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亡原因多多,其中有一条不容忽视,这就是表演艺术的走上政治舞台。
我常常想起汉文化的表演性,更常常想起清道光末年的旷世导演杜受田这个人。
满洲人,本来是最具实事求是精神的。对于皇诸这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废除了嫡长制,而采取“择优录取”的原则。康熙朝最为天下关注的,就是废立太子的问题,所以搞得那惊心动魄,实在是选择起来让康熙费思量。现在多数人都认为那是一场宫廷斗争,殊不知那是一场皇子中间的大考呢?考得太艰难了。最终康熙还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冒最大的政治风险,选中了当初并不在视野当中的雍正。
然而,随着汉化的逐步深入,实事求是的精神渐渐淡去了,甚而竟至于无。
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为咸丰皇帝之师。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这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也是一个懂得治国方略的人。史上评价很高。但是,在道光末年,他教给四阿哥的却并不是经天纬地的学问,而是“表演艺术”,而老四竟因此登上龙位。
道光帝生育过八个儿子,但论年龄、资质,能被选为皇储的阿哥只有两个,就是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由于四阿哥奕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英年早逝,所以奕詝是由六阿哥奕的母亲静妃养育的。平时小哥俩儿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关系一直很好。道光帝也很彷徨,不知道奕詝和奕个更有才干继承大统,所以就准备用打猎和召见阿哥来观察、斟酌选出皇储。
当时,至少是在北京城,人们普遍看好六阿哥奕,因为他“有才华,有谋略,有武力。”而老四则是个特平庸的人,当皇帝不足,当知县有余。杜受田明明知道自己学生的文治武功不及人家老六,但在这个时候,他没有考虑国家社稷的千秋大业,而一心打着“帝师”的算盘。在道光已倾心老六的时候,他情急之中,从中国儒学中抽出“表演艺术”的精华,呈给了没有什么竞争能力的四阿哥。请看——
很快,打猎的日子就到了。所有的阿哥都井然有序地来到了木兰打猎场。打猎前,四阿哥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就对四阿哥奕詝说:“阿哥论英武,是比不上六阿哥的,阿哥到了木兰围场万万不可开弓放箭,一定要空手而归。若是皇上问起,你就说现在正值春天,万物复苏,生气盎然。正是动物繁育的季节。若是在此时对他们展开杀戮,岂不是太残忍了吗?”奕詝很信赖杜受田,就牢牢记住了杜受田的话。而六阿哥奕诉的老师却叫奕尽力发挥,多打猎物。
打猎正式开始了,是奕意气风发地打起猎,并且满载而归。而奕詝却是一箭不发,两手空空。道光帝看到两个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是吃惊,便问奕詝原因。奕詝就对道光帝说:“皇阿玛,儿臣看到现在正值烟花三月,所有的动物都开始生息繁衍。如来佛就以慈悲为怀,曾割下自己的肉给鹰吃。如若这时,儿臣用冰冷的弓箭将他们一网打尽,太过残忍了。这都是佛祖不愿看到的结果。”道光对四阿哥奕詝的回答很满意,认为他有帝王的仁慈,以及宽大的胸襟。慢慢开始对四阿哥奕詝产生好感。
还有一次,道光认为自己时日不多了。便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来,问他们倘若自己百年之后,如何治理国家?出发前,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对奕詝说:“阿哥论口才是比不过六阿哥的,待会儿皇上问你时,你就嚎啕大哭,说皇上永远不会死去,永远轮不到自己当皇帝!”奕詝记住了这些话。待到道光帝询问两个阿哥如何治理国家之时,奕讲得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而轮到奕詝讲时,奕詝却泣不成声。抽噎着说:“皇阿玛这是什么话?皇阿玛行善积德,得苍天庇佑,永远也不会死去。哪里轮得上吾辈当上皇帝呢?”道光毕竟是一个老人,希望儿女孝顺、关心自己。六阿哥滔奕滔不绝的回答反而让道光不高兴了。他觉得奕对国事这么有研究,肯定是巴不得自己早点死,然后他早早登基。而四阿哥奕詝的回答虽然不如奕诉的回答有谋略,有方针,但是却体现了对道光帝的爱。道光帝更加喜欢奕詝了。
道光皇帝由于受汉文化的熏陶,他早已丢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对表演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四阿哥这种花架子式的道德表演虽于治国安邦无大用处,但他还是看了心醉。于是,他选择了奕詝。因而,他选择了大清朝的没落。事实证明,四阿哥成为咸丰后,成为了一代渎职皇帝,丢掉了半壁江山。更为可笑的是,他不但喜欢政治表演,还更喜欢艺术表演。
史载,咸丰帝的好戏与清朝乾嘉以来,以场面浩大恢宏的宫廷演剧活动来炫耀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并将戏曲演出列入朝廷仪典定制分不开。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躲进避暑山庄。在圆明园被掠夺、焚毁,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签订,国家、百姓陷入空前危难之时,他却“着升平署三拔至热河”先后把京城内府伶人两百多名调到避暑山庄来给他演戏。
次年七月是咸丰生命的最后时刻,从初一至十五,山庄里唱了十一天戏。据升平署档案,当时演出剧目多数是由外间伶人新带进的民间流行的二簧戏。咸丰对此兴趣之浓,表现在当时宫廷按例要演的节令戏,如七夕的《仕女乞巧》、十五日中元节的《佛旨度魔》等都停置不演而换二簧戏,这些对慈禧喜好西皮二簧戏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使她亲睹了“外学、宫外艺人之盛”,虽然当时在热河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山庄演出的三百二十余出戏目中,属于乱弹的二簧戏等只占三分之一,昆、弋两腔剧占三分之二。
不知他在如此大规模的戏剧表演活动中,又向那些表演艺大师借鉴了些什么。然而,他“艺术”生命短得令人惋惜,只演了11年,便在浓郁的悲剧气氛中草草谢了幕。道光选中他,是因为他杰出地表演了孝道,然而,他后来的演艺成就却是让大清走上亡国。这是他对先帝最大的不孝。
我们再说不会演戏只会扎扎实实工作的奕。哥哥丢给他的是半壁江山,是破碎山河,还有孤儿寡母。他本来可以做闲王,在无边的富贵中享乐一生。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获得“贤王”美称。
可是,他也只能做到这些。因为朝野上下“表演艺术”深入人心,杜受田及其表演流派依然盛行,况且嫂夫人慈禧太后又是一位超级戏迷。
1898年农历四月初十,他在一派丝竹之中,长叹数声远去了。
13年后的10月10日,清朝的全本大戏跑到武昌作了封箱演出,唱出了最后两个字——“剧终”
杜受田(1788-1852):山东滨州(今山东省滨州市)人。清代大臣、学者,为咸丰皇帝之师。
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
清道光三年杜受田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时称传胪),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为山西学政。道光十五年特召进京,直上书房,教授太子读书。道光十八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实录馆总裁。咸丰即位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应该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1.杜陵杜氏源于祁姓,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中国古史传说的“帝”都有氏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它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当时,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晋国,后仕晋为士师之官。其子孙遂为士氏,后食邑于范,又为范氏。杜氏、士氏、范氏三氏同宗同源。春秋初年,唐杜国被秦国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东南部。西汉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汉宣帝筑陵于该地,遂改名为杜陵。
2.芈姓杜氏,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亦称堵敖、庄敖。据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邓,灭之。十三年卒。子亓,是为杜敖。杜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艰被弑后,其族人后裔分散避难,有以称号为姓氏者,称杜氏、或称堵氏,后统称为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3.姬姓杜康,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者杜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杜氏是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人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另外一种传说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时期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据史籍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在夏王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在杜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杜氏。如果杜康是杜氏的得姓始祖,那么杜氏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4.杜蒯后裔,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杜蒯,是春秋时期晋、秦、卫诸国掌管膳食和祭祀牺牲的官吏,是官职称谓,通称宰夫。后来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秦诸国仍以“杜蒯”为内宫宰夫的官称,历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数人。在杜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5.蒙古族,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杜尔根基特氏,亦称德特齐特氏,世居英郭和罗今俄罗斯托木斯克州。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etecitHala。蒙古族、满族杜尔根基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杜氏、德氏。
6.女真族,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徒单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女真族徒单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秃丹部落。宋、辽时期,女真族徒单氏部落与完颜部、乌济赫部散居于珠河胡凯山一带地区今黑龙江尚志帽儿山左近之地,后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成为金国女真诸部的中坚。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农历1月,金国在蒙古与南宋两国的联合攻击下灭亡,不少女真族人将姓氏改为汉姓以避兵祸,其中的大多数徒单氏族人退回乌喇今吉林永吉、苏完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黑龙江流域等地生息繁衍,后逐渐变称为都善氏、图克坦氏等,还有一些徒单氏族人取谐音汉字改为单字汉姓杜氏、单氏、都氏、图氏等。
7.满族,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裕固族,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为隋、唐时期的回纥民族后裔之一,信奉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裕固族自称尧呼尔,崇尚骑马和射箭。据史籍记载,宋朝时期,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朝时期称为撒里畏吾,明朝时期称为撒里畏兀儿,清朝时期称为锡喇伟古尔,民国时期称为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一度称为撒里。1953年经该民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族称。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致称为裕固族。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进行书面文字交际的工具,通用三种语言:甘肃省南部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裕固族人使用西部裕固语尧呼尔语,甘肃省南部裕固族自治县东部的裕固族人使用东部裕固语恩格尔语,裕固族人还通用汉语。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裕固族的杜曼氏改汉姓为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4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趣谈孝庄太后如何培养康熙的综合素质
下一篇: 探究清朝最阔衙门与最窝囊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