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药食同源 >> 饮食营养

冬季五类人最宜进补进补要避免五个误区

白敛 2023-07-17 16:35:10

进入冬天,许多朋友便遵照传统开始进补。但补后常觉得肠胃不适,有人便认为自己“虚不受补”,放弃了进补计划。中医专家指出,其实问题不在于进补的食物,而是因为进补的方法不对。冬季进补,最好先做“引补”,调理好肠胃功能,才能令进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类人最宜进补

中医专家指出,入冬前后,随着寒意渐生,体内代谢下降,体力消耗减少,此时进补,不仅能固本培元,使身体正气恢复,而且有利于驱病祛邪,使体内的阴、阳、气、血、津液得到充实,使身体进入到最佳状态。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大多精神压力较大,工作超负荷,晚上熬夜情况较多,所以经常会因睡眠不足等原因而有疲劳乏力、精力下降之感,因此适当进补有助于消除疲劳、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这也是为什么俗语会说,“秋冬进补,春天打虎”。

还有一个因素是,进补所用的药物多数是温性的,冬季吃不容易上火,而且冬季吃,补肾的效果比较强。“秋冬进补适合所有人,五类人更要进补。”中医专家说,中老年人、办公室工作者、脑力劳动者、身体较虚弱者或者平日容易感觉疲劳而力不从心者,秋冬进补更能驱病祛邪,调和气血,使身体达到最佳状态。

进补要避免五个误区

不过,专家指出,进补也要避免五个常见误区,否则会令效果打折扣。

误区一:不调肠胃就吃大餐

“虚不受补”,是人们放弃进补计划的最常见理由。其实,这一认识有一定错误。中医专家指出,问题出在进补前没有做好“引补”,导致肠胃无法耐受“大补”。什么是引补呢?就是先把脾胃功能调好,可吃些健脾开胃药物,如党参、太子参、炒薏苡仁、山药、莲子、砂仁等,然后再吃大餐。

误区二:人人都说好,我也买回家

人人都说好的补品,最好别盲目跟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补品和进补方式,在进补之前应先了解自己的体质。”中医专家说,经常有人不辨体质,看到别人进补什么自己也跟风,或者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缺什么,要补什么”,结果往往达不到进补的效果。

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淤质、特禀质。而人们的体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体质的混合,例如,有人可能既有阳虚,又有气虚,同时还有痰湿症。混合体质者和单纯的阳虚或气虚的进补法不同。辨证错了,就会让人觉得“进补没用”。

“还要强调的是,伤风感冒时不能进补,不管是温补的人参、鹿茸,清补的沙参、玉竹,还是平补的枸杞、燕窝,都一概不能食用。”中医专家说,等感冒完全好了之后,再进补。

误区三:一家人分享两片黄芪

补品虽好,也要细水长流。有人喜欢一次用药材较多,导致出现“上火”,也有人“惜药如金”,一点药材煲汤给全家喝。“进补的药材,必须遵循‘量要少,持续时间长’的原则。”中医专家说,人参每人每次不超过5克,每周服一到两次。阿胶每人每次不超过10克。剂量大了会出现副作用,但剂量太小也不奏效。曾有一名老伯,听说黄芪补气,每次煲汤,不管用什么汤料,都要往里面放两片黄芪,煮上4升水,全家人一起喝两天,这样的用法当然起不了什么作用。

误区四:浓茶送药,不如不补

中医专家说,尽管药食同源,药材可以制作成食物入膳,但药材也是药,进补要遵循服药的原则,不能用浓茶送药,如吃人参、花旗参时喝浓茶等,同时也要注意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原则,以免药物相互作用,给人体带来伤害。这些服法禁忌大有讲究,详情可咨询中医师。

误区五:进补=喝药?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很多人重视进补的方剂,却忽视了日常饮食里也有很多效果上好的进补材料。”中医专家说,例如羊肉是治疗气血两亏的上好食品,雪梨则可以滋阴润燥,是养阴的好帮手等。药补在于扶正,食补在于养生,两者不可或缺。

===================================================

1、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搜索“ ”--点击关注即可。

2、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下图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603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