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中老年心理,,不得不知的心理变化特点(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

妙手生春 2023-07-03 08:41:29

我们的心理活动都是以自己的神经系统或者是我们的生理活动为一定的基础的,中老年的心理也是一样的。一般来讲,我们到了中年或者是老年的时候,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会下降,在心理上也会有一些变化,及时的了解到中老年的心理活动对于帮助中老年解决心理上的一些困惑和压力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为大家介绍中老年心理活动的一些特点:

第一,进入中老年之后的第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健忘。这是我们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有些人并不是因为真正的健忘,而是由于本身的自信心不足,感觉到自己的智力在减退,但是实际上智力是没有减退的。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有15%到30%的中老年病没有出现智力减退的症状。

第二,中老年心理活动的第二个特征是,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以及生理都出现了一些衰老的迹象。这就会使我们感到内心空虚和焦虑,并且,还会有一种杞人忧天的感觉。具体的表现是,中老年的意志会比较消沉,很容易烦恼,并且,喜欢去追忆以前的事情,追忆的同时还伴随有自责感。

第三,中老年人的情绪会变得很丰富,这是由于我们脑组织老化,还有一些脑部疾病出现的影响,会使我们很容易失去自己,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很容易就勃然大怒,并且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是有的时候又会突然变得很开心。

以上就是中老年心理的一些特点。其实这些心理特点有一部分是由于我们生理方面的变化而造成的,但是还有一大部分是由于我们自身没有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所造成的,因此中老年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一切状况。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因为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解决会影响身体健康,下面是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1退休后,老人容易出现4种不良情绪。心理上首先会出现较重的失落感,从而干扰情绪,影响心理平衡。有的人总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单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沉默寡言,足不出户。

其次是孤独感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随着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若子女远走高飞或另立门户,老年人独居“空巢”,极易产生孤独、被遗 弃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顺,不关心,不注重与老人交往,也会使老人感到孤独。此外,若老伴病逝,时间一长则容易产生“与世隔 绝”、“孤立无援”的心境,会出现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

有些老人还会出现“怀旧心理”,喜欢留恋过去

他们往往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常常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继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日久便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最后,老年人还容易产生衰老感。一方面来自身体状态的变化,主要是生理机能的衰退,另一方面来自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变化,还有社会环境的变化,如退休、与子女分居等。但有些老年人主观上不接受“自己已成为老人了”的心理状态,也不愿周围的人处处将自己奉为老人。

心理问题有迹可循

如果一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疏泄,就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症。其实,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是有迹可循的,一些小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老人心理疾病的苗头。

首先是情绪改变。有些老年人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老人会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其次是记忆力减退,出现疑病症状。老年人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对衰老与健康状况的自然下降认识不够,老是担心自己年老多病,顾虑中风瘫痪无人侍候等,以致经常胡思乱想,惴惴不安,常常感叹自己已“风烛残年”。有的老年人看到昔日好友患重病或去世,更是紧张、恐惧,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若身体稍有不适,便会更加焦虑、恐惧。

最后,还可能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变得多疑敏感,常担心钱财被偷等。

环境是重要诱因

居住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都有可能成为导致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

首先是空巢现象。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日渐增多,当孩子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人会因此产生心理失调症状。

其次是家庭矛盾。与空巢现象相对的是,很多老人与子女同住在一起,两代人的生活习惯、观念存在巨大差异,婆婆与媳妇的性格不合都是家庭矛盾的根源。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父母财产分配是否公平也会引起子女间的矛盾,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可能对老人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

最后是经济拮据。老人退休后,经济收入较之前锐减,部分老人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这会让老人感到自卑、无用,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

勤学好问,防治心理疾病

身体无病并且心灵健康才是真正健康。若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所以,学习心理保健,学会身心愉快地生活,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是每个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要想获得良好的心理,老年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角色,重新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

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据对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对比调查,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 为稳定;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或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不适应。所以,高学历的老年人在退休前就需要思考退休后的安排问题,培养一些有益健康的嗜好。适宜老年人 兴趣爱好的活动有很多,如练习书法、钓鱼、养花、打太极拳等。退休后也要坚持参加社会活动,重新建立人际关系,互相帮助。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理解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二,保持乐观情绪、好奇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并不愉快,不得不默默地承受着孤独、苦闷、压抑的折磨。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譬如随着年龄增大,适应外界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老年人心理通常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遇上环境变故或其他事情的刺激,比如家庭关系的紧张或淡漠,亲情的减少或 缺乏,老人就容易出现孤独感、恐惧感以及不安、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诱发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出现绝望的念头。所以要“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乐观豁达, 安享晚年;适应今天,迎接明天”。对老年期的自然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采取正视和接受的态度,因为现实已经存在,也不能随我们的意愿而改变,即使我们情绪不好,坏事依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时间也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变老而倒退。因此,要学会积极地接受,比如空巢老人,会因为无法依赖子女而伤心难过,可以试着 接受和面对这种事实,转而依赖自己和老伴,或其他可以依赖的人。并且坚信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决心理的痛苦。

第三,勤于学习,科学用脑。“树老怕空,人老怕松

”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要“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如老年自我保 健、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

第四,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寻求医学帮助。

如果老人出现严重的情绪、记忆或精神症状,则可能已经罹患严重的精神障碍,应该及早到专科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2 一、长者心理的一般特点

认知功能变化

长者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退化和机能障碍,首先引起感觉和知觉能力逐渐衰退。人到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有所衰退,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等却由于长者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而往往比青少年强,因此,长者思维的成分和特性十分复杂。

智力变化

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甚至在不少方面超过中青年人。这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单一的智力成分,而是包含社会经验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分析及敏锐判断。

动机与需要

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长者的安全需要表现为主要对生活保障与安宁的要求,另外,长者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并且仍有很强的参与社会活动、融入各种团体的要求,以满足其爱与归属的需要。尽管长者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过自信、自主、自立的养老生活。

情感特点

在严格区分年龄因素及家庭生活环境因素之后,研究表明长者的情感活动与中青年人相比,本质特点是相同的,仅在关切自身健康状况方面的情绪活动强于青、中年。也就是说,孤独、悲伤、忧郁等负性情绪并不是年老过程必然伴随的情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长者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个性变化

在年老过程中,人格仍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改变相对较小,而且主要表现为开放经验与外向人格特质的降低。相对来说,个性的变化受出生时代的影响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

人际关系

与配偶的关系。丧偶使长者对未来丧失信心而陷入空虚孤独、抑郁之中。与子女的关系。许多长者认为,子女来看望他们来去匆匆,吃完饭就走,觉得很麻烦;而子女不来看望他们,又认为不孝顺。一种矛盾的心理,导致抱怨、争吵、指责。与同事的关系。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的精神属性得以健康的支柱。长者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单位,与同事之间的交流突然中断。

二、长者常见的心理表现和心理问题

衰老无用感

衰老无用感是主观上觉得自己已经上了年纪,成为长者了的心理状态,即认为自己不中用了。人生发展有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作为长者却极难十分客观、坦然地接受自我衰退现象。长者随着年龄、生活的变化,身体多病和功能衰退,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无用、消沉、悲观感,生活抑郁,寡言少语,整日闷闷不乐。衰老无用感一经产生,就意味着一个人精神已经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

失落感

部分长者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常常无所适从。总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单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突然手中失去了权利,出门少了车接车送,也没了前呼后拥,更是心中感到失落,生活空虚,情绪不稳定。整天心事重重、沉默寡言、足不出户。

孤独感

孩子既是父母的沉重负担,也是父母的精神寄托与安慰。然而一旦孩子成家立业,离开父母时,父母如释重负的同时会发现自己寂寞了。面对这一变化,许多父母,不能正确对待,产生许多心理不适的问题,出现孤独感。特别是子女常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不能经常回家,对长者关心不够,长者与亲朋、邻居来往较少者,孤独感就更加明显。

固执易怒

长者对于新的观念或新的技术较不容易学习且吸收,相对地喜欢墨守成规,坚持传统与老办法,想以不变应万变。主要表现在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比较固执,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使观点明显不符合实际,对他人的分析和意见往往也听不进去,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权威,特别是在家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当自己的意见被否定后,就表现得很不耐烦,整天唠叨不停,不开心等。

孩童幼稚

大家知道,年老的人,会多少变得像“老小孩”。遇事容易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反复无常。这种老小孩脸现象,女性和文化素质偏低者较为多见。这种现象,也可说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卫,以较年幼的心情来看复杂的现实,也可说是一种理性境界的表现,看透了繁华的外界,只欣赏纯洁且单纯的境界。

怀旧心理

人是有感情的,很容易留恋过去,长者更是如此,最喜欢回忆过去。喜欢和人们谈论过去的事,特别是当谈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时,非常激动,虽然长者对自己讲过的东西很容易忘记,却又要一遍一遍地反复讲述,从而给人留下“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的印象。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长者们常呈现的心理反应。长者抑郁占长者口的7%—10%。随着各方面机能衰退,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觉得无力去克服困难,对未来缺少希望。特别是退休后心理上的自我衰老,产生失落感,平时接触人少,与子女感情交流少,精神上空虚,性格内向,心胸狭小,寡言少语,久而久之发生抑郁,或在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下而诱发。

焦虑心理

心烦意乱、情绪易激怒,怀疑自己的能力、紧张、恐惧,因此导致头晕、头痛、失眠等精神躯体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恐惧心理

长者的恐惧感主要来源于疾病和死亡的威胁,由于病痛的折磨或受他人病痛的暗示,而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出对疾病的回避行为。而有些长者的这种恐惧并不完全是怕死,主要是对疾病的担心,担心患病后给子女带来负担、被人讨厌和冷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有些长者能把生死看成自然规律,从而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死亡。但是也有一些长者对死亡抱有惧怕、无奈、拒绝甚至“逃避”的态度。他们或者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尚未实现,或者认为家里还有大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担忧自己哪天会突然去世,而无法在临终前交代好后事。

疑病

疑病是长者常见的心理障碍。顾名思义,疑病就是怀疑或是断定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从而忧心忡忡、苦恼焦虑。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是疑病者的共同特征。60岁以上长者,有半数的人可出现疑病症状,这是由于长者的心理特点已从对外界事物的关心转向自己的身体所致,加上这些关心可因某些主观感觉而加强,个性顽固、执拗的人,更容易出现疑病症状,常常出现头部不适、耳鸣、胃肠道功能异常以及失眠等。即使稍有不适,也要向周围人去诉说。

幻觉、妄想状态

幻觉属于心理知觉障碍,妄想属于心理思维障碍。二者是长者较易出现的心理障碍疾患,以女性多见,这与长者体内器官功能退化和生理心理变化有关。幻觉本是虚构的知觉,客观环境中并没有相应的刺激,但病人却感觉到它的存在。发生妄想的人往往有性格缺陷,如主观、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这与童年缺乏母爱,受过某种刺激,缺乏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

痴呆

痴呆是脑的老化、萎缩、大脑皮质高级功能广泛损害而引起的以痴呆为表现的智能障碍。一般男多于女。痴呆有两类:一是原发性痴呆,大脑皮质受累、退化、变性或萎缩的结果。二是血管性痴呆,由缺血性、出血性或栓塞性脑血管疾患引起,多突然发病,分段渐进性的智能衰退。

离退休综合症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长者到了适当年龄,就要离开工作多年的工作岗位让给年轻人,这是十分正常的。但离退休的老同志却由于适应不了所处环境和生活习性的突然改变,往往出现情绪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引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了健康,这就是所谓离退休综合征。许多长者在退休后由于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失去了日常工作的节律和与同事交谈的机会,又不知道如何消磨时间,适应不了新的生活环境,往往变得精神忧郁,心情烦闷,甚至发生精神方面的变态和疾病。

老年空巢综合症

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来,只剩下长者独自生活的家庭。特别是长者,一旦面对“空巢”,他们会觉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因而陷人无趣、无欲、无助的“老年空巢综合症”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这此不良情绪还会导致失眠、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甚至会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

长者丧偶后心理

经历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后,两个人正相携安度晚年之时,倘若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有的长者仿佛失去了精神支柱,悲哀、彷徨、失落、孤独、无依等情绪交织心中,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

长者再婚心理

长者再婚考虑的问题,和年轻人的婚姻不同。种种疑虑笼罩在心头。

一怕儿女不同意。虽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长者虽有再婚的自由和权利,但如为此闹得家庭不睦,儿女远离,日子也过不好。

二怕别人的鄙视。

三怕财产出纠纷。一些长者由于丧偶时间过长、情绪低落、精神失调,长期没有性生活而导致性欲淡漠、性能力衰退,以致再婚后不能引起性兴奋,这种心理性性功能障碍,常会引发新的矛盾。

三、长者心理问题的预防

注意保健,防治疾病

身体是否健康,常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因此,要求心理健康必须注意身体健康。如果有条件的话,长者最好每年检查一次身体,以便及时发现疾病,早期治疗。如当发现身体某处不适时,应及时去医院作检查。在医生诊断之前不宜过分疑虑,否则思虑过多,心情抑郁,反而容易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有了病首先是不要紧张,要镇静地面对现实积极治疗。过去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癌症,只要早期发现,也有较多办法对它进行控制了。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只要按时服药,注意起居有节律,避免情绪波动,同样可以缓解甚至治愈,这方面的病例确实是存在的。

知足长乐

我国古代很讲究养生学。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乐天知命。知命也就是了解世界上事物发展的规律,乐天就是乐观地对待事物的发展。长者应乐观对待自然现象中的规律。如正确认识“生老病死”是一条自然规律,无论谁都无法抗拒。人总是免不了要生病、要衰老、要死亡的。知足常乐是一条较适合长者的生活哲学,知足常乐主要是指心平气和地应付出现的各种困境,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自寻烦恼。具体地讲,知足常乐就是要求长者能宽容、体谅;能自我安慰、自我调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不要有过高的奢望和要求;也不要过分自责、自卑。知足常乐能使长者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因事情不顺利而可能引起的种种烦恼。

保持良好的情绪

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情绪的好坏与健康密切相关。心情愉快会使食欲增加,呼吸、脉搏、血压平稳,有利于长者的身体健康。而愤怒、忧愁、惊慌、恐惧等消极情绪常使血压升高,食欲减退,心理上的痛苦必然导致肉体上的不适,久而久之,会影响健康,加速衰老。所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维持健康的关键之一。长者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忧愁时要释放、娱乐;思虑时要分散、消遣;悲伤时要转移、倾诉;惊慌时要镇静、沉着;过喜时要收敛、抑制;愤怒时要制怒、宽容……只有这样,才能心情开朗,才能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活动不止

长者参加各种活动能增强自己的体质,克服或延缓增龄所带来的各器官功能的衰退。当然活动也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去进行剧烈的活动,而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兴趣,有选择地、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康复锻炼可增强消化吸收,增加全身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促进新陈代谢。康复锻炼有助于缓解脑力劳动带来的疲劳,能锻炼神经系统对疲劳的耐受能力。增进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转化能力,从而加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反应性和灵活性,使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绪乐观稳定。

有规律的生活

保持日常生活的规律性,能够促进人体生物钟的正常运行,能够有效促进长者身心健康。因此,长者要使自己的心理长久不衰,务使自己的生活规律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常,不熬夜,不贪睡,不吸烟、不酗酒、勤洗澡、勤更衣。饮食有节,营养合理,不贪食,不节食,定时定量,粗细粮混食,荤素搭配,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加强人际交往,回归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加强人际交往对长者来说,是不可忽视的晚年生活的动力源泉之一。如果长者之间缺乏信息的传递,就会感到空虚、抑郁,不与人交往还会促使脑细胞衰退。长者要避免社会退缩的不良行为,应深感社会生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积极与他人交往,主动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生活动力,参加老年教育,发展自我,为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使长者从中体验到归属感与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

家庭和社会的关心

长者和未成年人一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长者的心理健康。和睦温馨的家庭,能使长者心情欢快,生活幸福,不良的心态自然消散。长者要处理好夫妻关系,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信任,互相体贴,互相关照,互相谅解,互相勉慰;子女应尽自己赡养、孝敬长者的责任,要多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关心长者,让长者享受到儿孙绕膝、晚辈嘘寒问暖的天伦之乐;增加家族姻亲间的和谐交流可增强归属感,消除孤独感,也有益于某些长者家庭矛盾和困难的解决。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孝敬长者的伦 理大环境,减轻心理负担,使之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尊敬、关心长者是和谐社会的传统美德和责任,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象征,让全社会广泛关注长者事业。

离退休长者的心理调适

已离退休或即将退休离岗的长者,要正确认识离退休是我国的人事劳动制度,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任何人都要经历的。它不仅不是社会对自己的抛弃,而正是社会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离退休长者都应培养适应自己需要的情趣和爱好,学会勇敢科学地与疾病做斗争。社会要在思想上关心离退休长者,使他们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应定期组织他们进行一些时事形势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参观考察活动,看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外部世界,以开阔他们的视野。

丧偶长者的心理调适

当丧偶长者的情绪极度悲伤时,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如在亲友面前倾诉或大哭一场等;把去世老伴的遗物暂时收藏起来,以免睹物思人,也可让丧偶长者到亲友或子女处小住一段时间,设法转移长者的注意力。接触外面的世界,多结交朋友,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如果这种紧张、焦虑、悲观、抑郁情绪持续1~2个月仍不消退,就应正确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地求助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最后应当指出的是,丧偶长者的心理调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环境。无论是子女,还是亲朋好友,对他们都应理解、体谅、关怀,给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让他们迎着火红的夕阳,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孤单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2、疾病

人老体弱常爱疾病侵袭,这样的老人,需要经常子女从心理上去开导,让他们正视疾病并积极治疗,严重的时候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有利于他保持乐观的情绪,战胜疾病,健康长寿。

3、不喜欢赋闲

老年人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是不会习惯那种闲来无事的生活的,会造成他们精神无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来。

4、不喜欢变故

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最受不了生活中的变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让老年人茶不思饭不想好几天。因而一旦遇有变故,家人就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心理开解。

5、不喜欢封闭

都以为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子女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教会他们,其实很多老人不喜欢处于封闭状态,更愿意与这个社会接触。

老人心理疏导技巧

很多儿女自认为理解自己的父母,殊不知父母年纪大了,很多心理状态跟之前也不一样了。所以会有很多子女觉得自己的父母越来越难沟通,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变化了而你还抱着老的观念去看待他们。因此,子女们要多了解父母的心理。

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作为子女可以多教他们一些新的知识和产品,让他们能至少部分跟上时代的节奏,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老年常见的心理疾患 关注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孤独与落寞

孩子既是父母的沉重负担,又是父母的骄傲和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一家老少和睦相处,共享天伦之乐。然而一旦孩子成家立业离开父母时,父母在如释重负的同时又会发现自己寂寞了。

对这一变故,许多父母,尤其是母亲不能正确对待,产生许多心理不适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空巢?孤独感。人类千百年来一直过着群居生活,是不喜欢孤独的。尤其的老年人,对于孤独可能达到十分恐惧的程度。有专家曾对13963名城市老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遇事无人诉说之苦。

1992年上海曾对1446位老人进行调查,发现36.7%的老人会全年足不出户。子女远走高飞,年轻人离开家庭踏上社会,老年人告别社会重返家庭后,尤其?孤苦伶仃?。他们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独,心理或情感的支持系统往往趋于脆弱。老年丧偶者,更易对自身的价值表示怀疑,消极悲观,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认为自己上了年纪就只是能一步步迈向坟墓,重者还加快老年痴呆。

1、?空巢?孤独感的表现

有?空巢?孤独感的老人往往表现出爱回忆往事,觉得受到冷落,不喜欢参加活动,闭门发呆,不同亲友来往;总觉得别人对自己很冷淡,觉得人情冷漠;认为离开了子女,自己就没有情感依附。

2、?空巢?孤独感的成因

(1)不能正确认识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后要独立,要开拓自己的事业,但为人父母却不习惯于这种事实。

(2)错误的认知:极端地认为子女不在身边了,感情不存在了。

(3)固执地怀旧:觉得没有了往昔的热闹,清净得如同一潭死水,因而郁闷、孤独。

(4)没有发觉身边的老伴儿是自己唯一的终身伴侣,因孤独产生了一切排外的情绪。其实,很多人并不孤独,因为老伴会永远和自己待在一起。

3、调整指南

针对每个?空巢?老人的特殊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发泄和社会影响疗法。

(1)多看看电视,听评书、音乐,精彩时可大声宣泄。可以利用子女不回家,向周围朋友、老伴发泄不满,当成交谈的对象。

(2)社会影响:与当地老年组织联系,参加社交活动。如参加老年合唱团、老年舞蹈队,叫老朋友,外出喝茶、下棋,使得生活变充实。

(3)家庭关注:子女要定期轮流回家探望,常回家看看。合家欢聚,享受天伦之乐。丧偶老人更敏感,更易孤独,子女、社会更要多加关注。条件允许可以去养老院,还可以帮助老人重新觅偶,重新选择新的伴侣生活。

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父母把孩子养大。孩子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来,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是家庭发展的规律。

孩子?离巢?是孩子成熟的标志。孩子长大了,父母总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眼光。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总是孩子,对他们总不放心,总觉得孩子离开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一套自己处理事务的方法。父母不要把孩子与自己看法和做法上有分歧当成孩子的幼稚、无知和无能。对孩子?离巢?的关心是必要的,但担忧则大可不必。

夫妻才是真正的伴侣。自从孩子出生,夫妻的情感转向了孩子,孩子成立家庭的中心,夫妻之间的互相关心相对少了。现在孩子?离巢?了,情感转向伴侣,只有夫妻之间才能终日相伴。所以老人夫妇调节夫妻情感,改善夫妇关系,把关心爱护转向自己的老伴。这样,才能填补子女?离巢?后留下的真空,适应晚年生活。

老年恐惧症成因与指导

随着身体整个机体功能的减退,60岁以上老人躯体疾病发生率达60%以上。但是确有一部分老年人本来身体很健康,可一看到同龄好友生病或过世后,也觉得自己身上这痛那痛,顽固地认为自己也患了某种疾病。虽然检查未发现异常,自己仍然不能消除疑虑,由此产生恐惧、悲哀等消极情绪,给工作及家庭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这就是?老年期恐病症?。

1、老年期恐病症的表现

(1)自感身体严重不适。觉得有头痛、头涨、眼花、记忆力减退等躯体毛病。

(2)神经症状。神经极度衰弱,有时还莫名其妙地耳鸣失眠,产生麻痹感、疲劳感等。

(3)消极等死。认为自己行将就木,不愿意在做什么事,得过且过地?等死?。

(4)消沉颓丧。茶饭不思,精神萎靡,在别人看来好像真的有病了。

2、老年期恐病症的成因

(1)认识不足。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有些老年人总要求自己的身体状况像年轻时抑郁旺盛和强壮,对那些生物性衰退衰老、健康状况的?自然滑坡?认识不够,而对一些慢性病未引起足够重视,病情明显了才意识到,并由此产生恐病心理。

(2)敏感多疑。老年人往往多思善虑,经常把自己身上的不适与医学科普文章上的种种疾病?对号入座?,并自以为是,而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紧张和恐惧。

(3)环境刺激。老年人经常去医院探望病人或参加追掉会,看到别人的疾患去世,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常怀疑自己患病,惶惶不可终日。此外,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较多,家庭中的环境、气氛不和谐,逆行刺激及周围人群对自己病情的反应,哪怕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引起病人惶恐不安而产生恐病情绪。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恐病症或疑病倾向是一种自恋活动,从年轻时爱指向他人到老年时转向自身,转向对自身的过分关切和爱怜。据调查,老年妇女的疑病现象,显着多于老年男性。

3、分析

老年人总固执地认为自己病入膏肓,以致吃不下饭、睡不着、敏感、多疑,不相信亲友,对身体过分关注。有时整日忧心忡忡,喋喋不休地向朋友亲人叙述自己所谓的病情,或反复检查自己的心率、血压、尿液颜色或如饥如渴地查阅各种医疗书籍,?对号入座?,频频去医院纠缠医生,闹得全家上下不安宁。

4、心理指导

首先让老人放松,消除忧虑与焦虑,中间可辅助药物治疗。其次可以用兴趣转移法,让他们将注意力转到别处。还可以采取气功疗法,在气功的练习中,身心得到保健。

我们可以帮助指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老年活动,早上去公园打打拳、练功,中午去买菜,晚上读一些诗词,看一会电视。这样,就会觉得精神好多了,就不会再有以往的忧愁和焦虑,情绪大大放松了。平时反复检查心率、血压、尿液等,可以认为是不必要的了;虽然阅读医生,是学习和了解医疗知识,但是已不?对号入座?了。

一段时间以后,老年人切实感觉到?精神高扬,病魔投降?的道理。所以说?心病心药治,老树老弥坚,长笑长开怀,晚景晚霞艳?。还由于看书学习使人变得心情豁达,开阔视野,抒发胸怀,活跃思维,不再担心躯体会出现什么毛病。

恐病症的主要症状是身体某些部位会出现疼痛会感觉异常;有时会感觉鲜明,描述生动。当经过检查证明其实没有病,只要将注意力从自认为的患病部位转移,症状就会自然减轻或消失。但是由于恐病症人的敏感、多疑与固执,他们一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固有观念。由于思想负担过重,忧愁焦虑会给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甚至会真的引发病症。

恐病症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焦虑的药物。应配合医生做有关的各项检查,当证明身体是健康的以后,放松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兴趣的事情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47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