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杜甫在唐代皇城值夜班都干啥,

话历史 2023-07-22 17:12:46

坐在办公室,写写文件,不知不觉,暮色变成了夜色,星星出来了,银河在天空中晃动,万亿星光格外垂青长安城,格外垂青大明宫,照得皇宫的千门万户都在摇曳——“星临万户动”,其实也是杜老师的心在动。这不只是一个星星之夜,也是一个月亮之夜。月亮在哪?正照射着高耸入九霄的皇宫,大明宫似乎是所有建筑物得到月光最多的——“月傍九霄多”。

背景:杜甫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工作

杜甫老师常被后人称为“杜拾遗”,拾遗,这也是他一生中最拿得出手的职位之一,这职位虽然不高,《唐六典》记载,左拾遗,从八品上,按照八品的级别对待,但职能不容忽视,皇帝有什么想不到的事情,遗忘的事情,拾遗官可以把这些事情直接向皇帝提起来,要么写一封奏章,呈上去,要么建议文武大臣在朝堂上公开辩论。

杜老师的这个职位来之不易。可以说是用生命换来的。想当年杜老师在长安北漂十年,44岁时才找到一个看管军火库的工作,他一肚子的学问和满脑子的志向,换来的就是拿着一串钥匙,在军火库周围晃来晃去,真够杯具的。

没多久,安禄山叛乱爆发,杜老师将杜太太以及杜公子杜小姐安置在陕西羌村,自己则单枪匹马去找唐朝,虽然他很想念老婆,想象杜太太在月光下的“清辉玉臂寒”,但还是找工作要紧,可惜他眼神不对,认不清路线,一脚踏入安禄山大军的阵营,被活捉了,据说还和大诗人王维关在一个大院子里。这时候,职位低也有它的好处,王维老师职位高,目标大,被死死地看守着;老杜吗,虽然哭哭啼啼写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但事情没有他写的那么严重,因为安禄山的叛军实在没有必要为一个军火库的保管投入看守的成本,所以,那一段时间,杜老师还是有行动自由的。

公元757年的四月,好消息传来,郭子仪的大军打到了长安城北边,杜老师还挺机灵,马上刺溜一下从长安金光门逃出去,也算是吃了雄心豹子胆,居然胆敢穿过两军的交火地段,一脚深一脚浅地找到了唐肃宗李亨,见到唐肃宗时,浑身上下衣服没一块完整的。当年五月十六日,杜甫被任命为左拾遗。从此,我们的杜老师有了一份跟自己的学问还算配得上的职位,接下来的工作情形怎样呢?

夜班情形:老听到门钥匙响不停问时间

杜老师所属的部门叫门下省,唐朝实施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就是尚书、中书和门下,中书省是发布命令的机构,可以拟定诏书,大家别以为圣旨是皇帝写的,其实在唐朝是中书省写的;门下省是审核诏书的地方。

门下省的办公室就在大明宫宣政殿的东边,那时候以左为东,故而门下省称为“左省”。

坐在办公室,写写文件,不知不觉,暮色变成了夜色,星星出来了,银河在天空中晃动,万亿星光格外垂青长安城,格外垂青大明宫,照得皇宫的千门万户都在摇曳——“星临万户动”,其实也是杜老师的心在动。这不只是一个星星之夜,也是一个月亮之夜。月亮在哪?正照射着高耸入九霄的皇宫,大明宫似乎是所有建筑物得到月光最多的——“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

有月光,有星子,有花儿,此时的长安城,一片平和气象,在经历过安禄山战乱的杜甫看来,应该是多么的不容易。

不过,景色虽美,工作压力可不小。杜老师多少有点紧张,都到半夜了,他在值班室的简易休息床上翻来覆去不能成眠,也许太激动,也许太紧张,居然出现幻听,听见宫门的钥匙在响,好像要开门早朝了;一会儿又似乎听见百官在宫门外的马铃声,其实,那是晚风在吹拂屋檐上的铃铛——“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其实,这是杜老师一次次地在心中演习第二天上早朝时的情景。

人对所期待的事情,总是会进行若干次的设想和排练的。

幻听没有了,但心情还是很激动,想着明天早上要向皇帝上奏章,是对自己才能的一个测定,今晚怎能入眠,于是又从值班室的床上爬起来,去问值班人员现在是什么时辰了——“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这种情形在周朝也有,《诗经》里提到,三千年前的周朝官员也会屡次问:夜晚过去了吗?值班人员答:夜晚还没过去呢——“夜如何其?夜未央。”

杜老师对早朝如此期待,第二天的情形又如何呢?

下班情形:过度兴奋产生过度疲劳

杜老师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可是真到了第二天上朝,关于工作的内容和情形,他一个字也没透露,看来杜老师还是蛮有保密意识的。

这次上朝时间还挺长的,一直耗到傍晚时分。本来据说朝参一般在十一点左右就结束的,那天可能议题比较多,因此下班晚了。

杜老师讲了下班情形,那情形还挺美的:“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文武百官退朝了,大家都走在浓密的一树一树的花下面,各自分散回到自己衙门里,但居然有人因为柳树成荫,居然临时有点迷乱,找不着回部门大院的路。大明宫绿化不错,宋朝人编的《文昌杂录》交代:“唐殿廷多种花柳”。

走在花丛柳林中,杜老师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心情有些低沉,抬头看,楼上的积雪开始融化,把城墙浸湿了,低空中的云朵离宫殿已经很近很近了——“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

看样子没头一天晚上那么激动了,那股一个晚上问若干次时间的热情去哪里了?杜老师此时此刻正找了个没人的偏僻地方,把自己用热情和才华写的奏章,一把火烧了——“避人焚谏草”,这是为什么?或许杜老师当时并没有这么做,而只是心里有这么个想法。

“骑马欲鸡栖”

其实很简单,就是咱们的杜老师想学习古人建功立业不留名的品德,将写给皇帝的书信烧掉,做好事不留名,这在当时是一种美德,但从后来看,烧掉一些历史文献,那可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不过,杜老师情绪低落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最后杜老师自己交代清楚了:“骑马欲鸡栖”。骑着马儿,看到回到鸡窝里的鸡——其实是产生联想,大明宫哪里有鸡窝呢——忽然生起羡慕的感觉,明白啦,原来不是杜老师心情不好,而是杜老师累了,前一晚就没睡好,上班又早,下班又迟,过度兴奋导致过度疲劳,46岁的杜老师精力肯定有点不济,因此就羡慕起回到窝的鸡。

累并兴奋着,看来这也是以杜老师为代表的唐朝上班族的精神状态。

杜甫就在这里上班了,公元758年的一天,朝廷将要举行每月初一十五的朝会,这个叫做朔望朝参,杜拾遗头天下午就赶到了门下省值班,第二天一大早就得和文武百官去见皇帝,而且他还要拿出自己的文件,压力大着呢。

这是一个春天的黄昏,杜老师来上班的时候,见到门下省院子里,矮墙边,一簇簇花朵若隐若现,在暮色散发着清幽的花香,再也不是“感时花溅泪”;夕阳西下,归鸟啾啾地飞过,再也不是“恨别鸟惊心”,杜老师上班的心情不错——“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古人“加班”是常事?“加班费”有多少?

古代朝廷

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这段历史的洪流中王侯将相身居庙堂之上,看起来可谓无限风光,但其背后亦有外人不可理解的心酸,除了日常工作之外,他们的频繁“加班”可谓是苦不堪言,古代加班也是常事。

而普通的民众,像下地劳作的男人、纺纱织布的女人,为了生计,他们的“加班”更是不言而喻。所以说,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普通民众,在古代也都逃不过“加班”的命运,因此与之对应的工作制度也在历朝历代的历史轨迹中逐渐发展成型。下面来聊聊我国古代的“加班”文化。

古代加班制度的存在及其形成与发展

1、最古早的“加班”文化

最早的“加班”是从官员“为君忧,为民忧”的凌云壮志开始的。在如今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加班”的文字记录是史书《国语》。《国语吴语》里曾记载,晋国大夫董褐为保全疆土免遭吴国屠戮,夜以继日同吴王夫差谈判。这可以被视为是古代“加班”的典型例证,官员为国事夜以继日,没有休息。



古代官员

接着西汉时期,官员的“加班”的情况也不多。《汉书·万石君传》中记载:“每五日休沐归谒亲。”
《汉律》中亦言:“更五日的沐两日”。意思是说官员在工作5天后,会连休两日回家看望父母与跟亲人相聚。

还有一关于“加班”的案例,《汉书薛宣传》中:“及日至休吏,决曹椽张挟独不肯休。”每到官员休假,张挟就放弃休息的时间,依旧上班办公。可见在初期,这时的“加班”制度还不成熟,“加班”更多是出于自发的责任感,而非强制要求。

2、 “加班”文化的逐步发展到成型

有唐以来,加班现象开始比较常见,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就是白居易,他从29岁就居住在长安,多数时间都是用在“加班”上。为此,他在《晚归早出》中记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此诗中一言一语无不表露出常年加班,每天回家时已经接近半夜,给白居易带来极大的困扰。

另有唐朝著名的宰相姚崇,姚崇当时年事已高且身为宰相,依旧没有得以幸免的,还是要值夜班,由此可以窥见“加班”文化在唐代就已经慢慢成形。



唐朝宰相姚崇

等到了清朝以后,早中期受明代的影响,“加班”上朝制度更加严格,基本上每天需要凌晨起床赶赴早朝,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值夜班。有的官员上班,清晨早朝、白天办公、夜班值班,甚至要连续上48个小时的班,有时候遇上紧急事务、国家大事,有可能还会“加班”100多个小时。

古代“加班”的主要职责

1、 皇帝也要加班

在古代,说到“加班”第一个的便是皇帝了。作为皇帝,每天都有太多的“工作”要完成,偶尔加个班也不足为奇。或者遇到勤勉爱民的皇帝,“加班”也并不稀奇。皇帝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政务、批阅奏章。在多事之秋,往往仅靠白天是工作不完的,因此就需要“加班”完成了,毕竟第二天又有第二天要批阅的奏章。

从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开始,秦始皇难道只会打仗吗?当然不是,作为第一个皇帝同样不可避免的要加班,在《汉书》中,“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这说明秦始皇白天要处理重要的事务,夜晚还要批阅奏章,昼夜忙碌。

无独有偶,东汉时皇帝刘秀,每天与大臣商议政事,“加班”到半夜。明朝皇帝朱元璋,从亲自任宰相主持政务开始,他每天都要批阅二百份奏章,此外还有几百件的公事要处理。



明朝皇帝朱元璋

来到清朝,著名的康熙皇帝从他14岁亲政开始,直到逝世,除生病、三大节、重大变故外,几乎每日听政。而雍正更是当之无愧的“加班王”。据说在12年间,即使过年也几乎没有休息过,期间批阅的奏折多达23000-35000件。

2、 臣子加班

既然皇帝要加班,作为臣子自然也要舍命陪“君”子。众所周知诸葛亮,他为刘备鞠躬尽瘁,将一生都奉献了给刘禅。在《三国演义》中就有记载,最终导致诸葛亮死亡的原因就是他自己连续不停的工作,过度劳累所导致的。

通常臣子“加班”分为几种形式。首先,是日常的值班,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加班”。其次,为了起草重要或者紧急的文件。再次,为了皇帝的需要,皇帝要“加班”,自然会出现一些需要,臣子要能够及时的给出回应。最后,为了处理紧急要务,有时是“时间紧急”,只能连夜处理。

前面提到的朱元璋,因为每日要处理的公事过多,所以便挑选一些有才学的人做殿阁学士,在其“加班”时从旁协助。其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动笔写诏书,因此他们值夜班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会连值数班。

有很多重要决策并不是能够在上朝时当场决定的,往往是退朝后才作出的,这就是所谓的“禁中夜半定天下”。因此,文字秘书值夜班也就成为常例,就是为了做出比较紧急的决策时可以及时记载。唐代担任朝廷诏令起草的中书舍人,作为中央政府的机要文字秘书,他们是要轮流值夜班的。



古代官员工作

没有人能够控制突发情况发生的具体时间,这就需要有值班人员负责或者相关退朝官员或下班的衙门进行处理。汉武帝驾崩后,武帝的亲信谋臣霍光为保护八岁登基的昭帝,便每晚都在宫中值班。一天晚上,宫里的一棵老树倒了,发出奇怪的声音,引起了宫里的混乱。霍光一面令守卫守护小皇帝,一面带人前往符玺台保护玉玺。

3、 普通民众的忙忙碌碌

即使在古代,普通老百姓也没有不用“加班”这一说,他们或者受限于时节,或者受限于官僚制度,再或者就是经济问题。农民的耕作,农作物会受天气影还有温度等不可预期的影响,在夜里如果天气突变,农民就不得不连夜起来劳作了,再说夏天、冬天容易出现过于极端的温度,农民可就有得忙碌了。

此外,在某些律法严厉的朝代,百姓为了缴纳赋税,也会因此不得不“加班”劳作。《汉书》有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冬天,纺织织布的女工“加班”,一个月要加班四十五天,每天都要做很多额外的工作,这相当于加班。



古代百姓

谈谈古代的“加班费”

1、 义务劳动

古代的大多数官员还是需要加班的,而且很经常要值夜班。有时如唐朝的姚崇就算是身为宰相也不能避免,最关键的是古代值夜班没有“加班费”的,并且当时封建制度就决定了没有人能够对此做出反抗。

封建制度崇尚的三纲五常的“三纲”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君为臣纲”,一切艰辛办公都是为了君主的需要,并且没有说不愿意以及取得报酬的权利,只要皇帝要求“加班”,则一切都显得理所应当。除非皇帝主动奖赏,但奖赏并不是时时存在,因此在大多数时候,官员所谓的“加班费”,其实都是义务劳动。

纵观历朝历代的故事,飞黄腾达确实有存在,但是更多的还是即使加夜班,最终也是一无所获。就像杜甫,一生都在为国为民,可以说是为了民生,操碎了心,无时无刻不在“加班”,为公忘私,而其最终结局众所周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

2、 晋职加薪

在乾隆时期,一日深夜,乾隆皇帝突然决定向准葛尔的部队出兵。
在我国古代,出兵还必须要有“名头”,叫做“师出有名”。因此,乾隆皇帝召集了值班的官员来起草诏书。当时,在军机处值班的只有一位官员叫巴延三。



乾隆皇帝

当时,巴延三只是军机上的一个小人物,但由于此次给乾隆皇帝起草的诏书,被乾隆记住了巴延三这个人。后来,因为受皇帝赞赏在乾隆皇帝的照顾下,此人一路被提升到两广总督的职位。可见在古代“加班”也还是有好处,说不定就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而平步青云。

也有忠于职守的“加班”人,当他们幸运的时候,他们会遇到了巡逻的上司。《后汉书·黄香传》记载:东汉张汉帝时有一位名为黄香的官员。由于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被推荐去尚书台当值。这个人很老实,尚书台每天都要值班。

那些当班的人都欺负黄香初来乍到,都要黄香帮忙顶班,黄香一个都不得罪,有求必应。直到某次皇帝来到尚书台巡班,找来值班册一看,当日并不是黄香的班,就问是具体什么情况,黄香老实的说出实情,皇帝听完后很是感动,当即就给黄香升了官。所以说,“加班”除了义务劳动,也还是有希望获得“加班费”的,只是几率会相对较小。

总结

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最终官员和百姓都被迫屈服在更强大的“权威”之下,可以看出中国的“加班”文化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风气。



古代官员议事

从现代的角度看来,古代官员的“加班”历程还是略显辛酸的,强制加班,一有不从便是性命之忧,同时还没有“加班费”。
以一言概之的话,可以说是辛辛苦苦办公,勤勤恳恳为君,结果却是晋职加薪全靠运气。

相比之下,生活在当下却依然嚷嚷着“被老板压迫和剥削”小白领是否能够感受到一丝侥幸呢。最后想说,“加班”并不是义务劳动,所谓的“恩赐”也不是高人一等,应当以史为鉴才是历史存在的真正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