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臭老九?“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比妓女低一等,比乞丐高一等而已,所以九儒,儒生就是臭老九。
元朝:一、官(政府官员)。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三、僧(佛教僧侣)。四、道(道教道士)。五、医(医生)。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八、娼(妓女)。九、儒(知识分子)。十、丐(乞丐)。
“臭老九”概念的出处
“臭老九”早可见于赵翼《陔余丛考》:“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榭枋得在其《叠山集》中则排序为:“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八娼,九儒,十丐;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元朝歧视汉人的四等十级划分和臭老九由来
中国数千年历史中,虽先后有华夷之别,士族与寒族的对立,地方和贫民的区别,但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并将之确立为国家政策的则极少见。元朝分人为四等,可算是一个特例。元统治者为减少各族人民的反抗,维护蒙古贵族特权,在建国之初就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在战争中,他们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用已征服的民族去对付未征服的民族。最早征服的在地位上就比后来的要高一些。这样,就逐渐构成了一个民族等级。元代法律将人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四种人又可分为两类。蒙古、色目为一类,汉人、南人为一类。
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正职是汉人和南人无权问津的,即使皇帝想给汉人、南人这样的官职,蒙古贵族也不允许。这条法令就是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殊利益而设立的。蒙古人以征服者的身份自居,自以为高人一等,当然不肯俯首听命于被征服的汉人和南人。在政府机关中,蒙古人任正职,汉人、南人只能充当副职。如地方上的官吏,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形成定例。同知、总管互相牵制,都要服从达鲁花赤的指挥。在科举上也有区别,分进士为左右两榜,蒙古人以右为上,因而在右榜上的蒙古、色目人都算上选,而列为左榜的汉人与南人就要低一级。蒙古人由科举出身者,一正式委任就是从六品官,而色目、汉人、南人则递降一级。所以元代儒生文人牢骚最多。陈高有诗云:“客从北方来,少年美容颜。绣衣白玉带,骏马黄金鞍。捧鞭揖豪右,意气轻丘山。自云金张胄,祖父皆朱 ;不用识文字,二十为高官。市人共咨嗟,夹道纷骈观。如何穷巷士,埋首经卷间,年年去射策,临老犹儒冠。”从中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心中是多么不平。
知识分子升官无门,空有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老百姓则连生命都无法保障。四等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政治上的待遇和经济负担,均有不同。杀人偿命是理所当然,可蒙古人杀了汉人却不用偿命,只流放到边疆而已。汉人伤了蒙人,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成吉思汗曾颁布法令,蒙古人杀一个穆斯林罚黄金四十两,杀一个汉人只赔偿一个约等于一头驴子的财产。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只能向司法部门申诉,不能还手。蒙古人酒醉打死汉人,只要出钱埋葬死者,就可了事。汉人、南人不准集体打猎,不准举行宗教活动,不准私藏刀枪箭矢等武器。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竟然如此之大。
在四等人之外,还有一个十等人的说法,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盗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排在倒数第二,仅比乞丐强一点,连强盗和娼妓都不如,“臭老九”的说法就由此而来了。在蒙古贵族看来,汉人和南人无论读书与否都仅仅是俘虏而已,留他一条性命充作苦力就算优待有加,根本不必当人看。蒙古贵族文化落后,只重僧道医工,不知发挥读书人的长处,不对他们大加杀戮就已十分宽大了。
一、“老九”的历史渊源
1.传统中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国人依据其社会地位的差别被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老九”即是第九等人。知识分子何以被称为“第九等人”?这还要追溯到十三世纪的大元帝国时期。
中国历朝历代的政府并没有明文划定公民的社会等次。政府用文件形式界定公民社会等次确是元帝国的独创。蒙古蛮族入主中国后,依据和蒙古人亲疏关系的远近及当亡国奴的“资历”,把帝国臣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中亚细亚人);第三等是“汉人”,即金帝国所属的中国人;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王朝属下的中国人。
上述的等级划分是粗线条的。接着,元政府又依据职业性质把臣民更细致地划分为十级:即一官(政府官员)、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三僧(佛教僧侣)、四道(道教道士)、五医(医生)、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八娼(妓女)、九儒(知识分子)、十丐(乞丐)。
一向倍受中国传统社会尊敬的儒家知识分子被划到社会最底层,连儒家最卑视的娼妓都不如,仅稍稍胜过乞丐。其实连乞丐也比不上,因为乞丐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知识分子则随时有生命危险,政府一不高兴就拿他们的脑袋开玩笑!
2.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薪水极少,时人谓之“薪水低于舆台(原指古代奴隶,后泛指从事艰苦体力劳动者)”,大中学生社会地位的名次排在了国民党兵之下,有人把国民党兵痞叫作“丘八”,大中学生则被称为“丘九”。
二、元朝统治阶层鄙视知识分子的原因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读书只为做官,其他一概不通,所以“百无一用是书生”!而做官既能光宗耀祖又能填饱肚皮甚至发财。因此可以说传统知识分子阶层其实是一个不劳而获的寄生阶层。
而在蒙古沙漠地区,每一个人(包括妇女儿童)都要从事生产劳动。他们实在想不通世界上还有专门读书和专门做官的行业,所以极端瞧不起知识分子,也仇视造就知识分子的科举制度,于是毫不留情地取消了这一制度。没了科举制度,知识分子的特长便无法施展,他们没有其他技能,处境日益被动,最终沦落为连娼妓都不如的“贱民”。在蒙古人眼中,连妓女都能创造财富,惟独知识分子是寄生虫,他们除了读书做官什么也不会做,并且还保守,怯懦,不团结,好口舌之争。
三、“臭老九”的由来
确切地说,“臭老九”一词是我们敬爱的革命导师毛泽东爷爷的首创。不知何故,好象“老九”不足以表达他老人家对知识分子的厌恶之情,便又在“老九”前面加了个“臭”字。于是乎,这顶“帽子”就戴在中国知识分子头上三十年之久。
事实上,知识分子仍是当代中国最为先进的阶级,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必须依靠的中坚力量之一。今日之知识分子如能继续正视自身的品格缺陷并虚心改正,定会赢得更多的尊敬和爱戴。
其实,“臭老九”并不是单单指代老师,而是指代文人群体,古代每一种职业其实都有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分,比如说“士农工商”,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虽然商人是利益最大,也最富裕的一类群体,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很低。
那么除了这样一个排名,这是源于元朝时期政府的划分,统治者把国家臣民划分成十个等级,分别是官员,吏,僧,也就是佛教人士,道教人士,医生,工程技术人员,手艺匠人,娼妓,最后才是儒家人士,也就是知识分子,排名最后的是乞丐。
看到这个排名是不是大家都惊呆了,我们今天现代社会务必崇尚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竟然排名这么低,并且仅仅排在乞丐的前面,连手工艺人和僧侣道士都不如。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关,古代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没有机械,农业只能靠人力,所以人工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古代知识分子是最没有生产力的一类人,他们没有实实在在的谋生手段,也没有强健的体魄,可谓是肩不能抗手不能提,因为考上之后就可以领国家的俸禄,所以知识分子不仅不能带来生产力,还要消耗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
所以“臭老九”的这个“臭”字,其实也是对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贬义的称呼,当然现在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天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人再看不起知识分子,相反大家都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在元朝,就曾将知识分子的位置排行为第九: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被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
所以称“臭老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5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对付元军、明军老百姓是墙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