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2月,深冬的寒冷一如今天。然而,寒冷并没有如人们想象得那样杀灭一切病菌,相反,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正悄悄侵蚀着哈尔滨。随着死亡人数不断增长,整座城市都笼罩在恐惧的阴霾中。
近日,央视播出的电视剧《浴火危城》讲述了这段历史。不过,电视剧毕竟有编剧们的加工和想象,那么真实的历史如何呢?记者查阅历史资料整理还原了当时这场大瘟疫中的主角医生伍连德,这是一位与沈阳的医学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的人。
疫病横行的城市
历史上著名的1910年哈尔滨大瘟疫,后来被科学家证明是一场鼠疫。当时,仅有两万多人口的哈尔滨傅家甸,疫毙者达五千余人。最严重时,全市每天死亡人数接近200人。
人类与鼠疫的斗争,直到1928年抗菌素的发现才有了一丝转机。而在此之前,每当鼠疫袭来,除了直面死亡,人们根本找不到特效药物来治疗。1910年清朝统治下的哈尔滨,正是在这种相当于手无寸铁的状态下,面对了这一场大鼠疫的突然而至。
据《东三省疫事报告书》记载,当年10月25日,在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两名从俄罗斯回来的劳工在下榻的旅店内暴亡。11月7日,两名捕猎旱獭的华工从满洲里来到哈尔滨,住进一家钻井工具商店开的小旅店,不久这两个人也死了,而且还传染了与其同住的另外4人。这是哈尔滨收到的第一个疫情报告,哈尔滨由此开始了噩梦般的冬天。这几个人死亡前的症状都是发烧、咳嗽、咳血,死后全身紫红。对所谓鼠疫茫然不知的医生们,只能凭经验推测着这种奇怪的死亡,而此时位于哈尔滨道外以傅家甸为中心的中国人聚居区,瘟疫已经开始蔓延传播。
北京来的年轻医生
哈尔滨是随着中东铁路而逐渐兴起的年轻城市,铁路带来了大量俄国人,很快占了总人口的51%以上。城市也以铁路为界,被分成外国人居住的“道里”和中国人聚居的“道外”两个区域。
如同沈阳当年因为有日本人的铁路,而不得不设了独立的“满铁附属地”,有道里和道外之别的哈尔滨,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铁路附属地与中国市政重叠。疫情发生后,日俄纷纷要求与中国政府共管检疫权利,派驻本国医官。显然,此举并非防疫那么简单,而是牵涉主权。清廷负责处理东北疫情的外务部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控制住这场瘟疫,以此向虎视眈眈的日俄表明,中国人能够独立处理好这场瘟疫。
1910年12月24日,一列火车缓缓驶入哈尔滨火车站,从车上下来两个人,其中一人三十出头,手里拿着一台贝克显微镜,另一个人更年轻些,提着一大一小两只藤条箱。用以前的老话说,这个拿着显微镜的年轻人,可以算是钦差大臣了。他就是肩负着北京使命的“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另一个人是他的助手林家瑞。不过,这位钦差大臣可跟别人不一样,因为他连中文还说不太利索。
31岁的伍连德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侨,到中国不过两年的时间。他17岁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03年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机缘巧合之下,伍连德得到一个到中国工作的机会,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1910年12月18日的一封电报,改变了伍连德的人生轨迹。外务部右丞施肇基邀请他进京,并希望由他去完成东北防疫的工作。据说,原本外务部并没有看中毫无资历的伍连德,有海归背景的医学官员清朝也不缺乏。可别的官员一听说是这种疫情,基本都找借口推脱掉了,只有伍连德欣然从命。伍连德后来在回忆录里,并没有提及自己是否有过挣扎。
挑战大清律例的尸体解剖
哈尔滨傅家甸的中国人聚居区,大多是来自山东、直隶的劳工。他们居住环境恶劣,疫病容易传染,而每逢年末,这些在东北淘了金的人们都要沿铁路返乡,也就是说,到时候病菌会被带到全国,后果不堪设想。然而,比疫情更棘手的,是伍连德不得不面对方方面面的敌人,包括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对他的信任程度。
抵达哈尔滨之初,伍连德首先要弄清的一个问题,就是这场疫情究竟是什么。在得知傅家甸一名与当地人通婚的日本女人死于瘟疫后,他决定进行尸体解剖。
这次解剖是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但却是在条件简陋的民居里秘密进行的。原因很简单,在当时的中国,解剖是对死者的大不敬,连当时的大清律例都不允许这样的行为。化验结果证实,流行在傅家甸的正是鼠疫。
此后,伍连德向北京外务部发去电文,提出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傅家甸;向关内征聘医生。
跨越了传统这道坎,新的问题又来了。伍连德发现,这一次发生的鼠疫与以往所知并不一致。当时医学界认为,鼠疫是经跳蚤由鼠传染人,人际之间并不传播。在对当地情况了解之后却发现,这里存在着室内一人染病很快感染全家的情况,而且医生们并没有从老鼠身上提取到鼠疫杆菌。
基于这种情况,伍连德大胆提出,在傅家甸流行的鼠疫无需通过动物媒介,通过呼吸之间的飞沫就可以传染。伍连德将此病命名为“肺鼠疫”,并要求医护人员戴口罩避免传染。然而,伍连德的这个新理论,在学界内部几乎无人相信。
法国医生梅斯尼的出现是伍连德的危机,也是他的转机。这位自愿前往东北的资深医生,在控制传染病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权威。他完全不相信伍连德的说法,在没有戴口罩的情况下去医院诊断患病者,六天后不幸去世。梅斯尼个人的不幸,却意外地给伍连德带来了转机。震惊的哈尔滨自此完全信任了这个年轻的医生,伍连德也由此开始了对整座危城疫情的掌控。
共3页:123下一页
目录1拼音2伍连德年谱 1拼音 wǔ lián dé
伍连德,字星联,(1879.3.10~1960.1.21)。现代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华侨家庭。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1902年获医学士学位,曾在多所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工作,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应聘回到祖国,艰苦奋斗三十年,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伍连德博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总办兼总医官、中华医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第一任总编辑、北京中央医院第一任院长、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
伍连德在上个世纪初叶,受命赴东北防治猖狂肆虐的鼠疫,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浩劫,使人类避免了一次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的涂炭。 伍连德博士作为现代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一生创建了显赫业绩,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赤诚的爱国精神、崇高的人道主 义精神、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忘我的献身精神。 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9月在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及其所属滨江医院设备和技术力量基础上,创办了滨江医科专门学校,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多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坚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方向,成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军中,纪念伍连德博士,弘扬他的伟大精神,对于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进步、促进教育的改革创新,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伍连德精神作为一面旗帜,贯穿到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办学过程之中,为培养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伍连德年谱 1879年3月10日 ?出生于南洋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城)一个华侨家庭。
1886年1896年 ?入槟榔屿公学就读。
1896年 获女王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习。
1899年 获科学学士学位。
1902年4月 获医学学士和外科学学士学位,从剑桥毕业。
19021903年 在利物浦热带病研究所研究细菌学。
1903年 获得剑桥医学博士学位,时年24岁。
1903年9月 在吉隆坡医学研究所研究流行病。
1904年1907年 ?在槟榔屿开设诊所,成为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1907年 应直隶总督袁世凯邀聘回国供职,赴伦敦、柏林考察军事医学。
1908年 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副监督(副校长)。
1910年12月 ?受清 *** 委派为全权总医官,赴东北调查组织防疫。
1910年12月 ?采取多种防治措施,扑灭震惊中外的瘟疫。
1911年4月 在奉天(今沈阳)召开 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当选为大会主席。
1911年5月 受摄政王载沣代表宣统皇帝在紫禁城召见,赏蓝顶戴,赐进士出身。
被俄国、法国授予荣誉奖。
1911年7月形成《关于土拨鼠与鼠疫关系的调查》长篇论文,在伦敦召开的
“国际医学大会上”宣读。
1911年12月 ?代表中国 *** 赴海牙出席国际鸦片会议。
1912年11月5日 ?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宣告建立,他任总办兼总医官。
1913年6月 被聘为大总统侍从医官,前后十余年。
1913年7月 代表中国 *** 赴海牙出席国际禁毒会议。
1915年2月 与颜福庆等21人在上海集会,宣告中华医学会成立。
创办中华医学杂志》,出任总编辑。
1916年2月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大会在上海召开,他被选为会长,并连任两届。
1916年12月 ?获香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18年1月27日 ?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北京中央医院,任该院院长四年。
19 年 月12日 霍乱席卷哈尔滨,伍连德领导下的东北三省防疫事务总处集中全力消灭这场传染病。
1920年10月 ?第二次肺鼠疫流行并未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时中国人的防疫水平已超过日本和俄国。
1921年 力主在北京建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医院落成。
1921年 受奉天督军张作霖委托,在沈阳创建东北陆军医院,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 医院。
1924年 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学校卫生和公共卫生学,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
1926年5月 ?《肺鼠疫》由日内瓦国际联盟出版发行,创立了肺鼠疫学说。
1926年9月8日 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他为第一任校长,
1938年 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1927年3月 国际联盟卫生组织聘他为该组织中国委员,并授予鼠疫专家称号。
1927年 出席国际联盟第七次远东热带病学会议,当选为副主席。
1930年7月1日 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正式成立,任监督(处长),兼任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
1932年7月 与王吉民合撰的《中国医史》出版,与《肺鼠疫》同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部著作。
1932年 与刘瑞恒博士募集资金,建成南京中央医院。
1937年4月 当选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会长。
1937年6月 由伍连德等编著的《鼠疫概论》出版。
1937年8月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被迫偕家眷返回马来亚避难。
1937年9月 定居马来亚怡保市,开设私人诊所,以行医为业。
1947年 抗战胜利后,偕夫人重返中国访问。
1950年 将北京东堂子胡同住宅捐赠给中华医学会做办公处。
1957年 ?《伍连德全集》编辑完成,捐赠南洋大学。
《鼠疫斗士:一名现代中国医生的自传》出版。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3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晚清名臣张之洞靠什么征服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