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国本之争的事件背景

人生百味 2023-07-19 23:36:29

国本之争又称争国本,是指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历来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被称为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的事件背景

明神宗偶得长子

明神宗的长子朱常洛原为他与宫女王氏在偶然之下所生的,明神宗因为朱常洛为宫女所生,所以不喜欢他。

王氏原为慈宁宫宫女,在万历九年(1581年)的某一天,明神宗往慈宁宫向慈圣皇太后请安。当时太后不在,王氏端水让他洗手,他一时兴起,就宠幸了王氏,按规矩,在私幸之后就该赐一物件给王氏,作为临幸的凭证,但由于王氏是母亲宫中的宫女,虽然没有人会因为这件事去指责他的不轨,但年轻皇帝却感到此事不大光彩,穿衣束带后径自走出慈宁宫。

王氏身怀有孕,几个月后就因体型的变化被慈圣太后识破并盘问出来。这位老太后面对此情此景,想起自己作为宫女时的苦难与辛酸,对王氏的景况深表理解,同时也为自己有了抱孙子的机会而大为高兴。一日,明神宗陪李太后酒宴,席间,太后向明神宗问及此事,他起先不承认是他的作为。对明神宗一向管束严厉的李太后立即命左右太监取来《内起居注》,叫明神宗自己看。

事实面前,明神宗窘迫无计,只得如实承认。李太后望着明神宗失魂落魄的样子,好言相劝:“吾老矣,犹未有孙。果男者宗社福也。母以子为贵,宁分差等耶?”至此明神宗方勉强承认,后封王氏为恭妃。王恭妃果然不负众望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一生遭明神宗冷遇和歧视的短命皇帝——朱常洛。当时宫中称宫女为“都人”,明神宗因此称朱常洛为都人子。

皇帝首次得子,自然是一件喜事。由此,明神宗下诏全国减税免刑,派使节通知和本朝关系友好的域外邦国。

明神宗宠爱郑氏

明神宗嫔妃众多,其中最宠爱郑氏,万历十年(1582年)封为淑妃,次年进为德妃。郑贵妃之所以能赢得万历的欢心,并不只是因为她的美貌,更多的是由于她的聪明机警、通晓诗文等他人少有的才华。如果专恃色相,则宠爱绝不可能如此历久不衰。别的妃嫔对皇帝百依百顺,心灵深处却保持着距离和警惕,唯独郑妃是那样天真烂漫、无所顾忌。她敢于挑逗和讽刺皇帝,同时又能聆听皇帝的倾诉,替他排忧解愁。

在名分上,她属于姬妾,但在精神上,她已经不把自己看成姬妾,而明神宗也真正感到了这种精神交流的力量。她不但不像别的妃嫔一样跟皇帝说话时低首弯腰,反而公然抱住皇帝,摸他的脑袋。这种在当时来看“大不敬”的行为,除她之外,是无人敢做的。也正是她表现的不同,万历才把她引为知己而更加宠爱,不到三年就把她由淑嫔升为德妃再升为贵妃。

到万历十四年(1586年),郑氏生子,即朱常洵。明神宗大喜,有意进封为皇贵妃,这对恭妃冷落的态度有鲜明的对比。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由此揭开了帷幕。

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是如何间接引导明朝走向灭亡的呢?

万历初期,因太子迟迟未定,众臣依照古礼推举朱常洛为皇太子。朱常洛虽然是皇长子,但却是庶出,是万历帝与一名宫女一时冲动所生。万历帝一直都不喜欢这个孩子,反而钟爱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朝臣及太后对此纷纷反对,一直不肯让步。

而万历帝也在与朝臣争论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治理朝政的兴趣,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立朱常洵为太子。万历帝一怒之下躲入深宫,三十年不曾理政,也不召见任何臣子。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一次无关痛痒的立储之争,但核心本质却是明朝中后期皇权与以内阁为首的群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自此,皇帝与群臣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一怒之下的万历帝也拒绝再履行皇帝的"职责",弃庞大的国家和众多国民于不顾,躲进深宫安享清福。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野上下逐渐形成了众多朋党。由于没有皇权的压制,这些朋党的势力在不断滋生和扩大,最终导致了崇祯年间的朋党之争,为明朝的覆灭留下了重大隐患。

钟爱朱常洵并心生立储之意,却遭到群臣反对

公元1582年,年轻的万历帝与李太后宫内的宫女王氏共同诞下一子,这便是长子朱常洛。虽然此事并不光彩,但李太后一直希望早日看到皇帝诞下子嗣,故而破格将王氏晋封为恭妃。由于万历帝的正宫皇后一直没有诞下皇子,故而万历朝一直没嫡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常洛顺理成章成为万历朝的储君之选。

然而万历帝对于这个孩子的到来并非感到十分欣喜,反而十分厌恶。或许是万历帝对于当晚临幸宫女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认为有损自己的龙威,故而对朱常洛也一直是冷漠相待。不过为了皇家整体的颜面,万历帝还是下诏大赦天下,并将长子出生的"喜讯"通报给各藩属国。

同年,万历帝晋封自己最宠爱的郑氏为淑嫔,四年过后又晋封为贵妃。万历帝和郑贵妃的恩爱故事也算得上是一段佳话,二人恩爱多年,万历帝濒临死亡之际还留下遗诏册封她为皇后,希望两人可以在地下继续长相厮守。

公元1586年,郑贵妃诞下皇子朱常洵,当即就产生了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念头。同时,朝中大臣也从皇帝的举止察觉到朱常洵有可能会成为储君之选,于是联合起来一同反对。对此,《明史?诸王》中有着相关记载:


"初,王皇后无子,王妃生长子,是为光宗。常洵次之,母郑贵妃最幸。帝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贵妃谋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窜谪相踵,而言者不止。帝深厌苦之。"

国本之争的过程

朝臣拥护朱常洛明朝大臣受到流言影响,纷纷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破除流言。万历十四年(1586年)郑氏生子同年,首辅申时行上疏,列举明英宗两岁、明孝宗六岁被立皇太子为例,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明神宗以长子幼弱为由,等两三年后再举行 。这加深群臣的不安,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等人纷纷殊请册立东宫。其中姜应麟措词激烈,让明神宗激怒,将奏折扔在地上,对身边宦官说“册封贵妃,初非为东宫起见,科臣奈何讪朕!”遂降旨:“贵妃敬奉勤劳,特加殊封。立储自有长幼,姜应麟疑君卖直,可降极边杂职。”于是贬姜应麟为大同广昌典史。吏部员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孙如法相继上言,都被处罚。但自明神宗处罚姜应麟的谕旨也指出立太子一定会依长幼顺序册立。
此后大臣仍然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并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集体要求册立,并且杜门请辞,向明神宗施加压力。明神宗只好推至明年、或皇子十五岁时,之后又推说延至万历二十年春举行。到次年八月工部张有德提议需要动工准备,然而被明神宗以不准奏扰为由罚禄三月。首辅申时行与大臣等人上疏反对,明神宗大怒,然而申时行又暗中表明辩白。此时曝光后申时行名誉扫地,被弹劾后只得辞职返家。众大臣或被辞职,或被廷杖。三王并封之礼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年正月,明神宗加快了改立进程,下手诏给大学士王锡爵,要将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以后再择其中善者为太子。王锡爵既怕得罪明神宗,又怕被朝臣攻讦,于是上疏请由皇后抚育长子,如此长子就是嫡子。然而神宗只以前谕示朝臣,继续准备行三王并封之礼,顿时朝中大哗。因为王锡爵这么一说,等于明指朱常洛还需要补办手续,质疑了朱常洛做太子的合法性,因此大臣们纷纷指责王锡爵阿谀顺上,王锡爵无奈自劾请辞,而神宗也迫于众议收回了前命。

关于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为什么这件事

“争国本”是万历年间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间接引发了明末几十年的党 争,甚至对南明的灭亡也有一定影响.直到万历末年福王之国,争国本才算告一段落.争国本导致万历消极怠工,给明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9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