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意思是经过一个夏天,即使不生病,身体也会比较虚弱,极易出现倦怠、乏力、纳呆等症状,故秋后的调理进补十分必要,在此提醒大家,此时进补不宜过于滋腻,而宜“清补”,可以适当多吃些祛湿的食物。
从中医角度讲,夏季暑热伤阴又伤气,易导致气阴两虚;从西医的角度讲,夏季天气热,出汗较多,易导致机体缺水,因此,入秋后可适当用一些滋阴补气的药材,如麦冬、人参、生地黄、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薏米等。对于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此时一定要与滋腻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划清界限”,否则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可以多喝点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
为抵御冬季严寒,此时人们身体会开始储存脂肪,因此,热量的摄取往往大于消耗,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所以此时应多吃一些低热量的食物,如红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此外,还可多吃些酸性食物,如苹果、葡萄、山楂、柚子等水果,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都有疗效。
秋季天气凉爽,各类“秋季病”开始增多。如小孩易寒易热,最易出现感冒、咳嗽、发烧等症,此时可以服用柴胡滴丸等药品,柴胡滴丸能迅速退烧,由于是滴丸剂型,药物可经口腔粘膜直接吸收,能快速起效;年轻人要做好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等疾病的预防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充足睡眠。
===================================================
1、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搜索“ ”--点击关注即可。
2、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下图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江南有在初秋吃西瓜的习俗。立秋吃水果被称为“咬秋”。以前杭州流行秋桃。当大人和小孩在初秋吃秋桃时,每人一个,吃完后保留果核。等到除夕,把桃核扔到炉子里,烧成灰。人们认为这将拯救一年的瘟疫。
在北京、河北,民间流行“贴秋膘”,吃好吃的,当然首选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人家吃炖肉,讲究的吃白切肉、红烧肉,还有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紫砂秘煲粥
紫砂锅熬制的粥有着淡淡的清香,咸香味美。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吃粥还非常有益身心,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防止肥胖,有效抑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预防。
猪肝粥
含铁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和微量元素,上班族可以喝了保护眼睛,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是恰好的补粥,此粥也是孕妇补充铁质的良好来源,孕妇常食,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猪肝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和微量元素,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
薏仁绿豆百合粥
绿豆清热解毒,百合润肺生津,薏仁清热利湿,粳米和胃,合在一起,能起到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作用。
荷叶莲子粥
秋季空气的湿度还很大,不但感觉不到秋凉,反而到处都是闷热潮湿的感觉。所以在夏秋高温时节,熬煮一锅浓稠清香的荷叶粥,配上清嫩去火的新鲜莲子,清香绵糯、消暑去燥。1、荷叶清热解暑,有降血压的作用,同时还是减肥的良药。莲子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2、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清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具体而言就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609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秋季养生就要争“蜂”吃“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