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药食同源 >> 饮食营养

夏天你还在吃这些鱼吗?千万要注意,吃了可能要命!

金钱草 2023-07-17 04:20:40

鱼类已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那么夏季吃鱼该注意哪些呢?夏天炎热容易滋生细菌,鱼类若贮存不当就会感染细菌,这些细菌会把鱼肉中的组氨酸转化成组胺,一旦食用组胺含量高的鱼类便会引起人体组胺中毒。

那么

什么是组胺?

该如何避免组胺中毒?

什么是组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组胺属于一种生物胺,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当机体受到理化刺激时,会引起含组胺的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与靶细胞上的组胺受体结合后就会产生生物效应,包括毛细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头痛、腹泻、皮疹等一系列过敏症状。除了来自身体内的组胺,一些食物中也含有组胺。食物中组胺的最主要的来源是鱼类,鱼肉中的组胺是由细菌分泌的组氨酸脱羧酶将鱼体内的游离组氨酸降解产生。

摄入过多组胺会怎么?

人体一旦摄入过多组胺,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以及支气管收缩,导致一系列与机体过敏反应相似的中毒症状,

包括脸红、头痛、心慌、胸闷、血压变化甚至休克等,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一旦出现组胺中毒症状,应及时进行催吐、抗过敏等对症处理。

为何吃鱼属于高组胺中毒?

鱼类与畜禽肉相比更易腐败变质,鱼类一旦死亡,其组织中含有的酶就会使鱼体发生自溶作用,细菌迅速繁殖。其中某些细菌分泌的脱羧酶可使氨基酸脱羧基产生生物胺类物质,组胺便是这些生物胺里毒性较强的一种。组胺含量和鱼的新鲜程度有关,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鱼体污染的细菌增多,产生组胺往往也较多。

哪些鱼属于高组胺鱼类?

组胺的产生有两个条件:游离组氨酸和产组胺的细菌。鲐鱼、鲹鱼、竹荚鱼、鲭鱼、鲣鱼、金枪鱼、秋刀鱼、马鲛鱼、青占鱼、沙丁鱼等青皮红肉的海水鱼,体内含有丰富的游离组氨酸,并存在产组胺的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极易产生组胺,属于高组胺鱼类。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的《鲜、冻动物性水产品》规定了:“高组胺鱼类每百克中组胺含量不得超过40毫克,非高组胺鱼类每百克中含组胺不得超过20毫克。”

如何避免组胺中毒呢?首先要保证鱼类新鲜。腐败的鱼即使加热食用,依然可能导致组胺中毒。

买回来的鱼要及时吃,如需储存,也应放在低温环境中。低温条件下,细菌生长缓慢,脱羧酶活性也较低,有利于减缓腐败过程和组胺生成。

冷冻鱼的解冻方式对组胺含量也有影响,一般置于冷藏条件(0℃~4℃)缓慢解冻有利于减少组胺产生,同时可以较好地维持鱼肉组织结构,减少汁液流失,保持良好口感。

容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更需要确保新鲜,存放前彻底刷洗鱼体、去除内脏,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有效降低组胺含量。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591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