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胀的原因1吃了太多的产气食物烤红薯焦甜冒油的甜蜜备受大家的喜爱,可大家却不知红薯作为淀粉类食物,吃多了会滞气,如果是气虚的人,就更容易产生腹胀的感觉。
除了红薯,这些食物食用过量也会让你变得一肚子气:豆类、栗子、土豆、芋头、南瓜、大枣、过咸的食物、西蓝花、卷心菜、油腻的食物等。
避免肚胀的食用方法:比如,豆类可以打成豆浆,特别是把豆子泡上1天,(中途记得换水)让豆子有些微微发芽,这样打出来的豆浆就不容易胀气。或者是吃豆腐,豆腐脑,胀气的感觉减轻很多。
2吃得太多太快(吞入空气又积食)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吃饭也像“打仗”一样,但狼吞虎咽不仅影响营养吸收,唏哩呼噜吞入的空气也多,而吃完东西又坐着不动,易致使气体一直闷在肚里。
吃得快,大脑还没来得接收到吃饱的信号,就已经吃多了。本身脾胃不好的人,脾胃的运化能力有限,如果吃了12分饱的食物,自然是负担加重,无力运化,食积在这里,便胀气了。
注意这些饮食习惯,以免自己气鼓鼓哦:
1、细嚼慢咽,七八分饱:细吃慢咽,这几天尝试之后胃真的很舒服。之前没有意识,吃的粗速,吞入空气涨肚不说,饭后还很容易饿。
当唾液包裹着食物,徐徐咽下,吸收的好了,真的变成有益的气血,而不是让人昏睡的垃圾。
2、戒掉生冷:胀气的人,脾胃多虚寒,脾阳不足,没有办法推动气往下走,便会胀在身体里。如果再吃凉饮冷,虚寒更甚,就会更加胀气。
3、避免碳酸饮料:有些人认为喝汽水能助人打嗝,打嗝虽能令人感觉舒服,但大部分的气仍在肠内。嗝~~~
3
(心里)压力太大,(腹腔)压力就大情志养脾,是人们很容易忽视的一部分,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的思虑对脾会有伤害。
身体的「压力很大」,源于心里的压力很大。当一个人处在焦虑,担忧,郁闷等负面情绪当中,主情志的肝,就会克伐脾土,肝气不舒,便会来欺负脾胃。脾胃的功能受到影响,脾胃无法正常地消化。
肝气不舒,身体的气机无法畅达,气滞留在身体里,便会胀胀的很难受。
这些小方法,让自己心平气顺1手动顺气,缓解腹胀觉得气不顺,就要手动顺气啊,从心窝的「中脘穴」,一直推到下腹部,重复50次,力量要稍微大一点儿,以带动皮下的肌肉为度。之后,还可以再按揉中脘穴3分钟。
特别提示:孕产妇不宜按揉中脘穴。每天饭后1小时开始。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是胃的精气汇聚于腹部的位置,在体内对应的位置也是胃,《循经考穴编》说其「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推腹之后,可能打嗝,最好是放屁,手动把中焦疏通,让身体气机流动起来。
推揉两肋
如果觉得肝气不舒,还可以顺便推一推两肋,有一些酸胀的点,也可以按揉疏通,身体有这么多阻滞的点,说明你一直在给它气受,身体当然也就会给你气受了啊!
2捏脊疗法,缓解腹胀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腹胀自然就缓解了。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要懂“捏”诀窍:
第1——3遍:只捏。捏到大椎后向上提两下,反手用2、3、4指尖贴脊柱向下抹,直至尾骨;接着捏起尾骨上的肉开始第二遍......
第4——5遍:捏起尾骨的肉向上提一下,然后每捏2下提一下,即“一二提,一二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按老办法一直捏上去到大椎再反手下来。”
要点如下:
1、捏到大椎一定要提两下;
2、到大椎后一定要向下抹;
3、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
4、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从上向下来回搓几遍,令其后背发红发热。天冷可以隔着衣服捏和搓。
5、最后还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3八段锦一式,调理脾胃对治腹胀中医认为,调理腹胀的关键是养好脾胃,以下给大家分享《八段锦》的动作之一:调理脾胃需单举,此功法正是利用这一机理,功在强健脾胃,尤其适合焦虑、饮食不规律,常腹胀的人练习。
方法如下:
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两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开,仰头看右指尖片刻。
动作复原后,两手交替反复进行,反复多遍。
注意事项:手臂上举时要缓缓吸气,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时要慢慢呼气,小腹微松。
4吃一些下气的食物所谓「无屁可放,为上上,有屁就放,为中中,有屁不放,为下下」。
气当然是不产生最好,产生了,无力推动,胀着难受,就吃些下气的食物,帮助把气排出来,所谓「吃萝卜放萝卜屁」,借着辛散行气之物,把气放出来。
【养脾之法】使用哪些经络穴位,就能养好脾胃?
6079次阅读 03-01
中里巴人话健康——求人不如求己
中里巴人
精彩试听:
1.要想调和所有的脏腑,都要先通过脾这关。
2.越是营养的东西,越需要脾的功能强才能吸收,脾强才能进补,如果脾弱,就会虚不受补。
3.“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
4.脾的运化能力弱了,脾虚了,就揉五脏的原穴。
5.当脾觉得堵了,就揉六腑的合穴。
6.“少吃多得味,多吃活受罪”“劳倦伤脾”。
1.要想调和所有的脏腑,都要先通过脾这关
前面谈过,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是脾所主,这时候,我们要抓紧季节交接的当口好好调养脾胃。怎么调养脾胃呢?脾在五行中属土,所以土里长的东西它都喜欢,比如土豆、地瓜、山药、花生等都养脾。
有时候,您可能会突然想吃点儿白薯、土豆之类的食物,或者是想吃点儿甜食,这就是脾在告诉您,要多给它点儿能量,它要帮助其他脏腑了。比如您突然想吃点儿酸甜的食物,这是它想补肝了;如果您想吃点儿甜苦的食物,比如巧克力、咖啡,这是它想补心了……
总之,要想调和所有的脏腑,都要先通过脾这关。
2.脾得先补好,才能进补;如果脾不好,就会导致虚不受补
很多人想通过吃点儿好东西来补肾、补肝……其实,进补是有前提的——得脾胃先受纳,才能“五味出焉”;如果脾胃不受纳,五味就出不来。也就是说仓库满了,装不下东西了,哪还能往外传送。
营养越高的事物,需要占用脾的功能越多。所以,首先得您的脾好,功能强,才能进补;如果脾不好,您还想补益其他脏腑,就会导致虚不受补。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看到脾胃在五脏中的重要性,专门写了一本书叫《脾胃论》。书中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如果脾胃补养得好,百病就生不起来,人的正气会很足。当时他发明了一个著名的方子——补中益气汤。健脾胃可以吃补中益气丸,还有一些其他的成药,比如参苓白术丸、启脾丸、人参归脾丸……都是健脾的。
知道了脾的重要性,又知道了脾的功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健脾了。
之前说了很多健脾的食物,还有很多现成的食物,比如山药薏米粥、小米粥、玉米粥、胡萝卜、白萝卜(既健脾又补肺)、南瓜……都是健脾的好东西。
请一定记住,进补得先通过脾这关,如果不通过脾,什么都补不进去。
3.要想健脾,就揉五脏的原穴
健脾的穴位在身体里最多,而且随处可见,随手可摸。比如五脏的原穴都属脾,都属土,跟脾都是相通的。
如果您觉得脾的运化能力有点儿弱、有点儿虚(脾虚主要有以下表现,吃不下东西,动力不足,觉得疲倦,想蜷缩,白天老想睡觉……),那就揉五脏的原穴吧!
肺的原穴是太渊;
脾的原穴是太白;
肾的原穴是太溪;
肝的原穴是太冲;
心包的原穴是大陵;
心的原穴是神门;
这些穴位都是健脾的,可以给脾动力。
4.如果您觉得脾有点儿堵,就揉六腑的合穴
如果您觉得脾有点儿堵,脾胃不运化,就用六腑的合穴。六腑是指大肠、小肠、胃、三焦、胆,还有膀胱。
其中,大肠的合穴在胳膊肘附近,叫曲池;
小肠的合穴在胳膊肘内侧,叫小海;
胃的合穴在膝盖骨外侧下方约四指宽的地方,叫足三里;
三焦的合穴在肘后,叫天井;
胆的合穴在膝盖旁边,叫阳陵泉;
膀胱的合穴在大腿根膝窝下,叫委中;
这些都是健胃、行脾的穴,可以帮脾运化。
如果您照镜子觉得脸有点儿肿,有了眼袋,上眼皮肿,肚子也肿了……这就是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有了这种症状,您就知道该健脾了。
肿满就是脾有痰湿导致的,这时需要先通。它不是虚的症状,虚让人感到浑身无力,不想动弹;湿让人感到所有东西都往出膨胀,有堵闷的感觉——头胀,九窍不利,觉得哪儿都不舒服。这时赶紧揉揉胃的合穴——足三里,用手拨弄胆的合穴——阳陵泉,如果有麻的感觉,效果就出来了。
您还可以敲敲肘后三焦的合穴——天井穴。“决渎之关,水道出焉”,敲天井穴就可以把体内的湿气排出去,也运化了脾。可以这么说,哪个合穴都从不同的通道通着脾。
我把这些穴位提供给您,您可以根据身体的感觉随机选用。比如您因为生气觉得不通,就先敲敲天井穴;或者可能因为吃得有点儿多,就先揉揉足三里……根据不同的症状,选用不同的穴位。
另外,有味中药叫藿香正气(藿香这种芳香的东西能把脾唤醒,就能正气——气又重新正了),是一味祛湿驱寒,健胃行脾的良药,如果您感觉脾有点儿堵,脾胃不运化,也可以配合穴位来使用它。
如果您吃东西不消化,上从脾经本身去健脾更方便,而且更好学。首先揉揉脾的原穴——太白穴,再揉公孙穴,公孙穴在太白穴上面一寸,另外,在膝窝下方有一个健脾除湿的大穴——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多揉揉它就能把体内的湿去掉,好血就能过来了(因为湿气占了好血的位置。陈血不去,新血不生)。
另外,两肋的肋骨间有两个穴位叫章门,章门是脾的募穴,募是指脾的能量在这里聚集,所以一捶肋骨,脾的能量就被调动起来了。而且章门又是肝经上的一个穴位,借助肝的力量给脾,能量就会更大。
所以,您没事的时候可以敲敲章门,实际上在敲带脉的时候连章门一起敲了。为什么号召大家多推腹?因为整个大腹都归脾管,所以您通过推腹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就把脾都健运了。
知道了这些原则后,您在饮食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需要往里进补,还是需要先通一通。您可以用白萝卜、胡萝卜煮汤,既补脾又通脾。如果您不知道脾胃的虚实,那也没关系,山药健脾、萝卜通脾,您可以把山药和萝卜放在一起煮,既健脾,又通脾,具体比例要根据您当时的情况来定。如果脾胃堵得厉害,就多加萝卜;如果虚得厉害,就多加山药。
总之,记住一个原则——不通不补。不通的时候进补就变成了呆补,补的东西进不去,就会停在那里。
当您记住这个原则后,处理任何事都变成了一种直觉,觉得就应该这么做,而且这么做会很舒服。
慢慢地学会用身体的这种感觉,实际上这种感觉是您久违的一位朋友!如果您习惯用逻辑思维做事,就会抛开身体的感觉,所以为什么人们做了一些事后会后悔?就是因为做了自以为应该做的,但身体不喜欢做的事。所以我们做什么都要身心合一。
脾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常常,就是生活的一个平和状态。实际上这也是万物的规律,《道德经》上说“致虚极,守静笃”,是说守脾的平和状态。“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芸芸众生生长,最后还归于脾——“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才能真正地“复命”——从头再来,重整旗鼓,重新获得能量。如果您能学会这种复命,能量就会源源不绝,四季轮转,生生不息。
如果您有这个能量,就能知进知退、慎终如始,一生平安无恙。这也是《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共同给我们提出的一种养生之道——“知止不殆”。所有东西得有一个最基本的平台,您要在这个平台上才能起步。“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打好后天之本的地基,就要靠脾。
5.“少吃多得味,多吃活受罪”“劳倦伤脾”
知道了脾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您就可以时时刻刻健脾了,按摩经络也行,吃点儿健脾的食物也好,同时,也要远离那些伤脾的东西。
什么是伤脾的东西呢?饮食过多、劳倦则伤脾,就这么简单。“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您吃多了肠胃就会受不了。俗话说“少吃多得味,多吃活受罪”。少吃就能真正吸取营养,多吃就会堵在那里,吸收不了就会变成毒素。所以少吃才能多得,一定要记住这点。
《上古天真论》中说“形劳而不倦”,意思是您干点儿活其实心里很高兴,不会觉得疲倦,而且还能把精气神唤醒。所以,劳并不能让人倦。但疲劳过度,而且劳的时候是心里不高兴,就容易倦。
脾有一个特性——“思则伤脾”,脾好思,好想细节,这是脾的一个天性。因此,如果脾的运化能量不足,您就会拘泥在小事上,老想不开,为此忧愁烦恼。这时再干活就容易劳倦,就会伤脾,所以思伤脾,劳倦伤脾。知道了这些,今后您尽量别做伤脾的事。
所以,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才能归于平常。脾就是一个平常之脏,平平常常才是真,平平常常才是幸福,平平常常才是真的健康。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632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