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榜兴起于宋朝,所谓花榜,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品评妓女的形体容貌和风情才艺。后来还出现了评价妓女的《嫖经》,到了明朝中叶娼妓越来越盛,慢慢让统治者终于感觉到其对社会制度的腐蚀。这个皇帝就是明宣宗朱瞻基。
即使在卖淫合法的古代,对卖淫也有很多限制,也有很多统治者主导的扫黄行动。比如几乎每个朝代都禁止“强迫好人做妓女”,从准入机制上控制。明朝法律规定“凡买良家子弟为妓者,罚一百棍”。明朝玄宗发动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扫黄运动。太平天国时期,因为法律严格,妓女甚至消失了。
1.宋朝禁止官员纵情卖淫。
公元前645年,经齐桓公同意,管仲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方妓院,名为女吕。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快乐家族制”和“官妓制”,并伴随着所谓的青楼文化。这是唐代卖淫业的最高地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薛涛,得到了我们当时在建南淅川的特使魏高的赏识,当时的省委领导。这实际上相当于政府公务员现在的角色,她参与了原本由工作人员处理的案件的处理。高伟几乎向法院总部报到,在下一份文件中正式让薛涛转正。唐朝以后,妓女的地位开始下降。
在宋朝,卖淫还是合法的。柳永因为求爱而成为著名的偶像词人,却因为这个爱好而死于仕途,可见宋代的妓女观已经走下坡路了。
以后朝廷有了明确的规定,官员可以让官妓陪酒跳舞,但不能陪睡。如有违反,将严惩不贷,或开除公职,降级为庶人。用公款吃喝,然后找“三陪”绝对是大忌。南宋有一个案例,崇安知府被罚“天天宴饮,要登峰造极,妓女奉命好色无敌”,最后他被降为县令书。即使不是公款消费,如果官员在妓女陪同下参加私人宴会,也会受到惩罚:“各州总督常平,属于县、镇、村,官妓娱乐、家妓宴请,受司法监督。也就是说,去非使臣吃喝的人,贴八十,不输。”
宋朝禁止官员娶妓女。赵真当皇帝时,他规定负责监狱的官员不得在监狱里召妓。当时说的是“不准嫖妓”。四十年后,当赵旭成为皇帝,它被扩展到整个监狱。他不仅提到了一些牢狱之灾,而且所有的监察官员都被禁止嫖娼。但也有例外。一年365天中有一天可以“放松”,这就是赵旭生日的“圣节”。诗人诗句中所谓“龚俊今夜无需睡眠,黎明钟声前仍是春天”指的就是平安夜的情形。
2.明朝玄宗开展了大规模的扫黄运动。
明代前期至中期,卖淫业尤其发达。许多达官贵人不问国事,纵情歌舞宴饮;名人从事卖淫和娱乐。后来,《名公书判清明集》这个用来研究和评价妓女的工具,成了当时妓女的指南。当时妓女遍布天下,大都市数以千计,甚至穷乡僻壤。
明朝宣德四年,也就是公元1429年秋天,30岁的明朝玄宗朱瞻基受够了。朱瞻基是明仁宗的长子,生于文健元年。他是一位睿智的君主,擅长写作和武术。他称帝时,国家政纲懈怠,官员日益腐败放纵,终日骄奢淫逸。在位第四年,朱瞻基终于忍受不了满清文武官员日益恶化的生活作风。他决定解雇正式员工
他的措施是决定性的,不容置疑的。十三省大明、北京的官办妓院,经营了几十年的全部废除,并严令审查人员纠察官员的品德。那些胆敢违反命令从事卖淫的人必然会辞职,永远不会被雇用。卖身的学者也会受到惩罚,甚至在科考中不会被录用。这一禁令对于明朝兴盛一时的国营妓院和酒楼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不久后,教学车间里曾经繁华华丽的妇女店被拆了一半,歌舞厅变成了废弃的水井和水池。
但对于文武官员来说,紧张的气氛只是暂时的。虽然禁止官妓,官员也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入妓院,但仍将女妓关在家中,这是无法查处和禁止的。宣德十年,38岁的明宣宗去世。经过玄宗作风的短暂整顿,明朝官员被压抑的情欲迅速反弹,整个社会变得“淫荡”起来。
3.清代法律禁止卖淫。
清朝的禁娼可以说是真正的“法禁娼”。法院的“扫黄”力度很大,有一段时间还挺有效果的。以当时中国著名的“红灯城”扬州为例。那时的性工作者非常紧张。隋唐以来,扬州的性产业非常发达。虽然法院“扫黄”,但妓女并没有被禁止,秘密和私人妓女如“私妓”、“半月门”、“杨斌”和“船娘”继续运作。这些性工作者对“扫黄”了如指掌,消息一紧张就“集体消失”。清初学者吴起在《嫖经》序》中这样说:“一有禁令,生死逃亡,不知身在何处。”
清朝初期,据明朝记载,在北京设立了教学工场。但顺治皇帝先后两次缩减教坊女乐,培养了48名宦官代替宫中从事活动的乐妓。顺治皇帝第一次做妓女后,选了48名太监代替妓女。顺治八年,朝廷下令停止教坊女乐,开始禁止卖淫,掀起了清朝自上而下的“禁娼运动”。顺治十六年直接裁女乐。
康熙皇帝继承了顺治的禁娼政策。12年,他重申禁止卖淫。19年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一伙人开窑引诱妇孺,照学士例杀之,以给黑龙江等地奴隶披甲。”康熙年间,清廷还禁止秧歌在北京演唱,秧歌艺人也不得留在北京。还发函禁止出版和销售黄色歌曲,禁止好人家的孩子演戏。康熙四十八年,地方官禁止“百人团,男女混”的地方群众娱乐活动,禁止印刷出版色情小说。此外,康熙时期还颁布了禁止在北京内城开设剧院的禁令。
雍正帝下令全国废除乐籍制度,国家不再正式供养妓女。官方嫖娼是官方明令禁止的制度。嘉庆帝进一步加大了对卖淫的惩罚力度。《扬州鼓吹词》,嘉庆十六年修订,规定:“凡犯罪时间较长者,首次出租给屋主一间,职员80人,仅一个月”
因为在朱棣众多的子孙之中,他觉得只有朱瞻基长得像自己,其他的儿孙都不像。
有人分析朱棣喜欢朱瞻基原因,从画像上看,朱瞻基和朱棣长得很像,都是黑胖的那种。在古代大家都认为多子多福,在朱棣的三儿子出生之后,府中就再也没有男孩子降生,此时朱瞻基出生,朱棣认为朱瞻基的到来是一个吉兆。
相传,朱瞻基降生的那一夜,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
朱棣非常重视朱瞻基的教育,永乐七年,朱棣派朱瞻基到农庄察看农具,并考察了农夫的衣食住行,永乐九年,朱瞻基被封为皇太孙(朱高炽即为太子),此后,朱棣外出游历、出征,都会将朱瞻基带来。
这个“圣孙”,指的就是朱瞻基。朱高炽之子朱瞻基,也是朱棣的嫡长孙。但朱棣不会像朱元璋那样,犯下将皇位隔代传给嫡长孙的错,所以朱棣要想把皇位传给朱瞻基,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皇位传给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
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书画家,年号“宣德”。
朱瞻基生于北平燕王府。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朱棣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
教导宦官读书参政。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于宣德三年(1428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明宣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同时明宣宗在书画方面极有造诣,翰墨图书,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工于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终年三十八岁,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景陵。著《明宣宗御制乐府》一卷,至今已佚,存词二首。传位长子朱祁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10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朱元璋将孟子搬出了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