周朝,奠定了八百年基业。老庄之后的张良,是帮助刘邦兴汉四百年的首要功臣,可作帝王之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功成身退,英雄回头做神仙。三国时的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智慧典型,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作为一种美德传之久运。唐初的名相魏征是道学家,唐中期的李泌也是道家,李泌是个神童,七岁时就应召在唐玄宗和名相张说面前应试,张说指棋为赋,说:“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要李泌以方圆动静为对,立说:李泌随口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不仅对得工整,而且立义很高。李泌后来历事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一身系国家安危几十年,他几次化解了唐王室的内部矛盾,几次将唐王朝从覆灭中挽回,但他不居功,不贪材,不图名,其智慧、言行、风范、堪称得道高人。梁朝的陶宏景,辅佐梁武帝夺得了江山,但却不肯做宰相,只在山中静养、修行,但朝中的大事都要听取他的意见,所以世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象这样的道家人物是很多的,他们都继承了黄老、庄列的 “无为”、“逍遥”、“复归于朴”的核心,以修身为本,以治国为末,在社会人眼里是一些叱咤风云的智者、英雄,他们把道学作为实践来认识、运用的,身国同治,把性命修炼与治国平天下融为一体,以行动为黄老道学做了完美注脚。

帝王中也有许多道家人物,道教人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笃信道教,自称太平真君,成为第一个道教皇帝,其国号亦改为太平真君,道教成了国教。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都是道家,李唐统治者把老子奉为自己的祖先,一再的宣传老子,抬高道教地位,武德八年正式下诏宣布三教先后,道教为先,儒教第二,佛教第三并在科举中首次开创了道举。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在高宗李治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之后,十余年间三次加封老子尊号,于天宝二年追号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于八年又尊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年又加封“大圣祖高上大道金厥玄元天皇大帝”,一直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很有点像孔子的一次次加封。但唐玄宗对老子的道终究没有理解透彻,加上没有严谨的内在修炼为核心,他早期把无为用在了治国上,取得很好的效果,迎来“开元盛世”,但是碰到了杨贵妃,就把持不住,再遇上个为所欲为的安禄山,失掉了皇位还不算,连杨贵妃也被迫赐死了,开元盛世也就告一段落——后世修道人当引以为鉴。宋朝的皇帝宋徽宗也是一个道教的信徒,他不但亲自写《御注道德经》,还派人编辑的《万寿道藏》,撰写《道史》,他的推动,使得宋代达到第二次崇道高峰,道教第二次成为国教。

无可否认,帝王们大多把道作为术来看待的,所谓术就是方法技巧,就是统驭、统治的权术,还是长生不老的仙术——他们认为,道就是道术,儒就是儒术,法就是法术,这些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比如服食外丹,要求有内修的基础,而帝王将相很多人毫无性命双修的基础,是从贪淫纵欲角度服食外丹,由于他们对道术的错误理解,歪曲运用,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文人墨客中也有许多很著名的道家、道教人物,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王维、贺知章、李白,画家吴道之等等都是道家。

文人墨客们大多把道作为一种境界,作为一种精神品格,作为一种道德修持,甚至作为一种退路,逃路来对待的。

还有一些山林隐士则把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如四辞帝命的 陈抟,字希夷,是道家隐仙派的祖师之一,皇帝四次召他入朝为官,他不干,赠他美女金银他不要,只爱清闲,最爱睡觉,以睡觉的方式修炼丹道,成了个千古有名的“睡仙”。

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来说,道学、道家、道士都有些神秘性,模糊性。有许多人认为他们似乎是些具有某种特异功能的人,这些人能掐会算,知吉知凶,掌握某种法术,能请神送鬼,祈福免灾,甚至具有点金术、穿墙术、飞天术、长生不老术的一层人,这就成了世俗的迷信与误解。而且这种迷信不仅一般没有文化知识的人相信,而且不可一世的帝王也相信,最明显的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秦始皇几次派人到蓬莱仙岛去采长生不老药,汉武帝在黄帝陵前筑起九转祈仙台,以求长生不老。还有像唐太宗、唐武宗、唐宣宗因服食道士炼的金丹而丧了命,正如上文所说,外丹需要内丹有成才可以服食的,所以其过错不在道学,而在世俗人的道学的误解。因此端正认识,正确的阅读经典、跟随正确的老师并且正确的实修,就异常关键。

中国传统道学是道家之源,道教之源,也是百家之源。道学与百家的关系是源流关系,道家与百家的关系是流与流的平行关系。道家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甚至有时还左右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百家都出自道家,也归于道家,正象儒家的祖师孔子也要向老子问道一样,虽然、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很大很庞杂,但中国文化的根,就是道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3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