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本之争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重大事件。自古以来,便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而在册立太子之时,则一贯坚持“立嫡立长”的原则。然而,明神宗朱翊钧因长子朱常洛是宫女所生而不喜,又因宠爱郑贵妃,便想废长立幼以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却遭到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对,就此引发了长达二十九年的国本之争。国本之争使得万历和大臣君臣失和,动摇明朝根基。
朱翊钧自感此事不太光彩,再加上李太后和首辅张居正平日对其管教甚严,因此明神宗朱翊钧事后根本不愿提及此事,然而却没想到这一次风流,王氏竟然就此珠胎暗结。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氏便因体型变化而再也无法隐瞒,只得将事情向李太后和盘托出。
李太后自己也是宫女出身,不仅对王氏的境况深表理解,而且想方设法的让儿子认了此事。一日,李太后趁着与儿子酒宴提起此事,朱翊钧起先还想抵赖,直到李太后命人拿出《内起居注》,朱翊钧这才不得不认。在李太后的劝说下,朱翊钧勉强封王氏为恭妃。
数月之后,王恭妃诞下一子,取名朱常洛。因当时宫中均称宫女为“都人”,明神宗便常常称朱常洛为都人子,由此可见他对这对母子的厌恶。
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郑贵妃生下朱常洵,朱翊钧对此高兴无比,同年三月便再度晋封郑氏为皇贵妃。也正因此,明神宗朱翊钧竟然起了废长立幼之心,就此引发了长达近三十年的国本之争。
很快,便有流言说明神宗与郑贵妃私下约定,将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再联想到申时行曾在朱常洵出生前请立太子而被拒,王恭妃长期未受封,而郑贵妃刚刚生子便被晋封皇贵妃等事,立即便引起了朝臣们的警觉。
废长立幼不仅违背了自古以来的“立嫡立长”原则,更是违背了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的祖制,立即引爆了朝堂。就在郑贵妃被册封的当天,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等人便纷纷上书请立太子,其中姜应麟措辞极为激烈,直接激怒朱翊钧,被贬为大同广昌典史。
共2页:12下一页
1、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2、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
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
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
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3、南宫复辟
明代宗身患重病,而太子朱见济已死,皇位继承问题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忧虑,新立皇太子又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武清侯石亨深知明代宗难以康复,与太监曹吉祥、太常卿许彬、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谋议拥立明英宗复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等以四方边警为借口,命手下带兵入城加强防备。随即前往南宫迎接明英宗至奉天殿升帝座,徐有贞向等待上朝的大臣们宣告太上皇已复位。
明英宗命徐有贞掌管机务,次日加封为兵部尚书,将于谦、王文等逮捕入狱,后来又予以杀害。
二十一日,明英宗宣布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封石亨为忠国公。此事件在历史上又称“夺门之变”。
4、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又称争国本,是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历来“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被称为国本之争。
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
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由于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
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
至此,前后争吵达15年,使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明神宗身心交瘁、郑贵妃悒郁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才算告一段落。争国本的官僚多是后来的东林党人,因此它又是东林党争的一项内容。
国本之争,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最终和大臣闹掰,逐步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怠政。
5、萨尔浒大战
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明朝历史
明朝的国本之争,其实争的是权力,争的是君权至上的制衡。争到后面却已不是?立何人为太子?的争论,而是逐步演化为?君臣之争?。
一、万历君王的妥协自明朝建立之后,君王权利得到空前加强,凡是一切大事均要由君王来裁决同意方可。然而,在万历君王上位后,在众多皇子当中设立何人人太子中始终无法越过礼制的藩篱。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君王也并不能为所欲为,然而这也就让群臣了解到他们也有资本使君王妥协。
二、宫廷三大案在国本之争期间,以君王和臣子三方势力逐渐形成鼎立之势。后来在明光宗朱常洛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后因吞食?红丸?意外驾崩。然而在这件案情当中其实是隐藏了有群臣耽搁病情而引发的,事发之后郑贵妃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力,暗中培养李选侍等人来扩大自己在朝廷中的势力。在这些事件之后虽然群臣们维持了君权,但从另一方面上来看,群臣的政治力量却隐约得到了加强。
三、东林党自国本之争事件发生之前,东林党势力不断扩大,到万历君王执政后官僚集团的实际战略主动权不断加强,集团逐渐贪污腐败现象不断发生。往往在处理某一事件中由君王下达命令,而官僚们阴奉阳违,运用本身的权力为自己谋得不当的利益。同时将所得来的负担转嫁给百姓,这样一来君王就以为此类事情往往不顺是因为百姓的原因,由此赋税不断加大。而所得的利益却流到官僚身上。
国本之争这一件事发生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君权的统治,朝纲败坏,朝廷的大小事也只由高阁来处理,直到后面明灭清诞,清朝也沿着明朝的老路子发展开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9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国本之争的事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