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远鹏
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始祖。是他,历经52战,打败了榆罔,诛杀了蚩尤,平息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结束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联合体,人类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
|
(一)
中国人一向被称为“炎黄子孙”,“炎黄”即指炎帝和黄帝.他们代表了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在古籍中颇具神秘色彩。古代帝王世系,不论虞夏商周,莫不以他为上古始祖。所以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其中第一篇《五帝本纪》的第一句,即以“黄帝”冠其首:“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关于黄帝的身世,还有一些记载,《五帝本纪》的集解有:“徐广曰:号有熊。”索隐曰:“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都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山海经》中还有一些记述黄帝之处,兹列举如下:
1、《西山经》:(峚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
2、《西山经》:……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3、《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
4、《大荒西经》: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棲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
5、《北山经》: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
6、《大荒西经》: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7、《海内经》:黄帝妻雷祖(一曰“螺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至大师兄,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8、《大荒东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䝞,黄帝生禺䝞,禺䝞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䝞处东海,是为海神。
9、《大荒北经》: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
10、《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11、《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12、《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日“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13、《海内经》: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嗥爰过,黄帝所为。
14、《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还有几条,我们在下面的论述中将会引用到,兹不单列;上列几条,在下面的论述中倘若涉及,为节省篇幅计,将不再全文抄录,仅指出上引“第某条”。
历史,无限悠远。
(二)
轩辕之国,为黄帝入主中原之前的领地;“国于有罴”,也就是“国于有熊”。然而,轩辕之国在何处呢?
郭璞注曰:其国在山南边也,《大荒经》曰岷山之南。
清吴任臣案——《博物志》:“西北有轩辕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张衡《思玄赋》云:“超轩辕于西海兮”。谓此。《图赞》曰:“轩辕之人,承天之佑,冬不袭衣,夏不扇暑。”
清郝懿行则云——“《大荒西经》说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此云岷山者,以大江出岷山故也。”
我们认为,轩辕之国,它并不在东方而在西方,即现在的匈牙利。中国历史上载“轩辕之国是黄帝当诸侯时的领地。因名轩辕,故称轩辕之国。”《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正是说明它在欧洲西部。据匈牙利人自己叙述他们第一代国王是位了不起的英雄,名“阿尔伯特”。从语言学角度看,“阿尔伯特”正是“有罴氏”(意大利语Alpi,法语Alpes,即“有”,因此,“有熊氏”应为“有罴氏”,“熊”是总称)的古读,因为那里盛产人熊而得名;又说原来曾住在新疆、中亚一带,这正符合《西山经》中有关黄帝的平圃即槐江之山的地理位置。
《山海经·西次三经》记曰: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入渤水……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北望诸,槐、鬼、离、仑居之,鹰鹳之所宅也;东望桓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瑶水,其清落落。”
槐江,就是槐鸿,即后来之回讫。丘时之水,就是额尔齐斯河,额尔,就是河;泑水,即鄂毕河;瑶水,就是叶尼塞河,塞,为水的古读。这些地方,全在前苏联境内。这些进一步说明,西泰山就是阿尔泰山,可见黄帝当时的活动范围有多么之大,是不可以现时中国境域来局限的。
人类的智慧可穷宇宙六合
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神英招司之”这句话。英招,即仰韶;仰韶文化发现地有仰韶庙,因而得名。“帝之平圃”,过去有专人管理,这个人死去后被尊为神。而平圃之民,向内地迁徙,来到河南,故今河南新郑县有一山名叫轩辕山。在中国,分布面较广的仰韶文化,大体为公元前3000—前1000年,正是在黄帝至西周阶段,可能是在黄帝成为天下之共主,建都于河南之后。这时的古文化遗迹,已从新石器末期进入了铁石并用时期,并且是以制作彩陶为特征的,因而又叫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传播与黄帝家族的动向有关,今台湾南部的平埔人可能就是随黄帝由阿尔泰山迁至中原,后又继续南迁的。今日的平埔人可能就是当年平圃人的后裔,他们至今仍向南敬天,因为平圃在昆仑与天山之北;向北祭祖,因为台湾位于中原之南。由此可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有力的佐证。
(三)
在中国神话系统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那也是黄帝。然而,关于黄帝的类属,是人还是神,历来有两种意见。
从《史记·五帝本纪》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基本上是把黄帝轩辕氏当作人而非神来看待的,尽管是受到历史的局限,他仍然摈弃了许多神话等非历史材料。当他写作《史记》时,根据他当时能够见到的史料,采取了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择其言尤雅者”,选择那些比较可靠的史料,编撰了《五帝本纪》。他这样写道:
“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坤先生难言之。……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顾弟弗深考,其所表现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雅”者,正也;“驯”者,顺也。“不雅驯”,并非有什么亵渎污蔑处;“难言之”,是不易解释得通,强调的应是符合“古文”,符合历史实际。中国的史家传统与风范,是以事实为依据。“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孔子讲的黄帝,就排除了神话成分;历史上也不乏杀身以纪实的史官,司马迁从建立信史出发,在论黄帝时就剔除了一些“不雅驯”的材料。
实际上,在《山海经》中,黄帝家族的谱系脉络是十分清晰的,而且符合史籍记载(详见附表)。
附表:《山海经》黄帝家族谱系表
如果有人用“神话说”的否定态度,轻易地一笔勾销历史,恐怕是一种不慎重的作法。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在《山海经校注》中,“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条下,有几人作注:
郭璞云:“即禹父也。《世本》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郝懿行云:“郭引《世本》云:‘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与《大戴礼帝系》世次相合,而与前文‘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之言却复相背,郭氏盖失检也。大抵此经非出一人之手,其载古帝王世系,尤不足据,不必强为之说。”
珂案:郝说是也。且尤有进者,神话之世系不可以历史之世系律之。即如此经“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之白马,亦当是生物之白马,而非人姓名也。此与《大荒北经》记“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疑亦当是同一神话三分化,彼经之“白犬”即当于此经之“白马”也。犬马既俱生物,则经所记者,自是神话,何可以历史律之乎?以历史释神话,宜恒扦格而难通也。
这里,袁珂先生是把《山海经》中的这两条记载当作了神话,殊不知,“黄帝生……弄明”,这“弄明”即“罗马”(详后文),这是一段历史,而并非神话。
另外,《山海经》中所说的白犬,白马,也并不是白色的狗,白色的马,而是族称或地域的名称,“白马是为鲧”,说明后来成为鲧的领地,它在多瑙河中下游之阳,大约在巴尔干半岛一带。这怎么能说成是黄帝生了白狗,又生了白马呢?用这些来证明黄帝非人,证明黄帝是兽,未免太不“雅驯”了吧!
后来,在《山海经全译·序》中,袁珂先生又是这样分析的:
“《山海经》书中,记有好些神谱,有帝俊的神谱,有炎帝的神谱,有黄帝的神谱,等等。其他历史性的书中,也记有若干古代帝王的谱系。我们若是将二者作一对照观察,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神话与历史竟是同步的。”
“神谱和人谱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以知原始初民是半口耳相传的神话视为他们的历史的。……由此可证,在上古时期,神话和历史实在同出一源。”
琴棋书画,君子四宝。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神谱和人谱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神话和历史实在同出一源”,那为什么只能得出“原始初民是将口耳相传的神话视为他们的历史的”这一结论而不是“原始初民是将口耳相传的历史视为他们的神话的”这一结论呢?换句话说,是原始初民混神话于历史呢,还是袁珂先生混历史于神话呢?
事实上,关于黄帝的“神话”并不多见,如黄帝教虎豹熊罴作战,并非神话,也不是教几个兽方的部落去作战,而是真的驱赶野兽去打仗(这在后来的中国古代史中亦不乏例证)以打败炎帝榆罔。战蚩尤过程中的大风、大雾、大雨、干旱等传说,也不是神话。因为蚩尤当过风后,应龙是黄帝的雨师,女魃是西方之女子,曾居住在中东及中亚地区,那里发生过严重的干旱,属世所罕见。据西方学者说:这次长达约70年的干旱,毁灭了两河流域的辉煌文化。《山海经》中也提到叔均为此向帝告了女魃的状,女魃于是隐居起来了。
否定黄帝的存在,不承认黄帝是历史上的真人,最具代表性的论据有如下两个。《大戴礼记·五帝德篇》:
宰我问于孔子日:“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日:“……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日三百年。”
实际上,孔子是说黄帝生前和身后的影响会长期存在,而且连宰我自己也曾明白地说过:“上世三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暗忽之章,非君子之道,则予之问固矣。”
另一个例子见《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尸子》:子贡日:“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日:“黄帝取舍己者为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持“神话说”的论者认为:“黄帝的相貌也生得极奇怪,传说他长有四张脸。”(袁珂:《中国古代神话》,106页)
实际上,“黄帝四面”并不是黄帝真的长有“四张脸”,《管子》说:“昔者黄帝得四相而天地治,神明至。……奢龙辨于东方,大封辨于西方,祝融辨于南方,后土辨于北方。”
过去,人们言必称希腊,言必谈罗马,因为希腊罗马曾代表了古文化的高峰。然而,古罗马人又源于哪里?他们当然不是现代意大利人,更不是三千年前的伊特鲁里亚人,而是从东方来的一个民族。前面我们所引第9条中的“弄明”,亦即罗马。《十六经·立命》说:“昔者黄帝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付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立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
“作自为象”,可以作成自己的像;“方四面”,即四座像各向东、南、西、北,坐在四个方向,表明自己通达天下之情理,而且重视信义和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那么肯定会有一把“方四面”的椅子。最近,据电视中报道,西方学者用电子计算机把古罗马神殿复原出立体图形,我们看到在宽敞的大殿中间有一把“方四面”的连体坐椅,正符合《十六经》所谈精神,从而证“作自为象,方四面”绝非虚构。因为它是按黄帝的规格修的庙,说明古罗马与黄帝家族的密切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黄帝是一个历史人物,有关黄帝的神话传说都是以史实为基础生发出来的,史书上有关黄帝的若干记载基本上是历史事实。
一枝枫叶入画来。
(四)
黄帝既然是一个历史人物,那么,他就应该有史、有迹、有后裔。
关于上古时期黄帝的一些活动,除了前面我们所引《山海经》第14条(郭璞注曰:“冀州中土地,黄帝亦教虎豹熊罴,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而灭之。”)外,先秦百家之言中也多有记载。
《太平御览》卷79皇王部引《归藏》云:“昔黄帝与炎帝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大戴礼·五帝德篇》载:“宰我问于孔子,……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日轩辕。……抚万民,度四方,教熊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逸周书·尝麦解》云:“蚩尤乃逐帝(赤帝),争于涿鹿之河(按:当为阿字),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晋侯将出兵勤王,“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战国策·秦策》记苏秦说秦惠王日:“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关于黄帝传说的记载,当然要以《史记·五帝本纪》最为完整而可信,它终归是我国古籍中对于黄帝史事的权威性记载。
据《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的如下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都在涿鹿地区。先是“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继而“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两次胜利后,黄帝又巡视各地,“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最后,乃能“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不久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王北辰先生,通过对历史史籍的详细考证和实地考察后著文确认,上述黄帝古迹均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境内。涿鹿古城和阪泉水在其矾山乡,釜山则是其保岱乡窑子头村北面的一山。
茅盾先生在《神话研究》中曾揣测:“我们有理由可以断言禹以前的历史简直就是历史化了的古代神话。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也许就是中国神话上的神(黄帝)与巨人族(蚩尤)的战争。”但如果是神话中的战争,又何史迹之有?尽管千百年来,黄帝是人是神,始终是一个谜,然而,《黄帝四经》的出土,却使5000年来的悬案迎刃而解了。
据1993年10月19日《武汉晚报》转载《北京青年报》消息:《黄帝四经》这本书在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入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在地下整整沉睡了两千多年。93岁的台湾史学家王塞先生和大陆余明光先生,都将《黄帝四经》进行注释编译。两位老先生的结论是一致的:《黄帝四经》不是伪书,它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几千年来出土的轩辕黄帝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本“治国之本”的书。那么,轩辕黄帝理所当然再不会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传说时代的“传说人物”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始祖。是他,历经52战,打败了榆罔,诛杀了蚩尤,平息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结束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联合体,人类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
另据1994年4月6日《长江日报》报道:神州最早的第一夫人,轩辕黄帝正妃嫘祖,为湖北宜昌人氏,这一推断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如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具备了父母并存的完整内涵。
雄视天下
另外,新闻传媒最近又陆续披露了轩辕后裔的消息。
据1994年5月17日《羊城晚报》报道:就目前的资料看,姓轩辕的只有江苏省淮阴市泗洪县轩辕耀这一家了。……台湾轩辕教会长王寒生老人弃官从事轩辕黄帝渊源考证研究,生前曾对女儿讲,国内应有一家是姓轩辕的,并应于1994年被找到。该教会总干事长王丽霞女士1994年4月专程来陕祭陵,见到轩辕耀。她将其父从日文翻译的黄帝经及黄帝姓氏源流谱赠送给轩辕耀各一册。
未及一月,1994年6月10日,《长江日报》下午版上又出现一篇报道:《姓轩辕者非独淮阴有——武汉也有轩辕氏》。文章披露:“今年53岁的轩辕素珍祖籍河南省睢县。她说,自己和妹妹、第弟于1954年随父亲轩辕惠民(已去世)移居武汉。其妹轩辕素知在葛化集团工作,其弟轩辕凯今年32岁,有一个5岁多的女儿叫轩辕韵佳。”
由此应该可以推知,黄帝轩辕氏是一位有血有肉、有子孙后代的真人,而并非神话人物。
《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有人认为,在陕西宏伟的黄帝陵墓中,并没有发现黄帝的遗骸物。但是,他也许没有理会或者说并不了解下面的有关记述:“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其衣、冠、几、杖而庙祀之。”(《纲鉴易知录》)
“葬桥山”之说,久有争议;而衣冠冢之事,却没有被重视。我国自古就有修纪念塔和衣冠冢的习俗,特别是对于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尧死后,许多地方都有“尧葬”、“帝尧台”。黄帝最后铸九鼎而飞升,肉身炁化,只留下衣冠而没有肉体就不足为奇。
或者还会有一天,会在众多的非洲金字塔之中、中美的“九丘”之中,印度南部的墓葬中,确认出尧的陵墓和纪念塔,而黄帝轩辕氏的真正陵墓,也未必不会在“荆山之阳”!
从唯物史观出发,“神”是神化了的人,“神话”是神化了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是创下了丰功伟绩的人,但又不是一般的人,它是继炎帝之后,使中国以及全世界进入文明时代的历史巨人和开拓者,同时也是修炼至道肉身炁化飞升的得道真人——这也是他被神化的基本原因。今天,我们应该让黄帝从神话回归历史,显示出“人文初祖”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3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列子御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