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口疮
干姜 : 3g
高良姜 : 5g
炙甘草 : 5g
糯米 : 50g
干姜、高良姜、炙甘草加水适量煎30分钟,去渣取汁,与粳米按常法煮粥。可供早晚餐服食。
1、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味辛,性温,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作用。干姜的一大特点是守而不走,就是干姜主入温里,其气凝滞,而且主入中焦脾胃,与附子不同。附子虽为大辛大热之品,但走而不守。干姜常与附子配伍,以温里散寒,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如附子理中丸治疗虚寒性的腹痛、腹泻证。
2、同时干姜还可以治疗脾虚痰涎壅盛所导致的流口水、呕吐痰涎;与甘草相配伍,还可以治疗由于脾胃虚寒不能温煦固涩尿液导致的遗尿证。干姜能入肺经,与止咳化痰药配伍可以治疗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入肾经可以温肾助阳。还可以治疗妊娠呕吐者,常配伍人参、半夏,但半夏有小毒,如使用应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干姜还能入心经,温通血脉,同时干姜炒炭还可以止血。
更多关于干姜的功效与作用,进入:/ask/ad0784161610529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
材料:干姜5克,枣(干)15克,赤砂糖30克
做法:
将大枣去核,洗净,干姜洗净,切片。
大枣、干姜,加红糖煎汤服。养生功效:可暧宫散寒,适用于寒凝痛经。
干姜的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本草经集注》:“秦椒为使。恶黄芩、天鼠矢。杀半夏、莨菪毒。”
《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配伍应用】
配五味子,温肺平喘,化痰止咳。干姜辛热温脾、肺之寒,五味子酸温收敛,止咳平喘,用干姜治其生痰之源,五味子以治其标,二药相伍,一收一散,一盍一开,相互制约,以免过于发散耗伤肺气,又防酸收太过,敛肺遏邪之弊。《药鉴别》:“散肺气,与五味子同用,能治咳嗽。”
配附子, 附子辛温太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脉纯阳之药,干姜气足味厚,暖脾胃而散寒,回阳通脉以救逆,二药伍用,回阳救逆之力倍增。古曰:“附子无干姜不热。”二药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本草害利》曰: “引附子,则入肾能通回阳。”
配甘草,甘草辛温能走能守,温中回阳,温脯化痰,偏治里寒,甘草味甘,性平,炙后入药,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二药伍用,辛从甘化,能守中复阳,有温肺益阳之功用,用治腹中冷寒,肺寒痰饮咳嗽等。《本经逢原》曰:“同甘草以温经。”
配黄连,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于姜辛开温通,黄连苦寒降泄,二药相伍,辛开苦降,一温散,一寒折,除寒积,清郁热,止呕逆,制泛酸,和胃泻脾开结甚妙。
配厚朴,厚朴干姜合用,为苦辛温法。厚朴芳香苦温,下气化湿除满为主,辅以干姜辛热之味,温中散寒,运脾化湿,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温中化湿以祛中焦寒湿,行气消胀疗肠胃气滞。《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与厚朴同用,治寒饮杜塞胃脘,饮食不化。”
配桂枝,桂枝辛甘温,功专解肌祛寒,温经通阳,调和营卫,干姜辛热,温阳散寒,蠲除水饮为主。二药伍用,功效益彰,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力增强。《医学衷中参西录》:“与桂枝同用,治寒饮积于胸中。”
配半夏, 干姜辛热能祛脾胃寒邪,半夏性温,降逆止呕,燥湿化痰。《赤水玄珠》曰:“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配大枣,调和营卫,健脾和中,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大枣味甘合营。二药伍用,辛甘发散为阳,刚柔相济,益脾和中,行脾胃津液,治营卫不和之症。如《要药分剂》曰:“好古曰:服干姜治中者,必上僭。且大枣辅之。”
配栀子,桅子性寒味苦,清降心胸间烦热。干姜性热味辛,温散中焦脾胃之寒。二药配对,一寒一热,具有清上温下,平调寒热之功。治误下伤中,脾胃生寒,又有郁热不除,见心烦腹满便溏等,方如《伤寒论》栀子干姜汤。正如陈蔚所曰:“干姜合栀子,火土相生之义也。”
配人参,人参干姜均可入中焦脾胃,人参甘而微温,善健脾气扶胃气,干姜辛甘大热,善温暖脾胃而祛寒。二药相使合用,辛甘扶阳,且人参得干姜使补而能行,大气周疏,干姜得人参使行而通,中气畅通,有相补相助之意。
【 方剂制剂 】
大建中汤(《伤寒论》) 川椒、干姜、人参、饴糖。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症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头足痛而不可触近,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
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干姜、甘草。功用:回阳救逆。主治:①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痢,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细弱。 ②太阳病误汗亡阳。
白通汤(《伤寒论》) 葱白、干姜:附子。功用:通阳破阴。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熟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五味子、半夏。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恶寒倦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指甲口唇青紫,或口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功效: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或经闭不通等。
小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叶子。功用:解表蠲饮,止咳平喘。主治:风寒袭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 [内容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537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