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解读边缘型人格障碍:被忽视的心理疾病

妙手生春 2023-07-04 22:11:56

边缘型人格障碍被认为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为基本特征,是一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障碍。边缘型,就是说介于有病和没病之间,因此,不容易受到关注,在最近十年中,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正帮助提高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和了解。那么,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是什么?具体又有哪些表现呢?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

一些研究家庭的学者认为人格障碍会遗传,如果父母有人格障碍,那么他们的孩子也很有可能被遗传。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明。

2、脑病理学。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脑结构功能不良。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海马体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减低。

3、社会心理因素。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患病原因可能与其成长的环境有关。比如:童年时期心灵上遭遇到创伤,如:受到性侵未得到很好的处理、父母的虐待、重要亲人的死亡等,都有可能会增加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几率。

具体表现:

人际关系模式紧张且不稳定,可能会因朋友的一些不经意间的行为而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对自我形象和价值的认同感不稳定,因而他们生活中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有自我伤害的冲动心理,如:自残,自杀。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暴躁易怒,情绪根本无法控制,属于情绪失控的状态。精神上长期感到空虚和出现妄想意念。

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种心理疾病很容易被忽视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认识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和表现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普遍误解》

惊悚片《致命诱惑》作为一个契机,使边缘型人格障碍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了热烈的探讨,但与此同时,它也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招惹了许多错误的印象和理解。

边缘型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是一个令很多人着迷的病症,一定程度上来说这要归功于惊悚片《致命诱惑》,这部电影使边缘型人格障碍获得了很多的关注和讨论。在影片中,格伦·克洛斯 (Glenn Close) 饰演了一个名叫艾利克斯(Alex)的角色,这一角色的很多性格特质可以说如实对应了BPD的表征。然而,电影塑造出的性格特征只是为了让这一角色以危害主角的“反派”而成立,合理化剧情中的惊悚元素。

这样的处理意味着影片对艾利克斯的呈现方式做了相当大的、与实际情况不同的改动。很重要的一点是,影片虽然对BPD患者极不稳定的人格本质有了细腻的刻画,但是没能表现出他们同时极容易受伤害的特征,也严重缺少对她过去经历的描述——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出她易患BPD的生理倾向。

为了界定一些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对排斥高度敏感并难以治疗的患者,Adolf Stern于1938年首次提出了BPD。他发现这类患者的状态游走在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却不能归类给任何一边,因此使用了“边缘”(Borderline)对其进行命名。

尽管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界定原本就不清晰,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很模糊,“边缘”一词还是被保留并沿用了下来。因为这类患者的症状广泛涉及全部心理及行为特征,并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被划分为人格障碍。

根据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定义,人格障碍是:

“明显偏离个体所属文化预期的内在体验与外在行为的长久模式,这种模式覆盖广泛并难以改变,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发生并持续稳定发展,会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和损害”(美国精神病协会,2013)。

需要注意的是,可能经历该定义中所提到的“痛苦”人群包含患者自身、患者及患者周围人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只是患者周围人物。

世人对所有心理疾病都有一定片面和错误的认知。由于这些不准确的说法和观念会催化出羞辱和歧视,引发病情恶化,阻碍潜在患者自发寻求帮助,因此急需被纠正。尤其像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所面临的的情况,相关的大量误读已经通过媒体在荧幕上散布出去,并持续加剧现实中对这一病症的误解,所以纠正刻不容缓。

DSM-5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显著冲动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始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5项(或更多)症状:

>> 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

>> 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的交替变动为特征。

>> 身份紊乱:显著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 至少在2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例如,消费,性行为,物质滥用,鲁莽行驶)。

>> 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自我伤害。

>> 由于日常活动所致的情绪不稳定(例如,强烈的短暂发作的悲伤、易激怒或焦虑)。

>> 慢性的空虚感。

>> 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例如,经常发脾气,肢体斗殴)。

>> 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

戳穿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错误认识

谬误1:患有BPD的人只是很难相处罢了。这根本就不是病。

大部分BPD患者的确是极其难相处的,除非你能刚好在他们需要的时间点准确地回应他们的需要。

我们都曾经历过学习的过程,并在某种情况下加强一些特定的行为。如果我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通常这些行为和人际交往模式都是适应性的。但对某些人来说并不是这样。出于某些本文未能具体探讨的原因,BPD为了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所学习到的行为方式,通常会令与他们有实际互动的人感到反感。

虽然目前BPD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遗传、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都对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BPD是一种确认存在的、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的心理疾病 (Paris, 2018)。

谬误2:BPD患者很有心计和控制欲。

人们发现BPD群体有点讨厌还很难相处后,就会回避、排斥他们。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家普遍认为BPD人群总想着如何彻底地操控别人,让别人按他们的想法行动。他们蛮横、混乱和反复无常的行为常常被认为是故意展现出来的。

然而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BPD患者并不是有意表现出负面的行为,这只是他们知道的照顾自己的唯一方式。BPD使他们变得僵化、不懂变通,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变得更具适应性,只一味陷在自己学到的和一直以来遵守的行为模式中无法自拔。

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自己堕入比死亡更可怕的命运——孤身一人或被抛弃。只要能够把自己留在重要的人身边,那么这些行为就是有效的,值得保留的。但如果他们觉得有谁马上要离开他们的话,他们会将自己的行为升级到任何必要的程度来留住对方。在他们看来,这关乎到生死存亡。

“操控”意味着深思熟虑的盘算和蓄意的设计。可往往对BPD人群来说,这些行为意味着孤注一掷,是他们为了满足情感需求的最后一搏。他们绝不是有意识地试图去操纵或控制他人。

谬误3:BPD只是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极端案例。

BPD和躁郁症其实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这两种疾病的表征都包含冲动和情绪波动,但它们是不一样的。

需要牢记的是,人格障碍是普遍的、持久的,几乎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之下,没有躁狂或抑郁发作的躁郁症患者表现稳定,能够正常生活。通常情况下,躁郁症患者平均发病周期为一年一次或两次,所以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平稳期。

躁郁症患者可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有的时候会受到躁狂或抑郁发作的干扰,但一般就算处于发病期,亲密关系也不会受到破坏。而在对BPD群体的观察中未能发现躁郁症患者在发作期之外表现出的稳定性。

谬论4:BPD群体只是过于固执和抗拒改变,这就是他们为什么无法好转。

事实上,几乎每一个人都很抗拒改变。当我们已经非常习惯和熟悉的时候,除非能够扭转局势,否则我们都不想改变。不过话说回来,适应新事物也算是一种调整,但毕竟每个人都会有些不愿意放手的东西。

而BPD患者很可能从童年时期开始就有一套自己赖以生存的体系。尽管这套体系绝大多数时候会给他们带来痛苦,但这是他们的全部。

对于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可以通过联合治疗方法有效地帮助他们寻找到他们愿意改变的方面,包括引导他们去感受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同样,如果希望他们能放弃惯用的行为策略,必须首先教给他们满足需求的新方法。

谬误5:BPD群体不在乎他们周围的人。他们只看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BPD患者很难调节自身的情绪,并不意味着他们体验不到情绪。当他们感觉到他人有希望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时,他们会变得极富同情心并爱意满满。BPD群体关心他们的朋友和家人,也能确实感受到并传达出共情。在照顾宠物方面,他们也可能天赋异禀。

可惜的是,人格障碍带来的一些麻烦,比如情绪波动、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冲动行为和不稳定的自我映像,是很极端的,会给他们的人际关系不断制造问题。BPD患者的人可能无法觉察到他们的行为和期望是如何影响他们所爱之人的,而这又会被别人看作是缺乏关心和同情。

当他们确实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重要的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变得抑郁。但是,人格障碍带来的各种缺陷,特别是情绪、迫切需要被认可、对被抛弃的恐惧等方面,会阻止他们依据共情采取行动,如帮助他人或表达他们的同情。

谬误6:人格障碍的患者只是想通过自杀来博关注,他们并不是真的求死。

的确有很多时候,BPD患者会用自残来吸引注意力或喊停他们不期望的事情,也会用这种手段来惩罚自己或调节情绪。虽然他们可能无法控制情绪的强烈程度和具体感受,但在自残时,他们可以控制痛苦的强度。

然而,这与真正的自杀行为是不同的。那些有自杀意图的BPD患者也会有自残行为,这时他们感觉到痛苦太强烈,太沉重,无法再承受,自杀是唯一的出路。

许多BPD患者同时患有情绪障碍,当情绪障碍和他们的冲动行为和情绪失调叠加在一起,导致突发自杀行为的话,结果往往是致命的,无法挽回。在BPD患者中,多达10%的人死于自杀,而在这之中,几乎不存在因为自残行为而意外致死的案例。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自残行为都应该时刻被高度重视,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为了博关注或掌握主导权而做做样子。即使是不以自杀为意图的自残行为,也急切需要被关注和解决。在BPD群体中,非自杀意图的自残行为和后续自杀行为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Sadeh, Londahl-Shaller, Piatigorsky, Fordwood, Stuart, McNiel, D. e. & Yaeger, 2014)。

尽管所有的自我伤害行为都迫切需要解决,但要注意,对于BPD患者来说,自我伤害通常也是一种应激反应,具有一定功能。因此在处理自我伤害行为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为患者提供其他选择,而不是直接剥夺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一些应对能力。

谬误7:只有女性会患BPD。

女性的BPD患者的数量多于男性不假。然而,根据患病率的估计,接受诊断的人中至少有30%是男性。这个数值很可能还被低估了,因为构成诊断标准的症状更有可能出现在女性身上,男性的表现可能和女性会有一些不同。

跟女性患者相比,BPD男性患者更加易冲动,人身攻击性也更强;跟一般女性相比,表现出更多自恋、反社会、偏执和分裂。与女性相比,男性表现出依赖和强迫性人格特征的倾向也较小 (Sher, Rutter, New, Siever & Hazlett, 2019)。这些差异意味着我们可能缺乏专门适用于男性的评估标准。

谬误8:BPD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个谬误可能造成极深远的负面影响,因为它削弱了人们寻求帮助的积极性,造成持久的痛苦和对未来的绝望。和任何其他疾病一样,治疗的效果在于治疗技巧和治疗师的水平,以及患者的配合程度。

目前而言,只要治疗得当,即使是病情严重的患者也能有明显的改善。通常将治疗某些早期症状(如焦虑和抑郁)的药物和针对行为及行为原因的心理治疗相结合,是治疗边缘人格障碍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谬误9:BPD群体很危险。

这个印象很不幸地被《致命诱惑》进一步强化了。事实是,BPD患者伤害自己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伤害他人。他们的确时常表现得易激怒,甚至不合时宜、无缘无故地暴怒。可以点燃他们的导火索非常短,他们大部分时间好像都在生气,甚至会容易被卷入肢体冲突。

2016年在英国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BPD疾病本身与暴力没有明显的关联。然而,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更有可能同时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药物滥用等情况,这就增加了攻击和暴力的风险。一篇综述类文献报告了类似的结论,即缺乏证据表明仅仅患有BPD会导致对他人暴力行为的增加 (González, Igoumenou, Kallis & Coid, 2016)。

要点小结

尽管全世界对BPD的讨论越来越多,但它仍然是一种鲜为人知的疾病。BPD患者不仅饱受疾病带来的痛苦,还遭受着与这种疾病有关的误解、负面观念和评价的影响。这些人往往被排除在社会服务系统之外,在心理健康领域和社会环境中都经历着歧视和侮辱。

提高公众和医疗专业人员对BPD患者所面临的痛苦的认识和理解,尤为重要和迫切。他们应该得到充满关怀的、专业的、有效的治疗。

同样的,与BPD患者交流的人,要积极传达出接纳的态度,避免因对疾病的片面认知而造成排斥。边缘人格障碍的康复是有可能的,他们获得感受生活积极面的能力,包括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是可能的。这或许需要一些时间,但更好的明天一定会来临。

你相信每个人都有人格障碍吗?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你有人格障碍”,听起来真的很像是骂人。那么,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格障碍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人格障碍?

其实,人格障碍,是指一个人主观的、内在的、“自我认同”方面的问题,以及在人际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是持续的、一以贯之的;而不是阶段性的。他们的这种表现是他们人格“风格”的一部分。他们对于自己的这种人格“风格”是无法灵活调节的,同时这种僵化的风格给他们自己带来了麻烦。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BPD是儿童和青少年时形成的固定人格结构,在紧急处境不良时发生的一种短暂的病态现象。

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头脑中有一系列矛盾的、对于自我的看法。但是,每一个看法都代表了一种他们对于自己的真实体验。而这一系列矛盾的自我体验,会让他们觉得困惑、焦虑、抑郁、空虚因为他们缺乏一个核心的、稳定的、关于“我是谁”的感受。

在科学的谈论它之前,你可以先想想你自己,或者你身边人有没有类似以下的行为:

总是担心自己被抛弃,往往因而做出很多冲动极端的行为?有时候会过于理想化一个人或者自己和ta的关系,有时候又忽然对对方或彼此的关系非常不认同、贬低、甚至厌恶?易怒,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有攻击性?

在这些非常显著的行为之外,你有没有类似以下的感觉:

不太清楚自己是谁,是什么样的人,对这一点的认识经常摇摆;总是有一种持续的、无法摆脱的空虚感

你可以把这些看作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一种很感性的认识当然,并不是所有有上述行为和感受的人都真的患有BPD。

边缘人格障碍病人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的人在愤怒表现方面更显著,有的人则在空虚感、自杀想法方面表现更严重,有的人在“时而理想化他人,时而无比贬低他人”的方面表现更严重。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最新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九项诊断标准中的五项(或以上):

1. 为避免真实的或想象中的被遗弃而做出疯狂的努力

BPD人群对于环境状况及人际关系非常敏感。即使是当面对短时间的分离或理性的批判,他们依然会体验到强烈的被遗弃的恐惧,以及不适当的愤怒。为了避免被遗弃,他们可能会冲动行事,比如做出自残或者自杀行为。

2. 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并具有将关系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来回交替的特点

对于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如亲人、恋人、朋友、治疗师等),BPD人群可能在关系的最开始会将他们理想化,需求大量在一起的时间,分享最为亲密的细节。但是,他们可能很快又会感到重要他人不够关心自己,付出得不够多,就会很快转变到贬低重要他人的状态。这种现象常被称为“非黑即白的想法(black and white thinking)”。在心理学专业术语中,被称作“分裂(splitting)”。

3. 身份认同紊乱:显著而持久的不稳定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BPD人群可能会突然地、戏剧化地转变自我形象。他们还可能会突然改变职业方面的规划和想法、性取向、价值观和交友类型。他们通常认为自己骨子里是坏人、或是邪恶的,他们还可能时不时地感觉自己根本就不存在,尤其是当他们感到缺乏有意义的关系、缺少关爱或支持的时候。

4. 在至少两个方面具有冲动性,这些方面可导致潜在的自我伤害(例如:消费、性、药物滥用、危险驾驶、暴食)

5. 反复发生的自杀式的行为、姿态或威胁,或自残行为

在BPD人群中,完成自杀的发生率约为8%-10%,且自残行为(例如:划伤自己,烧伤自己)、自杀威胁及自杀企图非常常见,最早可见于青春期。当有分离或被拒绝的威胁时,或当BPD患者被期待负起不愿担负的责任时,自毁的行为亦会加剧。通常这样的行为会使患者重新确立自己有去感觉的能力,或是洗刷自己的邪恶感,从而带来解脱。

6. 由于明显的情绪反应引起的情感不稳(例如:强烈的阶段性不安、易怒、或焦虑,这种焦虑通常持续几小时,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持续多于数天)

7. 长期的空虚感(emptiness)

长期的空虚感困扰着BPD人群。这种空虚可被描述为体内的感觉,通常出现在腹部或胸部。这种空虚并不是无聊(boredom),也不是存在方面的痛苦(existential anguish),而是与孤独和需求感相关联。

8. 不合时宜的、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的难以控制(例如:经常发脾气、一直生气、反复打架斗殴)。

BPD人群可能会表现出极端的讽刺,持续的尖酸,或是言语方面的爆发。这种愤怒的诱发,往往是在他们认为身边的人怠慢他们,和他们保持距离,对他们漠不关心,或是要遗弃他们的时候。而当这样激烈表达过他们的愤怒之后,BPD患者通常又会感到羞愧或有罪责感,这也使得他们更觉得自己是邪恶的。

9. 短暂的、与压力有关的偏执意念或严重的解离症状

在BPD患者对于现实的或想象中的被遗弃做出反应时,这些症状发作得最为频繁。症状持续时间往往较为短暂,如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当他们重新获得关爱,或他们感知到来自照顾者的关爱又回来了,这样的症状可能会得到缓和。


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常见误解

他们擅于操控别人?

BPD人群会让人感觉他们好像一直要操控别人。其实他们恰恰在操控他人方面并不高明。真正有技巧的的、擅于操控他人的人,会在他人无法觉察自己被操控的前提下,从他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而BPD人群这么做时,会被他人觉察到。

他们在试图自杀的时候其实是不想死的?

根据目前的研究以及BPD本身的严重性,8% - 11%的BPD患者死于自杀。他们活得生不如死,且时常想要逃离生命中的痛苦。有时他们试图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这种痛苦,而另一些情况下,他们会以其他方式获得暂时的缓解,例如:割伤自己,烧伤自己,药物滥用,暴食/清空,入店行窃。

他们只是不想改变自己(否则他们早就会改了)?

没有一个BPD患者是自己想要在情绪及行为方面失控的。想想所有你失败的时刻。你失败是因为你不想改么?还是因为你改不掉?

他们不关心别人,只考虑自己?

其实,BPD人群极度关心他人。但当他们感到非常烦恼痛苦,会控制不住自己,做出有害于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事,(例如,电话轰炸、短信轰炸、不请自来)。于是,人们会觉得他们只顾自己,自私自利。在关系的危机最为紧张的时候,BPD人群经常会在生理/情绪方面十分激动,以至于他们无法顾及他人。然而,他们会为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而感到极度地罪恶和愧疚。


BPD是由童年遭受性侵害发展来的?

不是所有遭受过童年性侵害的人都会发展成BPD,也不是所有BPD患者都在童年遭受过性侵害。根据研究,28% - 40%的BPD人群在童年时遭受过性侵害。


BPD是由父母养育失败而发展来的?

有些BPD患者确实家庭有问题。但是,也有些BPD患者来自完全“正常”的家庭。BPD人群生来就有先天的、有生物基础的情绪敏感,例如,他们有暴躁的、强烈的、反应激烈的情绪。这些孩子需要获得特殊的养育。有时候,发展出BPD的人的父母并不像他们一样情绪化,所以这些父母无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调节激烈的情绪。


边缘型人格障碍能得到控制么?

研究表明,BPD人群可以有相当好的出路,特别是在他们接受治疗之后。经过专门的治疗,大多数BPD患者发现自己症状减轻,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尽管可能不是所有的症状都会缓解,问题行为及痛苦都能够大幅度减少。当处于压力之下时,一些症状也许会复发。当这种情况发生时,BPD人群应当回归治疗及其他形式的支援。

如果你看完今天的文章,觉得自己可能患有BPD,不必觉得过于有压力。否则,你只会在边缘的思维方式中越陷越深在你的自我认知中,又多了病人这一个负面的标签。事实上,很多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智商极高,非常聪慧。而所有类型的精神疾病都和无法接纳自我以及自我冲突相关。建议你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倾向,则可以从自我调节开始做起,警惕观察自己是不是出现了“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不过,真正的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是无法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45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