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藦科植物白薇,其也是清虚热药里的一味中药,临床上使用的频率相对也是比较多的。又叫老瓜瓢根、山烟根子、老君须等。白薇主要生长在山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春秋二季采挖,洗干净后晒干,切成小段,无需炮制,生用即可。
白薇,名字很美,味道却是苦咸,其药用部分取根茎及根须,如上图所示。性寒凉,入肝经、胃经、肾经等,白薇的主要药用功效是: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首先说下清热凉血的作用,其苦寒之品,入营血入阴分,清除血分之余热,同时有养阴的作用,对于一些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潮热等症状,可以白薇治疗。
另一方面,除了清虚热,白薇还有一定清实热的功效,当温邪入里,导致出现高热、烦渴、神志昏蒙等实热现象时,白薇也可以配伍入药治疗。白薇的第二作用是利尿通淋,对于膀胱湿热、肾经有热等,均可用白薇入药,能够达到清膀胱湿热、利小便的功效。除了上诉功效外,白薇还是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的良药。其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解毒疗疮自然不在话下。内服、外用均可,内服时可配伍天花粉、赤芍等一起清热解毒。外用时可以将新鲜白薇捣烂外敷伤口。
白薇是苦寒之品,因此与之前很多中药同样,脾胃虚寒者谨慎使用以免伤及脾阳。
主治病证
(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产后虚热,阴虚外感。
(2)温病热入营血证;肺热咳嗽。
(3)热淋,血淋。
(4)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配伍:
白薇配玉竹:白薇性寒,功能退虚热兼透散益阴;玉竹性平,功能滋阴生津而不甚滋腻。两药相合,既滋阴又透表,治阴虚外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益阴,故脾虚食少便溏者不宜服。
产地:主要分布于山东、安徽,辽宁、四川、江苏、浙江、福建、甘肃,河北、陕西等省;主产于山东莒县、沂水、日照;江苏赣榆、东台;安徽滁县、嘉山、来安等地。通常以山东所产为佳。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
性状鉴别:
本品根茎粗短,有结节,多弯曲。上面有圆形的茎痕,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10~25cm,直径0.1~0.2cm。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
典籍摘要:
《名医别录》:"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久服利人。"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痛,温疟洗洗,发作有时。”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咸,平、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治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久服利人。”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咸,性大寒,无毒,入心、肾二经。主暴中风,身热腹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鬼邪,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下水气,利阴气,定惊益精。以糯米泔浸一宿,去髭细锉,蒸用。”
“白薇味苦入心,咸入肾,故主治如上。”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苦、微咸,微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凉金泻热,清肺除烦。”
《本草纲目》:“治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
《本草必用》:“凡天行热病后,余热未清,及温疟、瘅疟,久而不解者,必属阴虚……俱宜加入。”
《重庆堂随笔》:“白薇凉降,清血热,为女科要药,湿热证邪入血分者亦宜用之。”
《本草蒙筌》:“主中风身热支满,忽忽人事不知。疗温疟寒热酸疼,洗洗有时发作。狂惑鬼邪堪却,伤中淋露可除。利气益精,下水渗湿。”
《本草正义》:“凡苦寒之药多偏于燥,惟白薇则虽亦属寒而不伤阴液精血,故其主治各病,多属血分之热邪,而不及湿热诸证。……凡阴虚有热者,自汗盗汗者,久疟伤津者,病后阴液未复而余热未清者,皆为必不可少之药,而妇女血热,又为恒用之品矣。”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直立白薇苷A~F、直立白薇新苷A~D、蔓生白薇苷A~E、蔓生白薇新苷、前白苷C和H、前白苷元等甾体类成分。
作用:本品有强心、抗菌、解热、利尿等作用。
药理:白薇油能直接加强心肌收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aochangshi/1275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古今研究:瓜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