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素节是怎么得罪武则天的,杀死李素节的真凶是谁,(李素节的历史评价)

华里士 2023-07-22 05:12:35

李素节生于公元648年,去世于公元690年,是唐高宗李治第四子,母亲是唐高宗宠妃萧淑妃。历史上萧淑妃因为有姿色而被选入东宫,封为良娣。因为张的漂亮,狐媚动人,很快就受到李治的宠爱,并为李治生下了四子李素节。

萧淑妃魅人而有宠,为人又阴狠毒辣,王皇后被她针对失宠。王皇后偶然间发现,唐高宗爱上了庶母武氏,因此决定于武氏联合绊倒萧淑妃。

王皇后做主将武氏从尼姑庵接到皇宫,唐高宗李治果然盛宠武氏。萧淑妃嫉妒,因此处处与武氏作对。二人相互攻击,后宫风雨不停。

王氏本来的打算是作壁上观,只等武氏与萧淑妃斗得你死我活,自己端坐后位不动摇。却不想武氏根本没有放过她的打算。

武则天谋略出众,又有着盛宠,不仅将萧淑妃拖下马,就连王皇后也因此后位被废,最终眼睁睁看着武则天上位。

萧淑妃曾经与武则天是死对头,尽管萧淑妃失宠被废,但是武则天却并没有罢休的意思。萧淑妃被她斗倒之后,武则天又将目光放到了萧淑妃所生子嗣上面。

唐高宗也许察觉到了武氏的想法,不愿意见到自己的儿子,牵连入内,被武则天害死。因此后来借口李素节经常患病为由,命他就待在封地中,无诏不得入京。

李素节经常患病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唐高宗为了保护他而找的借口而已。想着只要他不入京都,不在武则天眼皮底下晃悠,久而久之应该就不会再被武则天针对。

唐高宗的想法是好的,可惜的是他的儿子似乎并不太能理解。其实这也并不怪李素节,又不事先打个招呼,自己的父亲突然不理自己,还十分狠心的说以后没事儿就不要再见面了。换作谁,谁都可能会慌。

李素节害怕唐高宗会忘了自己,所以后来写了篇《忠孝论》,托人秘密呈递给唐高宗。可惜的是,虽然说是秘密呈递,但是这篇文最终还是被武则天看见了。

武则天因此十分不高兴,仪凤元年诬告李素节贪污,将李素节降封为鄱阳郡王,削减其三分之二的食邑,在袁州安置。仪凤二年,又将李素节禁锢终身,改迁到岳州安置。

天授元年,随着武则天权势越来越高,武家人也越来越嚣张,竟然开始慢慢清楚李唐皇族势力。

这一年的七月,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知识周兴诬告李素节和其兄李上金谋反。武则天下令,命两人进京。

还没有到达京城,李素节刚走到京都南面的龙门驿,就被人缢杀而死,享年四十三岁。李上金看见弟弟的惨状后,心中惧怕,最终自尽而亡。

李素节其实在收到武则天命令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了。当初在路上,他听见有人遇丧事而痛哭,还对身边人感叹:“病死哪里都可以得到,有什么好哭的呢?”

到底是谁勒死了李素节,史料没有记载,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是武承嗣指使的可能性最大。

李素节的历史评价

刘昫等《旧唐书》:“前代以嬖妇孽子破国亡家者多矣,然未如大帝、孝和之甚也。高宗八子,二王早世,为武后所毙者四人,章怀以母子之爱,颖悟之贤,犹不免于虎口。况燕、泽、素节异腹之胤乎!覆载胡心,产兹鸩毒,悲夫!”

武则天在萧淑妃死后,对她的三个孩子怎么样

武则天向来对情敌、政敌从不手软,她用骨醉刑整死萧淑妃,对她的三个儿女也同样痛下狠手,那么萧淑妃死后,武则天是如何对待她的三个孩子的呢?


李治上位之初,专宠萧淑妃,她先后为李治生下三个孩子,长子李素节,大女儿义阳公主,小女儿宣城公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治从感业寺接回武则天,生下李弘,一切便变了模样。萧淑妃三个孩子都因为母亲萧淑妃与武则天的争宠之战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


李素节的命运


李素节聪慧过人,小时读书过目不忘,一天能有五百多首诗的背诵量,父皇李治宠爱有加,6岁便封为雍王。


公元655年,武则天在后宫斗争中完胜,她以骨醉之刑导致萧淑妃残死,萧淑妃儿女的生活也逆转直下。


本是无忧无虑的孩童,突然之间,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原来倍受父母宠爱的孩子,一夕之间,永远失去母爱,雍王李素节这时才7岁,只知哭泣和伤心,被动听从命运的安排。


不久武则天便开始对李素节进行打压,从原来的歧州刺史左迁至申州刺史,小小年纪就让他远离京师去当地就任。


李素节离京后,武则天便悄悄派人搜罗李素节的不合适的言行,一次次地向李治吹枕边风,李治本来就敏感而柔弱,没有主见,听了武则天的一面之辞居然信以为真,也渐渐地疏远李素节。


公元666年,武则天以李素节常年身体不佳,不宜长途跋涉为由,让他不必要回京拜见父皇李治,人为的隔断父子之间的人伦亲情。


李素节为了表达自己对父皇的思念,也为了证实自己身体很好,完全能入京拜见父皇,就写了一篇《忠孝论》托可信之人张柬之带给父皇,然而此文并没有起到父子时常相见叙天伦之乐的目的,反而因武则天觉得他忤逆自己,不顺从自己的安排,而更加厌恶他。


后来的十多年间,李素节一再被贬,武则天一纸圣意把李素节流放到鄱阳,后来又让他做了岳州刺史,一方面让他远离父皇,远离京城,另一方面又削减他的封户,政治经济实力一再降低。


直到公元683年李治去世,他想拜见父皇的心愿也未能如愿。


随着武则天废去李显、李旦,自立为帝,建国武周,武则天再也无所顾忌了,当有朝臣周兴告发李素节谋反,便追逮他到了都城,到了南龙门驿,武则天便派人缢杀了李素节,死时只有四十三岁,武则天废去他所有赐号,命令像老百姓一样埋葬他。


李素节的命运从母亲萧淑妃去世后急转直下,政治地位一降再降,离京城越来越远,在武则天的强势打压下,他自己又不懂得隐忍,不会避其锋芒,最后不得善终,这是身为帝王之子的悲哀。



两个公主的归宿


义阳、宣城公主在母亲萧淑妃死后,被关进了掖廷冷宫,掖廷里阴冷潮湿,蚊虫老鼠到处都是,两个人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多年,那些大监宫女看到她们失势了,便饭菜都送得不及时,甚至有一餐没一餐,饥饿、寒冷时常侵蚀着他们的肉体,更难过的是没有任何人理睬她们,她们好像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在黑暗的掖廷里不知白天与黑夜,慢慢地两个人连语言能力快失去了。


然而有一天,她们见到了一线曙光,太子李弘托着病恹恹的身体,撞开了关着她们的宫门,发现她俩后,李弘奏请父皇母后请求嫁了两个姐姐。


李治欣然同意了,武则天也没有理由拒绝这一合理要求,于是便替两人选择了附马,此时已30岁左右的义阳公主嫁与了翊军权毅,后来升为袁州刺史,20多岁的宣城公主嫁给了翊军王勖,后来升为颍州刺史。


两个公主成家后,过了十多年低调平淡的生活,只在高宗李治去世的国葬时才回了京城一次。


然而武则天大权在握,要废皇帝李旦自己称帝,公元691年附马权毅、王勖两人都参加到反对武则天称帝的阵营,武则天岂会放过和自己作对的人。不久,两人都会诬告谋反,身首异处。


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受到牵连,又一次被幽禁在掖廷,义阳公主终日郁郁寡欢,不久就跟随附马去九泉团聚了。


而宣城公主则在掖廷为王勖守孝,一连三个月不吃不喝,眼看也要去见王勖了,有一天突然却神采飞扬,声称自己是观音菩萨下凡,身体已安然无恙。


这传奇式的变化,让正在推行佛教的武则天有所顾忌,便不再过度为难宣城公主。


宣城公主也就得以正常生活,直至公元714年,武则天去世9年后才寿终正寝,享年65岁。


武则天对待政敌、情敌的儿女以心狠手辣著称,萧淑妃的三个孩子,受尽磨难是在所难免的,所以生在帝王家的孩子,未必都有幸福的生活,如若没有九五之尊的道行与能力,一定要低调,避其锋芒,因为活着最大!活着才有一切!

唐朝囚徒留下一首诗,揭开武则天一个秘密

唐朝囚徒留下一首诗,揭开了武则天一个秘密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身患重病调治无效,在翠微宫含风殿溘然长逝,死时年仅五十二岁。李世民弥留之际,任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辅政大臣,他把皇太子李治、太子妃王氏叫到病床前,对长孙无忌和褚遂付玉良说:“此佳儿佳妇,托付于卿家”,让他们竭忠尽智照料好李治夫妻。

这个王氏,就是日后唐高宗的正宫王皇后。王皇后出身当时的豪门世族太原王氏,家族世代官宦,冠盖如云。王皇后不仅长相美艳动人,且生性温婉贤淑,是那种典型的贤妻良母型女子。本来她的一生看似前程锦绣,谁知她流年不利,遭遇到了另一个女人武则天,从此让她的一生就此逆转。

武则天虽是一介女流,但却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及的野心和胆识。她当时的身份只是个地位一般的昭仪,见了王皇后连坐下的资格都没有。但武则天却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权力欲望,王皇后的六宫之主的位子,成为她觊觎的第一个目标。

经过一番激烈的勾心斗角,温顺的王皇后、泼辣的萧淑妃,最终都成了她的手下败将,玉殒香消,武则天如愿以偿成为大唐皇后。武则天当上了皇后,从此也正式侧身于唐朝皇权体系之中,有了干预朝政的资格与机会,离她的主宰天下的终极目标又近了一步。

但在武则天的称帝之路上,最大的阻力并不是王皇后,而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们。因为按照皇权交接的惯例,李治百年之后,将会从他的皇子们之中选定一人,作为大唐朝新任皇帝。这样一来,武则天顶多只能当个垂帘听政的太后,这显然远远不能满足武则天的野心。

她的目标不仅要把皇权揽在怀里,而且要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当一个女皇帝。为了走到这一步,李治的皇子们就成为她必须要铲除的障碍。李治共有八个儿子,其中有四个是武则天亲生。其他四人,皇太子李忠、皇次子李孝、皇三子李上金、皇四子李素节,都是其他妃嫔所生。

非武则天亲生的几个皇子中,皇次子李孝早逝,躲过一劫。皇太子李忠在显庆元年被武则天挑唆唐高宗废黜,发配黔州,664年以谋反之罪赐死。690年,武则天授意心腹武承嗣诬告皇三子李上金、四子李素节谋反,结果李素节被赐死,李上金自尽。

皇权的诱惑使得武则天陷入一种丧心病狂的状态,连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放过。她的几个亲生儿子,也成了她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显庆元年,武则天所生长子李弘被立为皇太子。上元二年四月,李弘在陪同父母亲出行视察时,在洛阳被武则天用鸩酒毒死,年仅23岁。

上元二年,武则天第二子李贤被立为皇太子。李贤聪明警觉,马上意识到危机将至,从此惶惶不安。该来的总会来,仪凤四年,李贤被武则天以谋逆之罪废黜,永淳二年,被发配到荒僻的巴州。按照武则天整人的惯用手段,犯人到达流放地之后往往会被用各种手段暗杀。

沦为囚徒的李贤自知死期将近,写下了一首凄婉动人的诗歌《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这首诗只有30个字,用暗喻的笔法,暗讽武则天为了皇权不惜杀害亲生骨肉,泯灭人性,揭露了她凶残暴虐的内心世界,也永久记录了武则天为了皇权杀害亲子这一禽兽之行。

李贤到达巴州之后不久,就被武则天的心腹丘神绩逼迫自尽。这首诗在当时流传很广,或许武则天也看到了,并且受到触动,停止了杀害亲生骨肉的步伐。

光宅元年,武则天第三子李显当了几天皇帝之后被发配房州,天授元年,第四子李旦当了几天皇帝后,也被废黜,软禁在宫中,但他们最终都得以保住性命。古代皇权的光环掩盖之下,隐藏着多少让人触目惊心的罪恶与黑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1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