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在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治疗率仅8%。得了抑郁症,究竟该怎么办?
三大误区害人不浅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方贻儒表示,抑郁症是一个慢性病,症状复杂多样,不治疗会越来越严重。从临床观察来看,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1:抑郁了不上医院不吃药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如果真得了抑郁症,患者就诊率非常低,据中华医学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治疗率只有8%。
要提醒大家,轻度抑郁可通过一些认知的纠正和心理辅导来治疗,但中重度抑郁症一定得使用药物治疗,否则拖得越久将形成治疗抵抗,疗效越差。
误区2:身体不舒服跟心理问题无关
国外患者对抑郁症的痛苦体验很多都表示心情低落、自信心下降或兴趣降低,而我国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的症状更多表现在身体上。如出现疲劳、疼痛、没食欲、失眠等,但到医院查了个遍也没查出任何问题,根本不会把这些不舒服与心理问题或抑郁症联系到一起。曾有个患者被腰背痛磨了十几年,最后才发现是抑郁症,经3个月抗抑郁药物治疗后终于不痛了。
尤其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是抑郁的高发群体,身体不舒服本来就多,哪些是躯体问题?哪些是心理问题引起的?给抑郁症的早期诊断带来很大难度。
误区3:有点小毛病就以为抑郁了
还有一种认识的误区跟前两种不同,其缘由也与缺乏对抑郁症的正确认知有关,总是担心抑郁的发生,这些人主要以家长居多。对孩子一举一动、日常状态过于关注,一旦孩子发脾气或没食欲、成绩不太稳定了,就马上带他们到精神/心理科咨询或检查,生怕孩子得了抑郁症。
不过,相对于我国目前众多有抑郁缺乏治疗的现状来说,这种“听风就是雨”、过分关注、情感表达过于强烈的家长还是少数,最重要的是掌握一些识别抑郁症的常识,一旦发现苗头,尽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七不思能识别抑郁症
兴趣减退是抑郁症病人的典型症状。“没有意思”是他们的口头禅。其兴趣低落的形式和程度可以用以下七个“不思”来进行简单概括。
不思动
抑郁病人显得很懒散,赖床、懒得做家务。原本勤快利索的人现在变得无所事事,不想上班,不想活动。他们会讲出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劝说只能让他们口头答应,但在行动上却是毫无起色。
不思看
包括不思看电视、报纸、杂志、碟片、电影等日常生活中一贯感兴趣的内容。抑郁的人会觉得这些内容都没啥意思,发生在他人和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与自己似乎有一层隔膜,无兴趣关心,更谈不上有共鸣。
不思洗
懒散邋遢是抑郁病人的又一特征表现。平时很爱干净的人在抑郁状态下却判若两人。洗脸、洗脚、洗澡、换衣都成了他们的负担。甚至在夏天可以40多天不洗澡,搞得浑身发臭。家人都会抱怨抑郁病人的这种懒,但抑郁的人却常常对此无动于衷。
不思访
抑郁的人常常是不愿与人交往。亲朋好友的聚会都会一概拒绝,理由是“实在没啥意思”。而真正的阻力来自抑郁所致的内动力不足。他们对于热闹会有一种抵触,似乎清静才是惟一的需求。毫无兴趣的独处并不能提升他们的乐趣。
不思谈
沉默寡言是抑郁症病人的又一表现。大家都会感受到抑郁的人交谈很被动,话语很简单,内容贫乏。旁人会说,他好像变了一个人。
不思吃
抑郁的人对于饮食常常是感到“倒胃口”。吃饭不香,不吃就饱。有人懒得做饭,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有的抑郁病人却是一反常态,变得一时性暴饮暴食,难以收敛。因为多食对某些病人可获得暂时性的“抗抑郁”功效。
不思死
一般都以为抑郁的人会想到自杀或实施自杀。但处于严重抑郁状态的人其兴趣低会影响到他对实施自杀的动力,也就是说“对于自杀也缺乏兴趣”。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度危险的状况,因为抑郁若因某些内外因素使之稍有缓解,这正是最容易出现自杀行为的时段。
治疗中需防“伪治愈”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十七病区主任过斌强调,在抑郁症治疗中,家人最要防范的是病人伪装,“伪治愈”最危险。
抑郁症患者会有哪些“伪装”呢?过斌提示说,当我们发现一个老抑郁症病号,突然好了,会说会笑,做事井井有条,好像已经治愈了,这时我们就要更加警觉了,因为患者很可能是故意让人们以为他们已经痊愈了而自杀。
特别是存在自杀倾向的重型抑郁患者,他们也会表现出“痊愈”来。过斌说,存在自杀倾向的人会觉得死是最好的解脱,所以他们会小心谨慎地实施计划,会以各种方式让周围人感觉他们没事了,这时周围人会掉以轻心,危险就发生了。
抑郁症的十个误区
误区一:抑郁就是不开心,就是想太多,就是软弱。
误区二:抑郁情绪就是抑郁症。
误区三:自测量表诊断出抑郁,就是抑郁症。
误区四:抑郁症能通过父母向医生描述症状就能诊断。
误区五:精神科药物吃多了有依赖性,一旦服用就停不下来。
误区六:抑郁有好转就能停药。
误区七:抑郁通过心理治疗就能好,不需要吃药。
误区八:我得了抑郁症,这辈子就毁了。
误区九:得了抑郁症,就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了。
误区十:得了抑郁症,就不能结婚生子。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抽搐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贯穿于抑郁症病程治疗的全过程,效果肯定。但许多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用药禁忌,常常导致用药误区,以致抑郁症状反复复发,影响健康。
(1)只要是抑郁症,一概使用药物治疗
抑郁症状可能是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共同表现,有些适合药物治疗,有些需要心理治疗,还有些需要联合使用药物和心理治疗。
抗抑郁药不可能治好所有的抑郁症。
美国精神学会曾表示,迄今所有的抗抑郁药疗效大体相似,为50% ~ 75%。当一种抗抑郁药无效时,虽然可通过加用另一种增效药或换用一种药获得疗效,但仍有20% ~ 30% 疗效不佳。
临床证实,有些抑郁症的发病与心理、社会压力有关,有的患者有认知歪曲,有的患者对“压力”有不健康的应对方式,有的患者存在人际关系障碍,这些患者都需要认知行为治疗或人际关系治疗。临床调查发现,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患者中,有的存在认知歪曲,通过认知治疗帮助其识别、解决认知歪曲后病情迅速缓解。也曾有患者在大剂量抗抑郁药治疗下,依然整天卧床不起、精神萎靡。经医生深入探查发现,患者对工作“压力”有回避行为。
当医生向患者说明回避的危害,鼓励他们增加活动、勇敢面对问题后,疗效迅速上升。可见,抑郁症的治疗既需要药物治疗,也需要心理治疗,细致全面评估之后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急切希望在短时间内治愈
丁先生得知妻子命丧车轮下的噩耗后,无法自拔,以致心态失衡,终日抑郁寡欢得了抑郁症。儿子陪他看医生,服了一星期的药,病情未见起色,于是改看专家门诊。三天后,怎么病还是老样子,不见好转,就换了一家医院
抑郁症牵扯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哲学、心理学、医学、生物学……
其中每一个小的切入点,都足够我写一篇甚至几篇文章,我没有办法在这一篇文章中说得太多,所以难免不够详尽,但是希望我可以每篇文章就像一块砖头,最终可以把这整个系统较为完整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2005-2015年之间,抑郁症患者人数增加了18%,全球各个年龄段约有3.22亿人患有抑郁症,占全球人口的4%以上。
抑郁症目前位于世界150种常见疾病的第4位,世卫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从社会第三大疾病负担上升为第二位,仅次于冠心病。
有人把它称为“好人病”,意思是想做好人,又没有能力做到。
在心理学里面有一种说法,得抑郁症的都是好人。
这不是一个绝对的说法。
它的意思是, 因为一个人不懂得攻击别人,没有发泄负面情绪的渠道,因而“好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将攻击转向自己。
心理学中,关于人心理功能的防御方式有很多很多种,大部分人都是用防御来让自己感觉良好,但是 “好人”运用的防御是,自我攻击和自毁。
目前为止我接触的所有抑郁的小伙伴,明明都是宁愿伤害自己,不愿意伤害别人的,无比温暖又善良的好人啊。
就此,我们希望媒体能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的责任。
不需神化,也不要刻意抹黑抑郁群体,应客观理性地宣传抑郁症的科学知识,还本就处在水深火热里的抑郁群体一个明净天空。
抑郁症的成分比我们一般对它的理解要更复杂,虽然对外多表现为伤心、难过,但它的深层则是一种隐含的愤怒。
受到打击,却又无力反抗,便只能无可奈何地陷入抑郁,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愤怒,对周围的环境感到绝望。
抑郁症是一种病,说是一种精神上的重感冒也不为过,他们时刻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做任何事都不能产生快乐因子。
所以遇到抑郁症患者不要觉得对方无痛呻吟,她们是真的很痛苦。
抑郁症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即轻度,中度,重度。
轻中度患者根据情况,可以先进行心理疏导。
但是,重度抑郁症患者必须配合药物治疗。
抑郁症最明显的表现就是 强烈的自我否定。
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一无是处,充满负能量。
和很多人想象不同的是,抑郁带来的并不是 对世界的厌恶 ,而是强烈的 自我厌恶。
所以安慰他们再多次“ 生活还是很美好的”、“多看看世界好的一面” 都没有用 , 因为他们觉得他们 一无是处、糟糕透顶 ,这世界上没有他们或许会更好。
为什么产生“自我贬低”想法?
1,生物学,目前在抑郁症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说几个点:研究证明与遗传有关;发现与当事人的“应激反应系统”的功能失调有关;
与大脑中传递“喜悦”的激素有关(抑郁症的药物与此有关),调节着脑细胞之间的沟通;
2,环境中的负性刺激,如萍遇到的那些“压力”事件。
例如:一个孩子被责骂,他可能会做无意识的“自我贬低”:我很差。
我们总在关系中、别人的评价中,给自己做出以偏概全的非理性决定。
抑郁表现
关于抑郁的根本原因
抑郁者通常内心会有很多的冲突,而这些冲突就其根本上而言,是 “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的冲突。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可谓是用尽一生在摸索究竟如何可以活得更好,而看到现实、接受现实,恰恰是里面最关键的法门。
这就是为什么 流泪通常是化解抑郁情绪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的原因,因为悲伤就是接受负面现实之后最直接的心理反应。
从许多抑郁症的例子可以看出,患者不仅是压抑了正常情感的表达,也压抑了受委屈或受伤害之后的愤怒,以及表达愤怒的需要。
因此,抑郁的去压抑,是通过分析而澄明:
现实的抑郁是对过去情感克制的后续反应,包括敌意情感的克制;
抑郁的出路,必然是对情感情欲的真实而直接的表达。
它(抑郁)就那样出现了,不分场合,没有来由。
每当它出现,整个世界都变灰了,持续的低落、疲惫、哀伤、焦虑、自责,日子变得看不到前方,一切都慢了下来。
对外界的兴趣消失了,哪儿都不想去,偶尔还会想到死亡。
你是否有过以上经历?它们是我对抑郁症的感受。
从不抑郁到抑郁症要几步?
开始是无能为力,然后感到倦怠,想用力用不上。
比如司机开车,前边堵车,然后红灯,然后一直堵、堵、堵。
开始是等待,积极地等待。后来想骂人,最后也不骂了,哀莫大于心死,这就是 倦怠 。
千百次的倦怠就形成了 无力感 ,感觉没意思。
倦怠往前走就是 习惯性无助 。
最后就是自己坚定地相信:无论我怎么努力,命运都无法改变。
抑郁的黑狗在哪里?—— 在我们心里。
无能为力 —— 倦怠 —— 无助 —— 抑郁情绪 ——抑郁症 ——自杀
把一个好人变成抑郁症,就是这样五步。
当我们感觉自己即将陷入抑郁的泥沼中时,我们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不要疑神疑鬼,给自己凭空造病:
不要去从网上搜索那些垃圾量表来测量,也不要建议别人去测量;
当你的饮食、睡眠、呼吸、心跳、运动等等表现没有明显异常时,当你的生命活动仍处于能够自我调整的范围内时,请不要坚信自己身患抑郁。
特别是那些只在正规医院测量一次、SCL-90量表结果异常的人。
当你觉得无法支撑下去时,告诉你的家人,抑郁症不是一件丢脸的事。
同时一定要寻找专业医生、心理咨询师寻求支持!
▲ 即使情绪再汹涌,也不能以自我伤害/伤害别人的方式去表达;
▲ 即使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也要去表达,起码情绪能被看到和释放。
在不舒服的时候,能站出来说,合理地争取权益,接受客观的不可得。
这可比简单的压抑和懂事,要健康多了。
如果你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绪,请你从现在开始:不再向内伤害自己。
允许自己,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捍卫本该属于你的权利,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你的焦虑,正在拖垮你 男方家里说,要娶一个不要彩礼的_____!
性心理:关于性,你还真的不懂江西86岁老汉狠心拔掉妻子氧气管,发生了什么?
原生家庭问题:让你的婚姻轮回到父母模式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它!——心理学说抑郁症没有所谓模样,他们连笑着都很绝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体会爱的老灵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重要的是:一个认真热爱生活的心理师。
以有限文字,写无限可能!
倡导以爱为本质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谛,生命的真意!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实用心理学
如需心理咨询、塔罗牌占卜、商务合作,请私信!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关于抑郁的6大认知误区!
1、抑郁是异常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发表,推断全世界人口3%~5%的人患有抑郁症。当有这么多人都曾经经历过抑郁的时候,很难说抑郁是不正常的就像感冒,的确会使人不舒服,但是肯定不是异常。
另一种看待抑郁的方法就是它在健康生活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即它是你的生活状态不好的信号。如果你能接受这种看待抑郁的观点,那就不要再继续责备自己,并开始改变那些需要改变且能够被改变的事情就更容易了。
2、抑郁是对生活压力的不可避免地反应。
研究发现,至少25%的临床抑郁案例实际上是对某种形式的个人挫折的反应,人们感到悲伤是很自然的,这并非不健康,事实上是试图压抑和逃避负性情感带来了问题。
另一个因素就是我们所接受到的关于如何在压力情境中管理我们的情感和行为的直接指导。如我们常常听到:“不要哭泣,越哭越衰”当这些规则决定了你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时,它们常常会限制你的行动,使你在应对复杂的生活问题时更难以灵活多变和富有实效。
3、抑郁是一种情感体验
抑郁的重要症状除了不自控地悲伤,易激怒和羞耻感,还有麻木感和分离感的体验。抑郁体验的这些方面表明它可能帮助我们回避情感但是当你抑郁的时候,悲伤、愤怒和哭泣都好像是凭空出现的一样。它们似乎与现实世界无关,常常和你对特定情境应有的反应不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也能够像闪电棒一样触发这些被压抑的情感。抑郁是回避和拒绝直接体验那些不想要的情感、想法形象或回忆的情感结果。
4、抑郁是一种生物学疾病
抑郁是一种生物学疾病的观点,恐怕是流传最广的误解,而事实上,科学证据并不支持将抑郁定义为一种生物学疾病。目前还不清楚是否是大脑化学物质的改变导致了抑郁,也不清楚这些产生情绪、思维和行为问题的改变是否和抑郁有关。也有可能的情况是一-抑郁导致了大脑化学物质的改变。换句话说,当你开始以一种导致抑郁的方式去思考、感觉和行为的时候,你就改变了你的大脑化学物质。抑郁是一种生物学疾病只是一种观念,而不是科学事实。
5、药物是治疗抑郁的最好方法。
一个比较常见的误解就是在治疗抑郁方面,药物比心理治疗见效快。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认知和行为干预可以在抑郁治疗上有很快的改进。有明确证据表明: 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的治疗上和药物一样有效。很多研究认为认知行为治疗在预防抑郁复发上更加有效。
同时,认知行为治疗如接受与实现疗法 (ACT)可能比药物见效更快,而且没有恼人的副作用抗抑郁药物能帮助你减弱一些症状,但是最终还是要靠本人来作出必要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6、抑郁无法避免
如果这是真的话,那抑郁患者就不必对抑郁负任何责任,这就是为什么抑郁的生物学和基因学解释如此流行的原因。他们创造出一种假象你是抑郁的受害者,但不必为此负任何责任这种观点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知道那些抑郁患者是参与那些导致抑郁的行动之后才发展出抑郁的情绪症状的:逃避可能的不愉快情感,逃避可能激发这些情感的情境。
第二个问题是它可能会使你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当你参与到更被动的行为中,如逃避、孤立和退缩时,你的抑郁就加重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38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深挖一下“焦虑”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