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陵母亲为子自杀(《家范》家范卷三 父母/ 父/ 母(4))

人生百味 2023-07-20 16:10:44

汉朝王陵,沛县人,原光纠合徒众数干人,聚居在南阳。到后来才率领所有手下的兵士归属汉王刘邦。项羽于是派人把王陵的母亲带到军中,王陵的使者来到之后,就请土陵的母亲朝南而坐,以尊重王陵母亲,想借此招降王陵。

王陵的母亲趁着送走使者的时候,私下一边流泪,一边对使者说:“希望代我向王陵说,好好的替汉王做事。汉王是一位圣者,不要因为我这个老妇人,而怀有二心。” 后来用剑自刎而死。

项羽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他顿时雷霆大发,烹了王母的尸体。

王陵从此一心一意地跟随刘邦打天下。

高祖六年(前201年)八月,封为安国侯(5000户)。以其初不欲从刘邦,且与刘邦仇人雍齿交厚,故晚封。

《家范》家范卷三 父母/ 父/ 母(4)

儿为正义死,慈母不落泪

【原文】汉汝南功曹范滂坐党人被收,其母就与诀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译述】汉代汝南功曹范滂受党人牵连被收执,他的母亲于是与他诀别,说:?你为正义而死,得以与李杜齐名,死又有什么遗憾的呢?你既已获得了名节,还怎么去追求长寿呢,这二者岂可都占全呢范滂跪地领受教诲,向母亲拜了两拜,辞别而去。

【原文】魏高贵乡公将讨司马文王,以告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沈、业出走告文王,经独不往。高贵乡公既薨,经被收。辞母,母颜色不变,笑而应曰:?人谁不死,但恐不得死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

【译述】魏高贵乡公准备征讨司马文王,他把这个打算告诉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王沈和王业出来后,就跑到司马文王那儿告了密,惟独王经没有去。后来,高贵乡公去世,王经于是被收执。王经去和母亲告别,母亲脸色不变,笑着说:?人哪有不死的,只怕死得不值得,你为正义而死,又有什么遗憾的呢

为成子名,母不避祸

【原文】唐相李义府专横,侍御史王义方欲奏弹之,先白其母曰:?义方为御史,视奸臣不纠则不忠,纠之则身危而忧及于亲,为不孝;二者不能自决,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杀身以成子之名,汝能尽忠以事君,吾死不恨。?此非不爱其子,惟恐其子为善之不终也。然则为人母者,非徒鞠育其身使不罹水火,又当养其德使不入于邪恶,乃可谓之慈矣!

【译述】唐朝宰相李义府专横跋扈,侍御史王义方想弹劾他,先告诉母亲说:?我身为御史,看见奸臣而不去弹劾是对皇上不忠;若弹劾他,那么自己危险又会使亲人担忧,这是对母亲不孝。这两者我无法作出决断,怎么办才好呢母亲说:?昔日王陵的母亲自杀以成全儿子的名声,你能以忠诚事君报国,我死而无恨。?这并不是不喜爱儿子,是担心儿子不能至始至终做好事。为人之母,她的责任并非只是抚养儿子长大,使他不遭水、火之灾,还应当培养他的品德,使他不走上邪路,这才称得上是慈母。

慈爱之道,义感人神

【原文】汉明德马皇后无子,贾贵人生肃宗。显宗命后母养之,谓曰:?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后于是尽心抚育,劳瘁过于所生。

肃宗亦孝性淳笃,恩性天至,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古今称之,以为美谈。

【译述】汉明德马皇后自己没生儿子,贾贵人生下了肃宗。显宗命后母抚养肃宗,并且说:?人不一定只有自己生的孩子才感情好,只怕你爱护养育的恩情不够啊!?后母于是尽心竭力地抚养肃宗,其辛劳的程度超过了亲生子。肃宗对待后母也非常诚恳孝顺,自然就产生了养育之恩,他们母子慈爱,始终没有一点隔阂。这件事古今传诵,成为美谈。

【原文】隋番州刺史陆让母冯氏,性仁爱,有母仪。让即其孽子也,坐赃当死。将就刑,冯氏蓬头垢面诣朝堂,数让罪,于是流涕呜咽,亲持杯粥劝让食,既而上表求哀,词情甚切。上愍然为之改容,于是集京城士庶于朱雀门,遣舍人宣诏曰:?冯氏以嫡母之德,足为世范,慈爱之道,义感人神。特宜矜免,用奖风俗。让可减死,除名。?复下诏褒美之,赐物五百段,集命妇与冯相识,以旌宠异。

【译述】隋朝刺史陆让的`母亲冯氏,生性仁爱,有慈母的风范。陆让是她的庶子,犯了贪赃枉法的罪,应当被处死,即将受刑的时候,冯氏蓬头垢面来到朝堂,首先数落陆让的罪行,流涕痛哭,亲自捧着一碗粥劝陆让吃,接着上书皇上哀求,言词悲哀,情真意切。皇上怜悯而为之改变了态度,于是召集京城的士庶官员来到朱雀门,由舍人宣读诏书:?冯氏以非亲生母亲的身份善待庶子的品德,足以成为世人的典范,她的慈爱之道,义感人神。应当嘉奖勉励,以净化风俗。陆让可以免去死罪,予以除名。?又下诏褒奖冯氏,赏赐五百段布帛,还召集那些有身份的妇女与冯氏认识,以示对她的特殊恩宠。

母亲心存大义,以己子救人子

【原文】齐宣王时,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有兄弟二人,立其傍,吏问之。

兄曰:?我杀之。?弟曰:?非兄也,乃我杀之。?期年,吏不能决,言之于相。相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曰:?今皆舍之,是纵有罪也;皆杀之,是诛无辜也。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试问其母,听其所欲杀活。?相受命,召其母问曰:?母之子杀人,兄弟欲相代死。吏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其母泣而对曰:?杀其少者。?相受其言,因而问之曰:?夫少子者,人之所爱,今欲杀之,何也

其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曰:?善养视之。?妾曰:?诺!?今既受人之托,许人以诺,岂可忘人之托而不信其诺耶?且杀兄活弟,是以私爱废公义也。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予虽痛子,独谓行何!?泣下沾襟。相入,言之于王。王美其义,高其行,皆赦。不杀其子,而尊其母,号曰?义母?。

【译述】齐宣王的时候,有人打架斗殴,死在路上,官吏前来调查。有兄弟二人站在旁边,官吏询问他们。哥哥说:?人是我杀死的。?弟弟说:?不是哥哥,是我杀的。?整整一年,官吏不能决断,就把这事告知宰相,宰相也无法决断,就禀报了齐宣王。宣王说:?如果放过他们,就是放纵犯罪的人;如果都杀掉,就会妄杀无辜之人。我估计他们的母亲能知道谁好谁坏。问问他们的母亲,听听她对谁死谁活的意见。?宰相受命,召见他们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杀了人,兄弟两人都想相互代替赴死,官吏不能决断,告知宣王,宣王很仁义,让我来问问你想杀谁活谁母亲哭着说:?杀掉年纪小的。?宰相听后,反问说:?小儿子是父母最疼爱的,而你却想杀掉他,这是为什么呢母亲回答说:?年少的,是我亲生的儿子,年长的是丈夫前妻的儿子,丈夫得病临死之时将他托付给我说:?好好地抚养他。?我答应说?是?。既然受人之托,答应了人,又怎能忘人之托而失信于自己的诺言呢?再说杀兄活弟,是以个人私爱败坏公义道德;背言失信,是欺骗死去的丈夫。既然失言忘约,不守信用,又怎能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我虽然疼爱自己的儿子,却怎么能不顾道义德行呢说罢痛哭流涕。宰相入朝后把情形禀报了齐宣王。宣王赞叹这位母亲的德行高义,于是赦免了她的两个儿子。不但不杀她的儿子,还尊崇这位母亲,称这位母亲为?父母?。

后母贤惠,后子也孝顺

【原文】魏芒慈母者,孟杨氏之女,芒卯之后妻也,有三子。前妻之子有五人,皆不爱慈母。遇之甚异,犹不爱慈母。乃令其三子不得与前妻之子齐衣服、饮食。进退、起居甚相远。前妻之子犹不爱。于是,前妻中子犯魏王令,当死。慈母忧戚悲哀,带围减尺。朝夕勤劳,以救其罪。人有谓慈母曰:?子不爱母至甚矣,何为忧惧勤劳如此慈母曰:?如妾亲子,虽不爱妾,妾犹救其祸而除其害。独假子而不为,何以异于凡人?且其父为其孤也,使妾而继母。继母如母,为人母而不能爱其子,可谓慈乎?亲其亲而偏其假,可谓义乎?不慈且无义,何以立于世?彼虽不爱妾,妾可以忘义乎遂讼之。魏安厘王闻之,高其义,曰:?慈母如此,可不赦其子乎乃赦其子而复其家。自此之后,五子亲慈母雍雍若一。慈母以礼义渐之,率导八子,咸为魏大夫卿士。

【译述】魏时的芒慈母,是孟杨氏的女儿,芒卯的后妻。她与芒卯生了三个孩子。芒卯的前妻留下五个孩子,他们都不爱戴后母。尽管芒慈母对他们五人非常好,但他们仍然不爱戴她。于是,芒慈母让自己的三个孩子不能与前妻的五子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食,即便是起居、进退也对前妻的五子给予特殊的照顾。可是前妻的孩子仍然不能与她慈爱相处。正在这时,前妻的一个孩子违犯了魏王的命令,要被处死。芒慈母为此忧愁悲哀,消瘦了许多。她一天到晚奔波,想办法拯救这个孩子。有人对芒慈母说:?儿子不爱他的母亲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你为什么还这样为他忧愁勤劳呢芒慈母说:?假如是我的亲生子的话,他即使不爱我,我也肯定会救他与危难之中。单单对非亲生子不能这样,那与不懂礼数的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呢?况且他们的父亲因为他们失去了母亲,才把他们托付给我。继母就是母亲,做为人的母亲却不能爱自己的孩子,这能算得上是慈爱之举吗?亲自己的亲生子,而偏废前妻的孩子,这能算是义举吗?既失了慈又不讲义,还怎么立身于世上呢?尽管他们不喜爱我,而我又怎么能不顾道义呢于是,她为前妻子诉讼辩罪。魏安厘王听说了这件事后,赞叹芒慈母的德行义举,并说:?后母有这样的高义,怎么能不赦免她的孩子呢于是赦免了芒慈母的孩子,恢复他们完整的家庭。从此之后,这五个孩子都非常亲善孝顺后母,芒慈母即以礼义来教育引导他们。在芒慈母的训导下,芒慈母家的八个孩子都成了魏国的大夫卿士。

【原文】汉安众令汉中程文矩妻李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或谓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对曰:?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及前妻长子兴疾困笃,母恻隐,亲自为调药膳,恩情笃密。兴疾久乃瘳,于是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爱,吾兄弟不识恩养,禽兽其心。虽母道益隆,我曹过恶亦已深矣!?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辟。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异其母,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许以修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今之人,为人嫡母而疾其孽子,为人继母而疾其前妻之子者,闻此四母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译述】汉代安众令汉中程文矩的妻子李穆姜,有两个儿子,而丈夫前妻的四个儿子认为李穆姜不是生身母亲,便越来越憎恶她。可是穆姜慈爱温和,抚养他们更加尽心尽力,给他们分配衣食的时候,总是比给她的亲生儿子多。有人劝她说:?这四个孩子这么不孝顺,你为何不迁居别处远离他们呢穆姜说:?我正以仁义道德诱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弃恶向善。?后来,丈夫前妻的长子兴疾得了重病,境况十分困顿,穆姜很同情他,亲自为他熬药调膳,恩情甚深。这样过了很久,兴疾康复之后,他叫来三个弟弟,对他们说:?继母慈祥仁爱,出自天性。我们兄弟不懂得她的恩养之情,心如禽兽,继母的仁爱日渐加深,而我们的罪过也更加深重了!?于是他带着三个弟弟来到南郑监狱,陈述继母的优良品德,供述自己的罪过,请求官府治罪。县令将这件事禀报郡守,郡守没有治他们的罪,还表彰他们的后母,免除他们的徭役,令他们兄弟回家,允许他们改过自新。此后穆姜训导儿子愈加严明,这兄弟几个后来都成了为人们所称道的良士。现在那些做为人的嫡母,却不善待非亲生子;作为人的继母而不善待前妻之子的,听了以上四位母亲的事迹,难道一点惭愧都没有吗?

【原文】鲁师春姜嫁其女,三往而三逐。春姜问其故。以轻侮其室人也。春姜召其女而笞之,曰:?夫妇人以顺从为务。贞悫为首。今尔骄溢不逊以见逐,曾不悔前过。吾告汝数矣,而不吾用。尔非吾子也。?笞之百,而留之三年。乃复嫁之。女奉守节义,终知为人妇之道。令之为母者,女未嫁,不能诲也。既嫁,为之援,使挟己以凌其婿家。及见弃逐,则与婿家斗讼。终不自责其女之不令也。如师春姜者,岂非贤母乎?

【译述】鲁师春姜嫁出去自己的女儿,三次送到婆家,三次都被赶回了娘家。

春姜询问婆家这是为什么,婆家的人回答说:?你的女儿经常轻慢、侮辱婆家的人。?于是春姜把女儿叫来,一边鞭打,一边教训说:?作为人妇最大的美德就是要顺从,而且首先要忠贞诚实,现在你因为傲慢无礼被驱逐回家,几次都不能悔过。我已经和你讲过好几次了,你却不能听我的话。既然这样,你就不是我女儿了。?鞭打女儿上百下,并留女儿在家住了三年。三年后再次出嫁,女儿恪守礼义,终于知道为人妇的道理了。现在的做母亲的却往往做不到这些,女儿在未出嫁之前就不能教诲;既出嫁之后,又做女儿的后台,让女儿依仗娘家的势力去欺凌女婿家。等到女儿被婆家驱逐回娘家,则又兴师动众,与人家打斗或公堂争讼。就是不去责怪自己的女儿不守妇道。这样对比起来,师春姜难道不能被称为贤母吗?

有关智慧的古代故事有哪些

01
王陵曾经是沛县的豪强,被刘邦认作兄长。
楚汉之争中,王陵占据南阳一带,很有势力,项羽为了拉拢王陵,便扣押了王陵的母亲在军营中。
王陵无奈只能派出使者前往拜见项羽,答应归顺。
王陵的母亲请求亲自送一下王陵的使者,临行的时候王母对使者说的:“替我告诉王陵:好好侍奉汉王,汉王是个忠厚的长者,不要因为我而心生二心。”
说罢,王陵的母亲拔剑自杀。
项羽一怒之下将王母的尸体扔进锅里煮了。
后来,王陵忠心耿耿追随刘邦,并被刘邦视为未来丞相的候选人。
《史记》记载:“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
02
张汤执法严酷,深得汉武帝的器重和信赖,出任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庄青翟。
有人盗走汉文帝陵墓中的财物,丞相庄青翟拉着御史大夫张汤一起去向汉武帝谢罪。
张汤认为这不是自己的职责因而拒绝,所以丞相和属下三位长史便谋划陷害张汤,煽动人状告张汤。
最终,张汤被逼自杀。
张汤非常清廉,死的时候家里有五百两金子,三位长史反复查证都是皇帝的赏赐,最终无法株连张汤的家人。
张汤兄弟子侄打算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道:“张汤是天子的大臣,被奸臣陷害而死,怎么能够厚葬!”
最终,他们把张汤的尸体放在牛车上,下葬的时候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
皇帝听闻此事,感慨地说道:“没有这样的母亲,怎么能生出这样的儿子呢?”
汉武帝下来诛杀了丞相的三个长史,吓得丞相庄青翟自杀而死。
《汉书》记载:“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乃尽按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
03
隽不疑年轻时期,受到酷吏暴胜之器重,一举破格提拔为青州刺史。
汉昭帝时期,隽不疑因挫败燕王的谋反出任京兆尹,京城附近的官吏和百姓都非常畏惧。
但是隽不疑的母亲则对其要求非常严格,希望其广施仁政。
每次隽不疑出去视察州县的犯罪案件回来,母亲总要问他:“你这次有没有平反的案件?拯救了几个人啊?”
如果隽不疑审讯平反的冤假错案很多,那么母亲就喜笑颜开,进食也会增加;
如果审讯的错案很少,那么母亲就甩脸子,并且拒绝进食。
因此,隽不疑做官很有威严,却不像暴胜之那样被人称作酷吏。
《汉书》记载:“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04
宋初宰相魏仁浦,出身农民家庭,父亲在其幼年便得病去世了。
有一次放学,魏仁浦看到母亲四处奔走,借来一块粗布,为自己赶制夏天的衣服。
魏仁浦感动地说道:“作为儿子不能供养母亲,反而是母亲借布给我做衣服,我怎么能够心安呢?!”
说罢,魏仁浦声泪俱下。
年长以后,魏仁浦到洛阳求学,乘船渡过济河的时候,将母亲做的上衣脱下发誓:“此生不显贵,绝不在渡此河。”
后魏仁浦官至宰相,宽厚大度,勤俭节约。
一个好母亲死多么重要!
《宋史》记载:“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05
东晋大将陶侃幼年家贫,由于没有人脉,所以只能在县里做小吏。
隆冬积雪时节,鄱阳郡孝廉范逵路过陶家做客。
仓促之间,陶侃家中拿不出酒菜。
陶侃的母亲拿出剪刀剪断长发,让陶侃拿去换作酒菜招待,连范逵的仆人都招待的非常周到。
临行的时候,陶侃送范逵百余里。
范逵感动地推荐陶侃到庐江太守张夔处任职,从此开启了陶侃的开挂人生。
《晋书》记载:“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
陶侃曾做过管理渔业的小官,利用职务之便,弄到一坛子腌制的鱼,兴冲冲地跑去送给母亲。
母亲严肃地问:“哪里来的?”
陶侃如实相告。
母亲贴上封条,责备陶侃说道:“你身为官员,将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世说新语》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06
苏轼小时候,父亲苏洵忙着游历四方,由母亲程夫人照顾并教导读书。
程夫人给苏轼读汉书里面的《范滂传》,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自己也叹息流泪。
范滂是东汉末年的饱学之士,伸张正义铁面无私被奸臣害死。
范滂死前临危不惧与母亲诀别:“我要魂归黄泉,不能孝敬母亲,希望母亲能忍受分离的痛楚,不要增加哀伤。”
范滂的母亲骄傲地说道:“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值了。长寿和好名声怎么能够兼得呢!”
小苏轼听后拉着母亲的手说道:“将来我长大了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母亲允许吗?”
程夫人说道:“倘若你能做范滂,我又何尝不能做一个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呢?”
《宋史》记载:“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如何理解拙于言辞才能隐藏真意?

【原文】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译文】

拙于言辞才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

【释义】

人际交往中,特别是上下级之间,或不太熟悉的朋友之间,言语不可太直,直率的语言犹如一把利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才能收到所期望的效果。

【事典】

王陵是刘邦手下的一位重要谋士,他为人仗义,性喜直言,争强好胜,早年追随刘邦东征西战,甚是勇敢,战功无数。

他的母亲对王陵身上存在的缺点非常担忧。有一次,她被项羽抓为人质,王陵派手下到楚军营中探望,他的母亲告诉来访者说:“请转告我儿,我一切安好,不要为我担心,用心辅佐汉王就是了。我儿哪儿都好,就是有一样,说话毫无遮拦,这是我最担心的,请您转告他让他以后说话慎重些,这是我最后想叮嘱的。”

王陵的母亲说完就刎颈自杀了,以彻底断绝项羽要挟王陵的想法。

王陵的母亲对儿子的脾气很是了解,儿子身上的这一缺陷后来果然为其自身招致了祸患。

雍齿是王陵早年结交的好朋友,但刘邦很是讨厌他,也很反对王陵与他交往。有一次,刘邦把王陵招来,颇有微词地说:“雍齿这个人品行有问题,行为多不检点,遭到许多人的诟病,而你却乐意与他来往,这是为何呢?”

王陵直言不讳地说:“我觉不出雍齿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主公不喜欢是一个人的喜好而已,但也不能干涉别人与其交往,这是我个人的私事。”

刘邦听了心里很不舒服,却也不便说什么,就无奈地挥挥手,让他退下了。

王陵对刘邦的做法颇有怨言,就与朋友周勃唠叨这件事,让他为自己讨个公道。周勃长叹一声说:“主公一向憎恶雍齿这个人,你又不是不知道,你不考虑主公的喜好,私下与他交往也就罢了,怎么可以毫无遮拦地把心里的想法完全说出来,冒犯主公呢?主公一定会对此耿耿于怀的。”

王陵还是觉得自己做得对,不服气地说:“我对主公忠心耿耿,从来没有什么外心,只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主公怎么会介意呢?大丈夫光明磊落,敢作敢为,这有什么不对的吗?”

周勃无言以对。

等打下江山,论功行赏之时,王陵没有得到厚封,只是谋得个安国侯的职位,许多人也都为王陵感到不公,请求主公能给予厚遇。刘邦却说:“王陵作战勇敢,确实立下了不小的功绩,但其他方面他的能力就一般般了,打江山只凭有猛劲是远远不够的,他还觉得我亏待了他?”

王陵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为主公一心效劳到头来得到的却这么少,于是就想直接找刘邦论个长短,他的家人知道后连忙哭跪着阻止说:“你的毛病全在你这张破嘴上,这样的待遇全是因为你说话不知遮拦造成的,现在还想去找人家理论,难道你还嫌祸端不够多吗?你再不知悔悟,恐怕我们也要跟着你受连累。”

王陵听后才打消了原有的念头。

刘邦死后,政权掌握在了吕后手中,王陵出任右丞相。有一天,吕后将王陵、陈平、周勃等大臣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大汉江山的建立和稳固与吕家付出的心血有着很大的关系,我想让吕氏子弟称王,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周勃、陈平二人虽然心里极力反对太后的这一做法,但都面面相觑,没有人敢发表意见,唯有王陵站出来反驳说:“先皇曾宰杀白马,歃血为盟,说‘倘非刘氏而立为王,天下人共击之’。先皇遗训如此,不能改变。吕氏立王,有悖先皇的意愿。”

吕后听后很不高兴,回过头来让周勃、陈平二人发表看法。两人回答说:“形势不同了,其道自然不同了。先皇平定天下,分封刘氏子弟为王,这是人之常情。但现在是太后临朝执政,再说吕氏曾为汉室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称王也没有什么不妥当的。”

吕后听了这才满意地笑了笑。

事后王陵谴责周勃、陈平二人趋炎附势、投其所好,与先皇的遗训于不顾。陈平说:“太后想那样做,我们去阻拦是毫无意义的,硬要按照先皇的意愿办事是不可取的。在进谏直言方面我们可能比不上你,但在日后稳定刘氏江山方面跟我们相比,你就逊色多了。”

没过多久,吕后找了个理由将王陵的宰相一职罢免了,10年后王陵患病去世,而陈平和周勃等人因表面上拥护吕后,自身力量得以保全,也为日后铲除吕后势力,最终重兴汉室江山积累了力量。

【事典启悟】

直言直语是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因为喜欢直言直语的人常常只看到现象或表面,也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没有考虑他人的立场、观念、性格和感受。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会让人难以接受,造成人际关系危机,使得人们都离你远远的,生怕一不小心被你的直言直语所灼伤。唯有巧于变通,隐藏自己真意的人,才能保存自己的实力,曲折地达到最终的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9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