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奇门基础

卦象与历法的关系;察时变——重时

国学小客堂 2023-06-19 18:42:31

1.卦象与历法的关系

卦象与历法有没有关系?即卦气与历数的关系问题,有学者为此争论不休。我们认为,要想搞清二者的关系,首先得弄明白二者的起源问题,没有这个基础,如何辨明是非?我们在倜易真原> -书中已经阐述明白,卦爻起源于山头历即太阳的运动规律,太极图和河图、洛书也都来源于日月运动规律,这说明卦象和易图都是建立在古人对天象实测基础上的,历法也是如此,所以卦象本身就具备了历法的条件,因此古人所说的“卦气”就是古代的历法,卦象就是古代历法的载体。

2.察时变——重时

孔子尊“先王之道”“观象授时”的思想以“治历明时”,治历就是为了察时变,所以孔子在《易传》中特别重“时”。清代易学家惠栋曾对此作过深入研究,并著《易》尚时、中说》一文加以研究,他说:

《易》道深矣,一言一蔽之日“时、中”。孔子作《彖传》言“时”者二十卦,言“中”者三十三卦; 《象传》言中者三十卦。

其言“时”也,有所谓时者,时行者,时成者,时变者,时用者,时义者。其言“中”也,有所谓中者,正中者,中正者,大中者,中道者,中行者,行中者,刚中柔中者。...盖时者,单一卦所取之义而言之也;中者,单一支所适之位而言之也。时无定,而位有定,故《象》言中,不言时。然六位又谓之六虚,唯爻适变,则爻之中,亦无定也。位之中者,惟二与五,汉儒谓之“中和”,扬子《法訃日:“立政鼓众,莫尚于中和。” 《太玄》日:“中和,莫尚于五。故《象传》,凡言中者,皆指二、五,二尚柔中,五尚刚中,..二与四同功而二多誉,三与五同功而五多功,以其中也。..愚谓孔予晚而好《易》; 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盖深有味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时中”之义,故于《彖》,《象》 二传言之重,词之复。子思作《中庸》述孔于之意:“君 子而时中。”孟子亦日:“孔子圣之时, 夫执中之训,肇于中天。”“时中”之义,明于孔子,乃尧舜以来相传之心法也。...知“时中”之义,基于《易》也思过半矣。”

“时中”是《彖传》解说易卦天道自然规律的核心思想。下面首先将《彖传》“时” 论列次如下:

《乾.彖》:“大明终 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蒙.彖》:“以亨行, 时中也。’

《观.彖》:“观天之神道, 而四时不忒。”

《大有.彖》:“应乎天而时行。” .

《豫.彖》:“豫之时义 大矣哉厂

《随.彖》:“天 下随时,随之时义大矣哉!”

《贲.彖》:“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颐.彖》:“颐之时义大矣 哉!”

《大过.彖》:“大过之时大矣 哉!”

《坎.彖》:“险之 时用大矣哉!”

《恒.彖》:“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遁.彖》:“刚当位而应, 与时行也。...遁之时义大矣哉!”

《睽.彖》:“睽之时用大矣哉!”

《蹇.彖》:“蹇之时用大矣哉!”

《解.彖》:“解之时大矣哉!”

《损.彖》:“二簋应有时, 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益.彖》:“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姤.彖》:“垢之时 义大矣哉!”

《升.彖》:“柔以时升。’

《革.彖》:“天地革而四时成, ..革之村大挨哉!”

《艮.彖》:“时 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

《丰.彖》:“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旅.彖》:“旅之时义大矣 哉!”

《节.彖》:“天地 节而四时成。”

《大过.彖》:“过以利贞, 与时行也。”

《周易》重“时”,吕绍纲统计《周易》时字凡53见,《易传》时字凡59见D,而《彖传》中“时”字就见32次之多,足见对“时”的重视程度之大。由于“时”的问题在《倜易》 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故历代研究易学的人都非常注意这个问题,高见卓识时有鸣世。如苏渊雷先生解释“时”义有三: 一日天时,言天行有时,丝毫不爽;一日人时,言进德修业,贵及时也,唯在观变明察; -日事物的发展变化程序与要素。而黄庆萱在《周易时观初探》一文中则概括地说:

《周易》言“时”凡六十次。归纳其内容,于时间之知解,主由“观天”“察时” 而“明时”;于时间之运用,主由“待时”“与时偕行”中“趣时”,以“不失时”为最低限度。

此言甚是中肯!完全符合《彖传》解释卦历的精神。《彖传》解说卦爻获取时间观念的主要来源有四:

(1) 是“观天文”“察时变”的方法。一种简易的观察,用肉眼直观天象,及昼夜、四时变化,但准确性差。

(2)是“与时消息盈虚”观察阴阳二气的变化,即观察气候的方法。春夏阳长阴消,秋冬阴长阳消。

(3)是“天地养万物”,万物“应乎天而时行”。大有即大丰收。是观察物候。

(4)是用原始天文测量仪一立杆测影的科学实验方法。 这是观卦的卦义,详见后文观卦解。用立杆测影法测度一个太阳回归年的长度,发现了“反复其道”、“终则有 始”的循环运动规律。由此可知,《彖传》 所强调的“时间”观念,乃是从一个太阳回归年“四时运转”“日月往来” “寒暑交替” 所给予人的一种“流动的时序”观。林丽真说:

它的特征可就两方面加以把握: 一方面是就盈虛消长与流动变化处,以言时间的“变易性”特质;另方面则是就此消长流变的轮替流程与自然理序,以言时间的“不易性”原则。故依《贯卦.彖传》所见者,是“时变”;而依(观卦.象传》所见者,则是“四时不忒”。此在《易传》述及日月、四时所呈现的“时间’征象,几乎不脱此二端。

林氏进而指出,言时间的“变易性”,除了强调“变动”的特性之外,显然在“变动”义中还蕴含着相当鲜明的“生生、刚健、不息”之义。因为“变动”本身,往往使人体察到一股生生不息的刚健精神。如《儺家》说“万物资始”、“品物流行”, (坤彖》说“万物资生”,泰.象》 说“天地交而万物通。”后世儒者,则每多喜从此处申论其宇宙、人生哲学。至若言时间的“不易性”,除了强调“时序”的观念外,更据“天地以顺动”,“四时变化,“损益盈虚, 与时偕行”,抽绎出一种“ 盈虚消长'“无往不复”“反复其道”、 “终则有始”的流动规律。

据此,《彖传》 解说卦爻的时间观念,可说是一种“变中有常,常中有变”的流动规律,它至少涵具着四大特征:

(1)变动不居;

(2)生生不息;

(3)终始反复;

(4)有则有序。

林氏总结的好,抓住了关键。

从字义考证,《说文解字》: “时, 四时也。从日,寺声。肯,古文时,从之、日。”此以“四时”释“时”,可见“时”已为时间之“通名”,所指就是时节、季节。其古文从“之”取象,兼表音义,“之”符取象于前行之足趾之形,本义为“进也,往也”(《玉篇》)。 故从日从之的古文“时”字,其取象意义仍不外是太阳运行之象。甲骨文“时”字与《说文解字》 所收古文若合符契:昔。日本国语中“时”字本义被理解为“太阳之推移”,皆资符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menjichu/406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