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药食同源 >> 饮食营养

停掉胰岛素,逆转糖尿病,我做到了

苍耳子 2023-07-18 01:07:48

40多岁确诊的糖尿病,已经有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的抗糖路上,所谓是曲曲折折,为什么要停掉胰岛素?因为之前吃药,把胃吃坏了,后来打的胰岛素,把肚皮都打硬了,实在不愿意打针了,胰岛素泵又太贵用不起,只能自己另想办法了。现在不吃药也没有打针,就这样有3年多时间了,血糖还可以,基本能保持正常,自己也比较满意,我把这么多年的心得总结了一下。1、饮食饮食要求比较严格,主要做到,食材多样化和保证营养,蔬菜每天五种以上,主食不吃白米饭和白面做的食物,以杂粮为主,吃的比较多的主食是培希元面条,是糖尿病专用的,控糖的效果很不错,营养也很丰富,肉类每天都会有,以鱼肉为主,鸡蛋两天一个,吃饭用的碗只装那么多,剩下就吃菜,这个把握好了,血糖基本不会有太大波动。2、运动不喜欢强度运动,从没做过,基本是早晨公园踢毽子半小时,晚上自家跑步机晚餐半小时后慢走45分钟,基本不变,也不敢变。3、测血糖每3天就会测下血糖包括餐后和空腹,高了就会调整饮食,增加运动量,不高就保持。4、泡脚我每天晚上都会泡脚20分钟,泡脚水会提前加入花椒和盐,这个基本也没断过,之前有断过几天,感觉血糖有波动,后来就一直坚持泡脚了。这些是每天都坚持做的,虽然麻烦点,但为了血糖好,不打胰岛素,感觉还是很值的。最适合糖尿病吃的主食,连吃15天血糖恢复正常,保证身体所需营养全方位血糖类知识分享,转发功德无量糖尿病饮食指南糖尿病禁忌

糖尿病患者停掉胰岛素,会有什么事情发?

糖尿病人停止注射胰岛素后,有可能出现内分泌代谢功能受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停止注射胰岛素后,患者会出现例如血糖飙升、血糖异常升高、血糖失代偿的情况。患者还有可能因为血糖控制的不稳定,出现一系列不良合并症。糖尿病合并酮症、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等都是糖尿病的患者停止胰岛素的输注以后造成的不良反应和代谢综合症。

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糖尿病逆转吗?

轻度的糖尿病可以逆转。如果患者发现血糖偏高,一般空腹血糖血小于8.0毫摩尔每升或者餐后血糖小于9.0毫摩尔每升。可以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以及适当的运动,必要时少量的应用降糖药物,血糖可以达到理想状态,然后逐渐停药。平时就靠饮食、运动控制和健康人是没有明显区别的。

空腹血糖12.6,不打胰岛素和吃药,通过后期控制,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吗?

空腹12.6mmol/L是什么概念呢,正常人空腹血糖范围在3.9mmol/L-6.1mmol/L之间,12.6已经是正常高值的二倍了,这也只是空腹血糖,不知道您的餐后血糖是多少,一般中国居民2型糖尿病通常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也就是说您的餐后血糖可能更是高的离谱!

高血糖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您的身体只要有血管的地方,每个器官、组织、细胞都在惨遭糖毒性的毒害,大部分人在诊断糖尿病的时候其实已经患上糖尿病好多年了,甚至已经有并发症了,如果您不例外的话,您的机体已经惨遭糖毒性蹂躏好多年!

而您还想不打胰岛素和吃药,通过后期控制恢复到正常状态,我只能呵呵哒!您这种想法意味着什么呢?就类似于一辆 汽车 车胎要抛锚,发动机要爆炸,驾驶员还想着等我再跑个两万五千里长征以后再看看车子情况吧!并且后期控制是个什么东东呢?后期怎么控制?后期是什么时候?这是糖友最常见的漠不关心的托词罢了!

糖尿病在诊断初期,及时使用药物或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及早解触高血糖“糖毒性”对胰岛功能的损害,最大程度保留胰岛功能。即便进行药物治疗或者胰岛素注射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作为糖尿病防治原则的两大基石,也是要同时进行的,并将持续伴随糖尿病患者终生。即便经过正规积极的治疗,也只能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与正常人一般无二,不过糖尿病的帽子是终身摘不掉的!

糖人 健康 网,一个有温度的控糖平台,欢迎关注,有问必答!

大家好,我是杨医生。我来回答一下这位网友的提问。
首先跟大家讲讲,空腹血糖12.6mmol/L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以前没有诊断过糖尿病,也没有吃过降糖药,通常正常的空腹血糖是在3.9~6.1mmol/L之间;如果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属于空腹血糖受损;而如果测了两次空腹血糖都在7.0mmol/L及以上的话,那么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

所以,空腹血糖12.6mmol/L已经非常高了,是普通人的2倍多!这么高的空腹血糖,即使以前没有诊断糖尿病,现在基本也可以诊断了。空腹都这个高,餐后可能就更高了,长期如此,发生糖尿病的相关的一些并发症只会提前到来。
不吃药不打胰岛素,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吗?
应该没有人会这么做吧。只要你去医院看病,没有哪个医生看到这么高的血糖,告诉你不用吃药不用打胰岛素,通过生活方式就可以改善血糖直至恢复正常,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个骗子,务必当心你的腰包!(不好意思,看不懂你说的“通过后期控制”是什么意思,我就姑且认为是 健康 的生活方式了。)

事实上,按照我们指南的建议,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就需要立即使用胰岛素了。为什么要立即使用胰岛素呢?目的只有一个:尽早达标!

如果不这么做,长期的高血糖只会不断侵害你的身体。一方面过多的葡萄糖会与身体的蛋白质结合发生糖基化,导致肝脏、肌肉等器官对葡萄糖的摄取变差;另一方面还会侵犯血管壁,出现心、脑、肾、眼等靶器官的损害;还会不断消耗我们自身的胰岛素;甚至会破坏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胞细胞,进而出现胰岛素的分泌障碍。所以,只有使血糖尽早达标,才会减少这种危害。

那么像空腹血糖12.6mmol/L这么高的血糖,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控制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健康 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使用胰岛素。至于以后还要不要继续使用胰岛素,是吃降糖药,还是后面可以完全停药,其实现在不好,必须结合个人的胰岛素功能、自身代谢状态等综合决定。

空腹血糖12.6,短时间不会引起非常严重的情况,当然可以先通过非药物控制。但是根据你目前的血糖情况来判断,仅仅非药物治疗很难将血糖完全控制到正常。

假如,血糖一直维持在12.6左右,短时间内,不会出现非常严重的急症,也不会立即就出现长期并发症。
血糖急剧升高的急症,主要是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状态,都与血糖剧烈升高,血糖至少也得在20以上,而且常发生在近期有感染或者手术、创伤等情况下。

糖尿病长期并发症,比如眼底视网膜、肾脏、心脏、脑血管等,发生在长期的血糖升高,大概10年左右,当然血糖越高,时间可能越短。
因此,目前当然可以先通过非药物来控制血糖。
①严格控制含糖量(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②低盐低脂饮食;③戒酒;④戒烟;⑤增加运动量;⑥多吃蔬菜,不包括土豆、山药、莲藕等含淀粉量高的食物;⑦适量蛋白质,比如每天2两瘦肉、1杯牛奶、1个鸡蛋等。

根据你目前的血糖情况,估计很难通过非药物治疗控制到正常范围
空腹血糖12.6,糖化血红蛋白应该在11%以上。一般建议,首次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9%以上,考虑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

如果非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建议不超过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仍>7%,考虑开始药物治疗。

段医生特别提醒:
(1)不管用不用药,都要自始至终坚持非药物治疗。

(2)如果坚持3个月血糖还没有控制到正常,那就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了。

(3)糖尿病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血糖达标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关注段医生, 健康 又 养生 !

你好! 养生 君遗憾的告诉你,恢复正常是不可能了,但通过正确的控糖方式,也可以做到平稳血糖,远离药物。

1、空腹血糖
我们正常的空腹血糖值是3.9-6.1mmol/L,超过7.0mmol/L就是糖尿病水平了。现在你的空腹血糖已经到了12.6mmol/L,如果不是其它因素所致的高血糖,如激素、药物等因素。那么你的空腹血糖可以说已经很高了。如果这个时候,不用胰岛素、不吃药,血糖肯定是难以降不下来。

2、无法恢复到正常状态
你说指的正常状态,应该是指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吧。不过 养生 君很遗憾的告诉你,糖尿病一旦确诊以后,就无法治愈了。不过好消息是,如果能把血糖控制的好,糖尿病人也可以过的很好。就目前而言,2型糖尿病患者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通过运动、饮食来控糖,一样可以远离胰岛素和药物。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3、正确的操作方式
其实与你类似的情况, 养生 君先前分享过一例,与你类似的情况。

小张,25岁,查出糖尿病的时候,空腹血糖到了14.0mmol/L,比你的空腹血糖还高,除此之外,还有尿糖、尿酮强阳性等。

后来医生建议他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带了一个多月的胰岛素泵,然后血糖才慢慢的有所好转。接着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运用药物、饮食、运动联合控糖。

坚持半年以后,小张找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运动、饮食方案。现在小张在医生的建议下,已经彻底停用了胰岛素和药物,只需按照他的运动、饮食方案,就可以平稳控糖。

因此, 养生 君以为,如果你到糖尿病发现的早,胰岛残存功能较多。那么早期的时候进行强化治疗,这很有必要。然后在医生、营养师的指导下,慢慢通过运动、饮食来控糖。虽然不能彻底治愈糖尿病,但一样可以远离药物!

最后, 养生 君祝你控糖成功!
希望以上建议可以帮到你,获取更多糖尿病资讯,请关注 养生 细谈!

空腹血糖12.6已经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正常血糖,空腹血糖在6.1以下。空腹血糖在6.1到7.0之间为糖尿病前期。超过7.0就已经诊断为糖尿病。在这种情况之下,单纯的饮食加运动控制并不是十分推荐。建议首先服用降糖药物,把餐前血糖控制在8.0以下,再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使血糖达到正常水平。

糖尿病人的饮食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定时定量进食。3+1或3+2。

第二控制总能量,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所谓正常范围是指体重指数在18.5到24之间。体重指数的计算公式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体重的单位是公斤,身高的单位是米。

第三,增加主食中低gi食物的比例。如杂粮米饭,杂粮粥,全麦馒头,全麦面包,玉米面,玉米碴燕麦片小米,红豆,绿豆,芸豆等。减少精白米面,糯米粘米的摄入。

第四,每餐摄入大量含有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苋菜,萝卜樱。也可以多摄入一些菌藻类和鲜豆类,如香菇,木耳,四季豆,荷兰豆等。

第五,餐餐有蛋白质食物,有益餐后血糖。蛋白质食物首选瘦肉鱼虾和蛋类。也可以选择低脂牛奶,低乳糖牛奶或豆干,豆腐。

第六,调整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蛋白质食物,主食的顺序来进餐。

第七,选择低gi的水果作为加餐,每天不超过200克。如苹果,梨,桃,樱桃,葡萄,柚子等。

第八,推荐橄榄油,油茶籽油等富含油酸的油类,少食用含有猪油黄油,氢化油的食品。注意食用油多样化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亚麻油都可以选择。

第九,戒甜饮料和甜食,少盐少酒。

第十,科学运动有助降低血糖。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分布在美洲的至少三天,不可连续超过两天不运动。

回答者孙继红,执业药师,注册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衡膳学院营养特训班第五期学员,九维 健康 管理学院二级讲师。

高血糖其实和高血压类似,我们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调整饮食+运动)联合降糖药物把血糖降到正常,主要还是由于药物的作用。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而且会一直进展,运动和用药可以延缓进展,但几乎不可能说通过吃药就把这种慢性病给治好了。

运动和降糖药物控制住血糖后能停药吗?

即使通过运动和降糖药物控制住了血糖,我也不建议自行停药,容易造成血糖反跳。如果血糖一直控制的很好,可以尝试在医生的指导下给药物减量,在减量过程中要勤测血糖,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运动、饮食和降糖药物对延缓糖尿病的进展都很重要,越到后期药物的作用越凸显出来。只有控制住了血糖,糖尿病的晚期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才能晚出现甚至不出现。我们如果能做到疾病不进展或者慢进展就已经很不错了。

血糖控制在什么水平?众说纷纭,一些患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根据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来看血糖综合征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在3.9~7.2mmol/l之间,非空腹血糖需控制在小于等于10mmmol/l;

除了血糖外,其他指标也比如糖化血红蛋白需控制在小于7.0以下。

体重指数需控制在24以下。

由此可知空腹血糖在12.6mmol/l那是肯定不合格的,这仅仅只是空腹血糖,那餐后血糖呢?肯定更高了。这样的状态不吃药肯定不行的。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一百多种,在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慢性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各个重要的器官,另外在我国糖尿病是导致失明、非创伤性截肢的最主要原因,也是终末肾脏病的常见原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所有原因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失明、截肢等风险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常见的有两种,分别为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见于以下几大类。

1.微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可累及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和心肌组织,其中以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尤为重要。

糖尿病肾病是慢性肾脏病变的一种重要类型,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最常见原因。是一型糖尿病的主要死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当糖尿病患者病程超过10年,其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主要原因。

2.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率均较高,主动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动脉等,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肾动脉硬化及肢体动脉硬化等。

3.神经系统并发症,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一部分,病情复杂。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可伴随着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状态或低血糖症出现的神志改变;缺血性脑卒中;脑老化加速及老年痴呆等。

周围神经病变,这里包括着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局灶性但神经病变,费对称性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多发性神经根病变。

自主神经病变,一般认为有症状的自主神经病变预后不良,多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等。可出现胃轻瘫、腹泻、便秘,休息时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寂静性心肌缺血,QT间期延长等,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猝死,尿潴留,阳痿,瞳孔改变,排汗异常。

4.糖尿病足,这是糖尿病最严重且治疗费用最多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非外伤性截肢的最重要原因。

5.其他,如视网膜黄斑病,青光眼,白内障,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糖尿病患者的某些癌症如乳腺癌、胰腺癌,膀胱癌等患病率升高,此外抑郁、焦虑及认知功能损害也较为常见。

空腹血糖12.6,不打胰岛素和吃药,通过后期控制,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吗?
正常的空腹血糖范围是3.9~6.0mmol/L。

一看到血糖升高,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糖尿病,糖尿病是可以导致糖尿病,但是导致血糖升高的原因除了糖尿病,还有突发脑血管意外、感染性休克、抽搐等疾病,严重创伤或者大手术,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者避孕药物等均可以导致血糖升高。

应激或者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一般在停药之后以及应激去除同时伴随疾病通过治疗而逐渐恢复正常之后血糖可以恢复正常,可以不用打胰岛素,如果血糖升高严重,有的时候则需要考虑使用静脉胰岛素,待疾病逐渐恢复正常之后,逐渐减停胰岛素,血糖也逐渐恢复正常,一般不会发展到糖尿病。

如果之前没有糖尿病,空腹血糖为12.6,如果还合并有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消瘦、皮肤瘙痒或者视力模糊等表现,则重复一次测血糖依然高,排除应激或者药物的干扰,那说明已经患上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都超过11.1,可以推测患者进食之后血糖会更高,通过糖尿病饮食和通过锻炼身体或者活动控制血糖,往往还需要配合药物或者打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当然也有一部分患者在通过糖尿病饮食和运动以及配合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可以把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少部分患者通过后期控制可以不用服用降糖药物或者打胰岛素,而相当的一部分患者需要一辈子都依靠降糖药物或者打胰岛素才能控制好血糖。

如果已经诊断糖尿病,出现空腹血糖升高,可能是用药量不足或者是苏木杰现象或者是黎明现象导致的,则可能需要调整降糖药物用量或者通过配合胰岛素,同时再配合饮食运动来控制血糖,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要实现不吃药控制血糖或者不打胰岛素控制血糖,还是比较困难的。

我用自己亲身经历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说我的情况。2007年诊断2型糖尿病时,空腹血糖17 18,餐后血糖25 33。当时年龄51。

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管理,我实现了2型糖尿病的逆转(注意:不是治愈,仅仅是逆转)。

供参考。

必须吃药或打胰岛素,我测血糖空腹,十一点多,身体都有多种不适,已有多种糖尿病症状。当年我五十,可经吃药,冬泳,骑车,等运动控制在七左右,可随着身体耐受药,如今吃药的情况下,空腹八点五左右,餐后两小时,十三点左右。可身体一切糖尿病症状消失,能吃,能喝,能睡,一天能骑车二百公里不感累。

出现糖尿病的前兆─胰岛素阻抗,该如何才能逆转?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的一种降糖激素,可以打开细胞,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并在细胞中燃烧以提供身体能量,但有时这样的机制会突然失灵,葡萄糖会无法进入细胞,而聚集在血液中,即使人体分泌再多胰岛素,也无法让血糖降下来,这就是出现「胰岛素阻抗」的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胰岛素阻抗?

? 胰岛素阻抗就是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减弱,无法充分发挥。而形成胰岛素阻抗的原因相对复杂,主要是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包括遗传缺陷与基因突变,而环境因素则包括肥胖、吸菸与缺乏运动等后天行为。

罹患胰岛素阻抗症状的特征

出现胰岛素阻抗症状的人,通常都会伴随着肥胖症、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甚至还会有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血脂紊乱等病理表现,而这些症状通常会合并出现,被称之为「胰岛素阻抗症候群」。

特别是当一个人体重过重时,身体中的细胞对于从胰腺释放的胰岛素不太敏感,相关研究证实,脂肪细胞对胰岛素阻抗的抵抗力要比肌肉细胞更大,如果一个人的脂肪细胞比肌肉细胞更多,那么胰岛素就变得不是那么有用。

而胰岛素阻抗是个沉默的隐形杀手,是心血管疾病、脂肪肝、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甚至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医界的观念认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胰岛素阻抗,所以,改善胰岛素阻抗现象是前期糖尿病患者所必须努力的目标,透过有效的方法,是可以逆转病况,彻底摆脱糖尿病的阴影。

如何改善胰岛素阻抗?

要想改善胰岛素阻抗的状况,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生活习惯,所以必须做到下面4件事:

一、正确的饮食:

要控制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均衡饮食并保持三餐的合理配比,对于糖分、精致谷物与动物脂肪的摄取都要有所控制,并增加蔬菜、水果与全谷物的进食份量比例。

二、减重瘦腰:

肥胖是出现胰岛素阻抗的最重要原因,特别是腹部肥大的人,内脏脂肪与腹部脂肪含量过多,直接影响胰岛素阻抗,所以要纠正胰岛素阻抗最好的作法就是减肥,减少胰岛素的需求,同时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让它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打开细胞,让葡萄糖从血液中进入细胞进行燃烧。

三、科学运动:

运动对于改善胰岛素阻抗有很大的作用,因为运动可以帮助细胞更好的利用胰岛素,特别是肌肉细胞。当运动时时需要大量消耗葡萄糖提供能量,人体的血液徝环会加速,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可以不用透过胰岛素就被肌肉细胞利用,此时只要分泌少量的胰岛素就可以维持血糖平衡。如果不达到足够的运动量,对改善胰岛素阻抗起不了作用。

因此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只要定期进行适量是适宜强度的运动,就有机会可以逆转病况,摆脱糖尿病的束缚。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将有助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四、药物治疗:

如果靠著改变生活与饮食习惯,再加上运动还是无法改善胰岛素抗阻,噻唑烷二酮类 (TZDs)是强效的胰岛素增敏剂,可以使前期糖尿病的胰岛素阻抗减轻33%,还有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与酮基吡格列酮(pioglitazone),也有很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612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