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直以来,各个医学专家都不停告诫我们:少吃盐,吃得过咸容易伤血管,诱发高血压,为此很多商家还研发出了控盐瓶,让我们把低盐饮食付诸实践。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面,吃得太咸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因为多项研究发现,它与各种炎症、心血管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等发病率有一定的关联性。
但凡事是都有两面性,最新研究发现:吃得越咸,寿命越长,是确有其事还是伪科学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
研究181个国家发现:吃得咸,可能活更长!
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一般人每天应该吃少于2-2.4克的钠(相当于5-6克的盐),而高风险的人,应少于1.5克钠(相当于3.8克的盐)。
别的不说,光是普通人每天5-6克盐就很难做到,只有约1茶匙的量,有时候吃一道菜就有可能超标,难道真的要如此小心翼翼么?并不是。
最近《欧洲心脏杂志》一篇关于钠摄入量及全因死亡风险的研究,可是让小编瞠目结舌了。
相关的研究结果是:钠的摄入量越高,预期的寿命也就越长,全因死亡的风险也会下降,这项研究与目前相关的认知恰好相反。
研究的第一作者Franz表示,因为观点具有颠覆性,所以他被拒稿超过了8次。这项研究纳入了全世界181个国家的钠摄入数据、人均寿命和死亡情况。
研究发现,每天钠的摄入量增加1克(相当于2.5克食盐),预期健康寿命延长2.6岁,60岁时预期健康寿命延长0.3岁,全因死亡减少131例/每10万人。
论文还提到,每天多吃2.5克食盐,可能寿命会增加两年,还能减少一百三十例以上的死亡人数。
众所周知,全世界寿命最长的国家不在欧美,而在亚洲,没错,就是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在八十岁以上,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他们,一向吃得都比较咸,这和一些调查机构所说的“少吃盐,活得长”背道而驰。
不得不说这项研究的结论确实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
那么每天究竟吃多少盐更健康呢?
目前尚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天摄入1.5克钠(相当于3.8克食盐);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2克钠(相当于5克食盐);
欧洲心脏病学会则建议2.3克钠(相当于5.8克食盐);
而中国则是饮食最咸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推荐,建议大家每天摄入的盐含量在6克以下为宜。
吃盐太多有哪些表现?
1、嘴干:在食用了含有大量钠的食物之后,身体会感觉盐和水的含量失衡了,为了恢复平衡,你需要多喝水。因此,大脑会发出口渴的信号,促使你狂饮。
2、反应慢:如果长期吃太多的盐,可能会导致人脱水。人一旦脱水,就不能清晰地思考问题,常有反应变慢的表现。
3、出现头痛:根据一项研究的成果表明,每天摄入35000毫克钠的成年人出现头痛的风险是要比摄入钠低的人要高出将近三分之一。所以有时候出现头痛可能是与高摄盐量有关系。
4、手指变粗:如果发现体重没有增加,但手指变粗了,原来可以佩戴上去的首饰现在都不能戴了,很有可能是盐分摄入太多导致的水潴留造成的。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了解,相信大家对于吃盐这件事又有了新的认识,知识面拓宽了,并不是一味的低盐饮食就更健康,而吃盐太多也不好。
而文中的这项研究反转比较大,钠摄入量增加,或可减少全因死亡率。总之,对于盐,还是保持理性的态度,正常吃盐。
一日三餐不过咸。我们知道,人体正常的体液容量、渗透压和电解质是机体代谢和各器官功能的基本保证,而钠、钾、氯是维持体液平衡的三种主要物质。食盐(化学名称叫氯化钠)是人体获得钠、氯的主要途径,而机体所需的钾主要从蔬菜、水果等食品中获得。科学的饮食会使这三种成分均衡而足量,以维持机体正常的渗透压、内分泌、神经传导等生理功能。 食盐过多害处之一——机体缺钾 人体血液及细胞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必须相等才能维持电解质的平衡。如果我们吃进的盐(钠离子是一种阳离子)过多,这时为了平衡电解质就会使钾(也是一种阳离子)随尿液大量排出,如果此时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机体就很容易发生缺钾。机体缺钾时可使某些肌肉瘫软,肠壁肌肉缺钾可使肠蠕动减慢引起腹胀,膀胱缺钾可引起尿潴留,细胞内缺钾会引起血糖偏低,并引起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焦躁不安等。 食盐过多害处之二——血压升高 吃得太咸,可致机体水、钠潴留,升高血压。有人用高盐食物喂养幼鼠,4个月后便会形成致命的高血压。以前日本人常吃咸鱼干、咸萝卜干等腌制食品,由于摄入过多的钠,故患高血压、中风的人很多。流行病学调查,1997年以前我国城市居民因患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在总死亡人数中占第一位,究其原因也和高盐饮食有关。 食盐过多害处之三——消化道癌发病率增高 食盐本身并不致癌,但长期高盐饮食可能损伤胃黏膜,使致癌物亚硝胺类物质在胃内形成增加,并侵犯胃黏膜上皮,引起癌变。流行病学统计显示,胃癌、食管癌的发病率也与吃盐过多有关,这与高血压和中风的发病情况相似。有资料介绍我国8省574个县的调查显示,胃癌死亡率与人均食盐消费呈正相关。还有人对河南127个县调查分析,居民年均食盐销售量在7.8公斤以上的地区多是食管癌、胃癌的高发区,而销售量在5公斤以下的地区食管癌、胃癌的死亡率相应偏低。以往的统计显示,日本、芬兰及多数东欧国家,居民每天食盐摄入量多超过15克,胃癌发病率很高。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膳食习惯逐渐西化,吃的盐少了,奶制品增加了,胃癌的死亡率也有所下降。 每天吃多少盐为好 我国卫生保健部门倡导人们饮食不可过咸,每日吃盐量最好在6~8克,这就提醒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居民要改变饮食偏咸的习惯,提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一则预防低钾,二则含有维生素C的食品可阻断亚硝胺在胃内的合成,有防癌的作用。尽管低盐饮食对人体的健康有益,但也不能无限制地限制盐的摄入,氯化钠摄入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身体缺乏盐会造成疲乏无力、多汗和诸多脏器生理功能障碍。心血管病专科医生通过大量的临床资料也发现,食盐摄入低的人虽然血压不一定高,但仍然可以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且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不低。所以说,不能为了避“咸”而不吃盐,应以生理需求为度。常吃的腌渍食物,例如:酱菜、茶瓜、酱瓜、腐乳、南乳、咸罗卜干、炸菜、辣豉酱、豆豉、豆板酱,都太咸,而且可能含有不利健康的物质,甚至有致癌的物质或病毒。所以,虽然吃素一般较为保健,也看吃的什麽素。倘若吃得太油、太腻、太咸、太不新鲜、太多发酵物、太多盐渍物、太多难消化物,那也是有害无益的素食,不是保健的素食。保健的素食是:新鲜的深绿蔬菜与新鲜水果,平衡的营养,清淡少油的素食。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氯化钠浓度过高时,钠离子可抑制呼吸道细胞的活性,使细胞免疫能力降低,同时由于口腔内唾液分泌减少,使口腔内溶菌酶减少,这样口腔咽部的感冒病毒就易 于侵入呼吸道。同时,由于血中氯化钠浓度增高,也可使人体内干扰素减少以致夤力降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日常吃盐的人易感冒食入过量的高盐食物后,因食盐的渗透压高,对胃粘膜会造成直接损害。动物实验表明,当喂给大白鼠浓度(12%或20%)的食盐水以后,鼠的胃粘膜产生广泛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和坏死,而低浓度的食盐水则不会引起这些病理改变,高盐食物还能使胃酸减少,并能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 跋偎谽具有提高胃粘膜抵抗力的作用。这样就使胃粘膜易受损而产生胃炎或粗溃疡。同时高盐及盐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它胃内被细菌转变为硝酸盐,然后与食用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铵,具有极强的致癌性。新近国外专家在实验中发现,食物中的钠含量与淀粉的消化、吸收速度和血糖反应有着直接的关系。食盐可以通过刺激淀汾酶的活性而加速对淀粉的消化,或加速了小肠对消化释出的葡萄糖的吸收,以致出现进食高盐食物者,其血浆葡萄浓度高于进食低直食物者,因而学者们提醒患糖尿病的病人应限制食盐摄入量,作为防治糖尿病的一种辅助措施。国外一些学者在实验中发现,这种病的患者在摄入钠盐量增加后,对组织胺的反应性增加,易于发病使病情加重,因而限制钠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和加重。除上述危害外,饮食过咸还可使人罹患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促发心力衰竭,出现全身浮肿及腹水。患有肾炎、肝硬化的人,也会因过度咸食而加重水肿。国外一些学者在实验中发现,这种病的患者在摄入钠盐量增加后,对组织胺的反应性增加,易于发病使病情加重,因而限制钠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和加重。除上述危害外,饮食过咸还可使人罹患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促发心力衰竭,出现全身浮肿及腹水。患有肾炎、肝硬化的人,也会因过度咸食而加重水肿。嗜盐害处多,请别吃太咸人每天都必须摄入一定数量的食盐,来保持新陈代谢、保持体液和细胞之间的酸碱平衡,维持并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其他食物一样,盐也决不可以多吃(特别是不可长期过多摄入),否则不仅是浪费,更主要的是危害健康、罹患疾病。本帖特转介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一.哪些疾病不宜高盐摄入1. 肾脏病,心脏病,肝硬化,水肿,慢性胃病,痛风、,尿路结石等原因:盐能潴留水、钠,产生水盐代谢障碍,不利体液排出。尿酸浓度增加,水毒蛋白等有害物质的潴留、会进一步危害脏器,血管及肌肤,加剧炎症,诱发过敏。2. 高血压原因:水,钠潴留。过多的钠离子破坏了血钠—血钾的平衡,导致扩张血管物质缺乏、促使血压升高,加剧病情(注:特别是缺钙而钠盐摄入高者,更易罹患或加重高血压病)。3. 服用降血压药、利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如摄入高盐会降低药效。4. 体重超重,特别是肥胖者原因:水,钠潴留会加重体重。研究表明,有15种以上导致死亡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乳腺癌等都与腹部肥胖有直接关系。5. 伤风、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原因:(1)高盐饮食使口腔中唾液分泌减少、会使多种细菌和病毒在咽喉部位滋生。(2)高盐饮食可杀死上呼吸道正常寄生菌群,造成菌群失调,导致发病。(3)高盐饮食可抑制黏膜上皮细胞的繁殖,使其丧失对细菌的抵抗力。(4)高盐会妨碍人体对锌的吸收。缺锌会导致味觉差,厌食、偏食(儿童常见为不愿吃肉,注意力不集中)。缺锌还会降低免疫力,更易感染患病。6. 哮喘病及过敏体质者2005年《新西兰》惠灵顿哮喘研究所发现:(1)同基本不吃汉堡的少儿相比,每周至少吃一次汉堡食品的孩子患哮喘的比例高达75%,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的比例高达100%(2)经常吃其他快餐食品的孩子也较容易患哮喘。专家们认为病因可能与汉堡等快餐食品中含盐量较高有一定关系。二.每天每人摄入多少盐量为宜?1.健康人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荐用量为6g。2.对前述疾病的成人患者和老年人为2~5g(体质差或病较重者宜取小值)。3.1~5岁的儿童不超过2g;1周岁以前的幼儿不超过1g。注:1.上述荐用量系总的盐量,包括酱油、味精、咸菜、咸肉、咸鱼等调料和佐餐食品中的含盐量在内。2.当盐用于治疗低血压等病时,用量不受此限。三.采用低盐膳食时如何改善人的口感?1.营养学家建议采用“餐时加盐法”——烹调菜肴时先别加盐,待要起锅时再加盐。让盐主要留在菜肴表面,来不及渗入内部。这样、放少量的盐,吃起来口感也不觉太淡。而且,此法也减少了碘盐中的碘在高温下的升华损失。2.长寿之国的日本人信奉和推崇“咸易渗水而伤胃,淡能保脏腑”的中华古训。为改善低盐膳食的味觉,他们采用加醋、芥末、辣椒以及香料等不含盐的作料来增强口感。(注:为帮助食客不过量摄入,日本厚生省要求餐馆必须用图表标明食品的热量、脂肪、糖份和盐量。)当然,“为了健康”的精神因素、也可减轻嗜盐者对高盐的心理依赖。享年93岁的里根总统曾遵照医生的建议,摈弃了好烟、嗜盐的习惯。他在写“养生之道”、谈及吃盐时说:“谁要是想像我这样保持身体的健康、最好是少吃盐”。
一个人每天最多只可以摄入6克的盐,如果说摄入的盐太多,只会引发身体的各种不适,而且还可能会增加疾病发生的几率。所以大家一定要严格控制对盐的摄入,最好是清淡饮食,老年人更需要注意饮食方面的问题。
一、一天最多摄入6克盐
小的时候对于盐这个东西都没有多少理解,只要是自己吃的不咸就行了,长大之后发现炎并不是说吃得越多越好,每个人一天大概能够摄入6克的盐,如果说摄入的盐太多,对我们的身体并不好、咱们也要学会控制对盐的摄入量,一顿饭里面适当的给一点点盐就可以了,不至于让这份菜淡然无味,太咸的话只会增加高血压等各种疾病的发生。
二、盐是调味品,不可以太多,也不能太少
盐它其实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种调味品,有些人甚至是从来都不吃盐,因为有些食物当中含的有盐分,所以咱们在吃盐的时候尽量少一些口味不要那么重,也不要让小孩子吃太多的盐。盐吃多吃少其实都不是很好,因为我们的身体当中是需要缘分来平衡的。而且长期缺盐也会让我们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四肢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饮食尽量清淡一些,而且搭配要丰富
盐吃多了可能会导致出现高血压,同时还会导致血管硬化,也会增加肾脏负担。所以咱们一定要严格的控制对于食盐的摄入,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尽量少吃盐。吃盐的话尽量给他称一称严格的对待,对于那些已经患上高血压的人来说,不要吃太咸的东西,更不要吃腌制食品,你吃的越多你疾病复发的几率越高,加上生活当中也要多喝水,饮食清淡,饮食的搭配要丰富一些。
“人人掌握控油控盐”已写入上海“建设健康城市新三年行动计划”。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关乎千家万户的健康促进行动。食油和食盐摄入量与市民健康息息相关。市府、区府在去年已陆续在全市范围内免费发放了控盐勺,今年5~6月份还要免费发放控油壶,倡导市民控油、控盐,其目的是为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市民高油脂、高盐的饮食习惯,远离许许多多疾病。
中国营养学会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议:我国人均每天摄油量不宜超过25克,每天摄盐量不宜超过6克。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7年倡议将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从6克减至5克。最近的全国城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人均摄油44克,超标76%;人均每天摄盐12克,超标100%(北方则超过15克/人天)。上海市民人均摄油超标几近1倍,摄盐超标1倍多。可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饮食中不控制油对健康危害极大
许多营养专家指出,这种食油失控现象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生活的一大隐患。由于国人长期油脂摄入量过多,可以引起许许多多疾病,所以有着极大的危害。
⑴高脂血症:
油脂摄入过多会导致血液中脂肪酸过多,脂肪酸过剩时,将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贮存,从而造成高脂血症。血脂的来源主要是从消化道吸收的脂类物质,其次是体内贮存的或由糖、氨基酸转化成的脂肪。血脂高的人,他的血抽出来,马上就会凝固,放上3~4个小时,上靣就会有厚厚一层油。
人体中的血脂成分,除甘油三酯外,其它成分是与血浆中蛋白质相结合形式存在的,脂类与蛋白质相结合成为脂蛋白。而脂蛋白又可分为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两种。血脂即总胆固醇(TC,应<5.2毫摩/升),包括甘油三酯(TG,应<1.7毫摩/升)、低密度脂蛋白(LDL-C,应低于3.12毫摩/升,越低越好)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应>0.91毫摩/升)。如果有人检测的TC、TG、LDL-C均低于标准,HDL-C高于标准,这个血脂检测结果是很好的。如果相反,TC、TG、LDL-C均高于标准,HDL-C低于标准,那这个检测结果是不好的,可以戴上高脂血症的帽子了。
根据血脂检测结果可以把高脂血症分为三大类,TC升高,TG正常,为高胆回醇血症;TC正常,TG升高,为高甘油三酯血症;TC、TG均升高的,为混合型高脂血症。另外,血脂过高时,脂质可在真皮内沉积下来,在眼睑内上侧呈现黄色高出皮靣的结节样赘生物称为黄色瘤,双侧对称。可以把它看作为高脂血症在脸上开的花。
我国内地成人高脂血症患病率已达18.6%,目前约有1.6亿血脂异常者。如此众多的成人高脂血症并非一日产生的,也往往是由儿童青少年时期或青年时期发展而来的。在我国华南地区,儿童少年高脂血症者为5.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心血管的专家日前公布了一项该市近2万的血脂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儿童高脂血症患病率为9.6%。由于儿童患血脂异常往往是在体检测定血脂时才发现的,因此容易被忽视。
高血脂是人体内的“定时炸弹”。早期的高脂血症可以毫无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被人称为“无声的杀手”。中期的高脂血症病人常感四肢无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力不从心、浑身酸痛、记忆力下降,甚至出现老年斑等。再发展下去就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了。
提起高血脂、肥胖症、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医学上都称之为“生活方式病”,又叫“富贵病”。一般总认为这些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病,孩子是不会患这些病的。但是,近一二十年来,这些疾病的发病年龄在逐渐提前,居然孩子得的病与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了。这种趋势叫“低龄化趋势”。通俗地说,就是“成人病”盯上了孩子!
根据大量临床资料分析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在10岁左右发现血脂代谢紊乱,等他到了20多岁时,就可能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而步入30岁后,高血压、糖尿病将会出现,与健康的同龄人相比,精力和活力都感不足。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偶尔来袭也不足为奇。等他到了40岁,高血压、冠心病、心脑肾功能遭到损坏的危险性都大大增加。这时再开始治疗,工作中如果不注意休息,不能及时排除各种压力,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必然会明显增加,他们也许只能活40岁,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⑵动脉粥样硬化:
人们经常把心脏当作总水泵,把遍布全身的血管比喻成家中的自来水、煤气管道一样,用得时间长了,管子的内壁就会结垢、生锈。血脂升高是动脉硬化的基础。高血脂就是水中的垃圾、淤泥。随着年龄增长,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在动脉管壁上会沉积,并且越积越多,管壁的柔韧性就降低,动脉的弹性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就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管腔狭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流动因受阻而减慢,这就是人到中老年后容易患动脉硬化的缘由。因此,出现精神疲乏,记忆减退,一回家就想躺在床上,看电视也会打瞌睡等早期动脉硬化的表现。
医学知识告诉我们,动脉粥样硬化就是血管中坏死的斑块里,会流出像小米粥样的粘稠物质。血管壁上这种小米粥样的粘稠物质附着后,血管就会变细、变硬。血管每年狭窄约1%,当冠状动脉狭窄只有正常的30%时,心电图检查就有异常发现。当冠状动脉狭窄只有正常的25%时,就是冠心病了。有时病人可以出现胸闷、气促,重则可出现心绞痛。当血管全部阻塞时,就发生心肌梗死了,病情就相当危急。而且斑块脱落随血流可以引起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梗塞(心梗、脑梗),轻则偏瘫,重者可以致死。目前已知,胆固醇水平每增加1%,心肌梗死的患病和死亡风险就增加2%。肥胖者心脏病发生明显增高,且比正常人提前7年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有人说,肥胖形成冠心病时间为10~20年。
“人与动脉同寿”,这是19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人的动脉在不断地老化、变硬、阻塞,最后当重要脏器梗塞坏死之日,也就到了人的寿终正寝之时。换言之,人的寿命与其体内的动脉状态是同步的,“人与血管共存”。目前,世界上每年有800万~1000万人死于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心血管病和脑中风,动脉硬化已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
⑶高血压:
动物脂肪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系统是有害的,因此摄入动物脂肪多的人比食用植物油的人易患高血压。以肥胖者为例,儿童青少年肥胖潜在着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是高血压的最常见的伴侣。高血压患者中有一半左右是胖子,而肥胖人群中有一半是高血压。据统计,肥胖者高血压患为率是体重正常者的2~6倍。减肥降体重可明显降血压。
美国的一项研究中表明:超重和短暂性血压增高同时存在的人发展成持续高血压的机会是正常体重者和无短暂血压增高的12倍。另一项研究表明,肥胖者发展成高血压的危险性是正常体重的8倍。
⑷超重、肥胖:
50多年前,人们已经认识到超重肥胖与高血压有关。美国有部纪录片《大号的我》,纪录了美国人摩根·斯普尔洛克以自己的身体做了一个实验:连续30天,他三餐只吃麦当劳的食物,只喝麦当劳的饮料。结果体重自140斤增加到160斤。由于吃的多,消耗的少,多余的能量即转化为脂肪而积聚于体内,造成了体内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和脂肪细胞体积增大,人体内总脂肪数量明显增多而发生肥胖。特别是有一种“向心性肥胖”,腰围粗,肚子大,这种胖最危险。中国另一项研究发现,腰围达到100厘米左右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从12.4升高到72.2%。其机理除可能与高脂肪饮食、肉食、甜食吃得过多外,还与摄钠多也有关。
据调查统计,喜食各种油炸食品、肉类、甜食的孩子容易超重、肥胖,在肥胖儿中则有95%喜食各种油炸食品、肉类、甜食等食品。调查也发现肥胖儿中有血脂指标异常的要占44%,肥胖儿脂代谢紊乱的比率较高,约有30%~40%的肥胖儿存在高脂血症,它又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胆石症的诱因。在成年人中,肥胖人群中有40%患高脂血症,重度肥胖患者有高脂血症者高近70%以上。二者互相促进,常形影不离。
⑸糖尿病:
还是以肥胖者为例,曾有专家报道,有10年肥胖史的人,34%发生了2型糖尿病。肥胖者2型糖尿病发生的机会约为非肥胖者的10倍。专家实验证明,脂肪细胞的大小与胰岛素抵抗作用呈正相关关系,病人为了维持代谢需要,长期被迫分泌大量胰岛素,长期下去会圆胰岛分泌功能衰竭而出现糖尿病。
⑹脂肪肝:
我国脂肪肝患病率为10%~15%,男性为女性的4倍,好发于40~60岁。上海市居民的脂肪肝患病辛已达到21%。据说,5年后脂肪肝将成为沪上第一肝病,犹如潮水一样向人们冲来。喜欢吃高脂肪和动物性食物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好发于超重肥胖者、高脂血症的中年人和小胖墩(有6岁儿童得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吃的过多,特别是高脂肪饮食和有偏食习惯,营养的摄入多于支出,再加上缺乏运动,过剩的营养以中性脂肪的形式贮存于身体各部。孩子不仅肥头大耳,肚子滚圆,就连肝脏的细胞内外也“堆”满了多余的脂肪。当肝脏的一个个生产车间(肝细胞)纷纷转岗成了“脂肪仑库”的时候(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湿重的5%时),脂肪肝也就形成了。儿童单纯性肥胖伴脂肪肝较为常见,即所谓的“十个胖墩九个脂肪肝”说法。由于小胖墩的脂代谢紊乱,所以脂肪肝可以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危害很大。
⑺急性胰腺炎:
因为过高的甘油三酯会堆积在胰腺中,激活的胰酶会使甘油三酯分解为大量游离的脂肪酸,未与白蛋白结合的剩余游离脂肪酸呈很强的毒性,易损伤胰腺,引发急性重症胰腺炎。一旦发病,病情就会相当严重、危急,可以危及生命。
⑻乳腺癌和大肠癌:
这是由于人体内过多的脂肪能转化为类雌激素,刺激乳腺组织增生。另外,大量摄取脂肪,还会导致身体免疫功能降低,给癌症造成可乘之机。过量的油炸、熏烤食品,过多摄入高脂肪使中老年人患大肠癌比例上升,50岁以上人群,大肠癌发病率每7年升高1倍。
二、饮食中不控制盐对健康危害极大
早在1953年,美国的高血压专家梅涅利将含有较平时高许多倍的高盐食饵喂食给10只小白鼠,结果其中4只出现了高血压。这就是“高血压──食盐说”的发端,是个医学史上非常有名的实验。之后,这个学说就在世界上逐渐发展起来。现在已经明确,盐吃得过多可使人体摄入的钠增加,导致体内水与钠潴留,血管壁敏感性增加,容易痉挛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我们平时吃的盐、喝的水,绝大部分通过肾脏生成尿液排出。如果吃盐太多,超过肾脏的排泄能力,水盐就会在身体内积聚过多,造成血容量增多,最终导致高血压。研究发现,食盐引起的高血压约占该病所有病因的85%。
阿拉斯加的纽特人平均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低于4克,因此他们的血压均是正常的;马绍尔群岛的土著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为7克,其高血压患病率为6.9%;美国白种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为10克,高血压患病率为8.6%;日本南部居民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为14克,高血压患病率为21%;日本北部居民普遍食盐摄入量较高,高血压患病率为40%。
我国北方人“口味重”,高血压的发病率就高于“口味轻”的广东省,上海市则位居其中。大量事实证明,食盐摄入量的高低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每人每天多吃2克食盐,收缩压、舒张压会分别升高2和1.2毫米汞柱。食盐吃得越多,口味越重,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就越高。
医学研究表明,心脏病、肾脏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病患者,更应限制食盐摄入量,否则会加重病情。婴幼儿肾脏尚未发育成熟,不易排出多余的钠,吃得太咸等于增加肾脏负担,更容易受害,婴幼儿少吃盐对预防成年后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很有益处,应从小、从幼年起就养成吃少盐膳食的良好习惯。儿童的食盐摄入量要比成人为低,1~6岁幼儿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2克;7~15岁儿童每日食盐摄入量为3克。
研究还表明,限制盐的摄入可有效降低高血压及心梗、脑梗的发生率。芬兰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积极推行限盐措施,30余年的限盐努力使芬兰的心梗、脑梗发生率下降了70%,限盐的益处显而易见,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三、控油控盐是健康生活的两把金钥匙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城乡食油供应非常充足,各种各样植物油应有尽有,由于长期以来过量地摄入食用油,因此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患上述各种“富贵病”的人就越来越多了,这是这些疾病高发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而且现在这些疾病已有低龄化趋势,甚至出现了“儿童成人病”。所以,当前已经到了必需控油的时候了。
预防重于治疗。要预防以上这些“富贵病”和癌症的发生,控制血脂是个关键。我们知道,如果已经得了高脂血症再吃降脂药来降低血脂,它的难度就大了。不如趁人们的血脂还未升高之前、动脉还未硬化之前,不要盲目用油,每天重视控油,用好控油壶,降低食油的摄入量,食油控制在每人每天25毫升以内,少吃些油脂不让血脂升上去,不让动脉硬化发生。这就是中医说的“治未病”,这样的做法是最明智的了。还应注意一些细节:例如,对食用的植物油的品种最好要经常换着吃;并且不可偏食植物油,也应“荤素搭配”(因各有各的长处),以2份植物油同时添1份动物油为宜,以利于各种脂肪酸的平衡摄取,有利用防范癌症,并可增加食物的美味。还要保持传统的低脂肪、高纤维素饮食的习惯,少吃包括油炸类、烧烤类的垃圾食品。虽然油炸食品丰富多彩,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但经常食用对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我国是个食盐大国。为了控制高血压的发病,许多国家都提倡少盐膳食,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每人每天食盐用量不超过5~6克。那么,怎样知道盐的摄入量是否合适呢?很简单,只要查一下一天24小时尿液中钠和氯的含量,24小时尿钠或氯80~100毫摩/升,相当于5~6克氯化钠。因此,对于高血压和肾脏病患者,应定期检查尿液钠和氯,以检查钠盐摄入是否达标。为此,我们平时做菜、做汤时,用好控盐勺,盐和酱油都宜少加,牢记要“淡些、淡些、更淡些”,不要以成人的口味为标准,而应以孩子的口味为标准才合适;平时少吃各种高盐的食品需要指出的是酱油、咸菜、味精、腌鱼、咸肉、方便面等加工食品都是高钠食品,都应该少食;外出就餐也应当与餐馆关照一下,要少盐,口味要轻。
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在保健养生方靣的重要作用,古人有“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的记载,说明人体需要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必须以谷类、肉类、水果、蔬菜配合起来食用,食物要多样化,必须“泛食”、“杂食”,应该做到只要是安全、卫生的食物,不管喜欢与否,都要尝尝,不可偏食,做到荤素搭配,细粮粗粮搭配,干的稀的搭配,这样营养吸收就均衡、全面,不会顾此失彼。只有平衡膳食才能使人们获得良好发育和身体健康。控油控盐,是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重要内容,是健康生活的两把金钥匙。市府和新区政府这两把金钥匙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天天能用好这两把金钥匙,从而建立控油控盐的健康生活方式,天天吃得清淡点,不要吃得太油、太咸,这样就能远离许许多多疾病,就能健康地生活一辈子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589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