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识字忧患始,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状元郎,又岂能洞悉日后政治与命运的覆手为雨。唐代状元贾餗官拜宰相,在甘露之变中和其他三位宰相同被宦官所杀,家人惨遭屠戮。明代沈坤被锦衣卫折磨致死。状元陈谨在家守丧时,被地方兵卒侵扰并殴打致死,年仅42岁,因不被容于严嵩,案件不了了之!
他是在第三次牢狱之灾的时候,认为自己这一次肯定要冤死在狱中了,所以心情很悲愤,写了一篇自诉状,状中将自己一生的抱负和坎坷尽数表达出来,而且写的情真意切,让人无比动容。当时的大理寺少卿郑汝谐看到他自诉状后,便推荐给光宗看,光宗看到后不仅特赦了陈亮的死罪,还准许他去参加殿试。当时陈亮殿试直接第一,以新科状元的身份上任官职,结果突然暴病身亡。
说其他的一生真的是很悲惨,因为他当时上书给孝宗以后,又不愿意做官,就回家每天喝酒作诗,很是快活,喝醉的时候就喜欢说一些胡话,多次批评孝宗和高宗只知道享乐而不思进取,于是被人以谋逆罪告发,当时刑部的主管是他参加科考的主考官,因为没有录取他,他之前一直嘲讽人家,这次算是落别人手里了。后来这件事上报给了孝宗,孝宗知道就是喝多了说的胡话,于是放了他。这才免去牢狱之苦。
后来陈亮家的一个仆人,因为和别人吵架太激动失手杀死了一个曾经与陈亮父亲发生过矛盾的人,死者家属就一口咬定是陈亮指使仆人这么做的。他就被这件事牵连到进了牢房,第二次下狱。辛亏有好朋友辛弃疾他们几个人的竭力营救,陈亮才能从牢房里面出来。这个时候他才认识到生命是多么可贵。
第二次出狱后的他一改之前放荡不羁的性格,开始学者怎么说话做事,并且还全身心投入到治学,想着自己这样就不会再出事,结果更大的灾难在后面等着他。就是有一次陈亮设宴款待朋友,朋友回家后突然暴毙身亡,陈亮就倒霉的被认为是故意下去毒死朋友,第三次下狱。后来在狱中写自诉状这才没事,但是就是天生没有当官的命,最后突然暴死,也挺可惜的。
状元不是官,只是科举考试中最后一场殿试第一名的称号而已,只能说是一种当官的资格,至于究竟几品官,历朝历代不一样。基本是唐九品、宋八品,明清从六品。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代,兴于唐代。唐朝正式将第一名称为状元。但是注意,与后世的单一制不同,唐朝科举分很多种,有常科(制度化的科举)和制科(皇帝特旨选才)之分。常科中,又有几十种分类,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属于常见的,极其复杂。又以秀才、明经、进士三科为主。秀才科考方略策,相当难,而且州的长官就要受处分,最后导致秀才科无人问津,到了明清沦为生员的代名词。明经科考儒家经典,最容易。进士科介于二者之间,考时务策,比明经科的死记硬背更有含金量。
那状元授予什么官职呢?其实常科状元没有任何优势。所有通过这几个科的士子,还需要经过吏部的考试,叫做选试,才可以正式当官。之前的状元也好,最后一名压线通过的也好,区别不大。选试结束会给个等第,比如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的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而进士、明法两科,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授从九品下。
另外,唐朝在常科之外还有制科,这种科举考上是直接授予官职的,不用再经过吏部选试。制举及第,原来没有出身和官职的,一般授从九品上阶或下阶的县尉,也有授给正九品下阶太子校书的。进士及第一般均为从九品下阶,制科起家比进士高一至二阶。原有官职的,可以升官,成绩特优的,可以升三至四阶。连续参加,连续登科者,可以迅速升迁,很快就可以做到五品高官。比如唐玄宗时的宰相张说,就是武周时期制科的状元。还有著名诗人王维、书法家柳公权、名相武元衡,都曾在不同科中获得过第一。
然后说说宋代。宋朝对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一个典型的改进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后不用再经过吏部选试,可以直接当官。而且宋代明确了乡试、省试(不是现在的地方省,而是中央机构尚书省)、殿试三级科举。并设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第一称状元、第二称榜眼、第三称探花。这套体系也被后世沿用。
不同于唐朝状元也只能做个九品官。宋朝比较尊重读书人,从太宗起,殿试结果一公布,即以将作监丞(正八品上)或大理评事(正八品)作为状元的入仕起点,一般进士的入仕的官阶也相应提高。而且在宋朝,进士科地位正式高于明经科,并且状元会被派往大州担任通判,三年后新科状元产生,上科状元即刻回朝任职,从此官运亨通。宋朝状元也是人才辈出,比如北宋名相吕蒙正、词人黄裳(金庸小说中那个九阴真经作者)、南宋理学大家陈亮、著名词人张孝祥,当然最著名的莫过于一身正气的文天祥了。
元朝,因为蒙古人不重视读书人,科举制度一度受挫。长期不开科举,仁宗时开了也多是走走形式,很多还被蒙古人色目人把持,授官也比较随意。
明清两朝,科举制度进一步规范化。更是从制度上直接规定了状元、榜眼、探花所应被授予的官职。明清规定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其余进士,优异者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其他发往外地做些小官。庶吉士不是一种正式官职,而类似于实习,一届三年,年满谓之“散馆”,要进行考核,考核优异者留在翰林院授予正七品编修或从七品检讨,成为正式翰林。
其余外放到各部和地方任职。明清两代,翰林往往能够步步高升。明代内阁、清代南书房、军机处常常从翰林中选拔优秀官员入值,进入最高决策曾。而状元作为翰林院编撰,更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明清状元,著名的明朝有文学家杨慎、王阳明之父王华、明末内阁首辅周延儒等人;清朝有乾隆朝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四库全书总裁于敏中、扳倒和珅的嘉庆朝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王杰、同治国丈崇绮、清末名臣同治光绪帝师翁同龢、清末实业家张謇等。
此外,还有一种武举,始创于武则天时代,也需要考核文试,如兵书战策等,其他刀枪骑射等,历朝历代各不相同。直到清朝才对武举授官有了明文规定。顺治三年开始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康熙年间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雍正开始正式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正三品),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正四品)。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正五品)。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于守备等营职。此后大体不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7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上官婉儿墓志公布先后嫁给两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