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节,唐朝皇子,父亲为唐高宗李治,母亲为淑妃萧氏。在兄弟中,李素节排名第四位,较受唐高宗宠爱。
李素节人物档案
姓名:李素节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唐朝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时间:公元648年
去世时间:公元690年
父亲:唐高宗
母亲:萧淑妃
爵位:许王
官职:舒州刺史
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
唐高宗继位不久,李素节就受封为雍王,拜官雍州牧。因为他自幼聪慧,师从学士徐齐联,机智好学,颇有成就,受到唐高宗喜爱。
对于这样一个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儿子,唐高宗没有吝啬他的宠爱,不久封李素节为岐州刺史,后来改封郇王。
李素节的母亲萧淑妃,一度受到唐高宗盛宠。但是当武则天入宫之后,渐渐独占帝王宠爱。一个前任宠妃,一个现任宠妃,不打起来是不可能的。
萧淑妃和武则天相互谮毁,最后以武则天大获全胜,萧淑妃受幽禁侮辱而死告终。虽然萧淑妃去世了,但是武则天对她的痛恨并没有消失。
作为萧淑妃儿子的李素节,自然也在武则天厌恶范围之内。此后武则天经常在唐高宗面前说李素节的坏话,后来唐高宗就调李素节出京担任申州刺史。
乾封元年,唐高宗下令:“李素节既然有病,就不必入宫朝见。”这多少有点保护这个儿子的意思,但是李素节并不理解父亲的苦心。
他认为自己没有病不能入京,长期见不到高宗,怕与唐高宗身份,于是就写了一篇《忠孝论》送达京城。
虽然由官员密呈,这篇文章最后还是被武则天看见了。武则天十分不高兴,仪凤元年,武则天诬告李素节贪污,将他降封为鄱阳郡王,削减其三分之二的食邑,在袁州安置。
仪凤二年,武则天又将李素节禁锢终身,改迁到岳州安置。此后李素节的调任升降,都由武则天主导。
唐高宗去世之后,作为儿子,李素节自然要前往京都服丧致孝。但是在途中却被人给弑杀了,传说是武则天派的刺客。
李素节去世的时候年仅四十三岁,武则天命人以庶人礼节安葬李素节。一国皇子,最后就是这么一个下场?
好在等到唐中宗李显继位后,李素节得以被追封为许王,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以礼改葬,陪葬于乾陵。
唐高宗,唐朝第三代皇帝,在历史上唐高宗的褒贬不一,在位期间,一改唐太宗晚年的弊政,使唐朝疆域达到史上最大的时候,后期权力渐为武后掌握,也使唐朝最终被武周所替换。李治的儿子有多少呢?
燕王李忠
燕王李忠(母宫人刘氏)(643年-664年),字正本,唐高宗李治长子,母亲是后宫的宫人刘氏。贞观二十年(646年)时,封李忠为陈王;永徽元年(650年)时,更拜李忠为雍州牧。
永徽三年(652年)立李忠为太子,六年(655年)为他元服。656年)废太子李忠为梁王,立李弘为皇太子。又加封梁州都督,赐甲第,实封户二千,物二万段,后来又转封为房州刺史。
显庆五年(660年),迷信之事被发现,遂被废为庶人,迁徙至黔州,被囚禁在以前的故居。
麟德元年(664年),武后遂将李忠赐死於黔州,李忠得年仅二十二岁,第二年,李弘向高宗请求收葬李忠,高宗同意。神龙初年,追封燕王,赠太尉、扬州大都督。无子。
原悼王李孝
原悼王李孝(母宫人郑氏)(?—664年),唐高宗第二子。永徽元年(650年),封许王。三年(652年),拜并州都督。显庆三年(658年),累除遂州刺史。麟德元年(664年)去世,赠益州大都督。神龙初,追赠原王、司徒、益州大都督。
泽王李上金
>泽王李上金(母宫人杨氏)(?-690年),唐高宗第三子,母亲是宫人杨氏。高宗刚即位时,封上金为杞王;永徽三年(652年),让他遥领益州大都督;乾封元年(666年),封为寿州刺史,又历任过漉州刺史。
永隆二年(682年),封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刺史,不准他们再干预朝政。嗣圣元年(684年),上金、素节、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奔高宗之丧,同年封上金为毕王,又改封为泽王、苏州刺史;垂拱元年(685年),改封为陈州刺史;永昌元年(689年),授太子左卫率,改封为随州刺史。
载初元年(690年),武承嗣要求周兴诬告上金与素节谋反,於是将他们两人召回洛阳后交付御史台处理。后来素节在南龙门驿被杀害,上金得知后相当恐惧,遂上吊自杀。死后,他的七个儿子流放显州,其中义珍、义玫、义璋、义环、义瑾、义璲都死在当地,仅剩义珣存活。唐中宗复位后,恢复上金的官爵,并以义珣为嗣泽王。
许王李素节
许王李素节(母萧淑妃)许王李素节(646年?—689年),唐高宗李治第四子,母为萧淑妃。有同母姐妹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初封雍王,658年封郇王。仪凤二年,禁锢终身,又改于岳州安置。
永隆元年,转岳州刺史,后改封葛王。则天称制,又进封许王,累除舒州刺史。天授中,与上金同被诬告,追赴都,行至都城南龙门驿,被缢死,年四十三,则天令以庶人礼葬之。中宗即位,追封许王,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仍以礼改葬,陪于乾陵。
素节被杀之时,子瑛、琬、玑、易等九人并为则天所杀,惟少子琳、瓘、璆、钦古以年小,特令长禁雷州。神龙初,封瓘为嗣许王。开元初,封琳为嗣越王,以绍越王贞之后。璆为嗣泽王,以继伯父泽王上金之后。
琳,官至右监门将军,卒。瓘,开元十一年为卫慰卿。以抑伯上金男不得承袭,以弟璆继之,遽谴瓘为鄂州别驾。于是下诏绝其外继,乃以故泽王上金男义珣为嗣泽王,江王祎为信安郡王,嗣蜀王褕为广汉郡王,嗣密王彻为濮阳郡王,嗣曹王臻为济国公,嗣赵王琚为中山郡王,武阳郡王继宗为澧国公。
瓘累迁邠州刺史、秘书监、守太子詹事。璆性仁厚谨愿,居家邕睦,朝廷重之。天宝六载卒,赠蜀郡大都督。瓘晚有子,命璆子益为嗣。及卒,有解、需二子,皆幼孺。十一载,益袭封许王。十四载,解娶杨銛女,乃袭许王。璆初为嗣泽王,降为郢国公、宗王卿同正员,特封褒信郡王。
进《龙池皇德颂》,迁宗正卿、光禄卿、殿中监。天宝初,重拜宗五卿,加金紫光禄大夫。璆友弟聪敏,闻善若惊,宗子中有一善,无不荐拔,故宗枝居省闼者,多是璆之所举。九载卒,赠江陵大都督。
唐高宗李治一共有8个儿子,其中至少5个被武则天给害了。
宫人生的这三个娃虽然年长,可惜地位是比较低下的。看看名字也知道了,一个要你忠心,一个要你孝顺,还有一个要你多点钱。
萧淑妃生的儿子,其实地位已经算比较高了,因此唐高宗李治给好好起了个名字,叫李素节。 这名字好啊,就是要你干干净净。他的大名叫李廉,估摸着李治对他还是有点期许的,毕竟是妃子里的第一个儿子。
一、李忠是昔日太子,最终被武则天给搞死了。 李忠虽然是皇长子,可惜唐朝嫡庶之分非常严重,因此李忠毫无地位可言。但是李忠这家伙运气不错啊,因为唐高宗当时的王皇后没有儿子!
原本王皇后还不认命,非要自己生。可是伴随着萧淑妃夜夜受宠,王皇后压根就没机会受孕。因此王皇后便联合了长孙无忌,将李忠过继到自己名下,并且立为了太子。
鸟枪换炮了,李忠一眨眼就这么翻身了。按道理日子应该过得不错,可惜王皇后哪里是武则天的对手?武则天入宫以后,先后除掉了萧淑妃和王皇后,自己则坐稳了皇后之位。
李忠的嫡母王皇后都下台了,你觉得他还能有啥好下场吗?所以说李忠没多久就被废掉了,武则天的儿子李弘就这么被立为了太子。
没了太子之位,李忠被任命为房州刺史,封梁王。按道理日子也能凑合着过,至少比老百姓强得多吧?
可惜武则天并没有打算放过李忠,由于李忠内心忐忑,所以做了一系列奇葩的事情,关键还被唐高宗知道了,因此李忠就这么被囚禁在了黔州。
你看看,先是房州,后是黔州,这可都是唐朝贵族著名的流放地。这还不够,武则天为了稳妥起见,索性让人诬陷李忠有叛逆之心,最终唐高宗李治将22岁的李忠给赐死了。
二、李孝死得早,运气好。 李孝是次子,又是宫人庶出,自然没有任何机会参与夺嫡。相对来说小命就稳妥得多。可惜这家伙还没活得过自己的老爹,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就早逝了。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李孝没有遭到武则天的迫害,算是因祸得福了。
三、李上金和李素节都被武则天给搞死了。 李上金对武则天的威胁就更小了,他是庶出的第三子,没什么地位可言。不过由于唐高宗儿子不多,所以李上金还是得到了杞王的封号。
由于他和弟弟李素节两个人都比较守规矩,所以武则天一直找不到他们的麻烦。因此武则天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李上金的爵位和官职给剥夺了。
武则天的套路多深啊,不弄死这娃她心里不安生。没了权力和地位,他就没办法犯事了,也就找不到借口杀他了。
于是武则天又加封李上金为沔州刺史。等到李治死了以后,武则天正式掌权了,可谓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所以武则天便让手下人诬告李上金和李素节谋反,从而这两位都被武则天给逼着自尽了。 武则天不喜欢李上金的母亲杨氏,这是真的。但是杨氏还不足以跟武则天叫板,真正跟武则天较量的,是李素节的母亲萧淑妃。
早年王皇后支持武则天入宫,就是希望借助她的手,打压萧淑妃,结果失策把自己给打没了。武则天进宫以后,萧淑妃立刻也就失宠了。
武则天可没打算放过萧淑妃,她不仅让王皇后和萧淑妃被贬为庶人,而且还学习汉朝吕雉的手法,将她们俩做成了人彘,真够狠的。
四、武则天狠起来,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 武则天有4个儿子,这可都是亲生的。尤其是长子李弘一表人才,可惜英年早逝。于是乎在《新唐书》和《唐会要》中,给出了李弘去世的一个重磅原因,那就是武则天!
当初李弘深得唐高宗喜爱,而且唐高宗身体不太好,所以打算提前把大位禅让给李弘。结果问题来了,
所以武则天最终选择鸩杀了自己的长子李弘。当然了,这是史学界的一家之言,未必就有确凿证据。
不过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的的确确是被武则天给宰了的。李弘死后,唐高宗便将李贤立为太子。这孩子聪明且有主见,一看就不是傀儡的样子。
久而久之就跟武则天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为此武则天便给李贤安插了一个谋反的罪名,让唐高宗李治将李贤给废了,贬为庶人。李贤被废了以后,武则天并没有放过他,而是派人将其逼杀。
总结:武则天到底还是给唐高宗留了两个儿子。 至于武则天的另外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倒是躲过了武则天的魔抓。李治去世以后,武则天的三儿子李显继位,一直是武则天掌权。
结果李显不听话,所以武则天就把他给废了,改立四儿子李旦做皇帝。期间李显多次想要自杀,都是老婆韦氏救了他。李旦很识趣,看老妈对权力有这么大兴趣,果断把大位禅让给了老妈来坐。从此改朝换代。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了称帝,大肆屠戮李唐宗室,倒在她屠刀下的李唐宗室有34人,她自己的亲人有23人。李治有武则天这样一个老婆,不知道是他的幸事还是不幸,但是对他的儿子们来说,肯定是一件不幸的事。
李治一共生下八个儿子,分别是:
长子燕王李忠,宫人刘氏所生;次子原悼王李孝,宫人郑氏所生;
三子泽王李上金,宫人杨氏所生;四子许王李素节,萧淑妃所生;
五子孝敬皇帝李弘,武后所生;六子章怀太子李贤,武后所生;
七子唐中宗李显,武后所生;八子唐睿宗李旦,武后所生。
燕王李忠 李忠(643-664年),贞观十七年出生于东宫,母亲为宫人刘氏。贞观二十年(646年),3岁的李忠被李世民封为陈王,永徽元年(650年),李忠被自己的父亲高宗李治封为雍州牧。
当时高宗的皇后王氏没有子嗣,因为李忠的母亲出身卑微,所以李忠被过继给王皇后,在王皇后舅舅柳奭和长孙无忌的运作下,永徽三年(652年),高宗册立李忠为太子,这一年李忠9岁。
永徽六年(655年),李忠举行了成年加冠礼,同年10月,高宗废黜了王皇后的皇后之位,改立武昭仪为皇后,李忠遂失去了嫡子的身份。当时的礼部尚书许敬宗为迎合武则天,上书劝说高宗,李忠并非嫡子,应该废了他的太子之位,改立李弘(武则天长子)为太子,李治同意了他的建议。
显庆元年(656年),李治废黜了李忠的太子之位,降封其为梁王,改立李弘为太子。
李忠年龄渐长后,常常惊恐不能自安,有时甚至偷穿妇人的衣服,来防备刺客。而且经常做怪梦,常常自己占卜。显庆五年(660年)七月初六日,因事情败露,唐高宗将李忠废为庶民,迁到黔州居住,囚禁在黔州李承乾的故宅。
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王伏胜与李忠阴谋背叛朝廷。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唐高宗将李忠赐死在黔州住所。李忠死时年仅二十二岁,无子嗣。
神龙元年(705年),追封燕王,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陪葬于乾陵。
原悼王李孝 唐高宗李治第二子,宫人郑氏所生,永徽元年(650年),封许王,与弟李上金、李素节同日封王。永徽三年(652年),拜为并州都督。显庆三年(658年),累除遂州刺史。麟德元年(664年)去世,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悼。
神龙初年,被追赠为原王、司徒、益州大都督。
泽王李上金 李上金是李治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宫人杨氏。永徽元年(650年)被封为杞王。
因为武则天厌恶他的母亲,连带着他也被武则天厌恶,一些投机取巧的小人察觉到此事,为了迎合武则天找了一个罪名削去上金的官位与封邑,将他安置在澧州。
嗣圣元年(684年),高宗去世,李上金与李素节、义阳公主、宣城公主为高宗奔丧,之后李上金被封为毕王,后又改为泽王。
载初元年(690年),武承嗣指使酷吏周兴诬陷李上金与李素节谋反,两人被召回洛阳交付御史台处理,李上金愤而自杀,他的七个儿子全被流放显州,其中李义珍、李义玫、李义璋、李义环、李义瑾、李义璲都死在当地,仅剩李义珣存活。
唐中宗复位后,恢复李上金的官爵及姓氏,并以李义珣为嗣泽王。后被葬在乾陵陪葬。
许王李素节 李素节是李治的第四个儿子,生母为萧淑妃。永徽元年(650年),李素节被封为雍王。幼年的李素节机敏好学,能日诵古诗五百余言,因此深得高宗的喜爱。
当初武则天还不是皇后的时候,经常与萧淑妃争宠,相互诋毁,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萧淑妃遭到武则天谮毁,幽禁侮辱而被杀。李素节受到武则天的嫉妒,时时向唐高宗进谗,调任申州刺史。
仪凤年间,李素节被武则天诬陷贪赃受贿,被高宗降封为鄱阳郡王,后来李素节被禁锢终身,改迁到岳州安置。
载初元年(690年),武承嗣指使酷吏周兴诬陷李上金与李素节谋反,两人被召回洛阳交付御史台处理,李素节行至京都南面的龙门驿,被缢杀而死。
武则天下令以庶人礼节安葬李素节。李素节的儿子李瑛等九人同遭诛杀,唯独四子李琳、李瓘、李璆、李钦古尚属年幼,才得以幸免于难,长期囚禁在雷州。
唐中宗李显即位后,追封李素节为许王,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以礼改葬,陪葬于乾陵。
孝敬皇帝李弘 李弘(653-675年)是李治的第五个儿子,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李治废王立武后,原来的太子李忠被降封为梁王,李弘被立为太子。
李弘为人十分仁孝,接待大臣符合礼节,从不曾有过失。还曾建议高宗修改不合理的律法,上书为两个获罪的异母姐姐求情,让他们得以出嫁。
李弘的仁孝得到了朝野内外的赞誉,但是他体弱多病。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随高宗和武则天到洛阳,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年仅23岁。李治非常悲痛,追封李弘为孝敬皇帝,以天子礼仪厚葬于洛阳郊区的唐恭陵。
章怀太子李贤 李贤(655-684年),李治的第六个儿子,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永徽六年(656年),不满2岁的李贤便被封为潞王,同年李贤被加封为雍州牧,幽州刺史。
李贤长大后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深得高宗赞赏,乾封元年(666年),沛王李贤招募“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王府修撰,十分器重。
上元二年(675年),皇太子李弘猝死后,李贤继立为皇太子。 不久,高宗命李贤留守长安监国。李贤处理政务明确公允,被朝廷内外赞扬。
然而在为太子期间,李贤与武后的关系也变得日益紧张。武后非常宠信术士明崇俨的话,他曾对武后说李贤的坏话,说他不适合当太子,因此李贤十分厌恶他。当时皇宫中有流言说“李贤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李贤顿生疑虑,感到恐惧。武后送《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李贤,以责备他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还曾亲手书信斥责,李贤越发感到不安。
仪凤四年(679年),明崇俨被强盗杀害,却又迟迟抓不到凶手。武后因此怀疑是太子所为。
调露二年(680年),武后派人揭发太子阴谋,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以此作为谋反的凭证。高宗一向喜爱李贤,想要宽恕他。武后却说:“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于是,李贤未能洗清罪责,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
永淳二年(683年),幽禁数年的庶人李贤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走时妻儿仆从衣缕单薄,十分凄凉。皇太子李显为此上书恳请帝后怜悯,稍赐春冬衣物。
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派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贤的住宅,以防备谋反隐患,丘神勣到巴州后将李贤囚禁别室,逼令自杀,年仅二十九岁。
唐中宗李显 李显(656-710年),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
显庆元年(656年),李显出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为英王。章怀太子李显被废后,李显被立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去世后,李显继承帝位,成为大唐的第四位皇帝。
李显继位后,想要提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为侍中,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李显一怒之下,脱口而出:“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宰相裴炎将此事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对此事大为恼火,将继位55天的李显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而后他的弟弟李旦继位,是为睿宗。
在被贬的日子里,李显一家人一直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生怕哪一天死于武则天的刀下,就这样一直过了近14年。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杀死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无奈之下,武则天下令太子监国,次日将皇位传给李显,于是李显再度称帝。
李显再次继位后,朝政大权又被皇后韦氏和武三思把持,自己又成了一个傀儡。5年后,李显病逝,享年55岁。
唐睿宗李旦 李旦(662-716年),高宗李治第八个儿子,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
龙朔二年(662年),李旦出生于长安,自小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领洛州牧。
李显继位后,由于言论不当被武则天废黜了自己的皇位,降为庐陵王,继而李旦被武则天立为皇帝,但是朝廷大权全部被武则天把持。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李旦被降为皇嗣,一切礼仪依旧按照皇太子来办,原来的皇太子李成器被降为皇孙。自此李旦开始了艰难的皇嗣生涯。
后来,李旦又被诬告谋反,武则天命酷吏来俊臣审理。来俊臣对东宫属官刑讯逼供,让他们“招出”李旦谋反的实情。乐工安金藏当众剖腹,以表明皇嗣没有谋反。武则天深受感动,不再怀疑李旦,命来俊臣停止审理。李旦因此而幸免于难。
李显再次继位后,李旦因功被拜为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并加号安国相王。
李显去世后,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而后迎李旦入宫辅佐少帝。李旦携李重茂登上安福门,安抚百姓。
当时李旦的权利非常大,又控制了皇城,少帝李重茂迫于形势,请求将皇位让于叔父李旦,李旦起初极力推辞,后来在李成器和李隆基的劝说下,李旦接受了李重茂的让位,再次登基为帝,李重茂则又被封为温王。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将皇位禅让给三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
开元四年(716年),李旦病逝,享年55岁。
小结:
唐高宗李治一共有八个儿子,除了第二个儿子早逝以外,其他的七个儿子全部与武则天有联系。李治的三个庶子都遭到了武则天的打击四个亲生儿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燕王李忠,武则天派人诬陷其谋反,被李治赐死于黔州幽禁之地;
泽王李上金与许王李素节,武承嗣指使酷吏周兴诬陷李上金与许王李素节谋反,两人被交付御史台处理,李上金愤而自杀,李素节在回京的路上被缢杀身亡。
孝敬皇帝李弘虽然是猝死于洛阳绮云殿,但是也有传言是被武则天害死的;
章怀太子李贤被武则天陷害贬为庶人后贬到巴州,后来被酷吏丘神勣逼令自杀;
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虽然都先后两次为帝,但是都被武则天打压过,在武则天当皇帝期间两人都是谨小慎微的过日子。
在唐朝历代的皇帝中,唐高宗算是比较窝囊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间,因为身体原因,大权旁落。让自己的皇后有机可乘,把持朝政。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悲催的就是在武则天掌权后,他的儿子们。各个命运凄惨,八个儿子中竟然只有一个善终,其余七子,皆英年早逝。他的儿子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他们又是如何命上黄泉的呢?
燕王李忠,是李治的大儿子,是庶长子,根据记载,他的母亲是唐高宗的妾仕,史书称为“刘宫人”。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李忠就已经出生。在公元652年,李忠被立为太子,公元664年,武则天以谋反的罪名赐死李忠。悼王李孝,是李治的次子,是他的妾仕郑氏所生。对于李孝历史文献对他的记载极少,只知道他是突然暴毙而亡。至于是否是暴毙而亡就无从考证了。
泽王李上金是李治的第三子。李上金的母亲是宫人杨氏,最初他被封为杞王,之后因为武则天从中作梗,他被外放担任地方官。在公元690年,受到武则天的指使,武承嗣污蔑李上金谋反,最后李上金被处死。许王李素节,是李治的第四子,是萧淑妃所生。母亲被杀后,他被外放担任地方官,之后被武则天派人杀害。孝敬皇帝李弘,是李治的第六子,武则天所生。被立为太子后,突然暴毙而亡,他的死因也存在争议。有人说是死于武则天手中。
章怀太子李贤,也是武后所生,他是李治的第六子。李弘死后李贤被立为太子,在公元679年,以谋反的罪名被废掉太子之位,贬为庶人。在公元684年,在武则天的指示下,李贤被迫自尽。七子唐中宗李显,武后所生,后登上帝位。但是,最后被韦皇后所杀。八子唐睿宗李旦,武后所生,他前后两次登基,虽无实权,但是是唯一一个没有死于非命的皇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1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古代饮食揭秘:唐朝人吃什么喝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