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后,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困”。
惊蛰后的气温乍暖还寒,温差大,南方的阴雨天气开始增多,北方仍然是干燥多风,因此,应多喝点粥、汤,注意水分的补充。
一些地方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的功效。梨可以生吃,也可以蒸着吃或煮着吃,只是蒸、煮会破坏其中的维生素。冰糖蒸梨、川贝蒸梨制作简单方便,对缓解咳嗽有一定的作用。
初春的南方,一些蔬菜上市了,如春笋、菠菜、荠菜等,不仅看上去诱人,而且吃起来味道鲜美。特别是春笋,色白如玉、肉质鲜嫩,被誉为“菜王”。春笋含的水分多、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膳食纤维含量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春笋的种类多,做法也多,可荤可素,炒、炖、煮、焖、煨等皆成佳肴。可以单独吃,做成油焖春笋,也可以和肉类一起做,如春笋炒肉,也可以和海鲜搭配在一起,春笋烧鲥鱼、春笋烧海参,还可以做成烧卖,或者做汤。
===================================================
1、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搜索“ ”--点击关注即可。
2、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下图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不知不觉就是到了初春,在初春就是要经历惊蛰的节气,这个时节我们的穿衣和饮食都是需要很好的注意变化,那么我们在惊蛰的时候饮食上需要注意一些什么,下面我们大家就是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了解相关的内容。
惊蛰时节的饮食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忌过酸
中医素有“酸入肝”的理论,认为山楂、五味子、乌梅、白芍等酸味食物或药物可以滋肝阴,养肝血,达到柔肝、调肝的目的。在中药中,酸性食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症,如山茱萸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但同时酸性也有收敛、固涩的特性。我们如果是食用过多的酸性的药物是会妨碍我们的身体气机的疏泄,是不利于我们身体阳气的生发,所以我们在饮食中也是要谨慎食用酸性的药食,避免影响我们气血的运行。
2、忌生冷
在惊蛰的时候阳气就是会开始生发,而这个时候一些寒冷的药食是会损害身体内稚嫩的阳气,是会损害身体的的少阳相火,不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气血的运行,也是不适宜食用一些冷饮、寒凉水果、生冷海鲜等。
3、宜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我们可以多吃一些方法丰富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或者是一些新鲜的蔬菜,像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我们尽可能是要少吃一些动物内脏、肥肉等肥甘厚味,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等。
4、多吃梨子
在惊蛰的时候,天气还是乍暖还寒,气候也是比较的干燥,是很容易使得我们出现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我们这个时候食用一些生梨是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五行、金克木,“佐金平木”,清金润肺以平肝柔肝。
关于在惊蛰的时候食用的一些饮食内容相信大家也是很好的知道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通过这些食疗的方法来很好的调理身体,惊蛰的时候我们最好是少食用一些酸性的食物,少吃一些动物脂肪类的食物。
1、梨
惊蛰时节,应多吃生津润肺的食物。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在民间还有惊蛰吃梨的说法,梨的吃法很多,可生食、可蒸煮,也可以榨汁。建议春季吃梨最好还是以冰糖煮制,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食物冰冷,更利于和胃降逆。冰糖蒸梨、川贝蒸梨制作简单方便,对咳嗽有一定的作用。
2、菠菜
惊蛰节气后,阳气生发容易导致肝火旺盛,中医有“春宜养肝”之说。有人说,菠菜是最适宜养肝的绿色蔬菜。中医认为,菠菜性甘凉,入肠、胃经,有补血、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助消化、清理肠胃等功效,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头痛目眩和贫血等有较佳的辅助疗效。不过,菠菜应先用沸水焯后再烹调。
3、枸杞杞子性平味甘,功能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是滋补性强壮药,为广东民间煲汤的常用药材!
惊蛰节气养生要注意什么
惊蛰节气养生要注意一、饮食宜清淡
惊蛰前后,天气明显变暖,饮食上应由冬季的浓郁厚味转变为清温平淡,可多食用新鲜蔬菜以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油腻食物以及动物脂肪类食物尽量少吃, *** 性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等也应少吃。
“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有收敛的特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这时要多吃甜,少吃酸,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中医师说。
春笋、芹菜等粗纤维蔬菜对肠胃蠕动有很好的效果,有助于新陈代谢,可以适当多吃。其他诸如韭菜、干香菇、山药、牛肉、带鱼、鲫鱼等食物,有助于阳气生发,也很适宜。桂林人爱吃的酸笋、酸辣椒、酸萝卜等酸味食物则要少吃一点。
惊蛰节气养生要注意二、保肝防病毒
惊蛰时,保养肝气十分重要。中医认为春季属肝,肝脏与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胆经脉也在春季最为活跃。如果在春季没养好肝气,肝脏功能或会失常,导致身体气血运行紊乱,进而影响到其他脏腑器官。
惊蛰节气养生要注意三、吃梨可润燥
惊蛰时气候仍然比较干燥,人们很容易口干舌燥,出现感冒、咳嗽、咳痰等情况。这时不妨多吃些梨,可达到清热养阴、润肺止咳、生津化痰的效果。
梨的吃法很多,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川贝炖梨对咳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梨性质寒凉,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会反伤脾胃;对于脾胃虚寒或血糖偏高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惊蛰节气的气象意义是什么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互相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惊蛰这个节气有什么特点?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 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 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 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但 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 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 度。惊蛰时节,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 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
有谚语云:“惊蛰过,暖 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雷打惊蛰谷米贱, 惊蛰闻雷米如泥”。
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 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主好f景。 有些地区忌讳惊蛰日前听到雷声,并总结出 “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的气象规律。
由此可知,节气的转换对农民朋友的重要。 除此之外,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无论你是从商 的生意人还是医生或是其他的职业,积累一 定的物候知识,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所 帮助的。
惊蛰之后的节气是什么?
惊蛰之后的节气是春分.
惊蛰,古称“启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
春分时,从理论上说,全球昼夜等长(参见晨昏蒙影)。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春分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惊蛰是什么节气啊?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随着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开始出现初雷,地下冬眠的小动物似被雷声惊醒,开始出土活动,故取名叫惊蛰。
惊蛰处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期,东亚高空环流发生显著变化,沿海大槽已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尺度减小,移动性明显。槽脊东移时,北方地区会交替出现移动性高、低压,影响江淮地区的冷暖气团比较活跃。受其影响,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并会出现初雷雨或连续阴雨。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 惊蛰图示 为“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编辑本段意义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
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
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
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
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
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
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惊蛰(insects awaken) 和其他节气相同,惊蛰日期也和农历没有必然联系(2011年为二月初二)。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每年3月4日~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每年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每年的4月下旬。
“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
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
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
惊蛰是什么节气,吃什么呢?
惊蛰为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是指春雷初响,惊醒蛰伏中的昆虫。这个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是桃花红、李花白、鸟儿高飞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惊蛰时我国平均气温能达16~18℃,但今年北京的气候却偏低许多。
◇惊蛰的特点:
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雨水渐多,是春播的有利时机。
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民间称之为“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春回大地,天气渐暖,人体皮肤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渐舒张,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由于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量增多,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所以出现“春困”。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北方阴寒未尽,冷空气较强,气候变化大。所以,为了抵御渐退的寒气,人们又提出“春捂”。这在惊蛰期间尤为突出。
◇惊蛰的养生:
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这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对于北方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的地区要注意保暖。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饮食调养要根据节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
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国玮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624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惊蛰吃什么?惊蛰节气吃梨消痰降水
下一篇: 惊蛰节气过后饮食宜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