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梁启超的儿女情长(梁启超一生几个妻子,几个儿女)

华里士 2023-07-20 13:50:13

中国有“家书”传统,《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曾以各种版本行销多年而长盛不衰,我们相信“梁启超家书”也将步入这一行列,成为中国“家书”传统的重要内容与延绵不绝的重要一环。

1948年,梁思成以“主持中国营造学社多年,研究中国古建筑物,实地搜求、发见甚多”当选首届中央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学”唯一院士;他的弟弟梁思永因“主持大规模之殷墟工作,又发现华北史前文化次序之实证”,与李济、郭沫若、董作宾荣膺“考古学”院士。当年全国人口4亿多,总共遴选81名院士,真可谓凤毛麟角。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同膺,更是绝无仅有。他们学术成就的取得,除自身的努力之外,自然与他们的父亲、在近代中国思想界不断掀起风潮的梁启超有关。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他给孩子的书信和相关家书中。这些家书早在丁文江、赵丰田编撰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已有不少披露,但大多是节录、择录,难窥全貌。近年来坊间也有多种以《梁启超家书》为名的选编本,如张品兴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梁思成续弦林洙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等。这次由中国近代史和戊戌变法史研究专家、正主持编撰《梁启超全集》的汤志钧及其哲嗣汤仁泽编注的《梁启超家书·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皇皇43万余言,可谓“梁启超家书”的最新整理成就。“家书”部分以1994年中华书局影印《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为基础,兼收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一些信函;“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则收录了最近公布的梁启超、梁启勋兄弟北京故居南长街54号所藏梁氏档案中梁启超函札241封,虽然主要是梁启超致其弟弟梁启勋的信函,但也可以看出梁启超在晚清民初“家事、党事、国事无不令人气尽”的感受。

“家书”部分,集中体现了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作为人父对儿女们的关爱之情。在一般家书的家常“唠叨”与人伦情感之外,他更多的是与儿女们谈学问、聊人生,为他们的未来进行谋划——

梁思成留美习建筑,梁启超认为他毕业后应与林徽因到欧洲一年或几个月,“开开眼界”,并为此筹措经费,详细规划行程。他害怕梁思成所学太过专门,不利于生活与交友。太过专门会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因此,他希望梁思成毕业后,花时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某个方面。

梁启超对每个孩子都充满热爱。当其他孩子们在美国、加拿大留学期间,只有被爱称为“老白鼻”(老Baby)的小儿子梁思礼在身边,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被梁启超看在眼里,并告知远方的哥哥姐姐,如老白鼻“天天自己造新歌来唱,有趣得很”;老白鼻“专做韵文,隔几天便换一首,也没有人教他。他总是在那里哼哼”。“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中兄弟情深之外,也有不少内容相关孩子们。如1927年7月1日致梁启勋函中,谈论的主要是梁思成、林徽因“行庙见礼”时,各位亲戚的礼物如何准备。

家书因具有私密性,有时更能反映梁启超自己的思想及其变化。例如他对因北伐战争而引起全国性杀伐就很是痛心,“据各方面的报告,最近三个礼拜内双方党人杀党人——明杀暗杀合计——差不多一万人送掉了,中间多半是纯洁的青年。可怜这些人糊里糊涂死了,连自己也报不出帐,一般良民之入枉死城者,更不用说了”。因此,他坚决反对梁思忠回国,到北伐军中去“冒险”。而且面对如此局面,他“天天在内心交战苦痛中”:他实在讨厌政治生活,但“完全旁观畏难躲避”,良心又过不去。

梁启超一生几个妻子,几个儿女

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89年(光绪十五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考中了举人,与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订婚,1891年(光绪十七年)梁启超十九岁时入京与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成婚,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位丫环,其中一位即王桂荃,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病而逝,梁启超为此写下了《祭梁夫人文》。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王桂荃与孩子们四散分离,最后死在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有九个孩子,为什么每个孩子都这么厉害?

众所周知,梁启超不仅仅是我国近代十分有名的一位思想家,还是我国近代十分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然而除此以外,他让了人觉得近最厉害的就是他有九个儿女,而他的九个儿女都是非常厉害的。有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为什么梁启超的九个孩子都那么厉害呢?其实杨启超的九个孩子,所以能够那么厉害,离不开梁启超的精心教导。除此以外,就是他九个儿女在学习以及做人方面都是十分用心和努力的。

一、梁启超的儿女众所周知,梁启超这一生有着九个儿女,而这九个儿女个个都十分出色。梁启超的这九个儿女都有着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并且能够在这一个领域中做出一番成绩,也为整个国家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梁启超的这九个女儿,个个都十分了不起,都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

二、梁启超子女厉害的原因然而,梁启超这九个子女之所以个个都那么厉害,自然是少不了梁启超的正确教导。但其实他的九个子女之所以能够那么厉害,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中第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梁启超和他的妻子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就是梁启超和他妻子两个人日常生活中注重对这九个子女的悉心培养。而第三个原因就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梁启超也是用着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来教导孩子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干一件大事。同时梁启超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视对这九个孩子的劳动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清楚了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

三、综述梁启超的这九个儿女之所以那么厉害,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及梁启超夫妻的悉心教导。

《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作者是徐志摩,有谁了解他生前资料?

分类:艺术 >> 诗词歌赋
问题描述:

越多越好!

解析: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 *** ,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 *** 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请参考,谢谢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祝你过一个幸福的新年!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不好

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too bad

评论者: BOOK可思议 - 试用期 一级

其他回答共 3 条

徐志摩生平介绍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 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杜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己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楼上的都很确切的把徐志摩简单介绍了,不过我很欣赏徐志摩

徐志摩就要罹难七十周年。反映这位浪漫诗人缠绵悱恻、悲伤人生的电视剧已经播映。往事如烟,除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不少人对徐志摩其人其事已经淡漠了。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

诗人、作家大凡有几种境况:一如郭沫若先生,人生经历起伏跌宕,著作等身浩瀚无际,对其人生前身后都有争议,其生平自然是部史诗。或如曹禺先生,著述璀璨晶莹,而外人对其人生历程或许知之甚少。再就像徐志摩,生命如电光石火,其坎坷生涯蹉跎恋情甚至比其著作更富有戏剧性。尽管他的生命只有短促的35年,却为我们留下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多部诗集。他和闻一多被誉为“新月派”诗坛的开宗盟主。由于“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徐志摩做人作文的宗旨和一生的夙愿,所以他和同时代比较关注社会问题的“语丝派”及“创造社”的作家、诗人虽有接触,交往似不密切。有意思的是,“语丝派”及“创造社”的成员多为旅日留学生,而与徐志摩私谊笃厚的胡适、陈西滢、梁实秋、赵元任、闻一多及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则多为欧美留学生。徐志摩遇难后,他写给陆小曼的诗歌《海韵》,便由赵元任谱曲成歌,一时成为“绝唱”。徐志摩一向将年长自己6岁的胡适视为兄长。徐死后由陆小曼编辑发表的《志摩日记》这样记载:“与适之谈,无所不至,谈书,谈诗、谈友情,谈爱,谈恋,谈人生,谈此谈彼,不觉夜之渐短”。可见彼此交往之深厚。噩耗传来,胡适更是痛心疾首,写了《追悼志摩》一文寄托哀思:“……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而这个现实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经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

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为什么会失败呢?为了女性?为了爱情?还是仅仅缘由于他“单纯的信仰”---“爱,自由和美”?

一生爱过的三位女性

要说与徐志摩一生最为密切的三位女性: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个个非同凡响,都是出身于江南的名门淑媛。

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家系豪门巨绅,其兄张君(万力),张公权是当时中国社会政界和财界颇有影响的“大腕儿”。徐志摩为追求林徽音而敢于提出和张幼仪离婚,臧否姑且不论,确实也需要点儿勇气。而张幼仪也并未因徐的“背叛”而消沉,她知书达理,继续孝敬公婆,抚养儿子,也没有依仗家庭的势力为难徐志摩。她后来毅然出洋,最终事业有成。

徐志摩苦恋十余年的林徽音更是位才貌俱佳的白领丽人:既是建筑学家又是杰出的诗人。其父林长民曾任北洋 *** 司法总长,也是徐志摩的忘年交。1931年岁末,林徽音得知徐志摩为了省几个钱和赶时间来听她在协和医院小礼堂的讲演,从南京搭乘邮政飞机赴京,途中因大雾在济南撞山铩羽而亡的消息,痛心如焚。除了一手张罗徐志摩后事,还于次年写下了悼怀徐志摩纯真友情的诗歌《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存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1935年,林徽音发表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内有“……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残片……”的句子。她真的将徐志摩乘坐的焚烧过的一块飞机残片拿回家置于起居室中,一直到她1955年辞世。

徐志摩的第二位妻子陆小曼是位颇有争议的北平交际明星,父亲是位学者和外交官。她琴棋书画,英文法文,无所不通。她的前夫王赓,美国西点军校毕业,与二战英美盟军总司令、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是同学,归国后任张作霖东北军的高级将领。说来还是由于他无意中引“郎”入室,造成了徐陆二人相识相恋,最后闹得不可收拾,由画家刘海粟等从中斡旋,王赓不失军人风范,退出“战场”---情场,徐陆二人方才子佳人得以结合,一时成为北平文化界的一大逸闻。后徐陆移居上海。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又吸食鸦片,弄得徐志摩经济上捉襟见肘,疲于奔命。加之陆有外遇,这又使诗人陷入颓唐和无奈。应该一提的是,徐死后陆小曼痛定思痛,不遗余力地将徐志摩遗著陆续编辑成书,功不可没。传闻陆小曼晚景凄凉,穷困潦倒,实不可信。上海解放后,首任市长陈毅元帅也是位诗人,得知陆小曼生计有困难,便安排她去政协工作,还担任了政协委员。应该说陆小曼的晚年生活还算是安静平和的。

“落花犹似堕楼人”

徐志摩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但他远非完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外敌压境,民不聊生。徐志摩虽然写了许多华美的诗章,却囿于个人世界: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他的意志脆弱多变,随波逐流---这或许方是他人生追求最终失落的根本。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和好友胡适都曾规劝过这位风流种子。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音陪伴,或因徐“少不更事”,“过于热情”,当时便招至微词。1927年,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革‘首领’”一文中,也点明了“诗哲”(徐志摩笔名)的真相,对其指名道姓提出了批评一个人能引起社会各界如此的关注,或者倒说明了徐志摩的与众不同。

“繁华事尽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徐志摩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曾自喻为是“一朵雪花”。如果将杜牧这首七绝中的后两句中“啼鸟”改为“铁鸟”,“堕楼人”改为“堕机人”,即使不甚合平仄,却恰似诗人徐志摩一生的绝妙写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3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