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圈是老北京特别流行的一种炸制食品,焦圈大小似碗口,外形似西方的炸面包圈。焦圈的口味酥脆适口,制作出来之后不容易变质,而且储存十天半个月,酥脆不皮。如果去过北京的朋友,肯定吃过这道小吃,人们在早餐的时候就着豆汁儿吃焦圈,非常美味。
老北京焦圈的制作方法和食用益处
焦圈是老北京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的一种食品,吃起来酥脆油香,人人喜爱。在北京,人们吃烧饼的时候,一般会夹着焦圈,在喝豆汁的时候,也喜欢搭配焦圈吃。焦圈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道一个“焦圈俊王”,原是“南来顺”职工,已故去。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绝无硬艮的感觉。
焦圈做法
材料准备:面粉500克、温水300毫升、无铅泡打粉3克、碱面2克、盐1克、食用油50克。
制作步骤:
1、将面粉、泡打粉、碱面、盐混合均匀。缓缓加入温水,边加边搅拌。用手揉成面团。
2、加入食用油50克反复压揉至滋润光滑稍软的面团。盖上保鲜膜,饧发3个小时。(饧制过程中每隔一小时要揉制一下)
3、取出面团擀成碗边薄厚的面片,再切成5厘米宽。将宽面片切成2厘米宽的窄条,每两个剂相叠,用小刀中间切一刀,两边不能切通,稍连一点。
4、轻轻扯开切口,形成封闭的面圈,油烧至6成热,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头下油锅,随即用筷子从中间撑开在油锅中转圈,使之成手镯形。
5、定形后翻面,炸至枣红色出锅控油,即可。
焦圈有什么营养价值
焦圈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很多人们都喜欢吃,我们如果没办法去北京的话,也可以自己在家里制作。焦圈在连续高温中炸制而成,是高热量、高油脂类食物,主要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其它营养元素甚少。
焦圈的味道酥脆爽口,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是非常喜爱的。但是,焦圈属于油炸食品,非常油腻,所以我们平常一次性不要吃太多,而且尽量不要每天食用,如果吃太多的焦圈会导致人的记忆力衰退,加速老化,所以老年人和女性最好少吃,孕妇和产妇、病人、肥胖者也最好不吃。
1、将绿豆杂质筛净,淘洗干净,放入盆内用凉水(冬天用温水,水量要比绿豆高出2倍)泡十几小时。待豆皮用手一捻就掉时捞出,加水磨成稀糊(磨得越细越好),每千克绿豆约出稀糊2.65千克。然后,在稀糊内加入1.5千克的浆水(即前以次制作豆汁、淀粉时撇出的清水)并逐次加入不少于12千克的凉水过滤,约可滤出粉浆17千克、豆渣2千克,
2、把粉浆倒入大缸内,经过一夜沉淀。白色的淀粉就沉淀到缸底,上面是一次层灰褐色的黑粉,再上一层即是颜色灰绿、质地较浓的生豆汁,最上层是浮沫和浆水。撇去浮沫和浆水,把生豆汁舀出(可得生豆汁8千克左右,另有淀粉约500克和黑粉少量),再煮之前还需在沉淀一次,夏季沉淀六小时。冬季沉淀一夜。沉淀好后,撇去上面的浆水。
3、锅内放入少许凉水,用旺火烧沸后倒入生豆汁,待豆汁逐涨并将一出锅外时,立即改用微火保温(此时不能用旺火,否则会逐成麻豆腐),随吃随盛,并佐以辣咸菜同食。
标准粉500克、食油500克、盐、碱、矾少许。
做法:
1、用75毫升温水将盐、碱、矾化开,加入面粉,再加放200毫升水拌和,用手反复轧面,轧匀后放在案板上饧2~3小时;
2、把面团按扁,用刀切成5厘米宽的条。取一条面坯置案板上,用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另一端,捋成长条扁片,厚约6毫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宽的剂儿(50克面切14个剂儿),每两个剂儿叠在一起。用小炸刀从中间切一刀,两边不能切通,稍连一点;
3、油烧至五成热时,用手拿住焦圈生坯一头下油锅,随即用筷子从中间撑开,使之成手镯形或鸭蛋形,定形后翻过来,两面炸至呈枣红色出锅控油,即成焦圈。
焦圈的做法
需要准备的材料有面粉,食盐,明矾,碱、植物油。
1.水化开盐、碱、少许矾,加水拌和面粉成面团后,用手反复压揉面团,揉匀后放案板饧3个小时。
2.然后把面团压扁,用刀切成5厘米宽的条,取成条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长扁片,厚约6厘米。
3.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宽的剂(一般50克面切14小剂),每两个剂叠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间切一刀,两边不能切通,稍连一点。
4.油烧至五成热时,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头下油锅,随即用筷子从中间撑开,使之成手镯形,定型后翻过来,炸至枣色即可。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相传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和焦圈。北京人爱喝豆汁,爱吃焦圈,并把喝豆汁吃焦圈当成是一种享受。《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喝豆汁吃焦圈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
据说乾隆十八年十月发交内务府的一道谕帖,其内容是:“近日京师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乾隆朝之大臣)检察,是否清洁可饮。”这道谕帖说明豆汁是从乾隆朝开始问世的,至于什么人发明的,无从查考。粉房中水磨绿豆制粉条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下脚,经过发酵后再熬熟,就是豆汁儿。《燕都小食品杂咏》豆汁粥诗云:“糟粕居然可做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
焦圈儿,又叫“小油鬼”,圈小如镯,炸得焦脆酥香。从前北京粥铺的早点,讲究吃马蹄烧饼夹焦圈儿,喝甜浆粥。喝豆汁儿时一般配食焦圈儿。这焦圈可是从清宫御膳房传出来的食品。
据单好豆汁儿焦圈这口儿者称,一碗豆汁儿几个焦圈加上一碟儿辣咸菜丝儿,占了五味中酸、辣、甜、咸四味,独没有苦味,是为人生的期盼。 要说最代表北京的,而且最有特色的,恐怕非豆汁儿莫属了。记得,有人不是说过么,来个人,把他踹躺下,踩着脖子灌碗豆汁儿下去,起来骂街的准是外地的,灌下去起来就喊:有焦圈么?这准是北京人。这可以说明豆汁儿在老北京饮食中的地位。提起豆汁儿,那就不能不提与之配套的另外一种咱们北京的吃食——焦圈,它与豆汁儿好比红花绿叶,谁也离不开谁。
老北京的男女老少都爱吃焦圈,北京人吃早点、喝豆汁的时候都离不开这酥脆油香的焦圈。
要说上品的焦圈,讲究炸出来色儿深黄,油亮光滑,小巧玲珑,形同手镯一般。这焦圈别看不起眼,它也是皇家的传承,据说最早是皇上老儿的吃食。
在老北京的师傅当中,做焦圈最出名的当属当年兴盛馆的邬殿元老师傅。早在30年代,邬师傅靠一个粥铺为生,就以这个焦圈为主,据老人讲,那个焦圈做的,放上一个多星期,焦圈愣不发皮,照样脆生。
再后来比较有名像什么南城的焦圈王——王文启老师傅。还有东城隆福寺小吃店的马庆才师傅,这些都是做焦圈的大腕儿。
其实,老几位别小瞧了这个简单普通的焦圈,这中间的讲究多了。先说这个面,可不能随随便便的什么面都成,那讲究的是张家口一带的口麦磨的面,您要问为什么?听我慢慢道来:这口麦红皮圆粒,因此炸出来的焦圈个大而脆。当然了如果您是在家做,实在找不到这个面,您就用3成的一等粉,7成的标准粉代替。
焦圈
接下来的配料中还要有盐、块碱、明矾、花生油或者香油等10多种呢,和面呢前后要和4次。
另外刀工也有讲究,将面团切成一寸多长的小条,然后取两个小条重叠起来,再顺着长度切出一条缝。然后放到油锅里,当小条在热油中浮起,迅速的将它翻个,然后再将筷子插入缝中,把缝碰宽,然后用筷套着缝,在油中划上几个圆圈来,便形成了一个圈儿。另外像出锅呀什么的都是有学问的,手艺好的师傅讲究一两面出8个,一斤面出80个,不多不少。您看看就这个焦圈要真做起来有多难呀。
可如今你你在街面要想吃到地道的焦圈来可困难了,眼下,京城的“勤行”能炸出像那回事的焦圈来有几个,那焦圈炸的真称的上是“焦”圈,焦的都黑了,嚼在嘴里,又硬又皮,完全不是地道的焦圈的味儿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yinshiyingyang/403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花椒油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