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些演艺明星接连因为抑郁症离世,唤起人们对这种疾病的重视。同时,也让一些之前对抑郁症不了解的人,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抑郁症是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心境障碍。如果突然对周围的事物丧失兴趣,无愉快感,并且反复出现睡眠问题,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患了抑郁症。”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房主任张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仅将抑郁症当作一种心理疾病还不够,它还有生理基础。虽然至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其中,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心理学上则与病前性格特征有关,如抑郁气质。不过,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抑郁基因被发现
2007年末,一位在朋友眼中大大咧咧、走在事业巅峰的深圳作家李兰妮,出了一本书,叫《旷野无人——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她开篇提到,有一天,医生告诉她,得了抑郁症,她没心没肺地笑了:我得抑郁症?我有什么可抑郁的,我这种人要是有抑郁症,全省人民大概都该有吧。她将它作为笑话说给朋友听,大家也同样付之一笑。这是2003年的事情。
然而,在饱受抑郁症折磨五年后,她久病成医,将自己抗击抑郁症与癌症的过程写出一本书。在书中,她也提到,“抑郁症至少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心理的,一是生理的,譬如我的情况就是生理性抑郁,这种病例与性格坚强乐观与否无关。心理类型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干预、精神抚慰等缓解和控制;生理类型的患者则必须吃药,必须要有精神科医生介入,否则病情会一步步加重,终至无可救药”。
科学家们也一直努力寻找抑郁症与基因的关系。2014年2月,牛津大学的一位遗传学家乔纳森·弗林特吃惊地发现人类某些基因序列与抑郁症有关。
2015年7月,英国杂志16日公开的遗传学论文上,乔纳森·弗林特与中国和英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了两个和重度抑郁症高度相关的遗传变异。在论文中,研究团队报道了两个重度抑郁症的基因标志。这一发现将给寻找治疗抑郁症药物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也能开发更准确的诊断抑郁症的重要工具。
生理、心理的相互影响
人体的生理状态会引起抑郁症,抑郁症也同样会作用于身体。2012年,美国刊登了一篇来自杜克大学关于抑郁症研究的文章。文章称,科学家发现,从细胞层面上看,长期有心理压力、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容易较早患上往往出现在年纪较大的人身上的严重生理疾病,比如中风、痴呆、心脏病和糖尿病。而且,有严重心理压力和抑郁症的人身上还会发生人体衰老时才会发生的染色体变化。
在20年前最初探究加速衰老现象时,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年纪较大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的脑扫描显示,与没有患抑郁症的人相比,其脑容量与年龄有关的下降要快得多。这种加速衰老的根源来自染色体末端上的端粒,它在衰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越老,端粒越短,端粒缩短还与患病和死亡风险加大有关。
而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弗朗西斯科分校开展的几项研究都发现,端粒长度变短与抑郁症、童年创伤等情况有关。沃尔科维茨说,研究人员调查了43名长期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平均年龄约为30岁的成年人和47名作为对照的健康人士,发现前者的端粒长度较短,相当于加速衰老了大约4.5岁。
这一被称为“加速衰老”的现象使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压力和抑郁不仅是一种心理疾病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情绪或许只是最明显的症状。
治疗手段身心双管齐下
目前,医学界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多样,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针灸治疗等。对于轻度抑郁,推荐使用心理治疗;中重度抑郁应以药物治疗为基础,配合其他治疗方式。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可达60%~80%,并且有助于预防复发。
但相关数据显示,仅有10%的抑郁症患者会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还有患者轻信错误观念,认为药物有依赖性或很强的毒副作用而不敢使用,或者不按医生的要求正规、系统地使用,造成病情延误或疗效不佳,甚至反复发作。”张玲提到,使用药物治疗抑郁症,早期、足剂量、足疗程用药十分重要。
甚至,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寻找靶向药物。来自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就发现在脑细胞中增加一种信号分子的水平可以改变大脑对外界应激的应答情况,这一发现为治疗抑郁症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靶向目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脑细胞中camp水平上升对于应激诱导的小鼠行为具有一个很好的改善作用。之前有研究发现患有重度抑郁症的人其camp信号途径常发生损伤,而一些慢性的抗抑郁治疗方法也常常通过开启这套信号系统达到治疗目的。
“面对问题,我们不要恐惧与逃避,正确地解决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抑郁自然会远离你。”张玲说。
是谣言。
(抑郁症不是病,就是太矫情)
《北京青年报》报道了一个20岁女孩不堪抑郁症的折磨,在微博上发了一封遗书,“我生了一场很久的病,这是最后一次自杀”。一时间很多人都认为抑郁症就是太矫情,就是一时想不开,或者是由于意志不够坚强所导致的。
辟谣:
一位20岁女孩因不堪抑郁症折磨,在微博上发布遗书的新闻事件引发媒体和社会关注,很多网友认为该女“过于矫情”、“无病呻吟”、“意志薄弱,不够坚强”。
事实上,抑郁症真的是一种病!是当今社会上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性疾病!
得了抑郁症并不只是情绪低落这么简单,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以及失眠等症状。有些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他们常常睡醒后仍然精疲力尽,抑郁症状越严重,他们的疲惫感越厉害。有些患者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背痛等。抑郁症患者通常把生活中的负面事件看得过重,常陷入深深的自责,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病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会产生幻觉和妄想,甚至自杀。
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生化、心理和社会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抑郁患者的典型表现为“三低”症状,即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患者的抑郁情绪与其处境是不相称的,也就是说,实际上并没有值得悲伤的事情,但他仍然情绪低落。这种“低落”从程度上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患者的情绪低落显著而且持久,即患者长时间感到心情苦闷,时间上可达到或在两周以上。因此,如果情绪低落的现象一直持续,这时就可能患上抑郁症。患者长期感到悲伤,也会对以前喜欢的事情丧失兴趣,失去生活的动力。
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据估计,全球约有3.5亿人受其影响。患者受抑郁情绪的影响,其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自己无法通过意志力控制痛苦,而这种痛苦健康人无法体会。因此,我们不应该指责或者质疑抑郁症患者,家人、朋友及全社会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首先,鼓励患者坚持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如果治疗过程中有疑问,或需要调整药物,应积极咨询医生,而不是自行寻找不同的治疗方法而放弃正规治疗。其次,我们要认真聆听患者,给予患者积极、正面的鼓励和支持。此外,还可以鼓励患者参加他曾喜欢的活动。切勿指责患者,认为他是在装病,或指望患者会自动“复原”。鼓励患者尽快开展正规治疗才是帮助其摆脱抑郁折磨的正道。
轻度抑郁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自我调节来改善情绪,如果心理治疗6周后,抑郁症状仍无改善,则应考虑药物治疗;中度抑郁可给予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重度抑郁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若患者有自杀行为,建议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辟谣专家:庄红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药学组长
复核专家:骆艳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
参考文献:
[1] 张进.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242.
[2] 戴伯龙.破局:突破职业发展中的5种困境[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63.
[3] 吴青.点击成人健康:常见疾病的防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98-501.
[4] 张瑞洁.别让抑郁打败你[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237.
[5] 刘伟志.心理调适[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6:57-58.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26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