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武则天赐倭国日本国名

华里士 2023-07-22 05:12:04

“日本”一称迟至公元7世纪末才在中国出现。《旧唐书》记载日本人由于不喜欢“倭国”的名称,因此将国家的名字改作“日本”,其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

我国最早对日本的记载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那时候的日本是燕国的属国,为什么称他们是倭人,可能是因为日语中最常用的假名是“は”(wa),他们说话的主语也是“は”(wa),所以最初接触他们的人将其音译为“倭人”。

随着日本人对汉字的理解,认为倭人也就是矮人的意思,为了消除这种歧视,他们选用在日语里发音与“倭”相同的“和”字来自称,还在和字前面加上大字,大和民族由此而来。

隋朝公元607年,倭国使者小野妹子向隋朝上表文书,希望中国改称倭国为日本。但信的开头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这让认为天下只有自己是唯一天子的隋炀帝大为光火,对倭国的要求不予理睬。

根据《宋书》上记载,从第一个提出改称号的倭王讚死后,又有珍、济、兴、武四个继任者都曾遣使贡奉,要求中国朝廷授予日本的封号。

有人说,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阳之本”,即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还有人说,唐张守节撰写的《史记正义》中记载,武则天命令日本将国名改作“日本”。

《史记正义》是这么记载的:“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这句话至少说明三层意思:一是日本最早称“倭国”二是改名日本的时间是在武则天皇后时,并不是武则天赐名;三是一定有人觉得日本比倭国好听,而借武则天的名人效应做实此事。所以有必要在下文说明两点以正视听:一点是倭国之称是怎么来?二点是日本名称就一定好听吗?在中国它还有爆粗口的意思呢。

关于“倭”字,《诗经·小雅·四牡》中有“四牡騑騑,周道倭迟”的句子。《毛诗正义》将“倭迟”释作“历远之貌”。《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倭”字:“顺兒,从人,委声”。“顺”在这里有“顺从”的意思。所以,“倭”在古代本有绵延曲折之意,后引申出顺从之意。东汉光武帝赐给倭王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可能就同时表达了东汉朝廷对倭方所寄托的“感其远道而来”且“冀其臣服”的意思。

在《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金印内容为“汉倭奴国王”。在这里,“倭”“奴”都是贬意。

《新唐书》对日本的记载中提到“日本,古倭奴也。”,将日本和倭联系在了一起。又提到:“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体现了“倭”这一名字并不是由中国人所取,而可能是由日本岛上林立小国中的某个国的名字音译而来。

《旧唐书》之前的史书均以“倭”来指称日本。《旧唐书》中“倭国”、“日本”两项并列,而《新唐书》及其之后的史书,多以“日本”来称呼现在的日本。

那么,倭国为什么觉得“倭”这个名称“不雅”呢?从东汉到隋朝以前,中国和倭国总体上讲是册封与被册封关系。《宋书》上记载,倭王讚死后,珍、济、兴、武四个继任者都曾经遣使贡奉,并求中国朝廷授予倭国自己提出的封号。7世纪初,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国力的增长也使得当时倭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了当时隋倭两国的交往当中。《隋书·东夷传》“倭国条”记有倭国的国书:“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唐高宗时,倭国还与当时中国朝廷发生战事。

倭国从决定修改对外使用的国号,到向唐朝通告更号事宜再到最终获得唐朝的承认,经过了一段历程。其实,“日本”国名最初是作对外使用的,对内仍用“倭”这一称谓。而且,倭国从决定修改对外使用的国号到向唐朝通告更号事宜再到最终获得唐朝的承认,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白江战役倭国惨败后,最迟在天智八年(公元669年),倭国已经决定把对外的国号改为日本。至于改号的原因,往远说,可能是与隋唐以来倭国争取对等外交的愿望有关;往近的说,也不排除通过改变对外的国号来消除白江战役后其在东亚国际格局中的消极影响这种可能。所以,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所灭之后,日本在公元669年遣使入唐朝贺,这次遣唐使在朝见唐朝官方时,很可能就已经向唐朝提出倭国对外改称“日本”的事。此事在《古今图书集成》上有记载:“咸亨元年,倭人始更号日本,遣使贺平高丽。”但是,倭使的提议可能最初并没有被唐朝所承认,例证便是《善邻国宝记》中郭务悰出使倭国时所携带的国书中有“大唐皇帝敬问倭王云云”。至于唐朝之所以没有很快就承认倭国更号这一事件,可能与白江战役后唐朝对倭国所形成的不良印象有关。郭务悰回国后不久,倭国爆发“壬申之乱”。天武天皇上台后,中断了与唐的外交关系。只是到了文武天皇大宝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对内仍称“倭”)才决定与唐朝恢复外交关系,派出了以粟田朝臣真人为首的代表团使唐。可能正是从此次往来开始,中国朝廷才正式承认了日本这个国号。由于当时是武则天主政,所以才有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上“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的记载。

千字文有言“臣服戎羌”,译为“俯首称臣族戎羌”。中华民族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华夏居中,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概念, “东夷”就是指“东面的野蛮人”,所以日本称倭国至少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实际上,“倭”并非全是贬意,“日”也不全是褒意,有时爆粗口也说“日”呢。关键是在人心向背。

武则天醉了以后给一小国赐名,这个小国是今天哪里?

后来他们觉得"倭国″这个名称是个蔑称,就想改个好听的名字,但改国名必须要宗主国认可,就请示当时的唐朝女皇武则天,因他们在大唐东方,站在大唐地面来看是日出的地方,就想取"日本″这个名字,武则天认为有道理,就赐予他们叫了日本。正式称日本为倭奴国,成为大汉50多个藩属国中的一员。随着日本人对汉字的理解,认为倭人也就是矮人的意思,为了消除这种歧视,他们选用在日语里发音与“倭”相同的“和”字来自称,还在和字前面加上大字,大和民族由此而来。

3世纪末,日本本州岛上形成了以大和地区为中心的国家,其实力逐渐强大,最后统一了全岛。因此,古代日本一度以“大和”作为国号,日本民族也以“大和民族”自称。古代中国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称日本为“倭”。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最早开始于公元57年,当时来朝的是日本的一个小国。时任皇帝动汉光武帝根本就瞧不上这弹丸之地的国家,所以将其称为倭奴国。后汉书记载“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予印绶”,印上五个鎏金大字:“汉委倭奴国”。


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根据日本神话传说,日本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国并即位为天皇,不过,“日本”这个国名在当时并不存在,因为古代的日本列岛曾长期处在小国林立的战国时期,长期没有出现一个官方性质的统一国名。日本弥生时代中期,位于九州的奴国国王向汉朝朝贡,并获赐“汉委奴国王印”。此印于1784年出土于日本北九州地区,现藏于福冈市博物馆,为日本国宝级文武。

当年唐高宗为什么要把倭国取为日本?

唐高宗时,倭国还与当时中国朝廷发生战事。倭国从决定修改对外使用的国号,主要原因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国名不雅,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华夏居中,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概念,倭国人认为自己的国家的地理位置“近日所出”。所以,更改国名——“日出之国”。其实,“日本”国名最初是作对外使用的,对内仍用“倭”这一称谓。而且,倭国从决定修改对外使用的国号到向唐朝通告更号事宜再到最终获得唐朝的承认,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白江战役倭国惨败后,最迟在天智八年(公元669年),倭国已经决定把对外的国号改为日本。至于改号的原因,往远说,可能是与隋唐以来倭国争取对等外交的愿望有关;往近的说,也不排除通过改变对外的国号来消除白江战役后其在东亚国际格局中的消极影响这种可能。所以,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所灭之后,日本在公元669年遣使入唐朝贺,这次遣唐使在朝见唐朝官方时,很可能就已经向唐朝提出倭国对外改称“日本”的事。此事在《古今图书集成》上有记载:“咸亨元年,倭人始更号日本,遣使贺平高丽。”但是,倭使的提议可能最初并没有被唐朝所承认,例证便是《善邻国宝记》中郭务悰出使倭国时所携带的国书中有“大唐皇帝敬问倭王云云”。(关于《善邻国宝记》中所引“天智天皇十年唐客郭务悰等来聘,书曰:大唐皇帝敬问日本国天皇云云。”有日本学者认为是日本国内有意篡改了公元671年唐朝国书中“倭王”的称谓。笔者认同这种观点,郭务悰出使倭国时所携带的唐朝国书很可能就是“大唐皇帝敬问倭王书”。此处既称“倭王”,可见唐朝并没有很快就承认倭国更号——作者注)至于唐朝之所以没有很快就承认倭国更号这一事件,可能与白江战役后唐朝对倭国所形成的不良印象有关。郭务悰回国后不久,倭国爆发“壬申之乱”。天武天皇上台后,中断了与唐的外交关系。只是到了文武天皇大宝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对内仍称“倭”)才决定与唐朝恢复外交关系,派出了以粟田朝臣真人为首的代表团使唐。可能正是从此次往来开始,中国朝廷才正式承认了日本这个国号。由于当时是武则天主政,所以才有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上“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的记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1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