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代官吏韦澳:皇帝都无奈评价他不可冒犯,

人生百味 2023-07-22 17:14:56

大中十年(856),唐宣宗任命翰林学士韦澳担任京兆尹。京兆尹是首都长安的市长,这个官历来不好当,因为天子脚下皇亲国戚、豪强士族有背景的人太多,这些人为非作歹、有恃无恐,管理的难度极大。韦澳为人正直,听说他上任后,豪强们都有所收敛,不过也有不信邪的,这个人就是郑光庄园的一个庄吏,租税拖欠了几年,拒绝缴纳,态度极为嚣张。庄吏敢这么做自然有底气,他的主人郑光正是当朝皇帝的亲舅舅。

这事放在别人身上还真得思量思量,可韦澳却想都没想,一声令下,派人将那个庄吏抓进了京兆府大牢。巴掌打在郑光脸上,太后却觉得火辣辣的,气愤地找皇帝算账,唐宣宗闻讯,急忙召韦澳到延英殿询问此事。韦澳将事情的原委做了汇报,唐宣宗陷入了深思。此前为了关照舅舅郑光,他曾下诏郑光的庄园可以免税,但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认为此举破坏了国家的税赋法令,他因而收回成命,要求舅舅同别人一样依法交税。

宣宗问韦澳说:“你打算怎么处置这个庄吏?”韦澳说:“臣将依法行事。”宣宗说:“可郑光很喜欢这个庄吏啊!”韦澳回答说:“陛下任用我为京兆尹自然是希望我能清除京畿地区多年的积弊,郑光的庄吏这些年来的行为表明他是国家的蠹虫,这样的人如果得到宽大处理,那就是向外界宣告国家的法律法规只是针对平民百姓的,臣以为此人不可宽恕。”

宣宗点点头,为难地说:“你说得有道理,但郑光毕竟是朕的母舅,郑光的面子可以不给,太后的面子不能不顾。你可不可以把这个庄吏痛打一顿,然后免他一死?”韦澳说:“我不敢不执行陛下的命令,但必须等他补足了税款之后,才能将他释放。”

韦澳的回答颇有些不得不奉诏的意思,宣宗只得说:“那就这样办吧,朕为母舅郑光阻挠你依法行事实在感到惭愧。”随后他将此事的处理结果告诉了太后,无可奈何地对她说:“韦澳不可冒犯!”

韦澳说到做到,将那个骄横无比的庄吏狠狠地揍了一顿,并等郑光庄园缴清数百斛租税后,才将他释放。此事让京畿的贵戚豪强们张大了嘴巴,没有人敢再胡作非为了。

韦澳虽然不肯看皇帝的眼色行事,却得到了宣宗的格外器重。在任职京兆尹七个月后,有一次他汇报完工作后,宣宗说:“朕打算让你去户部主持工作,你看怎么样?”韦澳回答说:“臣近一个时期感到心力衰耗,难以胜任繁杂艰巨的工作。臣曾经多次向陛下讨一个小州的州官做,但一直没有得到您的恩准。”宣宗本想对韦澳委以重任,没料想他却如此推托,心里很不高兴。韦澳回到家中,外甥柳玭以为他推辞圣恩的做法不得体,韦澳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说:“我不被当朝的宰相信任,如果突然间从圣上那里直接得到官职,外人一定会认为我走的是私人路线,这件事牵扯到圣上是无法向旁人解释的。你知道现在朝廷的风气越来越差,这都是因为我们这些官员贪图名利地位所致,这一点你我都应该警惕。”

这就是韦澳,他敢于拒绝皇帝的要求,原因就是从来没把头上的乌纱帽当回事。早在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韦澳就考中了进士,接着又登宏词科。以他的条件和家庭背景,谋个一官半职不是件难事,但他在登科十年后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韦澳的叔伯兄弟韦温和御史中丞高元裕是好朋友,一次闲谈中,高元裕答应安排韦澳做侍御史。韦温很高兴,回到家便对韦澳说:“你去和高中丞见个面就可以去御史台上班了。”韦澳像没听到一样,一点反应也没有。韦温郑重其事地说:“高中丞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他只是想和你见见面,没有其他意思,你不应该轻视他。”韦澳回答道:“然恐无呈身御史。”意思是,哪有亲自登门、自我推荐的侍御史呢?最终,韦澳也没有迈进高家的大门。

正直的品格背后,是淡然。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曾撰写过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只有能够摆脱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望眼,才能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因为无所欲求,才能让我们的风骨刚劲挺拔、卓然屹立。

杖翻译文言文

1. 取而杖之客次文言文翻译 【原句】 登进士第,调临濮尉,知须城县。

县为郓治所,郓吏犯法不可捕,默趋府,取而杖之客次,阖府皆惊。【译文】 考中进士,调任临濮县尉,主管须城县。

须城县是郓城府治所,郓城的官吏犯了法须城县不能抓捕,马默小步快走到郓城府,到官府接待来客的地方拿来人犯然后杖责了他,整个郓城府的官民都很吃惊。【注释】客次:(1)接待宾客的处所。

(2)客中的住处;客邸。 宋史·卷三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马默传 (宋史·卷三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孙觉、李常、孔文仲、李周、鲜于侁、顾临、李之纯、王觌、马默传) 【原文】 马默,字处厚,单州成武人。

家贫,徒步诣徂徕从石介学。诸生时以百数,一旦出其上。

既而将归,介语诸生曰:“马君他日必为名臣,宜送之山下。” 登进士第,调临濮尉,知须城县。

县为郓治所,郓吏犯法不可捕,默趋府,取而杖之客次,阖府皆惊。曹佾守郓,心不善也,默亦不为屈。

后守张方平素贵,掾属来前,多闭目不与语。见默白事,忽开目熟视久之,尽行其言,自是诿以事。

治平中,方平还翰林,荐为监察御史裹行,遇事辄言无顾。方平间遣所亲儆之曰:“言太直,得无累举者乎?”默谢曰:“辱知之深,不敢为身谋,所以报也。”

时议尊崇濮安懿王,台谏吕诲等力争以为不可,悉出补外。默请还之,不报。

遂上言:“濮王生育圣躬,人谁不知。若称之为亲,义无可据,名之不正,失莫大焉。

愿蔽自宸心,明诏寝罢,以感召和气,安七庙之神灵,是一举而众善随之也。”又言:“致治之要,求贤为本。

仁宗以官人之权,尽委辅相,数十年间,贤而公者无几。官之进也,不由实绩,不自实声,但趋权门,必得显仕。

今待制以上,数倍祖宗之时,至谋一帅臣,则协于公议者十无三四。庶僚之众,不知几人,一有难事,则曰无人可使。

岂非不才者在上,而贤不肖混淆乎?愿陛下明目达聪,务既其实,历试而超升之,以幸天下。” 刑部郎中张师颜提举诸司库务,绳治不法,众吏惧摇,飞语谗去之。

默力陈其故,以为:“恶直丑正,实繁有徒。今将去积年之弊,以兴太平,必先官举其职。

宜崇奖师颜,厉以忠勤,则尸素括囊之徒,知所劝矣。” 西京会圣宫将创仁宗神御殿,默言:“事不师古,前典所戒。

汉以诸帝所幸郡国立庙,知礼者非之。况先帝未尝幸洛,而创建庙祀,实乖典则。

愿以礼为之节,义为之制,亟止此役,以章清静奉先之意。”会地震河东、陕西郡,默以为阴盛,虑为边患,宜备之。

后数月,西夏果来侵。神宗即位,以论欧阳修事,通判怀州。

上疏陈十事:一曰揽威权,二曰察奸佞,三曰近正人,四曰明功罪,五曰息大费,六曰备凶年,七曰崇俭素,八曰久任使,九曰择守宰,十曰御边患。揽威权,则天子势重,而大臣安矣;察奸佞,则忠臣用,而小人不能幸进矣;近正人,则谏诤日闻,而圣性开明矣;明功罪,则朝廷无私,而天下服矣;息大费,则公私富,而军旅有积矣;备凶年,则大恩常施,而祸乱不起矣;崇俭素,则自上化下,而民朴素矣;久任使,则官不虚授,而职事举矣;择守宰,则庶绩有成,而民受赐矣;御边患,则四远畏服,而中国强矣。

除知登州。沙门岛囚众,官给粮者才三百人,每益数,则投诸海。

砦主李庆以二年杀七百人,默责之曰:“人命至重,恩既贷其生,又从而杀之,不若即时死乡里也。汝胡不以乏粮告,而颛杀之如此?”欲按其罪,庆惧,自缢死。

默为奏请,更定《配岛法》凡二十条,溢数而年深无过者移登州,自是多全活者。其后苏轼知登州,父老迎于路曰:“公为政爱民,得如马使君乎?” 徙知曹州,召为三司盐铁判官。

以默与富弼善,且论新法不便,出知济、衮二州。还,提举三司帐司。

为神宗言用兵形势,及指画河北山川道里,应对如流。神宗喜,将用之,大臣滋不悦,以提点京东刑狱。

默性刚严疾恶,部吏有望风投檄去者。金乡令以贿著,其父方执政,诒书曰:“马公素刚,汝有过,将不免。”

令惧,悉取不义之物焚撤之。改广西转运使,会安化等蛮岁饥内寇,默上平蛮方略,以为“胜负不在兵而在将。

富良宵遁,郭逵怯懦;邕城陷没,苏缄老谬;归仁铺覆军,陈曙先走;昆仑关丧师,张守节不战,侬智高破亡,因狄青之智勇;欧希范之诛灭,乃杜杞之方略,此足验矣。” 以疾求归,知徐州。

属城利国监苦吴居厚之虐,默皆革之。召为司农少卿。

司马光为相,欲尽修祖宗法,问默以复乡差衙前法如何?默曰:“不可。如常平,自汉为良法,岂宜尽废?去其害民者可也。”

其后役人立为一州一县法,常平提举官省归提刑司,颇自默发之。除河东转运使。

时议弃葭芦、吴堡二砦,默奏控扼险阻,敌不可攻,弃之不便。由是二砦得不弃。

移衮州,请褒录石介后,诏官其孙。东州荐饥,流民大集,所振活数万计。

入拜卫尉卿,权工部侍郎,转户部。告老,以宝文阁待制复知徐州,改河北都转运使。

初,元丰间,河决小吴,因不复塞,纵之北流。元祐议臣以为东流便,水官遂与之合。

默与同时监司上议,以北流为便。御史郭知章复请从东流,于是作东西马头,约水复故道,为长堤壅河之北流者,劳费甚大。

明年,复决而北,竟不能使之东。 久之,告老,。

2. 杖羊皮 杖蒲团文言文翻译,谢谢啊啊 出自明代冯梦龙《智囊》

(“杖羊皮”原文 ) 魏李惠为雍州刺史, 有负薪 、负盐者同弛担憩树阴 。 将行 , 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曰 :“此甚易辨!乃令置羊皮于席上,以杖击之,盐屑出焉 。负薪者乃服罪 。

( 译文)后魏人李惠任雍州刺史时 , 有挑木柴的与挑盐的两人,同时放下担子在树荫下休息。 将要行走时, 却争夺一张羊皮 ,各说是自己垫背的东西。李惠说:“这很容易分辨 !"于是命令将羊皮放置在座垫上,用木杖拍击,掉落出来的都是盐屑 。 挑木柴的人才认罪 。

(“杖蒲团”原文)江淮省游平章显沿,为政清明。有城中银店失一蒲团,后于邻家认得 。邻不服,争詈不置。 游行马至 ,问其故, 叹曰:“ 一蒲团直几何, 失两家之好! 杖蒲团七十,弃之可也! ” 及杖 ,得银星,遂罪其邻 。

江淮省游平章(游显沿)为政清明 。城里有间银店遗失一个蒲团 ,后来在邻居家认出来 ,但邻居不服,双方争执责骂不止 。游显沿骑马经过此地,问是何故。叹息道:“ 一个蒲团值多少钱,而伤了两家的和气 ! 杖打蒲团七十下 ,把它丢弃就行了! "等到用杖打,打出一些细碎的银屑 , 因而判邻居有罪 。

3. 用白话翻译文言文《韦澳执法杖豪贵》 译文:

唐宣宗因为京兆地方很久得不到治理,夏季,五月,丁卯(二十五日),任命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韦澳为人公正爽直,既到京兆府上任办公,豪猾贵戚均有所收敛,不敢为非做歹。国舅郑光庄国的庄吏骄横无比,多年的租税不交官府,韦澳将他逮捕并锁了起来。唐宣宗于延英殿问韦澳,韦澳将逮捕郑光庄吏的原委全部向唐宣宗陈奏,唐宣宗说:“你怎么处置他呢?”韦澳回答说:“将依照法律处置。”唐宣宗又说:“郑光特别喜爱这位庄吏,怎么办呀?”韦澳回答说;“陛下从宫禁内庭的翰林院任用我为京兆尹,希望我清扫京畿地区多年的积弊;如果郑光的庄吏多年为蠹害,却能得到宽大免于刑事处分,那么陛下所制定的法律,看来只是用来约束贫困户,我实在是不敢奉陛下的诏命再去办事了。”唐宣宗说:“你说的确实全合乎道理,但联舅舅郑光的面子朕不能不顾;你可以用棍杖狠狠地处罚庄吏,但免他一死,行吗?”韦澳回答说:“我不敢不听从陛下的当面诏告,请求陛下让我关押那个骄横的庄吏,等到他租税交足之后再释放他。”唐宣宗说:“你的话灼然可行,朕为母舅郑光的缘故阻挠你依法行事,的确是惭愧呀。”韦澳回到京兆府,即重杖庄吏;督促他交满数百斛租税后,才将他交还郑光。

4. 翻译文言文 全文翻译 这只是这则故事的前半段,我来试着翻译一下,翻译得不好请见谅。

唐代高僧一行,博览群书无所不知,尤其擅长数学,探索深奥的意义记在心中,当时做学问的人都不能推测出来。小的时候家贫,有邻居王婆婆,前后救济他几十万钱。到了开元年间一行受皇上敬重礼遇,没有什么不能说的,常常想报答她。不久后王婆婆的儿子犯了杀人罪,还没有入狱判刑,婆婆来求一行救她的儿子。一行说:“婆婆要金银布匹,我应当以十倍回报。但贤明君主执掌法律,我很难求情,怎么办呢?”王婆婆用手指着他大骂说:“我认识你这个人有什么用!”一行跟在王婆婆身后道歉,王婆婆始终没有理睬他。

我帮你找到了后面的半段:

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大瓮于中,又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坊某角有废园,汝向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奴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奴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盖,封于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寸,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成式以此事颇怪,然大传众口,不得不著之。

文中大意(复制来的):

一行叫人在寺院空房里置放了一口大瓮,随后叫过来两人,授之以布囊,说:“某大街有一处废园,你们在中午时分潜伏其中,及至黄昏,定有东西进来。当捉到第七只时,就可以把袋子系上了。要是跑了一只,拿你们是问!”两手下同声说谨记,后潜于园中,黄昏前果有一群东西冲来,细观之,乃是猪。两手下张囊以待,正好捉了七只,献于一行。一行大喜,叫人把猪装进大瓮,加盖糊泥,题梵字于其上。

转天一早,唐玄宗紧急召见一行: 唐玄宗:“太史奏报,昨夜北斗星不见,此为何兆?” 一行:“北魏时火星于夜空中失其位,天下大乱,现在北斗星消失,自古以来还没有过,可能要出乱子了!” 唐玄宗:“有什么办法弥补呢?” 一行:“唯有大赦天下,释放一切犯人,当然也是试试看。” 玄宗皇帝随之应允。 当夜,北斗七星即出现一颗,随后每天多一颗,七日后全部出现,恢复正常。

5. 耕田者杖牛文言文译文 华州村,往岁有耕田者,日晡疲甚,乃枕犁而卧。虎自林间出,眈眈相向,欲啖之。屡前,牛辄跨立耕者之上,左右以角抵虎,虎不得近,垂涎至地而去。其人则熟寝,未之知也。

虎行已远,耕者觉,见牛跨立其上,恶之,以为妖,因杖牛。牛不能言而奔,逐之,愈觉其怪。归而杀之,解其体,食其肉,而不悔。(据《陶朱新录》改写)

在华州,以前有耕田的人傍晚很疲劳,就枕着犁具睡觉。老虎从树林里跑出来,瞪着眼睛看着耕者,想要吃他。老虎每次上前,牛就跨开双腿站立在农夫身上,用左右的角抵抗老虎,老虎不能够靠近,贪馋的口水流到地上然后离去了。那个人睡得熟,不知道刚才发生的情况。

老虎已经走远了,种田的人醒来后,看见牛跨立在自己身上,十分厌恶它,认为牛是妖怪,就用棒打牛。牛不能说话就跑,(耕田的人)就追逐着牛,越来越感觉牛奇怪,回去就杀了牛,解剖了它的身体,吃了它的肉,却不后悔。

6. 季女饮药、茹太素被杖翻译 也不知晚不晚,还是勉强试一下:

季女饮药:

会稽的东边有一家姓石的,他最小的女儿生病了,请了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来看病,但治了很久都没有治好,他只好辞了医生让他走了。他想:这是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也,为什么会治不好呢。有一天,他偷偷地到女儿的房外查看,发现女儿端起药但没有喝,而是把它倒在床下面,于是他又重新请来医生,强制性地让女儿喝以前的药,这样喝了三次(或几次)后,病便痊愈了。

茹太素被杖:

茹太素这人在写奏章陈述事务时,写的太多,将近一万个字。太祖让中书郎王敏读茹太素的奏章给他听,奏章中说到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这些年来只剩下百分之一、二了,而现在的任命的官吏大多是迂腐的书生或者世俗的小吏等,这些话又多背逆和触犯到了皇帝的心思。太祖大怒,召来茹太素,当面进行指责,并在朝堂之上进行杖刑。第二天黄昏,太祖又叫人读茹太素的奏章给他听,其中有四件事情(或建议)是可以采纳并实施的良策,于是太祖概叹道:“当皇帝难,当大臣也不容易。我之所以要求大臣有啥事都直接说,就是要他们的说法或想法更接近事实,如果修饰的词语太多,便容易听昏听错或漏听。茹太素所说的事情,本来只需要用500字左右就能表述清楚了,哪需要将近10000个字哟!”

宣宗李忱是个怎样的皇帝装痴得皇位整肃成明君

宣宗李忱在位时间:公元846年~公元859年曾用年号:大中谥号:无庙号:宣宗安葬地:贞陵公元810年,唐宪宗李纯之子李忱出生,原名李怡
公元846年,宦官马元贽等人矫诏拥立李怡即位,是为唐宣宗
公元848年,牵党领袖李德裕被罢黜后,流放至崖州而死
公元859年,唐宣宗李忱因服用丹药过量而死,享年50岁
唐宣宗李忱是个比较有心计的人,在后半期持续不断的宫廷斗争、朝臣党争和宦官专权中,李忱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不得不装成严重口吃的痴儿,没想到此举既保住了他的性命,还让一群想专权的宦官把他扶上了帝位
唐宣宗李忱也是唐朝后期唯一有作为的皇帝,上台后整顿吏治、崇尚节俭、重视科举,具有唐大宗的遗风,但李忱也有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缺点,到后期又迷信长生不老之术,最后因服食丹药过量而死
装痴得皇位整肃成明君唐武宗共有5个儿子,但这5个儿子年龄尚幼,因此一直没有册立太子,等到公元846年,唐武宗病危,谁是皇位继承人,成为朝中各种势力最为担心和忙于筹划的问题。宦官马元贽等人见武宗病重,便利用没有册立太子的机会,积极准备择立嗣统,以便将来能够控制皇帝,专权朝政。经过一番密谋和策划,待唐武宗一死,马元贽等人立即矫传诏命,将李怡扶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名为李忱,是为唐宣宗
李忱自幼严重口吃,平时很难见到他开口说话,看东西也和平常人不同,宫中都叫他痴儿。正是因为他有这种痴呆性格,马元贽等人认为将来容易控制。那知他即位以后,接待群臣,处理政务,一反过去那种痴呆性格。马元贽等人这才后悔万分,无奈皇帝已立,要想造反也不可能,于是只有躲到一边,老老实实地当自己的宦官。唐宣宗李忱果然与唐王朝后期的皇帝不同,刚即位,便指责哥哥穆宗是大逆不道,连他的三个儿子敬宗、文宗和武宗也都是逆子。因此,他即位后立即否定了唐武宗时期的一切施政方针,斥逐了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同党,将李德裕、李让夷的宰相职务罢免,改任和李党集团相对立的牛党成员,著名诗人的堂弟白敏中为宰相
属于牛党一派的白敏中此次大权在握,对李党集团的成员大加贬斥,即便是曾推荐他进入中央政权的恩人李德裕也不放过,白敏中将被罢相的李德裕再贬为东都留守,继而又贬为潮州司马,直到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的李德裕死于崖州方才罢休。在贬斥李党集团的同时,白敏中又对武宗时期被李党集团贬斥的牛党成员大加提拔重用或恢复官职。使得李党集团在朝廷中基本消失,牛党集团大获全胜。持续多年的牛李党争到此时方才结束
牛党集团能在朝廷翻身斗李党,完全是得到李忱的支持,因此,他们在当政期间,也协助李忱施行了一些有利于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的措施
李忱非常重视科举,也非常重视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人,他认为只有这些人才有真才实学。在位期间,他每次召见新上任的官员,都要先问这个官员有没有功名,是否中过单人进士。如果被召见的官员回答有功名,李忱便会喜形于色,把其他事情搁在一边,和被召见的官员谈考试时所做的诗赋和主考官员的名字,有时甚至会把这些官员韵名字和他们的诗赋文章记在宫殿的柱子上。如果听说某人才学俱佳却没有能够中选时,李忱则叹息良久,闷闷不乐地回宫
李忱对科举的关心和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甚至经常微服私访,以听取人们对科举取士的议论。为了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选拔更多的有才之士,李忱还对科举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规定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以中选。同时,他对违犯科举制度,弄虚作假的人也毫不留情地严厉惩罚。公元855年,礼部在考宏词举人时,出现了泄露试题的事件,李忱对此事非常重视,当即下诏将主管考试的官员分别处以降职、免职和罚俸禄等处分,全部取消已经被录取的10名单人的资格,并将伪造印件和贪污受贿的官员黄续之等人依法处死。对这一事件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科举考试中的营私舞弊现象
除了重视科举,李忱还非常重视官吏制度,在他即位后不久,就开始着手改革和完善选官制度。规定选官可以不再只凭其家世资历,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人都可以加以试用,根据其在试用期间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再决定正式任免。李忱还将户,的增减也列为官员升迁的标准,规定观察使、刺史任期后满时,如果所管州县户,增添1千户,则加以升迁,反之,如果逃亡7百户,不仅罢官免职,而且罢官后3年之内不再任职,还要求在选拔中央官员时,必须是在地方任过职务的官员。同时,宣帝还针对当时地方官调动频繁的情况,对地方官员的任职时间作了明确的规定。不仅如此,宣帝还亲自对州刺史的进行考核,为了掌握各州的情况,以便对刺史进行考核,李忱还特命翰林学士韦澳编辑了一本关于各州户口田亩、山州境物、风俗人情的书籍,起名叫做处分语
除内政外,李忱还收复自唐代宗时期就被吐蕃占领的河西地区,使得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得以重新开通,与中亚各国的联系也得以恢复
在历代皇帝中,李忱算是恭俭好善、的皇帝。宫中的侍从,他都能够叫得上名字,知道干什么差事。宫中有人生病,李忱知道后,不但派御医前往诊视,而且还亲自前去探望。和大臣们在一起的时候,除了听大臣们奏事时严肃认真以外,其他时间总是和颜悦色、客客气气,君臣之间谈些开心的玩笑,或者谈及宫中的游宴,无所不至,气氛融洽而又热烈。大臣们退朝时,李忱又告诫大家说:希望你们好自为之,朕常常担心你们辜负了我的期望,以至我们君臣不能够再相见了。李忱这种恩威并重的方式,使大臣们对他既尊敬又害怕。宰相令狐绚曾经对他的朋友说:我为相十年,可以称得上是皇帝最宠爱的人了,但每次上朝奏事,没有不流汗的时候
李忱在位时期,很注意节俭,在李忱的带领下,大臣们都很注意节俭,并在官场中形成了’~种节俭的风气
就因为李忱采取了如此贤明的措施,使得他在位时期的社会形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尤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最为明显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李忱也有刚惧自用、自以为是的缺点,自恃精明的李忱疑心很重。他在即位之前,就一直对父亲唐宪宗的死固有怀疑,认为是被哥哥唐穆宗与其生母郭太后联合宦官谋害而死的。因此,李忱即位以后,就开始惩罚那些被他认为是杀死唐宪宗的人,先是将郭太后逼死,随后又诛杀了郭太后周围的宦官和其他有嫌疑的官员
晚年的李忱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乞求长生的想法,误信江湖术士李元伯的谎言,服用李元伯炼制的金石丹药,结果越吃身体越坏。公元859年,李忱由于服用丹药过多,以至毒发,背上生疽溃烂而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0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