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暗示心理学,表现在哪些方面(心理暗示的八大理论)

佚名 2023-07-04 22:12:53

暗示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研究人的暗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心理学。英国心理学中在19世纪初就研究过有关于心理方面的暗示问题,而后在精神病学中暗示也得到发展,它是与“催眠”相联系的。美国薛第士在1891年出版了一本书就取名为《暗示心理学》,这是为暗示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的一本书。暗示研究的领域在20世纪初的时候不断的深化和扩展。许多科学领域也是通过暗示心理学研究表现出来的。

在社会心理学上

人的行为的认知上被暗示心理学直接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自我认识、社会知觉和认知世界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从自我认知方面来讲,体现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形成了自我的概念;从在社会知觉方面来讲,影响社会知觉的心理之一是就是从众;从认知世界方面来讲,暗示是影响认知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医学治疗上

可以在觉醒或者催眠的状态下,对人采用暗示法从而达到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这些暗示法可以从手势、言语以及表情等方面利用。对于治疗身心疾病和神经症的方面,暗示疗法具有较好的效果。

在科研教育上

暗示不但可以调动人的潜在能力,还能成为人的无意识活动的精神能动性,对于教育效果大大的提高了。在无意识状态中使用暗示法进行教学是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在体育运动上

自我暗示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但能放松肌肉,还能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这些暗示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增加信心,但同时也会带给我们不安和郁闷,所以了解暗示心理学,学会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快的面对生活!

心理暗示的八大理论

一、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认为需要能够影响认知、行为、态度。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你做一件事的动机是因为某些方面的需要。比如,我们经常会在失败时责备他人,在成功时把功劳归于自身,这是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
看看拉里的例子,采用动机理论,拉里抢劫是为了购买食物或者毒瘾?拉里枪击警察是因为恐惧或愤怒?
动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环境产生或唤醒需要,然后人们以介入某些行为来满足或降低需要。
二、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们现在的行为由过去的经验所决定。例如,红灯停绿灯行是我们过去学习的反应方式。学习的发生一般包括三种机制:
1、联结(或经典条件反射)。比如听到“上课”就会起立并说“老师好”;
2、强化。人们的某一行为是因为在该行为之后会感到愉悦或需要得到满足, 比如儿童学会与他人分享玩具是因为会得到父母的表扬。
3、观察学习。人们学习社会行为是因为看“榜样”这样做比如儿童听周围的人说话学会方言母语,青少年通过新闻上政要的发言树立自己的政治观念,我们看到成功者的励志而努力学习。
通过学习理论分析拉里的例子,我们会考虑到可能拉里过去与权威发生冲突时的暴力反应方式被强化导致他想警察开枪,或者拉里的父亲经常有暴力行为,导致拉里模仿了一个暴力的榜样。
三、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依赖于其如何感知社会环境。比如我们总是会把一些彩色的、喧闹的、独特的、较近的事物当做凸显在前面的图形,而柔和的、单调的、静止的、较远的事物构成背景。
比如拉里,当警察然他站住的时候,他可能认为警察的职业就是抓人,认为这个警察是有威胁性的,最终,拉里对处境的认知使他向警察开了枪。
四、决策理论
决策理论认为个体会对不同行为的成本和获益进行比较并选择其中最合理的一个。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些成本最小而获益最大的行为。
回到拉里的例子,假定他当时的选择有逃跑、投降和开枪。他认为如果逃跑,警察可能开枪;如果投降,会被送进监狱。这个时候,他可能认为如果向警察开枪他就有可能带着钱逃走。
五、相互依赖理论
相互依赖理论将个体行为的分析转移到两个或多个互相作用的个体行为的分析。当人们之间相互作用时,无论这个作用是赞许或者误解,他们都在彼此影响。
比如拉里和警察之间会由于二者的利益冲突而使两个人变得敌对。
六、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背景影响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比如重视守时的地区生活节奏也相对较快。社会文化(特定群体共同的信仰、价值、传统和行为模式)也衍生出社会规范(比如服从交通信号、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等)和社会角色(比如婚姻中的传统角色要求丈夫赚钱,妻子照料孩子和家务)
拉里的案例部分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美国大文化背景,美国是世界上最暴力的社会之一。美国的孩子从电视上看到无数的谋杀和受害情节,很多城郊地区容易获得枪支武器。拉力的态度形成归咎于暴露于暴力的文化信息中,枪击警察的行为可能是从环境中获得枪支弹药的机会所致。
七、进化社会心理学
进化社会心理学将进化和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到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理解中,吸收了达尔文所提出的观点。比如远古时期如躲避蛇,喜欢吃富含蛋白质和糖的食物增加了我们的祖先生存的机会。具有这些行为倾向的个体会有更多的子女,这些子女继续繁衍,这种行为模式渐渐成为人类遗传特征的一部分。
对于拉里的案件,进化社会心理学家会强调攻击是人类面对威胁的普遍反应,可能他们还会补充,引发这种反应的威胁程度因个人经历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而不同。
八、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
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

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心理效应是有非常多的,近因效应是其中的一个,是指人们在交际的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给人留下了印象,近因效应则是指某个人或者是某件事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总是在头脑里面占据一定的优势,从而使人对于这个人或者是这件事有了一贯的看法,一般情况下是在比较熟悉的情况而产生的一种影响,对于人或者是事的片面了解过于主观而臆断,使决策信息失真。
还有暗示效应,主要是指在没有对抗的一种条件之下,使用的抽象诱导以及含蓄的间接方法,对于人们的行为与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诱导人们按照某种方式去接受或者是行动的一个意见,使行为、思想以及暗示者的期望目标是相符合的。当然还有奖惩效应,也就是奖励与惩罚,对于学生行为来讲进行一种外部强化或者是弱化的方法,通过影响学生的一个自身评价,对于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奖惩造成的行为强化或者是弱化,被称为了奖惩效应。除此之外还有首因效应、从众效应等。

心理学|心理暗示的种类

从心理学术语上讲,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但是一般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心理暗示”表示“他暗示”,于是生活中出现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并列的情况,其实,从术语上讲,这两个是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的显意识不断重复,迫使潜意识接受显意识的思考内容从而得到改变。这样,自己的心理(心理活动)可以给自己的人格(潜意识)施加某种影响,改变自己的个性与人格。

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办事前习惯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发。有的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太好看,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这时马上就会有不快的感觉,顿时怀疑自己是否得了肾病什么的,继而会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医院就医。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则不是这样。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去工作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国内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介绍说:“科学证明恰当的使用心理暗示可以达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建立乐观积极心态的作用。”

PS:引用内容,读书笔记。

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之暗示效应

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之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下面跟着我来看看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之暗示效应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定义】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可以这么说,暗示效应几乎是最容易在我们身边发现的。

当我们走进一家商场,我们会发现,随着我们向里面走,价格会变得越来越低,甚至我们都会觉得标价1000块的东西也很便宜,只不过,它是在我们看过了更贵的东西之后出现了,这就是最简单的暗示效应。

【形式】

1,最简单的就是自我暗示了,许多成功学的书籍都会说,每天早上起床,要大喊几声我能行,你就会发现自己这一天会过的好上许多,当然,如果你连续碰上几次挫折,然后你总跟自己说自己不行,那么你就真的会变得不行了起来。

2,至于语言暗示,其实和自我暗示差不多,只不过对象变成了其他人而已。需要注意的是,暗示效应的关键点在于并非是准确性的,而是含蓄模糊的,简单的一句你能行,要比你可以做好这个事情要强得多。

3,动作暗示,许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动作这一点,许多时候,动作要比语言更容易让人接受。简单的挥拳,或者是随着节拍的舞动,都可以给人提供足够强大的`心理暗示。

【应用】

1,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眼神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通过动作暗示来让学生更加领会教学内容。

2,催眠,看似很神奇的催眠实际上原理只不过是简单的暗示效应。通过持续的暗示,让人按照催眠师的安排行事。

3,心理调节,这里不仅仅是正常人的心理调节,也包括大病康复的人们,甚至许多对于得了绝症的人也有着积极帮助。

4,商业营销,作为商家需要找到最适合的突破口来对消费者进行暗示,而消费者则需要理性地对待商品而不是被暗示效应牵着走。

心理学性质

从心理现象的发生的主题上看,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从心理现象产生的器官上看,人脑固有的自然属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变化和发展的,其技能也是自然与社会的同一;从心理现象的内容上看,人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社会存在和自然现实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形式上看,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科学命题本身就蕴含了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前苏联科学分类学家凯达洛夫院士把心理学定位于他们所绘制的“科学三角形”的中心,而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后来,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凯达洛夫对科学三角形做了补充。他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更接近于自然科学)加了一个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更接近于自然科学)加了一个技术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数学和哲学共同构成了思维科学。

因此,心理学是在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合点上形成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从心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与它们的关系来看,它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45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