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加岭
在不久前召开的纪念“扬州八怪”之李葂诞辰330周年的研讨会上,张郁明教授提出了关于李葂名字的正确读音问题。由此,笔者想到了“八怪十五家”的名与字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地方,故试对八怪的名与字做了一个初步解读。
在古代,名与字是分开的。理论上,一个人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取名,但同辈之间直呼其名却是不礼貌的。另一方面,字则是男子20岁(女子为15岁,同样是成年)举行冠礼时所取。古人重视名字的内涵,一般有四种起字的惯例:1.意义相同的。即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相同。2.意义相近的。即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作“辅助式”。如:梁鸿,字伯鸾。鸾和鸿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3.意义相反的。即字和名意思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4.意义相顺的。即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作“扩充式”。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是他的父亲起的。据《尚书·洪范》云:“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燮”是“和顺”的意思,“柔”为“柔顺”的意思。他的名字显然属于意义相顺的“扩充式”。
“扬州八怪”的另一成员李鱓的名、字与号比较复杂。兴化市图书馆张培元曾撰《李鱓名字号考辨》。他在此文中讲:“李鱓的名和字是根据相关取义的原则,采用‘慕蔺法’取定的。这种方法出于仰慕先贤而以其姓、名、字、号及史迹取定,流行已久,始于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仰慕战国时赵相蔺相如,将原名改为‘相如’。鱓,音shan,形声字,左形右声。左边‘焦’从火(灬),是形部。根据《师俭堂李氏世谱》记载:……李氏家族自第十九世开始,以字辈‘芳茂思长,水木火土。诗礼传家远,簪缨衍庆隆’取名。李鱓系李氏第二十五世,属‘火’字辈,故鱓从‘火’。鱓字的右边是‘單’,为声部,鱓是后起字,古体为‘鳣’,俗体为‘鳝’,含义相同,都是指黄鳝、鳝鱼。一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本作‘鱓’,直至北宋陈彭年才在《集韵》中写成‘鳣’,嗣后《六书正伪》云:鱓,俗作鳝。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鱓字亦作鳝。宗扬,意为尊崇、效法东汉清官杨震。宗,尊崇。扬,姓氏,通‘杨’。汉灵帝时刻制的,由书法家蔡邕手书的隶体儒家经典《石经·左传》中即将杨写成‘扬’;又西汉辞赋家扬雄,本是杨氏后裔,喜奇异,始改‘杨’为‘扬’,故扬、杨相通。”“《后汉书·杨震传》和《东观汉记》记载的东汉安帝时司徒(丞相,掌民政)杨震的史迹,是李鱓名、字的由来。杨震……鉴于高祖杨敞、曾祖杨恽因参与政治而屡遭挫折的教训,决心远离仕途,遂离开家乡设立塾馆以教书为职业。当时朝廷通过由下而上的‘举孝廉’办法征聘人才,州郡聘请杨震出仕,但杨震不予理会,一直到五十岁还未出来做官。有一天,杨震正在给弟子们上课,忽然有一只冠雀(即鹳雀)嘴中衔着三条鳝鱼,放在讲坛上后飞走了。学生们觉得好奇。有位学生说出其中奥秘:这是让先生出来当官的象征。古人常把鳝鱼比作朝中的公卿,三条鳝鱼就代表三公。杨震也觉得天意不可违,遂改变初衷,出来为官。后来,杨震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以后,人们就称讲堂为‘鳣堂’‘鳣庭’(《续后汉书》中将‘鳣’写作‘鱓’),并把这段故事概括为联语‘鳣堂集庆,雀馆呈祥’。由上可知,李鱓的名、字以杨震典故取定,其含意在于以先贤杨震为楷模,效法其廉洁奉公的风范。”李鱓的命名也属于意义相顺的“扩充式”。
“扬州八怪”的另一成员李葂,字啸村,又字让泉、磐寿。根据古人起名的规则,他的名与字必然是有联系的。在10月29日纪念李葂诞辰330周年的研讨会上,张郁明教授提出了李葂的名“葂”还有两种写法与三种读法的问题。第一种:莬(wèn),指新生的草木。与字“让泉”意义相顺,新生的草长在泉水边;第二种:莬(wǎn),古书上说的一种草,与字“磐寿”意义相顺,古书上的草喻长寿;第三种:菟(tú),老虎的别称,与字“啸村”意义相顺,老虎在村庄边长啸。这三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缺乏相应的史料支撑。现在流传下来的已知李勉画作或书作,大都署“李葂”“啸村”。即第四种写法与读法:葂(音免),古人名用字。倘若能找到李葂的家谱或其他画作上有“菟”的写法,才能确证张教授的推测不假。
编辑:凌鹏
【来源:扬州晚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05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扬州八怪”怪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