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九子夺嫡的淘汰顺序是怎样的真正让康熙给予厚望的是12岁的弘历

众妙之门 2023-06-13 17:42:51

九子夺嫡的淘汰顺序是怎样的真正让康熙给予厚望的是12岁的弘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子夺嫡事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经过“九子夺嫡”的残酷洗礼,康熙帝皇四子胤禛成功杀出重围,继位为帝,是为雍正皇帝。可刚一接过康熙皇权,雍正皇帝就立即被“继位合法性”的质疑声音包围;再加上昔日夺嫡政敌的添油加醋,这种质疑声音几乎影响了雍正皇帝的整个执政生涯,甚至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历史学者仍对其继位真相抱有怀疑态度。

这种质疑声音之所以出现,和雍正皇帝在“九子夺嫡”过程中奉行“曲线夺嫡、隐忍不发、坐山观虎斗”的夺嫡政策有关;和雍正皇帝潜邸期间一直自诩为“天下第一闲人”,无心夺嫡的形象有关;更和其余势力强大、继位呼声较高的夺嫡政敌有关。

“九子夺嫡”的淘汰顺序

康熙四十七年,行围途中的康熙皇帝召集诸王公大臣,宣布“胤礽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九子夺嫡”事件正式拉开帷幕。

康熙四十七年,皇长子胤因奏请康熙皇帝诛杀胤礽,并因“魇镇皇太子及诸皇子”的罪行败露,而被康熙皇帝下令削爵、圈禁,退出夺嫡之争。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二次被废,皇三子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夺嫡之争。

康熙五十三年,“毙鹰事件”爆发,康熙皇帝暴怒,甚至发出了“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的绝情言辞。自此,党羽势力最大、夺嫡竞争力最强的皇八子胤禩彻底失去继位可能。

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叛乱再起,康熙皇帝任命皇十四子为“大将军王”;再加上其在西北前线的卓越表现,胤禵一跃成为继位呼声最高的皇子。根据藏语文献的记载,此时的皇十四子胤禵甚至被西北地区王公公开称为“皇太子”。

康熙六十年,康熙皇帝的身体状况明显大不如前,不得不认真考虑皇位传承问题。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康熙皇帝以“面授西北方略”为由,召皇十四子胤禵来京。就满朝文武和诸位皇子看来,这明显是康熙皇帝打算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禵的表现。

自此,“九子夺嫡”逐渐变成了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这对“一母同胞”之间的角逐。

康熙皇帝在胤禛和胤禵之间的犹豫

在整个夺嫡过程中,皇四子胤禛虽然一直隐忍不发,一副无心夺嫡的闲散模样,但其背地里一直在积蓄力量,笼络党羽势力。随着皇十四子胤禵的继位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胤禵被召回京城以后,皇四子胤禛明显开始慌了起来。

根据《清实录·圣祖实录》的记载,皇十四子胤禵于康熙六十年十月回京,抵达京城已经年底。毫无疑问,此时的胤禵还是继位呼声最高,甚至是康熙皇帝认定的皇位继承人。可等到康熙六十一年三月,满心期待皇位传承的皇十四子胤禵却接到了康熙皇帝令其返回西北前线的命令。

也就是说,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康熙皇帝就突然改变了皇位传承的决定,放弃了皇十四子胤禵而选择了皇四子胤禛。

从康熙六十年年底到康熙六十一年三月的三个月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会让康熙皇帝改变了皇位传承的决定?

或者,在这三个月时间里,内心焦急、准备做出最后一搏的皇四子胤禛,究竟使出了什么杀手锏,才会让康熙皇帝毅然选定了自己为皇位继承人?

小弘历的惊艳出场

根据乾隆皇帝的自述和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我们能大致得出皇四子胤禛于康熙六十一年的行动脉络:

1、乾隆皇帝晚年所作御诗——《游狮子园》中,有一段这样的注解:

康熙六十年,朕龄十一,随皇考至山庄观莲所廊下,皇考命我背诵所读经书,不遗一字。当时皇祖近侍皆在旁环听,皆惊异。

也就是说,皇十四子胤禵回京的康熙六十年年底,皇四子胤禛就开始让其杀手锏——第四子弘历出场。让弘历在康熙皇帝贴身侍卫面前背诵经书,其目的很明确——“皇考始有心奏皇祖令我随侍学习”。

2、根据《清实录·圣祖实录》的记载: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丁酉,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恭请上幸王园进宴;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庚戌,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恭请上幸王园进宴;

根据《康熙起居注册》记载和乾隆皇帝的自述,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康熙皇帝第一次临幸圆明园,皇四子胤禛便为其引见了四年12岁的弘历。第一次见到弘历,康熙皇帝“见即惊爱”,并主动要来了弘历的生辰八字。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康熙皇帝第二次临幸圆明园,主动要求见见弘历的生母——钮祜禄氏并连升称其为“有福之人”并作出了“命弘历宫中养育,亲授书课”的决定。

对于皇四子胤禛的一系列安排,和康熙皇帝的具体表现,乾隆皇帝晚年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康熙六十一年,皇考敬奉皇祖临幸观花,慈颜有责,因于燕喜之次,以予名奏闻,爱抚备至,是为承恩之始。仰惟付托之重,默契圣心,投艰遗大,似即肇基于此。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也认为这是雍正皇帝积极夺嫡的有效行为,是康熙皇帝选定自己为隔代皇位继承人的重要标志。

12岁的弘历,几乎直接影响了康熙皇帝的选择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在康熙皇帝决定将12岁的弘历“养育宫中”以后,正在当代承继皇位的皇十四子胤禵却被康熙皇帝命令返回西北。时间上的紧密契合,因果关系上的顺理成章,让人不得不相信康熙皇帝是因为看中了弘历,而选择了皇四子胤禛,从而放弃了皇十四子胤禵。

除了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也能直接证明乾隆皇帝的说法并非虚言。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临终对大学士马齐留有遗言:

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康熙六十一年,皇四子胤禛的前三个儿子均已夭亡,其第三子弘时也就成了实际上的长子,弘历自然是实际上的第二子。也就是说,康熙皇帝之所以选择皇四子胤禛为皇位继承人,和其子弘历有着直接关系。

后记

就“九子夺嫡”的整个过程而言,皇太子胤、皇长子胤褆、皇三子胤祉和皇八子胤接连出局,和皇四子胤禛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康熙皇帝的主动选择。夺嫡的最后时期,同皇十四子胤之间的角逐才是皇四子胤禛的真正发力,而胤禛之所以能够赢了胤禵,却直接得益于12岁的弘历。

至于“世宗之立,内得益于隆科多,外得益于年羹尧”,只是皇权更迭过程平稳进行的充分保证;真正让康熙皇帝下定决心选择皇四子胤禛的原因,却是直接来自于弘历。

诚然,康熙朝晚年的诸多弊政已经严重阻碍了清朝的健康发展,康熙皇帝必须选择一位有改革精神、开拓精神的“孤臣”才行,但此时的皇四子胤禛毕竟已经45岁,已经踏在了晚年的边缘。所以,真正让康熙皇帝寄予振兴大清厚望的帝王,并非雍正,而是隔代指定的乾隆。

所以,这个当年仅仅12岁的孩子,几乎直接成就了雍正皇帝!

九王夺嫡,为什么康熙皇帝慧眼识英雄,选择了四皇子胤禛继承下一任皇帝呢?

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皇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

在康熙六十一年,胤禛谨遵康熙遗诏,承天景命,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史称雍正皇帝。

而众所周知康熙嫡子胤礽无能,致使康熙两度废立太子,而康熙儿子又庶子众多,所以最后酿成了“九子夺嫡”的惨祸。那么雍正为何能在这场“夺嫡”中获胜?

雍正是一个懂得韬光养晦又胸有城府的人。

在兄弟们正如火如荼争夺储位时,胤禛就表现得很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在平常里,就读读诗书,修身养性,给人予恭肃有德的形象。

他不直接参与朝堂上的明争暗斗,而退居在王府里,养花浇草,明面上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兄弟们和气相处,表现出自己对皇位无心,只想做个富贵闲人,做个富贵亲王,而无心储位之争。

同时,他还表示出自己孝顺的一面,每逢康熙寿典,他就用心挑选寿礼,尽着皇帝的心意敬献,以搏康熙欢心,但又不过于刻意表现自己,在康熙褒奖他时,他就谦让地说自己只是在尽儿子的孝道,而不奢求君王对臣子的褒奖。

所以,这让康熙对他大加赞赏,因为几个儿子都为了储位争得头破血流,让他日夜烦心,而只有雍正是踏踏实实做事,不争不抢的,让他享受到了真正的天伦父子之乐,这就为后来康熙选他做继承人奠定了基础。

当然了,更多的还是雍正的性格。其人铁面无私,对于贪腐权贵敢于下重手。这是康熙最为看重的。要知道康熙王朝虽然繁盛,但其背后隐藏着许多的危机。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吏治。而雍正的性格正好适合整治这种乱象,把江山交到他手里,是对大清王朝未来的负责。相较而言,呼声很高的八阿哥,就是过于圆滑,过于的爱惜羽毛,由此被康熙所放弃。

当然,野史传闻,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雍正生了个好儿子。

康熙一生子孙众多,再加上当皇帝政务繁忙,所以有很多个孙子并没有见过康熙,更别提让康熙记住了。而弘历也是在十几岁的时候才见到他的皇祖父的。

而这一见,弘历的机智聪敏,从容应对就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让康熙起下了传位于弘历之父的心。见过弘历后,康熙便命人把这天资聪颖的孙子弘历接进宫里亲自教导,亲身传习诗书武艺。所以不得不说在康熙晚年,是弘历给了他美好的光景,每每康熙写书法时,弘历就在一旁侍候,以一个孙子对爷爷那样为康熙研磨。

康熙接见大臣时,弘历就在一旁敬立垂听,康熙围猎,弘历就随行身侧,祖孙二人真是其乐融融,康熙在弘历那里感受到了祖孙之间没有权利阴谋的亲情。

有一次,在围猎时,侍卫们打中了一头熊,康熙便命年幼的弘历过去查看,可是弘历却表现得犹犹豫豫,康熙也奇怪他的反常。就在弘历接近熊时,那头原本躺在地上的熊却没死还站了起来,于是康熙手疾眼快举枪打死了熊。

多亏弘历今天反常不愿到猎物身边去,不然再靠近一些那熊,只怕小命就休矣。所以事后,康熙私下对他的一个妃子说:“从今日围场射猎之事来看,他日弘历的福分必在我之上”。而康熙已经贵为皇帝,还会有何福分能在他之上?

可见,此时的康熙已经有意让弘历继承大统。而弘历是雍正的儿子,要让弘历继承大统,只有把皇位传给雍正才可以,若是把皇位传给其他儿子,那不管是哪个儿子以后都不可能把皇位传给弘历。所以康熙最后才会下定决心要传位于雍正。而弘历也不负他祖父的期望,缔造了一代康乾盛世。

这个说得倒是挺有道理,隔代传的这种桥段在历史上也很常见。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当时的弘历虽然聪慧,但应该还不至于让康熙产生这种想法。至于他对弘历器重,纯属爷爷对孙子的宠爱,毕竟当时同等待遇的皇孙可不止弘历一个。最多只能说,是康熙有意传位于雍正,而看到弘历的聪慧让他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

九子夺嫡之谜,看到这两点,就知道为什么康熙传位于四阿哥

自古以来皇位的争夺一直是困扰皇帝的大问题,皇帝拥有那么多妃子自然会有很多儿子了,那么这些儿子谁来继承王位呢?从扶苏和秦二世争夺皇位就知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为了能够争夺皇位各位皇子当然是不择手段,把能用的都用上,这个时候哪里还管的上什么亲情了。千古一帝康熙当年就遇到了这么一个难题。 康熙拥有24个儿子,其中参与皇位争夺的有9个,历史上俗称「 ”九子夺嫡”,最近几年清宫剧大多都是围绕着这个事件展开的。当时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斗的最凶狠,后来因为八阿哥的出身问题,遭到了康熙的嫌弃。彻底失去了夺储的可能。四阿哥也为了在康熙面前留下不慕皇位的淡然形象,深居简出,种菜问佛,其低调的形象一时深得康熙喜爱。 当时与四阿哥还有能力争夺的是十四阿哥胤祯,因为十四阿哥多年在外,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为保卫 *** 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的康熙皇帝也对十四阿哥颇为喜爱,一时之间立谁为太子,康熙也犹豫不决。 虽然最后康熙还是立四阿哥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但是关于雍正帝的继位一直都是扑朔迷离。有些人说他是篡改遗诏,将原本传位给十四阿哥的诏书,「 ”传位十四阿哥”,改成「 ”传位于四阿哥”,也有人说雍正死后,没有和康熙葬在一处,而是另辟西陵为墓,是因为篡改了遗诏,觉得死后无颜见父亲。那么到底康熙是传位给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呢? 第一个观点就是当时的圣旨写的数字用的是大写,大写的拾可改不成于,还有清朝的圣旨一般都是用的满文和汉文写的,就算能把汉文改成,满文也改不成啊。所以篡改遗嘱的说法根本靠不住。 另外当时康熙皇帝,比较喜欢孙子弘历,即雍正的儿子,后来的乾隆,为了能让这个孙子登基继承皇位,而把皇位传给了四阿哥胤禛,也是有可能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不管怎么说,雍正当皇帝也没有什么不好,康乾盛世少不了雍正皇帝的积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