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传》明显地讲自然现象和人事结合起来,都是前述具有自然现象的卦象,后述人事,既是自然物的象征,又是人事的象征。当你看到“天行健”的时候,就要“自强不息”。
当你看到“风行地上”的时候,即风行四方的时候,就要“省方观民设教”,等等。不过“天人合一”,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只有“圣人”、“君子”、 “大人” 才能做到,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古人称此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背)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人合一” 之道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鲜矣"。君子做事既要符合的规律,也能符合人的规律。具体如何将天道规律和人道规律结合起来,孔子在数术《易传》 ——《易纬》 中有说明,如《周易乾凿度》引孔子说:
孔子曰:“八卦之 序成立,则五气变形,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成于离,离南方之卦也,阳得正于上,阴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故南方为礼。入于兑,兑西方之卦也,阴用事而万物得其宜,义之理也,故西方为义。渐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阴气形,盛阴,阳气舍闭,信之类也,故北方为信。夫四方之义皆统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维,中央所以绳四方行也,智之决也,故中央为智。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也。
请看,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义礼信智全来源于天道。“东方为仁”,东方对应春天,春天是万物萌发生长的时候,要爱护它,养护它,即有仁爱之心。这种思想的具体施设见于《礼记月令》,现举正月为例说明于下: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睥,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大簇。其数八,其味酸,其臭擅,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懒祭鱼,候雁来。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旃,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 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太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货,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日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審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单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杞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天、飞乌,毋靡,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黹。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焱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萵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久。
“太史”就是掌筮法的官员,主管天文历法,不但懂天道,还司“典”礼“法”度,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数八”是《河图》东方数。这都是筮数的基本内容。以天象言,正月日在营时,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定焉。顺天时以动,有三才之道,“毋变天之道, 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并陈述了在此天道下的气候、物候之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天子发布了适宜正月时令的一系列政令:
第一,天子迎春东郊,居青阳左个,以顺天道,行赏官员。
第二,发布“德和令”,施惠百姓。
第三,命令太史“授民时”,不得有误,按时行典礼法度。
第四,发布动员春耕生产令,天子官员齐出动,以宣告春耕生产开始。
第五,命令主管农业的官员,舍于东郊以顺应时气;令其修土地,审经术,亲自督导民众。依据土地的不同情况种植不同的作物。
第六,命令乐正,正六律,人学习舞,以修祭典。
第七,命令祭祀山林川泽。禁止以牝畜作牺牲,禁止伐木,禁止捕杀幼小禽畜,以顺应春生。禁止动用劳力修置城郭,以免影响春耕生产。
第八,不可用兵。
第九,注意气象常与变。从“人法天道”中,可以看到顺天应人、道德教化、尚贤养贤的思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menjichu/405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孔子与他的弟子对“仁”的认识:
下一篇: 孔子人道说来源于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