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译文:
汉朝时,东海有一个孝妇,很早就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让她再嫁,但她坚决不肯。婆婆对邻居说:“媳妇侍候我实在幸苦,可怜她失去儿子又守了寡。我老了,拖累年轻人太久了,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上吊自杀了。她的女儿就到官府告状说:“那妇人杀了我母亲。”官府拘捕了孝妇,用刑具拷打她,孝妇实在受不了,被迫承认自己有罪。……孝妇被杀后,郡中大旱,三年没有下过雨。
女人系列:各种版本的被冤死的窦娥
一
很多人知道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但窦娥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不是存在呢?
可以肯定地回答:确有此人。
只不过,窦娥叫啥名字不确定,只是被笼统地叫做东海孝妇,故事情节也略有不同。
二
说到窦娥的故事,就要提到一个人,谁呢?于公。
啥?不认识?不过他儿子于定国在历史上还是比较有名的。于定国从小跟老爸学习法律,后来做了廷尉,比现在的高院院长权力还要大,这一做就是18年,史称“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无冤”。
于定国算不上官二代,于爸爸只是一个小官吏,遇到一个案子,案情其实很简单:一对婆媳,相依为命,婆婆不想拖累媳妇,上吊自杀了,婆婆的闺女认为是嫂子逼死了老娘,媳妇因此入狱,屈打成招,面临死刑。
于爸爸对太守说,这个不符合逻辑,婆婆一直劝媳妇改嫁,重新开始一段人生,而媳妇坚持不嫁、善待婆婆都十几年了,要是嫌婆婆麻烦,只要顺从婆婆的意思,找人嫁了不就完了,何必杀人呢?
昏庸的太守听不进于爸爸的分析,还是以杀人罪把媳妇判处了死刑。
孝顺媳妇,原本是一个可以大加宣扬的正面典型,就这样冤死,成了反面教材。
后来,这个地方连续三年发生旱灾,新太守来了之后,于爸爸神叨叨地说估计旱情和冤情有关,于是新太守平反了这起冤案。
这段历史出自《汉书·于定国传》,窦娥的称呼是“东海孝妇”。
三
继续在历史的故纸堆里翻找,还有发现。
《淮南子》里有一段话“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支体伤折,海水大出。”
啥意思?看不明白。
《昭明文选》收录的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中,有“庶女告天,振风袭于齐台”之句,看上去和《淮南子》里这段话很相似。
继续找!到了唐代,有个叫李善的人对《昭明文选》进行了解释,其中引用了一段许慎注解的《淮南子》,庶女的故事终于有了轮廓:“庶女,齐之少寡,无子养姑,姑无男有女,女利母财而杀母,以诬告寡妇,妇不能自解,故冤告天。”
一个是他杀,一个是自杀,其他没啥区别。这个故事和《汉书》里描述的故事相比,情节相似度可达90%。
敢情早在西汉之前的先秦时代,就有窦娥的影子了!
四
窦娥的故事基本雷同,但感天动地各有不同。
《淮南子》版的窦娥感天动地:雷劈、地震、海啸。
《汉书》版的窦娥感天动地:三年大旱。
到了晋代的干宝这里,我们看到了《搜神记》版的窦娥,还要不得了——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这里的感天动地是“血当逆流”,连被苹果砸了头的牛顿也解释不了。
还有一点,《搜神记》里说了:窦娥的本名其实叫周青。
到了元代,“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伟大的关汉卿关爷横空出世,一部《感天动地窦娥冤》除了在情节上设计得更具戏剧冲突,也把感天动地表现地淋漓尽致。
窦娥死前许了三个愿望: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
五
我们把三个愿望一个个掰开揉碎了分析。
“血染白绫”就是说,砍了脑袋之后,鲜血不会流到地上,而是全部飞溅到白绸布上。
这个明显是《搜神记》的衍化版。
“天降大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六月飞雪”:地处北半球,六月下大雪。
这个也有源头。还是《淮南子》,“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邹衍是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最有名的就是他的“五德终始说”。五月下霜升级成六月飞雪。
“大旱三年”没啥说的,算是尊重历史。
六
翻开关爷的剧本,读一读窦娥的唱词——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好了,这里又提到了两个感天动地的案例。
“苌弘化碧”出自《左传》和《庄子》。说的是天文学家、孔子的老师苌弘冤死,死后三年,心脏变成红玉,鲜血变成碧玉,这也是“碧血丹心”的出典。
“望帝啼鹃”出自《华阳国志·蜀志》。说的是古代蜀国国王杜宇死了之后,化为杜鹃鸟,声声啼叫,闻者凄恻。
“感动天、感动地”就是这么来的。
七
现在该考证窦娥是哪里人了。
基本上,现在有两个地方都宣称自己是窦娥的家乡,一个是山东临沂,一个是江苏连云港。
临沂说,东海郡的首府就在俺们郯城县,俺们这里有孝妇冢,清朝初年重修过,旁边还有康熙爷的题字。不过,根据俺们这里的传说,窦娥不叫窦娥,叫周青(和《搜神记》记载相同),也没《窦娥冤》里说得那么复杂,就是被恶婆婆迫害死的,灵异事件也不一样,周青死的时候流的是白色的血,所以那个地方的村子后来叫“白血沟”。对了,还有于公墓,也能说明就是在俺们这里发生的事情。
连云港说,我们这块不但有孝妇冢,还有孝妇祠,不过都在文革时被破坏了……但是,清代的《云台新志·程学桓云台诸山游记》里说得明白:“此去二十里为窦娥坟,古芳可吊”。我们已经重建了孝妇祠,香火很旺,传闻求子很是灵验。
隔海相望的某国人士说,经考证,窦娥是我国人!*&……%¥#@#¥%……&&思密达。(此段纯属搞笑)
其实,大家说的都对。(不包括搞笑人士)
从地图上看,临沂和连云港这两个地方其实紧挨着,在汉朝的时候,都属于东海郡的管辖范围。窦娥可能是连云港人,但在东海郡的首府郯城县处决,所以两地都留下了遗迹。
在这两个地方,东海孝妇的名字都叫周青。明代成化十五年(1479年)朐山县令刘昭所著的《汉东海孝妇窦氏祠记》就说:“孝妇东海人姓窦氏”。也许是关汉卿关爷的大戏实在太深入人心,窦娥才逐渐被人们接受、传扬。
周青还是窦娥,也许并不重要。
七
咀嚼这一段传奇,感受充斥周身的忧郁,听着发自肺腑的呐喊——
“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窦娥,遭受无辜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窦娥的冤情无处伸张,愤怒得指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还临死发出誓愿:她的鲜血要溅在刑场的白绫上,六月天飘起漫天大雪,当地亢旱三年。
扩展资料 窦娥是剧作家关汉卿《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善良的妇女,又具有不服输的精神,被冤死前许的三桩难以实现的愿望都一一应验,其精神感天动地。
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参考资料:-窦娥
因为当时窦娥已经相当的冤屈了,不过现在社会有些人经历的事与之她相比则显得更为冤屈,所以说比窦娥还冤。
很多人受了冤屈都说“我比窦娥还冤”,其实窦娥已经算是冤屈时候的代表了。《窦娥冤》这部民间传说是由关汉卿著作的,写的是小寡妇窦娥,在一个无赖昏官的毒打下,屈打成招,被判杀人凶手,斩首示众。临刑前,窦娥满心的悲愤,并在刑下许下誓愿,六月飞雪,果然,冤屈感上天,誓愿实现。
首先再来回顾一下故事,窦娥的冤屈是这样开始的,张驴儿强迫蔡家婆婆嫁给他的父亲,之后又想让窦娥嫁给他自己,但是窦娥死也不肯,还骂透了了张驴儿。后来,遭到张驴儿的陷害 ,说窦娥“毒死公公”,没有的事实,窦娥根本不能认,于是几次遭到刑罚,还受尽了折磨,但她始终也没有认罪。
然而,贪官要严刑拷问蔡婆婆,窦娥宁可自己认罪,也没有让蔡婆受刑,从原文中看,桃杌这贪官可是可恶之极。不但贪财,而且极其的残暴,由于种种的不公行为,让窦娥这个善良的弱女子含冤死去,酿成千古奇冤。窦娥的冤屈,主要是因为平民百姓,无力改变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现状而含冤。
窦娥故事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很多负面因素,其实当今社会仍然还有这样的事件发生,可能 还有很多”窦娥“的出现,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人说,我比窦娥还冤。
《窦娥冤》作者是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是关汉卿在关于汉代东海孝妇故事的民间传说和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现实生活创作而成的。
《窦娥冤》描写了窦娥在官府和地痞的迫害下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表现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情绪。作品突出强调了窦娥的冤和社会的混乱、官府的腐败。窦娥7岁被父亲窦天章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抵债, 17岁成了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蔡婆外出索债,险些被害,张驴儿父子乘危要挟,强行逼婚, 遭到窦娥的拒绝。
张驴儿欲毒死蔡婆, 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转而以窦娥 “药死公公” 的罪名, 告到官府。贪官枉法, 屈斩窦娥。后来, 窦天章官至肃政廉访使, 到这里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他诉冤, 终于使冤案昭雪。窦娥性格善良, 而且具有抗争精神。她宁愿自己含冤而死, 也不忍让婆婆受刑。
她在被押赴法场斩首时,还担心蔡婆看见她披枷带锁而伤心。窦娥在对蔡婆的态度上虽然没有摆脱孝道的作用, 但也表现了她性格的善良。窦娥不仅善良、本分, 而且具有反抗精神。她宁愿见官也不向地痞妥协, 最后含冤就死。在法场上, 她至死不屈, 指斥天地神鬼, 控诉社会黑暗是非不分, 并发下3桩誓愿。
死后, 她的反抗精神感天动地,3桩誓愿竟不可思议地实现了。后来, 她的鬼魂仍不甘冤屈, 出来为昭雪冤案、惩治恶人而奔走。
作品价值
《窦娥冤》真实地记载了民女窦娥被冤死的全过程,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混乱和黑暗,揭露了元代官吏的昏庸无能、司法机构的暗无天日;并通过窦娥悲剧的一生,如何从屈从于命运而觉醒,并对命运进行激烈抗争,表现了被压迫者不屈的反抗意志。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戏剧冲突、场面安排紧凑集中, 使主题和人物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突出。剧本的语言 “曲尽人情, 字字本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同时又朴素自然, 丝毫不露斧凿的痕迹, 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惊人能力。
主要内容如下: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元朝时,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尤其是受到歧视的汉人和南人,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悲惨的遭遇写进他的剧本《感天动地窦娥冤》。
扩展资料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一生的遭遇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女的不幸。窦娥在短短的一生中,遭到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种种不幸和灾难吞噬了她的青春和生命,交织成了“惊天动地”、悲惨无比的大悲剧。
窦娥是不幸的,幼时丧母,七岁又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去世。但她是善良的,她只想一心一意服侍婆婆,过安安稳稳的日子。即使受到流氓张驴儿的胁迫时她也坚守着妇德,不畏强权,明辨是非。即使是在行刑的途中,她怕婆婆伤心,请求侩子手从后街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柔弱、需要人保护的女子,竟然被当时的官府任意枉杀。
蔡婆的运气相对较好,如遇到赛卢医加害时被救,羊肚汤被下毒后作呕没吃,面对官司能保全自身,最终又被窦天章收养家中等。这虽然存在外部偶然性,但也有其内在必然性,即蔡婆的性格、观念、经历、处事经验等。在楔子中,蔡婆便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因此,世故苟且的蔡婆在死与再嫁的问题上选择再嫁,在官休与私休的问题上选择私休。
参考资料-感天动地窦娥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5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女人系列:那个被苏武遗忘的匈奴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