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药食同源 >> 饮食营养

为什么“脾虚”的人越来越多,这12字真相,值得反思!

健康管理师 2023-07-19 05:24:09

说到中国人的健康情况,最大的问题就是“脾虚”。

毫不夸张地说,十个人去看中医,九个都会拿到“脾虚”的诊断。

而脾又为人的“后天之本”,说明人在出生后,生命活动的延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有赖于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一旦出现“脾虚”,人体的多个系统都会出问题,其中包括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甚至生殖系统,以及身体的运动机能。

而这往往是疾病开始的前期,甚至是从亚健康向疾病过渡的时期。

为什么国人容易脾虚

1思虑过重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人体的一切思维活动均需要由心来掌控。

在五行中,火生土,火对应的是心,土对应的是脾。

思虑过重的人,心被消耗太过,自然无力生土,脾气随之虚弱。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文人、现在的很多知识分子都给人“手无缚鸡之力”的脾虚印象,他们的脾虚就是因为用脑过度、心思太重导致的。

而国人一向擅长用脑子,甚至用心术,这就增加了“脾气”受损的几率。

2太过安逸中国人肌肉力量较弱是与生俱来的,而脾主四肢和肌肉,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每日活动,肌肉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脾。

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代人则普遍缺少运动,又从过劳变成过逸,用进废退也会削弱脾气,造成脾虚。

3放肆饮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社会中人们“靠天吃饭”,饥饱失常的情况十分普遍。

现代人则经历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变,饮食过饱或经常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都会伤及脾胃。

脾虚,这里会有变化

很多人习惯通过自身症状和舌脉表现来判断自己是否脾虚。

而对于没有受过医学专业训练的人来说,通过上述方法往往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答案。

因此,今天教大家一个更为简便的方法——看足三里!

足三里是我们常用的一个健脾要穴,它就位于我们双腿外膝眼下三寸,即四指宽度,胫骨外一横指的地方。

在这里摸到有凹陷,就可能预示脾虚。

如果还伴有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症状,那您的脾虚就“八九不离十”了。

其实,这个判断脾虚的方法在《黄帝内经·灵柩·经脉》中早有记载——“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

意思就是说:身体上的许多实证和虚证,都会在穴位上出现凹或凸的变化。

所以,您可放心大胆地尝试。

脾虚怎么办?

众所周知,调理脾胃最重要的就是合理饮食,关于这点,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不再赘述。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养脾胃的小动作:

中医认为,调养脾胃的关键,是要顺应各脏器气机的变化规律。

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说的是食物经胃部腐熟,需要下行进入小肠来进行下一步的消化吸收,脾气则把食物精华上输于肺,再输布于其他组织器官。

通过脾胃升降有序的运化,全身才能得到足够的滋养。

八段锦中记载的单举手臂这个动作,正是利用这一机理,对于调节脾胃很有用处。

做法:

1、站好,两腿膝盖稍微弯曲,两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2、左手翻掌,往上举,右手翻掌向右胯的旁边下按。

3、两掌一上一下撑开,同时两腿站直,把整个身体拉伸开。

4、一次维持2秒即可,两手回到原来的状态,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

5、一套完成后,换为右手来一遍,重复30次。

注意事项:手臂上举时要缓缓吸气,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时要慢慢呼气,小腹微松。

脾虚不简单

讲到“补脾”,很多人认为就像是给车加油一样,吃点补益的食材或药物就能好。

但事实上,脾虚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和表现。

众所周知,中医把脾称为“后天之本”,在人体脏腑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它凭借“脾气宜升、喜燥恶湿”,“脾主运化”,“脾主升举”,“脾主统血”这四个主要的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

而一旦脾的生理功能被破坏,人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就称之为“脾虚”。

导致“脾虚”的原因有很多,表现也多种多样。

比如:

脾的运化失职:腹胀,胃口差,大便不成形或长期便秘;

脾的升清失职: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脾气下陷:腹部坠胀、久泻不止、脱肛、内脏下垂……;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例假出血不止、或淋漓不尽。

补脾,得辨证!

如果想要“补脾”,就搞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1脾气虚病因:饮食不节,忧思劳累,久病重病,素体脾虚(天生体质脾虚)都可能导致脾气虚。

表现:食后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稀,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萎黄,排便无力。

舌脉:舌淡或伴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脾气虚的危害:

脾气虚时,吃进去的食物就不能被充分的转化和吸收,易生湿邪。

脾气虚严重会出现中气下陷,有头晕,内脏下垂等表现;

脾气虚会影响其统血功能,使人容易出现皮下瘀斑、出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牙龈出血等。

▉推荐饮食:

01.黄芪薏米粥

材料:取大米100克、黄芪30克、薏米30克;

做法:黄芪洗净切片,大米、薏米淘洗干净,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40分钟即成。

作用:补元气、止泄泻,脾虚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02.黄芪党参粥

材料:黄芪2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生姜3片,大米50克。(2人份)

做法:将生姜切为薄片,与党参、黄芪、茯苓一起浸泡半小时,煎煮30分钟后取汁,大米淘洗干净,与药同煮成粥。

作用:健脾补气消脸黄。适用于脾胃气虚者,见脸色萎黄、精神疲倦,大便稀薄等。

2脾阳虚脾气虚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脾胃虚寒。在中医里,“阳”代表温暖,阳虚了,人就会感到寒冷。

病因:过于贪凉,平时吃太多生冷或居所温度过低都会损伤脾脏阳气。

表现:大便清稀甚至每日多次腹泻,腹痛腹胀、喜欢温暖、喜欢捂着肚子,遇寒腹痛加剧。平时畏寒肢冷,口淡乏味,面色虚浮而苍白,女性白带清稀量多。

舌脉:舌淡胖伴齿痕,舌头伸出时还会有水滴出来的感觉,苔白滑,脉沉缓。

▉推荐饮食

01.温阳化湿汤

材料:砂仁20克、莲子肉20克、白扁豆20克、薏苡仁20克、瘦肉50克

做法:四味药材加水煮大概半小时,然后加入猪肉一起再煮半个小时即可。

用法:作为正常饮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一周吃一次或多次都可以。

注意:上火、口舌生疮的人不能食用。怕冷的人可以用炒薏仁,怕热的人可以用生薏仁。此外,猪肉偏凉,怕冷的人可以鸡肉代替。

3脾阴虚在中医里,“阴”是和“阳”相对的,“阳虚”通则寒,“阴虚”则热。

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曾经总结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病因:饮食偏颇,嗜食辛辣厚味;慢性消耗,特别是长期的脾胃病等,都可损耗脾阴,造成脾阴不足病证。

表现:饥不欲食,低热,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唇干不欲饮,手足烦热,面色?白但两颧潮红,大便偏干、排出无力,腹胀夜间加剧。

舌脉:舌质嫩偏润、苔少,脉细弱偏数。

▉推荐饮食

01.沙参麦冬扁豆山药粥

材料:沙参10克,麦冬10克,炒扁豆15克,干山药2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再将汁加粳米、扁豆、山药煮成粥食用。

脾有“五怕”,别做它

1怕你不运动缺少运动几乎是现代人的普遍问题,但脾主四肢和肌肉,如果你的四肢和肌肉平时很少活动,脾胃又怎么可能强壮呢?

2怕你太压抑思虑伤脾,如果情绪压抑,经常波动过大,心事重重,思虑太多,这样很可能就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3怕你饮食不节长期食用重油、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都可以叫做饮食不节。

油腻食物会增加脾胃的负担,辛辣的食物会耗气伤津,寒凉冰镇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甜食太过则生痰湿。

4怕你饥饱失常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习惯,中医称之为“饮食无度”。长期如此的话,就会损伤胃气,造成脾胃虚弱。

5怕你生活不规律像现在天气冷了,不注意保暖,寒气侵体容易伤脾;还有长期熬夜、失眠的人,脾胃无法得到充足的休养,也会出现脾虚的状况。

中医生活知识:脾虚的人有什么症状与如何来调理

中医认为,脾在五行中属土,土的地位非常重要,而脾在人体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又被称之为“后天之本”,脾病可波及其他各脏,脾气虚则五脏之气皆虚。所以我们所患的很多病症都有可能是由脾虚所引起的。脾虚则运化功能不能正常运行,会引起气血亏虚、脾虚生湿、气滞等后果,所以脾虚会有各种不同的症状。

   一、 脾虚的症状

1、消化道:便秘或大便溏稀

从消化道上来讲,脾虚导致的病症一般有:食欲不振,偏食挑食;口中无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脾虚一般会大便溏稀,不过也可能会出现大便干结、便秘,因为脾虚会导致肠胃缺少动力。

2、肌肉:肥胖或消瘦

脾主肌肉,所以脾虚的人会感觉全身乏力,出汗多,气短。另外脾虚会觉得眼皮沉重,似乎抬不起来,下肢容易水肿。

身体太瘦,是因为脾虚不能运化,难以吸收。而肥胖是因为脾虚生湿,湿气难以运化,淤积在体内。脾湿肥胖往往是肚子肥胖。

3、妇科:白带过多或过少

女性因为妇科炎症,也往往会引起脾虚湿重。白带过多、月经量过多或过少都可能是脾虚引起的。月经量过少是因为脾虚引起的气血不足,子宫内膜生长太薄;月经量过多是因为脾虚不能固摄经血。

4、睡眠:流口水也因脾虚

脾虚的人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的症状,另外会感到头蒙,睡眠质量差。很多人睡觉会流口水,这和脾虚也有关系。中医认为,涎(口水)为脾之液,正常情况下不会外溢,当脾虚不能收摄津液时,才会出现睡觉流口水的现象。

5、自查:看看自己的舌头

除了以上我们所说的症状外,你还可以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如果舌边齿印比较明显,就是脾虚的表现。

   二、 脾虚的调理

饮食规律:饮食对脾胃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一日三餐要规律饮食,尤其注意早饭一定要吃。粥是最好的养脾早餐,可以以小米为主,加入大枣、山药等健脾食物。如果气血亏虚再加入黑芝麻、花生;如果湿气重,可加入薏米;如果睡眠不好,可以加入高粱米。平时吃饭忌“肥甘味厚”,太甜的、油腻的、咸的无利于脾的运化。最好多吃清淡的`、好消化的、多样化的食物。每餐七分饱,不要暴饮暴食。冰凉的食物要少吃,寒性食物也尽量少吃,如苦瓜。

按摩:按摩腹部有助调理脾胃,加强运化。如有大便干燥的人,可以顺时针方向揉肚子,如果是大便溏稀,可以逆时针方向按揉肚子。

作息规律:平时也要注意情绪的调整,按时作息,养成睡午觉的习惯,可以补气养血。

长时间脾虚的人易得结石、囊肿,所以平常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好的生活方式,小病小治,及时发现问题,快速治疗,防患于未然。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639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