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网络修道

从 《性命圭旨》 看道家宇宙观与内丹修炼之道

大道家园 2025-01-08 15:50:12

道门有语云:“顺则生人,逆则成仙。” “顺则生人”所阐述的是宇宙生成的原理,遵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脉络,直至人类孕育而生。 “逆则成仙”指的是凭借内在丹道修炼,逆转自然发展进程,从后天回归先天,实现由凡人向仙界的转化。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由于人类本就是道所化生之物,所以能够通过内在的修行实践,最终回归道的本源,达到与道同真的境地,进而完成从人至仙的超脱转变。

image.png作为一部丹道经典,《性命圭旨》详细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哲学基础,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与气《性命圭旨》开篇对“道”有着诸多论述:能使天地各安其位、孕育万物,此为道;能让日月高悬、生成五行,此为道;数量比恒河沙数还多,此为道;孤独无伴,此为道;可直入鸿蒙又回归溟涬,此为道;善于汇聚造化之力,使人瞬间超凡入圣,此为道;当下毫无迹象却突然灵验通达,此为道;眼前生杀之事清晰分明、无可逃避,此为道;处于卑污之处却尽显尊贵,此为道;置身幽暗之所却极为高明,此为道;细微可入刹尘,此为道;宏大能包天地,此为道;可从无中生出有来,此为道;能助人成佛成仙,此亦为道。 《中庸》三十三章与《道德经》五千余言,都未能将“道”穷尽其义。那么,“道”究竟为何物?一言以蔽之,“道”即“炁”也。 由此可见,“道”玄之又玄、奇妙非常,与宇宙万物相互统一。它创造了宇宙万物,又隐含于宇宙万物之中,蕴含着宇宙的全部精神内涵。同时,“道”又极为平凡,体现在一切事物之内。总体而言,《性命圭旨》开篇对于“道”的论述,与道家宇宙本源论是相符的。 需着重注意的是,其最后将“道”归结于“气”,这便关联到“道”的宇宙演化过程。 所谓“道”,宇宙、世界、物质、意识、信息、能量等诸多范畴,皆可用其表示。 在道家看来,“气”有“气”与“炁”之分,“炁”为先天之气,与生俱来;“气”则是后天之气,在出生后才获得。 道家理论中,“气”具有如下核心意义: 其一,“气”作为基本元素构成万物,宇宙便是由不同的元气组合而成,如同众多零件构成一台复杂的机器一般。 其二,“气”处于有形与无形之间,例如人的呼吸,呼气时可感其形,吸气时又似无形,形态变幻不定。 其三,“气”是生命起源与维持的动力,分为先天(源自父母的元气)和后天(自然界的呼吸之气)两部分。先天之气作为生命的本源,后天之气伴随出生而来,二者相互结合,生命方能得以维系。 最后,“气”是身心与精神活动的基础,神依赖于气而存在,若无气,则神亦不复存在,恰似火焰失去燃料便无法燃烧一样。

image.png 二、宇宙演化《性命圭旨》之所以将“道”最终归结于“气”,是因为“气”构成了丹道理论的基础。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万物皆由“道”而生,此即体现了“道生万物”的核心思想。 庄子提出“通天下一气耳”,进一步强调万物的根本在于“气”,拓展了这一思想。 《淮南子》在上述基础上,构建起一套更为系统的气化宇宙论,细致描绘了宇宙从无形到有形,从阴阳分离到万物形成的动态过程,明确指出气的不同状态如何分化形成天地、四季以及万物。 与之相似,《易纬·乾凿度》也阐述了从“太易”到具体物质形态的宇宙生成序列,着重强调从无形到有形的变化路径,反映出与《淮南子》一致的宇宙生成逻辑,即从“道”出发,历经气的演变,最终构建出多样化的物质世界。这些理论的不断发展,为后来的道门宇宙生成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性命圭旨》正是对这一思想脉络的继承与发扬,认同“气”作为“道”的显现形式。 宇宙初始之时,仅有气存在,称作“一气蟠集”,此气变幻莫测,名为“太乙”,等同于《庄子》中所言的“无始之始”以及老子所说的“道”。天地初开之际,元气相互混融,呈现混沌状态,此即为《淮南子》里的“太易”,也就是“道生一”,亦相当于《庄子》中的“有始之始”,还被称作“元始”。 混沌状态分化为天地阴阳,形成“太极”,其中内含阴阳二气,此即“一生二”,又名为“虚皇”。阴阳二气进一步分离,天地人得以形成,体现了“二生三”,称作“混元”。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二者相互交合,便“三生万物”,成就“六合”之态,标志着天、地、人、物以及整个宇宙的完整形成。

image.png三、顺则生人,逆则成仙《性命圭旨》作为丹道学的经典著作,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阐述宇宙生成的原理来揭示人的诞生过程,即“顺则生人”,进而实现“逆则成仙”的目标。 生老病死,乃是大自然不可变更的规律,人力难以左右这一事实。然而,道家向来秉持“夺天地之造化”“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理念,始终尝试通过不懈努力来改变人的命运。 《性命圭旨》提出一种理念:人能够通过内在修行,逆向模拟宇宙的发展历程,以此追求长生不死的境界。 那么,长生不老的秘诀究竟何在?《性命圭旨》与诸多内丹著作观点趋于一致,强调若想求得长生,必须遵循从后天重返先天的路径,凭借自身修为,循序渐进地达成与道合一的境界。 此修行之道,儒家称之为“存心养性”,道家称作“修心炼性”,佛门则名曰“明心见性”,虽然表述各有不同,但实则核心要义一致,皆着重于心性修养。 就道家的“修心炼性”而言,正如老子所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其含义在于,人需要将心灵净化至极致的虚无状态,坚守至纯至静的境界,如此一来,心灵便可免受外界尘嚣的干扰,清澈纯净如明镜一般,进而能够与“道”浑然一体。历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虚合道等渐进的过程,最终实现“逆天成仙”的修行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udao/79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