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网络修道

坐忘论讲什么:道家修心精髓详解

大道家园 2025-11-25 10:46:57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来谈谈道家修行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王重阳祖师的《坐忘论》。这部著作啊,可以说是修道之人的指路明灯,里头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功夫。南怀瑾先生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里头也特别推崇这部经典,说它是"修道者的必读之书"。

王重阳祖师.jpg

我们先从"打坐"说起。王重阳祖师讲得明白:"坐久则身劳,既不合理,又反成病。"这话说得实在。现在很多人以为打坐就是枯坐,一坐几个时辰,结果坐出一身毛病。其实啊,真正的打坐,关键在于"心不著物,又得不动"。张至顺道长在世时常说:"打坐打坐,心不打坐,光身子坐有什么用?"

《文始真解大佩服》里头讲得更透彻:"心若止水,道自归之。"这个心啊,要像一面镜子,物来则照,物去则空。可是我们普通人,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舍不得。所以王重阳祖师才教我们要"虚心"。

说到虚心,《道德经》上早就讲过:"致虚极,守静笃。"可是这个虚,不是让我们变成木头人,而是"虚非欲道,道自归之"。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里打了个比方:"心如房间,东西堆满了,新鲜空气就进不来。"所以要经常打扫,让心里空灵灵的,道自然就住进来了。

但是光虚心还不够,还要"不染"。王重阳祖师说得好:"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这话说得妙极了。《周易参同契》里头也说:"真人之心,若珠在渊。"就像珍珠在深潭里,虽然潭水波动,珍珠却安然不动。我们修行人,要在红尘中炼心,事来则应,事去则忘,这才是真功夫。

说到修行,王重阳祖师特别强调"简事"。他说:"修道之人,莫若简事。"现在很多人,又想修行,又放不下这个那个,结果两头落空。《悟真篇》里头讲得明白:"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要修大道,就要懂得取舍,知道什么该要,什么该舍。

说到观察事物的方法,王重阳祖师提出了"真观"二字。他说:"夫真观者,智士之先觉,能人之善察也。"这个观,不是用肉眼观,是用智慧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用智慧看破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象迷惑。

修行人最难过的一关,恐怕就是"色"关了。王重阳祖师说得透彻:"染色都由想耳,想若不生,终无色事。"《钟吕传道集》里头也说:"念头不起,谓之寂。"只要心里清清净净,外边的诱惑再大,也动不了我们的心。

功夫到了深处,就进入"泰定"的境界。王重阳祖师描述说:"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取无舍,寂灭之至。"这个境界,《庄子》里头说得更形象:"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心这个房间打扫干净了,智慧的光明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说到"得道",这是修行人最终的目标。王重阳祖师说:"夫道者,神异之事。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啊,说不清道不明,但修到了一定境界,自然就明白了。张至顺道长常说:"道是修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最后,王重阳祖师总结了"坐忘枢翼",把修行的要点都说透了。他说:"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首先要守三戒:简缘、除欲、静心。这三条做到了,修行就有了根基。《无根树词》里头说得好:"无根树,花正幽,贪恋红尘谁肯修?"要修行,就要放下红尘中的牵绊。

王重阳祖师还提出了"五时七候"的验证标准,从"动多静少"到"心与道合",一步一步,说得清清楚楚。这不是凭空想象,是实实在在的修行境界。《金丹四百字》里头也说:"修炼不知玄关,如入暗室求物。"要知道自己修到什么程度,就要对照这些标准。

最后,王重阳祖师的"坐忘铭",可以说是修行的口诀:"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这四句话,把修行的要领都说尽了。张三丰祖师对此极为推崇,说:"此王重阳祖师十论也,无极大道,尽遇其中。"

南怀瑾先生在《我说参同契》里头也特别强调:"修行要循序渐进,不可躐等。"王重阳祖师的这十论,正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稳妥的修行之路。从初学到成就,每一步都说得很清楚。

张至顺道长在世时,经常引用这些道理教导弟子。他说:"修行如登山,要一步一步来。"王重阳祖师的这十论,就像是登山的路线图,照着走,就不会迷路。

总之,王重阳祖师的《坐忘论》,是道家修行的重要宝典。无论是初学还是老修,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希望大家好好研读,脚踏实地修行,必定能有所成就。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xiudao/82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