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上意从正五品的左春坊左庶子,升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实是正常升迁,并不是破格提拔,没有体现慈禧对张之洞有多么倚重,张之洞似乎有些失望。这是为什么呢?
● 窥透慈禧,迎合上意
从正五品的左春坊左庶子,升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实是正常升迁,并不是破格提拔,没有体现慈禧对张之洞有多么倚重,张之洞似乎有些失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慈禧觉得张之洞是一介书生,他没有做大官和做大事的经历。
张之洞确实是一介书生,从政之后,他一直做翰林和学政,做了翰林和学政后,他又做了言官。在慈禧看来,言官都是一些言过其实的人,他们纸上谈兵行,上书言事行,但要是赋予他们执政大权,肯定不行,因为他们没有独当一面的事实证明,破格提拔和过分倚重他,肯定有风险。因此,慈禧一直没有提拔重用张之洞,但她考虑过这事,只是犹豫不决。
慈禧还在犹豫之间,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暴病而死!慈安死于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她从发病到死亡,只经历了24个小时,她死得太突然了。
慈安死前没有任何征兆,三月初九,她只是身体不适,结果在第二天晚上就死了。她死得过于突然和蹊跷,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纷纷怀疑是慈禧谋杀了她。但清史专家通过对大量史料进行分析和论证,为慈禧洗脱了罪名。专家认为,慈安死于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当时人们对这种疾病认识不足,所以才会怀疑慈禧。
慈禧虽然不是导致慈安暴死的真凶,但有关慈安暴死的种种疑团却弥漫了整个宫廷,慈禧很郁闷,也很无语。在这种情况下,她很难顾及张之洞的升迁问题。
慈安去世不久,慈禧决定广开言路,推行仁政。张之洞认为这是一个良机,于是又以加强东南海防和西北边防力量为由,给慈禧上了一道有关朝廷大员任免的奏折:“东南海防重在两江,可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年老体弱,不能胜任两江防务。而湘军水师统帅彭玉麟(1816—1890,湖南衡阳人)却能征善战、屡立战功且精力充沛,堪当此任。”
“西北边塞重在防守,左宗棠一直督办新疆军务,他忠勇可嘉,可陕甘总督曾国荃(1824—1890,湖南双峰人)迟迟不到任,加上他最近连丧一子一侄,所以他更无心西北防务。浙江巡抚谭钟麟曾担任过陕西巡抚,他对西北的情况很熟悉,可擢升他为陕甘总督。另外,左宗棠的部将张曜也很忠勇,可令他帮办西北军务。”
张之洞的这项人事任免建议十分中肯,慈禧照章采纳。从表面上看,他举荐了彭玉麟、谭钟麟、张曜,自然是和他们拉上了关系;他参劾了刘坤一和曾国荃,自然是得罪了这两位元老,其实不尽然。
张之洞上这道奏折,正合朝廷和慈禧之意。他在上这道奏折之前,就捕捉到了慈禧对这几个大员态度信息。原来,在张之洞上疏之前,彭玉麟就上疏参劾刘坤一“耽于逸乐,精神疲弱,于公事不能整顿”,“广蓄姬妾,稀见宾客,且纵容家丁,收受门包(红包)”,等等。
看到这道奏折后,慈禧十分为难,因为彭、刘二人均为元老重臣,她无论得罪谁,结果都不好,于是置之不理。其实她内心是想罢免刘坤一的,只是因为有所顾忌。慈禧的这种心思被张之洞窥知,他上的那道奏折,恰如其分,深合慈禧心意。
不久,慈禧召刘坤一进京谒见,并令彭玉麟出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知道彭玉麟参了他,也知道张之洞又在背后点了一把火,他很生气,索性以养病为由乡居起来,直到九年之后,他才出山,再度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彭玉麟参劾刘坤一并不是出于私心上位,上任两江总督不久,他就递交了辞呈,返回原任。随后,朝廷便调任左宗棠接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在这件事情上,张之洞确实得罪了刘坤一。不过不要紧,刘坤一算得上是正人君子,他虽然忌恨张之洞,但他一点儿也不小人。
在西北大员任免建议方面,张之洞看似得罪了曾国荃,其实他是成全了曾国荃,曾国荃打心底感谢他。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九弟,人称曾老九,他同哥哥曾国藩一道,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中建立了不朽军功,他厥功甚伟,脾气又臭又硬。张之洞哪儿敢得罪他?
曾国荃自打接到陕甘总督的任命通知后,一直拖病不上任,慈禧知道他是嫌弃西北地区寒冷贫困,故意为之,可她很难办,因为曾国荃同他哥哥曾国藩一样,都是朝廷的有功之臣,他在镇压天平太国等农民起义军中,屡立战功且伤痕累累。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慈禧才没有难为他,但除了曾国荃之外,陕甘总督一职没有合适的人选,看了张之洞的建议后,慈禧顿时松了一口气。于是,她马上把曾国荃调往山海关督办军务,并擢升了谭钟麟和张曜。
张之洞上的这道奏折,既拉拢了和几位大员(刘坤一除外)之间的关系,也深度契合了慈禧的心意,慈禧再次对他刮目相看。
●慈禧需要“曾国藩”
通过推翻东乡惨案、力阻崇厚卖国、扳回午门冤案这一系列重大事件,慈禧越来越看好张之洞,她始终没有放弃破格提拔张之洞的想法。随着张之洞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她的这种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她似乎从张之洞的身上,看到了一个人的影子:曾国藩。
40年前,鸦片战争爆发,帝国内忧外患,道光皇帝慧眼识珠,重用曾国藩。曾国藩不负厚望,他竟然光着屁股,走进国库,清查库银,立了大功。后来,他在一夜之间由四品官升为二品大员,连升四级,一时舆论哗然。
曾国藩深得皇恩,也知恩图报。道光皇帝死后,他不仅成了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的头号功臣,也成了兴办洋务实业的首领,且位居中兴名臣之首。他为大清帝国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道光皇帝破格提拔和重用曾国藩的结果。但是,曾国藩在为朝廷立功的同时,也给慈禧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隐患:在朝廷大员中、在各省督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来自曾国藩所领导的湘系和他的门生李鸿章所领导的淮系。如果任这两派势力无限制地发展,那么朝廷和慈禧的政权就很有可能旁落他人之手!
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因此,慈禧一直在培植自己的势力,一直在物色属于自己的“曾国藩”,而张之洞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慈禧看来,张之洞虽是一介书生,可他愣是凭借一己之力,推翻东乡惨案,力阻崇厚卖国,扳回午门冤案。这等大事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他能够办到,说明他不是一般人。只要重用他,他一定会成为我的臂膀,成为帝国的柱石,他有这个潜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办这些大事的时候,不仅坚持了原则,坚守了正义,还充分考虑了我的感受,给足了我面子,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张之洞,我就这样被你征服,我决定破格提拔你!
共2页:12下一页
慈禧60大寿时,两江总督张之洞送给她一件用翡翠制成的重宝——一只二尺左右长的降魔杵。可是这只降魔杵的最终下落成谜。
1894年,也就是农历的甲午年,正是慈禧太后的60大寿,清朝廷倾尽国库,为慈禧准备了3000万两白银,要给她祝寿。
而京城三省六部,大小官员,无不挖空心思,给慈禧准备寿礼,而晚清的名臣张之洞,亦不能免俗,他也得给慈禧太后,准备一份丰厚的寿礼。
丰厚的寿礼好准备,可是独缺一样能镇得住场面的“宝贝”,张之洞派自己的管家进京,去打探消息,这个管家回来,告诉张之洞一个关于慈禧的动向——因为列强们咄咄逼人,慈禧太后最近夜不能寐,而且还经常做噩梦。
张之洞一听,当时就找到了制作“寿礼”的方向。他派人买来了一块极品的翡翠,然后不惜银两,聘请名家,雕刻出了一柄翡翠降魔杵。
降魔杵原本是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后来经过演化,逐渐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法器,这种法器一端是金刚杵,另外一端是三棱杵,中间刻着三尊佛像,一个佛像笑容洒脱,一个佛像做怒目金刚状,另外一尊佛像做怒骂之态。
在传说中,降魔杵降伏魔怨,使人心情安定,长眠入睡,故此,张之洞欲借降魔杵的力量,治疗慈禧太后夜不能寐,噩梦连连的毛病。
翡翠降魔杵被制作完毕,被张之洞亲自送到了京城,慈禧一见这柄翡翠降魔杵,真有爱不释手的感觉,当晚,就将其挂在床头,果然,她一觉睡到天亮,半夜并没有做噩梦。
第一个:被慈禧带入到了普陀峪定东陵中,传说中,被孙殿英的手下所得。这个下落有些不靠谱,二尺长的翡翠制品,那绝对是宝贝中的宝贝,不能在东陵盗案中一点记载都没有。
第二个: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带着翡翠降魔杵逃亡西安,传说中,这件宝贝丢失在危机四伏的路途中。
第三个,赠给了荣寿固伦公主。
慈禧有一个养女,名叫荣寿固伦公主,这个公主原本是恭亲王奕欣的女儿,很早就被慈禧收做了干女儿,荣寿固伦公主也是一个苦命人,她奉慈禧之命,嫁给了当时高官的儿子志端,可是志端英年早逝,荣寿固伦公主就成了一个寡妇。
慈禧在晚清的时候,掌握着清朝最高的权力,可以这样说,清王朝的大小管理,皇亲贵胄没有一个不怕她的,可是荣寿固伦公主却是一个例外,她最擅长的就是和慈禧讲理。
比如,慈禧衣服穿花哨了,对光绪不好了,花费太奢侈了,荣寿固伦公主都要管,悖理的慈禧,往往就会败下阵来。
慈禧噩梦连连的毛病被治好后,荣寿固伦公主也犯了夜里做噩梦的毛病,慈禧就将翡翠降魔杵赐给了她,荣寿固伦公主百年之后,这件宝贝就被她带入了安定门外立水桥东雷桥村南侧的陵墓之中。
只可惜在1937年,陵墓被人所盗(翡翠降魔杵是不是被盗墓贼所得,这就没有人知道了),又加上后来修水库,占地数十亩的公主墓,也就彻底消失在水乡泽国之中了!
细数晚清政界的风流人物, 张之洞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一个。张之洞之所以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方面得益于自身超常的天赋,超前的观念,超人的政绩,这“三超”放在当今政坛也是升迁的重要资本;另一方面,则离不开晚清实际上的“一把手”——慈禧太后的青睐。张之洞的入仕可谓一波三折,但他入仕前却已在慈禧那儿挂上了号,给慈禧留下了很重要的“第一印象”。原因是张之洞的同族同辈兄长张之万在慈禧跟前说得上话。张之万比张之洞大27岁,是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的状元郎,后官至大学士 。所以,张之洞应该算得上是“朝中有人”,张之万自然是张之洞步入大清政坛的重要阶梯。但起初这“朝中有人”反倒影响了张之洞参加大清的“公务员”招考。张之洞16岁时就在顺天乡试中名列第一,成为少年“解元”郎,本可一鼓足气进士及第 ,但却等了十一年才金榜题名。张之洞中举后先是协助在贵州做知府的父亲处理军务,再是娶妻生子,其父死于任上后,张之洞又“丁忧”守孝三载,无暇顾及科举应试。直到23岁时才准备参加当年的例行会试,不料族兄张之万正是此次会试的同考官。清朝科举考试规定“循例回避”,即与当科考官有亲缘关系的考生必须回避不得报考,张之洞便失去了应试资格。第二年开恩科会试,同考官又是张之万,张之洞只能再度“循例回避”。同治元年(1862年)张之洞才得以参加会试,同考官范鹤生虽力荐他,但因名额有限而名落孙山。张之洞进士及第是同治二年(1863年)。相传此年慈禧太后原本准备让张之万出任会试总裁,但有一天无意间看到一份小报上载有一则《张解元幼慧巧对》的趣闻,平时爱好作对联的慈禧对文中这位16岁中举的“神童”张之洞颇感兴趣,又见是张之万同一地方人,便叫来张之万询问方知是其同辈族弟。而正是由于这层关系使他曾失去两次会试资格,至今未能入仕。于是,慈禧便决定改由旗人宝钧出任会试总裁,让之万为张之洞应试而回避之。这则传闻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张之洞在进士及第前已经被慈禧认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 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没有他们4个,清朝早亡了。张之洞在这4位名臣当中年纪是最小的,也是唯一一位没有上过战场的官员,但他的文化功底最为深厚,是探花出身,但当官儿之后一直是从事学术工作,之后转为了言官。言官在慈禧、李鸿章等人就是一群一无是处,轻谈误国的人。所以导致张之洞到了43岁的时候还是一个司经局的洗马,一个五品的小官儿。相比而言,40岁时的李鸿章已经成为了直隶总督,封疆大吏。
言官可是可不是好当的,稍有不慎出言不逊,得罪了领导,吃不了兜着走,但也不能整天给皇上天天唱赞歌,会被同僚们看不起。张之洞可谓是一个出色的言官,不但文章写得好,人际关系也搞得好。张之洞43岁以后能够做到平步青云的主要原因是他抓住了一个机会。
当时崇厚私自跟俄国之间签订了交回伊犁条约,丧权辱国,这一消息一传回国内便舆论哗然。国人都在议论如何惩治崇厚,重立新约。张之洞知这一消息,安静地坐在书房写下了一道有名的折子孰权俄约利害折,马上呈给了慈禧太后。这一折子不见得都是张之洞自己的观点,他可以说是把当时社会流传的观点整理了一遍,文字优美,逻辑清晰,一下便打动了慈禧太后。第2天慈禧就要单独召见张之洞商量对策。
折中提出了必须杀崇厚,崇厚一死,他跟俄国签订的这个条约就失效了,俄国就无法要挟中国。这个条约必须改,不能承认,否则将国无宁日,哪怕是战争也必须改。在折子的最后,他还参了李鸿章一本儿,当时的李鸿章无人敢惹,说李鸿章在如此重要的国本问题上妥协。张之洞抓住这机会狠狠地替不满李鸿章的人说了几句话。张之洞折子中的这些言论说到了慈禧心坎上,马上给予张之洞一个特权,可以随时进出总理衙门出言献策。这一道折子成为了张之洞政坛逆转里程碑式的标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3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