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记载有“肉屏风”,系完全照搬杨国忠的取暖模式。主人公名叫杜驯,时任杭州别驾,大致相当于如今的杭州市的副市长。这厮一到冬天,就让家中“魁肥婢妾骈立于前后,自号曰‘肉屏风’”。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作者:王东峰,原题:人肉取暖
现代人到冬天的时候,有很多种驱寒取暖方式,比如暖气、电热器、空调等等。只是,现代人这些取暖方式,比起古代某些官僚贵族来说,逊色多了。
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大唐帝国三位响当当的大人物的取暖奇招。一位是唐玄宗之弟、岐王李范,史称其好学爱才,雅善音律,常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和音乐家酬唱宴集。诗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中的歧王,指的就是这位爷。李范每年寒冬觉得手冷时,不近火盆,却将凉冰冰的手伸进漂亮的婢女侍妾的温热怀中取暖,每天都这样。
另一位是唐玄宗之兄、申王李成义,每年冬天风雪苦寒之际,安排宫妓一个挨一个紧密地围坐在他四周,“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
第三位是唐玄宗的小舅子、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他在冬天常常挑选那些身高体胖的婢女和小妾,一个挨一个站立在他面前,一方面可以遮挡冷风,另一方面可以“藉人之气相暖”。杨国忠给这种女体暖气取名为“肉阵”。
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记载有“肉屏风”,系完全照搬杨国忠的取暖模式。主人公名叫杜驯,时任杭州别驾,大致相当于如今的杭州市的副市长。这厮一到冬天,就让家中“魁肥婢妾骈立于前后,自号曰‘肉屏风’”。——与此相关的,还有清人余怀《板桥杂记》中记载的一个名叫顾喜的妓女,她“体态丰华,双趺不纤妍,人称为顾大脚,又谓之‘肉屏风’”。
上述几位爷,家中有火不烤,偏偏选用热乎乎的女人身体来避寒取暖,他们的想法可真够绝的,他们的做法也真够缺德的!
古代没有暖气冬天在房屋采暖也是有很多方法的,古代取暖的设施主要有火塘、火墙、壁炉和炉灶等。
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其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有的人在室内烧炭火取暖。
新石器时代,掌握了人工取火的仰韶文化居民们,在其定居的房屋中心部位,往往会挖出一个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用来生火取暖、做饭,这就是火塘的由来。
取暖的方式
宋朝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现在热水袋的取暖工具,称为“汤婆子”“脚婆”,用锡或者铜制成南瓜状的圆壶,上面留有小口可灌入热水,然后装入布袋中达到取暖的效果。古人凭借高超的智慧也发明了一种可以调节温度的房间,称为“温调房”。
至元明时,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古代皮衣—裘,王室贵族一般用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档动物毛,而庶人则用劣质的羊皮或者狗皮。另外古代人为了御寒就会选择在冬季吃一些养生的食物来补充热量。除了吃以外,楚人还会饮酒抗寒保暖,当时的人们早已发现了酒的这一特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0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