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平仄辨平仄,即是辨四声。这是学平仄的基础。只有通过辨四声,懂得哪些字是平声,哪些字是仄声,才能学会平仄配置的规则。本文是以《平水韵》为辨别平仄的范本。近体诗创作多以《平水韵》为准则,这是对传统诗词的尊重和传承。
辨平仄主要有以下四种办法:
(1)读韵书。韵书是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这种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属于音韵学的范围。
古代韵书的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先按照汉字声调分类,再在每一声调下分韵部,然后在每一韵部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广韵》就是如此。第二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调分开,然后在每一声调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中原音韵》即如此。第三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母分类,然后再在同声字内按声调分开排列,《韵略易通》就属此类。总之,不管怎样分类编排,都与汉字的声、韵、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言而喻,汉字的声、韵、调就是韵书构成的基础。
目前在诗词界流行的韵书,写诗参考《平水韵》,写词参考《词林正韵》。《佩文韵府》则二者兼备,也可作为重要的参考工具书。
(2)背诗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普通话中读平声,而在古典诗词里面放在仄声位置上的字,一般是入声字。背诵诗词可以掌握不少入声字,如“国”、“昔”,今读平声,在毛主席的《和柳亚子先生》:“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解放军占领南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都是出句的尾字,处在仄声位置上,因之必是入声。又“菊”、“出”今读平声,读了唐人岑参的《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琢磨一下,就明白这两个字必是入声无疑了。读词也可以辨认不少入声字,如《念奴娇》《满江红》《忆秦娥》等词牌是用入声押韵的。背诵作品是辨认入声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3)按偏旁、数字记。入声字中有不少偏旁相同的字,我们予以编排,可以触类旁通。例如记住“责”字是入声,那么“箦、碛、啧、帻、绩”等字就不难记忆了。又如“夹”字是入声,“狭、峡、硖、蛱、侠、浃、惬、箧”等字也是入声。在数字中,除“三”、“千”是平声外,其他都是仄声,那么现在普通话里读平声的“一”、“七”、“八”、“十”必是入声。
(4)按韵母记。入声字中韵母相同的字也可以记一知十。例如今韵母为“a”的许多字是入声字,象“塔、答、纳、榻、杂、腊、匝、沓、踏、搭、咂”等;今韵母为“i”的许多字是入声字,象“一、昔、急、立、壁、泣、滴、劈、极、密”等。今韵母为“e、o、u”也有不少是入声字。凡韵尾是“n”或“ng”的字,则不会是入声字。
上述第一、第二两法比较可靠,后两法也有例外,只能在查韵书的基础上帮助记忆,不可视为规律。
在学辨四声的同时,还须学会辨认平仄两用字。在汉字中有不少字,有时读平声,有时读仄声,如果辨认不清,容易犯出韵或平仄不谐的毛病。平仄两用不外两种情况:
(1)可平可仄而字义不变。如“看”、“听”(只有作“任”字用时读去声)、“忘”、“应”、“醒”、“堪”、“叹”、“撞”、“过”(只有作“过失”解时读去声)、“患”、“慷”等。多掌握些这类字,无疑给我们作诗填词时提供调声的方便。
(2)平仄异义。同一个字由于它用在不同的场合,字义变了,读声也就不同。例如“骑”字,作为动词用,如“骑马”的“骑”,读平声;作为名词用,如“千骑”、“铁骑”的“骑”,则读去声。例如苏轼的《黄州》:“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骑字读去声。陆游的《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戏作》:“斥仙岂复尘中恋,便拟骑鲸返玉京。”“骑”字读平声。
若是平、上、去、入四声一时学不会,而掌握了长音为平声,短音为仄声,基本上能辨平仄,也可以作近体诗。不过,如进一步学填词,学写古体诗,学填曲,就必须学会辨四声。譬如说,词牌有的平声押韵,有的仄声押韵,有的平仄转押。仄声押韵的,一般上声、去声通押,入声押入声。上声可以与去声通押,但上声、去声绝不能与入声通押。
平仄两用的字例详见附录二。
如何辨别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
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
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在“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
吴、粤、湘(新派湘语)、闽、客家、赣六大方言均保留入声。其中粤、闽、客三方言中保留了[-t][-k][-p]三个辅音韵尾。
在诗歌写作中有规律的声和不同的字重复出现,就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铿锵入耳的音韵美。
扩展资料: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参考资料:-平仄
怎么区分平仄音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称为“仄声”,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简单的说,一、二声字是平声,三、四声字是仄声。入声字是仄声。古诗所讲平仄是声调问题。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宋末)汉字字音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古诗所讲的“平仄”就是针对这古“四声”而归类的:四类声调归并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本身为一大类,仍称“平声”,或简称“平”;上、去、入声又合归为一大类,统称“仄声”,或简称“仄”。两大类简称“平仄”。
古“平声”的字,声音高而平且长,从头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声”的字读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弯,或短促(如入声字)。平仄声的字在诗词中按一定的规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吟诵时在声音上给人以美感。
但是,语音发展到现代普通话,“四声”已经有所变化,古“平声”分化成为现在的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古“上声、去声”仍然是现在的上声、去声(第三、第四声),而古“入声”字则完全瓦解,分散混入了现在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字中。由于古“入声”属于仄声,所以现在读古诗词,不能把普通话读为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的字一概当作平声,因为它们中间混杂有古入声字。
现在辨别古诗字音的“平仄”声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用我们现在的语音去辨别每个字的读音属于古代的平声还是仄声。大家总是简单地以为第一第二声是“平”,第三第四声是“仄”,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辨认方法应该是:
一、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上声、去声(即第三、第四声)的,都是仄声。
二、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阴平、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其中鼻韵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声。第一、第二声中非鼻韵母的字多数是平声,但有部分是仄声(即古入声字),如“鸭、接、耷、八、逼、拔、达、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从上述第二点看,比较麻烦的是要在现在的第一、第二声非鼻韵母的字中辨别古入声字。辨别入声字可用如下一些方法:
1.阳平(第二声)字,只要不是鼻韵母(如上所述),则凡声母是 b、d、g、zh、z、j 的,是古入声字。如“拔、勃、得、笛、国、格、着、浊、杂、足、节、及”等。
2.记住一些做声符的古入声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这些字作声旁的字,也是入声字,如“鸭、押、匣、钾、呷、伯、泊、帛、柏、植、值、殖、洁、结、桔、佶、黠、颉、盒、拾、阁、蛤、
颌”等等,因此也属于仄声,尽管现在普通话读作阳平。
3.也可以根据现在保留入声的方言来辨认,如粤语、客家话、吴语等,用这些方言来念,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长的便是,但要经过一定了解才能掌握。
4.只要把现在普通话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字辨认出来(作仄声处理),其余的阴平、阳平字都是平声字。用上述的方法已经可以把混在现代普通话阴平、阳平字中的绝大部分古入声字剔出去了。如果还不放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查韵书,如《广韵》《集韵》《诗韵》《词韵》等,这些韵书都分别把平、上、去、入的字归类排列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584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三仄尾”
下一篇: 如何平仄相配(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