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音阅读 | 小溪
一青年上山寻道,大师问他是否喝茶
青年说:“喝也行,不喝也行。”
听到这种回答,大师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将拿出的杯子又放了回去,问他可有什么心事
青年说:“明明放下了,还是感觉累,也不知道究竟累在什么地方。”
大师问他放下了什么。
青年说:“放下了名利和执着啊!”
大师抬头仔细看了看青年,也就二十五岁的样子。
没想如此年纪竟有这等境界,大师内心不免掀起一丝欣喜:“看你年龄不大,却有不争之心,实在难得。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吧 ”
青年使劲的摇了摇头:“没有没有,我刚毕业一年,一直都没参加工作,哪有什么挫折。”
大师有些奇怪:“为什么一直没工作呢 ”
青年说:“佛教导我们‘多欲则苦’,我才不会去贪恋那金钱欲望呢!”
大师听后在内心暗自惊奇:“那你不工作平时在家里都干些什么呢 ”
青年木纳的看着大师,淡淡地回答:“晒晒太阳、打打游戏、看看电影什么的,放下贪婪、及时行乐嘛!”
大师听后顿时大吃一惊,什么放下,这明明就是游手好闲、不思进取啊!
了解一切之后,大师建议青年在寺庙里住上两天,体验一下这里的生活,想要的答案或许能够找到。
青年想了想答应下来......
凌晨三点钟,青年还没有刚刚睡着,就被叫醒去大殿上早课念《大悲咒》,之后背诵经书、吃早餐、与寺庙僧人共同探讨佛法,还要打扫庭院卫生、浇灌花草树木,还要练习书法、打坐静思.....
一天下来,根本就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
青年非常纳闷,说好的安逸生活呢
体验两天之后,大师问他:“现在你能理解‘放下’的真正意思了吗 ”
青年说:“反正和我理解的大不一样,可是又说不出来错在哪里。”
大师微微一笑:“其实佛家讲的‘放下’并非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干,而是放下追逐名利的欲望,拿起研究智慧的思想,去领略无上菩提,去解脱众生烦恼,我们虽然放下了红尘世俗,却比红尘世俗更加自律、更加严谨、更加努力、更加执着。你看到的那些,只是浅显的表面啊!”
青年听后羞愧不已,他终于明白自己累在何处了———他所做的一切并非真正的修行,而是不务正业。这碌碌无为的一年,没有充实到自己,反而带来无限的空虚,内心极度空虚的人毫无价值可言,又怎能活得不累呢
感悟:
许多人觉得只要放下贪婪,就能接近于佛了。
其实远远不止于此。
容易与“修行”混淆的词叫做“佛系”。
“佛系”一词缘于日本低欲望社会,他追求无所作为,而“修行”修的是无为无不为。
“佛系”不愿让自己有压力,没有实际目标,而“修行”者却有着明确清晰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的压力,因为他们早已经放下那份执着,只需认定之后去做就行了。
“佛系”追求“小我”,做什么事情之前都需要先让自己舒服。“修行”追求“大我”,他会在做事情之前考虑能不能让别人舒服,他不断的学习,就是为了帮助众生寻找解脱法门。
“佛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修行”者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绝不逾矩,绝不脱离正业。
“佛系”控制欲望,不贪婪名利。“修行”也是控制欲望,不贪婪名利,但他绝不是没有能力去创造富贵,而是为了把追求名利的时间省出来去探索智慧。修行者知道,欲望无止境,再多的名利都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只有智慧才能给心灵带来真正的愉悦。
“佛系”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修行”也是追求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他的自由是在更加严格的持戒中产生的,自律给了修行者最大的自由。
佛所倡导的“无欲无求”是为了脱离人性弱点,走出凡俗的束缚,站到最高处去理解宇宙万物。而“佛系”的“无欲无求”,是为了逃避责任、逃避现实。
他们不一样。
三省吾身:
1、我现在是过着“佛系”生活还是“修行”生活呢
2、我今天的不作为,是因为懒呢还是因为看透放下了呢
3、除了让自己舒服之外,我还能给社会创造什么价值呢
中国的网民以亿计数,词语流行的速度也像坐在火箭上 这两天正流行“佛系”这个词,像什么“佛系青年”“佛系生活”充斥在微博、微信各个网络平台。网络流行语一般有两个归宿,一种是像“吐槽”一样收录在字典中,成为中国人语言习惯的一种,另一种就像“666”过一段时间淹没在信息中。
“佛系”这个词最开始用是用于自嘲。作为被动接受信息的我和网络,可能会很快遗忘它,但如果是作为主动接纳信息的我,在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后,即使不再说这个词了,也不影响我践行它传达出来的生活方式。
光是“正确看待”是不够的,还需要“真正做到”。“佛系”传达出来的是一种自我修行、心态平和的理念,繁忙的生活和工作,常常使得我们心态浮躁不平根本谈不上像佛一样注重自我修行。在我眼里,孙俪就是真正“佛系”的代表人物。
但人类自我斗争的乐趣之一就是控制欲望、操纵方向,这也是“佛系”的精妙之处。“佛系”是百忙之中练练瑜伽,是忙里偷闲眯个午觉,是办公桌上一杯枸杞花茶,总之一切让人感受到自我的救赎,都称得上“佛系”。
真详细比较起来确实很麻烦的,要求对三家修行都有比较详细的了解。这一点就算是内门子弟能做到的也不多,何况咱们这些门外汉呢。如果之是简单的比较,偶倒是可以强充内行大体说一下:
1、三家均讲“善”,修善功,儒家自古讲求入世为官以“济天下”(事实上如何先不讲,这一点理论上是存在的,个人嘛比如范仲淹、包拯都算是,现在大家也普遍承认周恩来也是当代大儒,中庸之道的典范,非贬义)。道家的“善”体现的不是太明显,但古代如吕洞宾张三丰之流,都讲究修行到一定阶段“入世”行持善功,无非就是因缘度化,助人解脱苦厄,或治病或惩恶或除妖鬼之类的,这一点也容易和那些江湖骗子相混淆;佛家的善主要是进行“法布施”,象偶们在僧侣眼里叫“施主”,是指偶们向他们布施衣食等购物以供养他们,反过来,他们对咱们大众布施的是“法”——佛法,“佛教”就是指用佛法教化众生,让一切与佛法有缘之人都能获得方便法门,通过修行以证得果位,脱离世间苦海。
2,三家也讲“真”。儒家的真,偶的理解,主要是指做学问“格物而致知”,以求真的精神,认真研究事物的存在及运演规律,从而找到真理;讲究修身养性,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一身正气浩然,上不畏皇权,下不惧小人,就是孟子那句“富贵不能淫……”又说“君子不欺暗室”、“君子不可欺之以方”等等,偶以为都有这层意思在内。道家的真,其实细究起来与儒家也是一致的,一个具体的标志就是修行丹成后的一个阶段,叫做“大成真人”或“真人”,到了这一境界,想到啥就说啥,说啥就做事,看起来随心所欲,但却是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举手投足“皆合于自然”,一举一动暗合天道,是真正的内外一体,真正的“赤子之心”,有说这一境界其实也是“婴儿”(即道家的圣婴——小说中说是“元婴”呵呵呵)。另一个角度来讲,道家的修行,无论是五代前的外丹饵药还是之后的内丹修持,其实修行的主体目标,都是求“道”,换言之,通过各种法门,探求天地与人体奥秘,也就是说追求相对绝对的“真理”的一个过程,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至于佛家,“真”提的更多,(前些年还被某人歪曲利用了),这一点资料较多随便一找到处都有不作赘述。呵呵。要说的是,佛家的“真”也只是为了迎合咱们俗人心态方便普法而提出的一个“概念”而已。
3,从手段上来说,三家修行都打坐。不少人都奇怪,古代读书人也打坐?——这是无疑的。读书人读思了,静坐以调心、养气,都是很经常的事儿。不过儒家注重外功,内修重在修养心性,所以并不象道佛家一样有类似气功丹功的功法次第;但有一点不可不知,所谓“定能生慧”,这是佛家的说法,其实道家也讲,儒家么,呵呵,更不会否认。静坐,由静入定(静和定的区别请自查),对身体的好处,对智慧的开发,其实比所有的气功都有效的多。只是一般人都不了解或不能坚持而已。
……说不下去咧,如果真要强行概括特点的话,偶这点学识还真做不到,需要翻阅大量典籍才中……光佛家就有阐、密、净、华严等各宗,各自法门万千;道家分东西南北中各大派修行法门也是各各不同,南、北两派为代表就有先性后命还是先命后性的区别……太多了,说不完……
但万变不离其宗,
不过偶以为,三家修行其实最根本的目标,或说最根本的修行,主要还是心性,修行就是修心嘛。只是各有侧重罢了,殊途同归,三教原来是一家嘛。
偶这么辛苦,楼主的5分真真……5555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96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谋生和欲望
下一篇: 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