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药食同源 >> 饮食营养

苓桂术甘汤可温阳健脾利湿(治疗健脾祛湿中药方剂有什么)

绿色饮食在行动 2023-06-10 03:05:39

苓桂术甘汤可温阳健脾利湿

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养生汤,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尤其适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还能够对于心源性水肿和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有非常好的治疗功效。苓桂术甘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中药药物,能够昂朱人们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及功效

苓桂术甘汤可以帮助人们去湿,治疗舌苔发白,目眩心悸等情况。苓桂术甘汤就是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这四味药组成,是化湿、渗湿、利水的结合。苓桂术甘汤可以健脾利湿、温阳化饮,对人体有非常好的滋补功效。

1、茯苓:苓桂术甘汤中的茯苓是菌类的一种,味淡性平,具有渗湿、利水的效果,它的利水作用可通过增加小便量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它的渗湿作用将水液的残留物、人体组织的渗出物吸收掉;同时,茯苓还有健脾宁心的作用。

2、桂枝:苓桂术甘汤不可缺少桂枝,桂枝是辛甘温的药物,具有温阳化气的作用,它属于樟科植物,有特异的芳香味道,能够开胃健脾,扩张血管,从而将多余的水分“化”掉,比如阳光一照,水分即蒸发。

3、白术:苓桂术甘汤中药的一剂中药是白术,白术是一个苦温的药物,能够补益脾气,干燥湿邪,与茯苓配合吸收组织渗出的水分。

4、甘草:甘草一方面补益脾气,能够修补组织,另一方面调和其他药物,使各个药物更加协调工作。

喝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

喝苓桂术甘汤的好处非常多,可以健脾利湿,我们日常的饮食,都是先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其中的营养成分由脾运转到全身,中医称为“脾运化水湿”,相当于西医所讲的小肠的吸收功能。如果由于疲劳过度,或作息不规律,起居失宜,或思虑过度伤脾,或饮食不节等,都会导致脾气虚弱,脾气虚就不能很好地运化体内的水湿,于是水湿就会停聚下来,形成水饮、痰湿等,就会导致很多疾病,这时就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喝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

喝苓桂术甘汤可以温阳化饮,苓桂术甘汤中以茯苓为君,取其甘淡性平,健脾利湿以化饮。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以桂枝为臣,温阳以化饮。苓、桂相伍,一利一温,颇具温化渗利之效。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聚为饮。

苓桂术甘汤除了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外,还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比如胃脘胀满、没有食欲、恶心想吐等。苓桂术甘汤还可以用于治疗五官科疾病,比如视神经乳头水肿病、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对人们的心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五官科等都有很好的治疗功效。但是苓桂术甘汤服用期间是不能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的。

治疗健脾祛湿中药方剂有什么

  中医认为体内湿气会影响脾胃运化,用方剂来调理效果很好。那么健脾祛湿方剂有哪些?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健脾祛湿的中药吧,仅供大家参考。

  健脾祛湿的中药方
  1、三仁汤

  组成:杏仁15g,滑石18g,通草6g,白蔻6g,竹叶6g,厚朴6g,苡仁18g,半夏10g。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

  2、胃苓汤

  组成:五苓散3g、平胃散3g。

  功用:祛湿和胃。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

  3、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甘草6g、白术9g。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4、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甘草6g。

  功用: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

  5、实脾汤

  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腹皮、附子、茯苓、干姜各6g,甘草3g。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主治阳虚水肿。

  6、连朴饮

  组成:厚朴6g,黄连3g,菖蒲3g,半夏3g,香豉9g,枝子9g,芦根60g。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治湿热温伏。

  7、五苓散

  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健脾祛湿的食疗调理
  去湿的食物1:薏米红豆粥

  薏米红豆粥是治湿邪最好的药。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养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为?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主料:薏米100克

  辅料:枣(干)25克,赤小豆50克,仙鹤草10克

  调料:白砂糖30克[1]编辑本段制作方法

  1. 将薏米、红豆以温水浸泡半日;

  2. 用纱布将仙鹤草包好;

  3.大枣去核浸泡;

  4. 将薏米、红豆、仙鹤草、大枣一同放入锅中;

  5. 加水煮成稀粥,最后撒上糖调味即可。

  去湿的食物2:素烧冬瓜

  主料:冬瓜、香菜。

  配料:葱段、酱油、高汤(或清水)、盐、糖。

  做法:

  1、冬瓜洗净去皮、切小块;冬瓜不要切的过大,两张麻将牌的大小就可以,否则不容易煮熟,俗称?费火?;

  2、锅热后,倒比平时炒菜多一点的油,放入葱段;把冬瓜先过下油会更好吃,考虑到健康因素的话,那就稍微多放一点油,把冬瓜表面都裹上油;

  3、把冬瓜放入,翻炒至表面都裹上油,翻炒两分钟;

  4、加入高汤,没有高汤就加入没过材料的清水,同时加块浓汤宝,放两至三勺酱油,半小勺糖,煮至冬瓜绵软,大约需要15分钟;根据冬瓜块大小。

  5、冬瓜变得透明时,放点盐调味,撒上点香菜,关火出锅,既能做汤,也能做菜!

  去湿的食物3:扁豆肉片

  众所周知,扁豆如同薏米一样,具有非常好的去湿气功效的食物。常吃扁豆对去除体内湿气是有帮助的,这款扁豆肉菜,是非常常见的家常菜,配上一点点白芝麻,味道就更香了!

  材料:扁豆,猪里脊,白芝麻。

  调料:盐,葱姜蒜末,料酒。

  做法:

  1、扁豆洗净掰成小段,或者斜刀切成菱形段;葱姜蒜分别切末备用;里脊肉洗净切片,放入盐,料酒,淀粉腌制一会备用。

  2、炒锅倒入适量油烧热,下入肉片翻炒,变色后取出。

  3、留底油,下入扁豆小火慢炒,焖熟,快熟的时候放入葱姜末,翻炒均匀,待扁豆完全成熟后,放入肉片,加盐调味,不断翻炒,出锅前放入芝麻炒均即可出锅。

  去湿的食物4:丝瓜咸蛋麦片粥

  丝瓜咸蛋麦片粥具有滋阴清肺、益肝健脾、生津止渴的作用。体内湿气重的朋友,在选择去湿气的食物时,不妨考虑丝瓜咸蛋麦片粥,味道不错,去湿气的效果也不错!

  原料:丝瓜100克,咸蛋1个,麦片50克,粳米100克,麻油适量,葱末、酒、盐、味精少许。

  制法:

  (1)丝瓜洗净刨皮切丁:咸蛋1煮热,剥壳切成小粒;粳米漂洗浸泡待用。

  (2)在开水锅中放人粳米,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烧至米开花,放人麦片、丝瓜丁和咸蛋粒,熬制成粥后,加盐、酒、味精,撒人葱末,滴淋麻油。
  健脾祛湿吃什么食物好
  1、地瓜

  地瓜所含的纤维质松软易消化,可促进肠胃蠕动,有助排便。最好的吃法是烤地瓜,而且连皮一起烤、一起吃掉,味道爽口甜美。

  2、燕麦

  燕麦能滑肠通便,促使粪便体积变大、水分增加,配合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发挥通便排毒的作用。将蒸熟的燕麦打成汁当作饮料来喝是不错的选择,搅打时也可加入其它食材,如苹果、葡萄乾,营养又能促进排便!

  3、薏仁

  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发挥利尿消肿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肿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错的排毒方法,直接将薏仁用开水煮烂后,适个人口味添加少许的糖,是肌肤美白的天然保养品。

  4、小米

  小米不含麸质,不会刺激肠道壁,是属于比较温和的纤维质,容易被消化,因此适合搭配排毒餐食用。小米粥很适合排毒,有清热利尿的功效,营养丰富,也有助于美白。

  5、红豆

  红豆可增加肠胃蠕动,减少便秘,促进排尿。可在睡前将红豆用电锅炖煮浸泡一段时间,隔天将无糖的红豆汤水当开水喝,能有效促进排毒。

猜你喜欢:

1. 排毒除湿吃什么药

2. 调理脾胃除湿的中药方

3. 除湿健脾的中药方剂有什么

4. 除湿泡脚最好的中药方有什么

5. 补肾除湿的中药方都有什么呢

健脾祛湿养生茶配方

健脾祛湿养生茶配方

健脾祛湿养生茶配方,脾虚不仅会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而且还可能会导致湿气过重,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合理饮茶能够改善脾虚的状况。下面分享健脾祛湿养生茶配方。

健脾祛湿养生茶配方1 1、四君子茶

食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做法: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放入锅中,加水煎服即可。

功效:具有健脾益气、促进消化的作用,可用于改善脾胃气虚症。另外,对中枢神经、心脑血管和内分泌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2、赤小豆薏仁茶

食材:赤小豆、薏仁、少许红糖

做法:薏仁洗净后,文火炒熟驱寒,与提前煮熟的赤小豆放入养生壶中,加适量清水继续煮10分钟,加入少许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具有健脾养胃、利水排湿、利尿消肿的功效,可用于缓解湿气过重所引起的脾胃虚弱症。

3、陈皮大枣生姜红茶

食材:陈皮、大枣、生姜、红茶

做法:陈皮、大枣洗净,与切成丝的生姜一起放入养生壶中,加入少许红茶,加水炖煮十五分钟左右即可。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散寒暖胃、补血益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改善寒湿所致的脾虚、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症。

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

1、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出自《医学正传》,方子由人参 9克、白术 9克、茯苓 9克、炙甘草 6克、陈皮 3克、半夏 4.5克组成,可以加入大枣和生姜一起煎服,有健脾补气、祛湿化痰的功效,对于慢性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脾胃虚弱的人群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2、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是出自《金匮要略》的中药方剂,由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甘草(炙)各6g组成,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的功效。其中茯苓和白术是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桂枝也有温阳健脾的作用。对于痰多咳嗽、阳气不足湿气淤积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3、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方中有半夏 9克;黄芩 6克;干姜 6克;人参 6克;炙甘草 6克;黄连 3克;大枣 4枚,其中半夏辛温,散结除痞,干姜散寒,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益脾虚,是和中健脾、温阳祛湿的好方子。

4、升阳除 湿汤

升阳除湿汤出自《兰室秘藏》下卷,由苍术3克 柴胡 羌活 防风 升麻 神曲 泽泻 猪苓各1.5克 炙甘草 陈皮 麦蘖面各0.9克组成,适宜脾虚湿盛的人群服用,对于改善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若是畏寒者,可加入生姜和大枣。

5、荨麻疹汤

荨麻疹汤最初实际上是一方治疗荨麻疹的偏方,由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组成。其中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川芎防风祛风止痛,所以有健脾益气、祛风湿的功效。

6、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汤出自《内外伤辨》,属于祛湿方,由羌活 3克;独活 3克;藁本 1.5克;防风 1.5克;甘草 1.5克(炙);川芎 1.5克;蔓荆子 0.9克 组成。其中羌活、独活、防风能祛风湿、利关节,川芎能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有祛风止痛的功效,几种药材合用有很好的的祛风利湿的作用。对于有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7、健脾祛湿汤

健脾祛湿汤就属于比较现代的中药方剂,由白术15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草蔻10克,生薏米30克,生扁豆30克,萆解10克,枳壳15克,黄柏15克,芡实15克,桂枝10克,花粉10克组成,用水煎服,有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的功效。

健脾祛湿养生茶配方2 8款冬季健脾祛湿养生茶

1、生姜红茶

气温下降,常易引起胃痛发作,尤其是胃寒者。这时喝杯生姜红茶暖暖胃就很好。生姜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解毒、消炎、祛湿活血、养胃暖胃、止呕、消除体内垃圾等作用。姜茶可能喝一次即驱走轻微的感冒,症状较重者一连三天每日喝一次,就不再流鼻水、咳嗽、发烧、喉咙痛、头痛;容易患感冒者也可以每三天喝一次以起预防之效。

做法:红茶5克,生姜粉2克,红糖适量。把红茶和姜粉一起放入杯中,用90℃以上水冲泡;等稍温后放入红糖即可饮用。

2、茉莉花茶

茉莉味辛甘、性温,能帮助胃的消化吸收,缓和胃痛,对腹泻、腹痛有很好的疗效。故茉莉花茶素有“胃部保护茶”之称,有安神定志的效果,可以让人心情舒畅,从而镇定、舒缓紧张情绪。

做法:用茶匙从密封罐中取出适量的茉莉花茶倒入玻璃杯中。冲泡茉莉花茶时采用自上而下的冲入沸水,这样让茉莉花茶茶叶翻滚,茶香花香四溢。

3、红枣桂圆枸杞茶

枸杞、红枣、桂圆都是补血补气的.佳品。枸杞可以护肝补肾、明目、润肺、抗衰老。煮桂圆红枣茶的时候加一点枸杞,能增加香甜味又红糖味甘性温,中医认为红糖有健脾暖胃、活血化瘀的功效。适量的红糖水能舒缓经痛。

做法:将桂圆去除外壳以及果核,红枣去除果核;然后将桂圆、枸杞、红枣以及白砂糖一起放入杯子之中,加入开水进行冲泡,十分钟之后就可以服用了。

4、姜苏茶

姜苏茶具有很好的驱散风寒的作用,并且对于胃部有很好的调养功效。如果在冬天出现风寒感冒或者是胃痛胃胀的情况,那么服用一些姜苏茶能够很好的令身体恢复健康。

做法:将生姜切成细丝,苏叶清洗干净;将准备好的材料一起放入杯子之中,用开水冲泡十分钟左右,然后每天喝两剂,当作茶来喝。

5、牛奶红茶

红茶不仅不会伤胃,反而能够养胃。红茶中的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能够促进人体消化,经常饮用加糖、加牛奶的红茶,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一定效果。但红茶不宜放凉饮用,会影响养胃和暖胃效果,还可能因为放置时间过长而降低营养含量。

做法:红茶3克,牛奶100克,食盐2克。将红茶放入锅中,加水煎煮5分钟。红茶叶过滤掉,另以一只锅煮牛奶。将牛奶煮沸后加入茶汁,加入食盐揽拌。每天早上喝一次,可有效地补充气血,强身健体。

6、大麦茶

大麦茶具有平胃止渴,消渴除热,化谷食之功,有利于食物消化,还能益颜色、宝五脏,和大麦的花语“消化酵母”无比匹配。冬季养生适宜多喝大麦茶。

做法:水2升左右,煮沸,放入一包大麦茶,再煮5-10分钟左右即可饮用;不愿意煮的朋友可以用开水直接泡,泡15分钟就可以喝了。煮的比较香。在办公室可以用泡的。

7、普洱茶

普洱茶既有绿茶的养生之用又具红茶的暖胃之功,且普洱茶含的茶碱非常少,不易造成饮后失眠。在适宜的浓度下,饮用平和的普洱茶对肠胃不产生刺激作用,粘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进入人体肠胃形成的膜附着在胃的表层,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层,长期的饮用普洱茶后可以起到护胃、养胃的作用。

做法:将普洱茶叶置入滤杯中,约10克(铺满杯底,略高)。将才煮开的沸水注入滤杯中,盖末茶叶。片刻,拿出滤杯,弃去第一道茶水。再次注入沸水,盖末茶叶,盖上杯盖,静置20秒左右。打开杯盖倒置,取出滤杯,稍稍滴去茶汁,置于杯盖内。

8、桂花茶

脾胃虚寒的人,很可能在寒冷的冬季反复出现胃胀胃痛等毛病,喝点桂花茶可以暖胃。古人认为桂花为百药之长,可以“散冷气”。桂花性温味辛,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可以化痰散瘀,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

做法:将干燥的桂花和茶叶按照1比2的比例放入杯子中,然后用开水冲泡六分钟,这也就可以直接服用了,最好能够每天早晚服用一杯。

健脾祛湿养生茶配方3 哪几种食物不宜与茶叶同吃

1、茶和白糖

茶叶味苦性寒,人们饮茶的目的就是借助茶叶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强消化机能。再就是利用茶的寒凉之性,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如茶中加糖,就会抑制这种功能。但古籍中也有茶叶配白糖疗疾的偏方,作为食疗可以,若平时饮茶则不宜配糖。

2、茶与鸡蛋

茶水煮鸡蛋,茶的浓度很高,浓茶中含有较多的单宁酸,单宁酸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

鸡蛋为高蛋白食物,所以不宜用茶水煮鸡蛋食用。

3、茶与酒

不少人酒后都爱饮茶,想达到润燥解酒、消积化食、通调水道的功效,但这对肾脏是不利的。

因为酒后饮茶,茶碱产生利尿作用,这时酒精转化的乙醛尚未完全分解,即因茶碱的利尿作用而进入肾脏,乙醛对肾脏有较大的刺激性,从而易对肾脏功能造成损害。于是肾寒、阳痿、小便频浊,睾丸坠痛等症状接通而至。

4、茶与羊肉

虽然时常吃一些羊肉对身体大有稗益,但在吃羊肉喝茶时,羊肉中丰富的蛋白质能同茶叶中的鞣酸“联姻”,生成一种叫探酸蛋白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对肠道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的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容易发生便秘。

所以,不宜边吃羊肉边喝茶。吃完羊肉后也不宜马上喝茶,应等2—3小时再饮茶。

5、茶与药

茶叶中的鞣酸可与某些药物(如硫酸亚铁片、构檬酸铁铵、黄连素等)起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影响药物吸收。

如果用茶水服用镇静药(安定等),则茶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等兴奋剂就会使药物的镇静作用抵消或减弱。

因为药物种类很多,不容易掌握,所以一律用温水送服,有益无害。

6、吃狗肉后忌喝茶

狗肉中富含蛋白质,而茶叶中鞣酸较多,如食狗肉后立即饮茶,会使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为鞣酸蛋白。这种物质有收敛作用,能减弱肠蠕动,产生便秘,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滞肠内被动吸收,而不利于健康,所以,吃狗肉后忌喝茶。

伤寒论笔记:苓桂剂类方的辩证

? ? ? 苓桂剂类方证,多治疗水气病,其病因多以水邪停聚为特点,但所侵犯脏腑不同,病症不同,因而用药选方亦有不同。方剂中多有茯苓、桂枝、甘草类药。苓桂剂涵盖了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以及五苓散等方剂。

  水之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苓桂剂所治疗的水气病多因人体阳气亏虚,阳不化阴,气机不能行水而发,因而治疗上常以温阳气、化水饮为主,组方多以茯苓、桂枝为主药。茯苓为利水渗湿之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桂枝,味辛,温,可温筋通脉,平冲降逆。二者配伍,相辅相成,能通心阳,补脾阳,化气行水而降冲逆,实为通阳降逆、化饮利水之主药。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治疗的是心脾阳虚,下焦水邪上逆,它的适应证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用于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为温阳化气利水之专方。其病机在于心脾阳虚,运用茯苓利水消阴、补脾运化。桂枝、甘草,辛甘化阳,通心阳而化水饮;茯苓、白术则健脾布津,主治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

 苓桂枣甘汤

 苓桂枣甘汤,它所治疗的是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由茯苓、桂枝、甘草、大枣组成,主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心阳虚弱会镇摄无权,于是肾水上泛,阴来搏阳,此方为欲发而未作之时的奔豚证而设。其病理关键在于心阳虚,肾水上泛,治当温阳利水平冲。本方为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重用大枣健脾以防止水饮上冲,配伍茯苓,既能补益心阳、温化肾气、培土制水,又能平冲降逆,使心阳复,水气化,悸动止而奔豚愈。

 苓桂姜甘汤

 苓桂姜甘汤治疗的是胃虚而水停中焦,此方是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又称茯苓甘草汤,常用于治疗胃虚水饮内停。临床表现多为心下悸,伴有振水音,或伴有水吐,口不渴,四肢厥冷。其病机在于胃阳不足、水邪停蓄,治疗当以温胃化饮,通阳行水。组方重用生姜以温胃散寒化饮,与苓、桂、甘三者相合,共奏温阳化饮之功。

 五苓散

 五苓散中有茯苓、桂枝、白术,苓桂术三味药都有了,它没有用甘草,另外用了泽泻和猪苓,是苓、桂、术、泽泻、猪苓,所以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苓桂剂的一张方子,原为太阳病治不得法,导致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干扰膀胱气化功能,使膀胱气化不利而形成的膀胱蓄水证。其病理关键在于邪与水结,停蓄膀胱,选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有外解表邪、内化水气、表里两解、外疏内利的治疗作用。

“饮入于胃”,胃阳虚,水邪停蓄,宜苓桂姜甘汤,温胃散水;“脾气散精”,脾虚水停,宜苓桂术甘汤,温阳行水,健脾除湿;膀胱气化失司,水蓄于下,宜五苓散化气行水;心阳虚,肾水上泛,宜苓桂枣甘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首先,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作用最强,一般多用于上焦悸;中焦悸多为水饮停聚于胃,治疗当通阳利水,健胃散饮,方选苓桂姜甘汤;下焦悸多为肾水上泛,当选苓桂枣甘汤以利水降冲。其次,苓桂枣甘汤药物剂量最大,治疗水蓄下焦欲发奔豚病,配大枣重在预防利水伤津之弊;苓桂术甘汤剂量居中,治疗水蓄中上焦,上逆冲胸引起的头眩病,配白术重在预防汗出“动经”之弊;苓桂姜甘汤剂量最小,治疗水蓄中焦引起的厥病和心下悸病,配生姜重在通阳利水以治厥病。因而,三方的剂量也是治病之关键,正所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因此合理化裁亦是治疗不同疾病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之一。

   运用苓桂剂时,我们应仔细辨别病机,抓主证,活用经方,治病求本,以知常达变,从而扩展经方苓桂剂的运用范围。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457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