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元史》载:1233年宋蒙联军灭金,攻打蔡州时,南宋名将孟珙救了蒙古汉军将领张柔一命。5年后张柔的儿子张弘范出生。40年后就是这位张弘范在崖山之战中灭了南宋王朝,并石壁上刻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2个字。
因为政治斗争,王爷额森特率大军路过保定,冲进张家大院,把张弘范的五个孙子尽数抓住,酷刑处决,家产全部抢空。然后,把张家女眷全部交与元军轮奸后杀死,张家唯一留下的活口,时张弘范的一个孙女,额森特见她貌美,奸污后纳为妾室。
张弘范率元军跨过大江击灭南宋征途中,有感而发,作《过江》诗: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
所谓 “崖山之战” ,是南宋政权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被迫与元蒙进行的一场自卫性质的海战。这场海战,无论从规模和意义来讲,都应该被 历史 所大书特书。
崖山战役中,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殉国,而幸存的十万军民也纷纷自尽,南宋彻底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此战过后,不仅意味着传国三百一十九的两宋覆灭,元蒙最终完成对整个北中国和南中国的真正大一统,而且还意味着中原政权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所消灭,显现着华夏文明的衰败和陨落。难怪,史学界会有 “崖山之后已无中华” 的提法。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和还原这段 历史 ,深入了解崖山之战的惨烈程度和前因后果。
随着成吉思汗完成了对蒙古各部的统一,蒙古人开始不断扩张。作为落后的游牧民族,他们既不管农耕文明,也不管商业文明,只知道野蛮的攻伐。或许,在他们的字典中只有一个词就是 “占领” ,如果非要再加上一个词的话,那就是 “占领、占领……” 。至于说,占领之后该如何治理,那似乎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就这样,蒙古帝国的地盘越来越大。首先,成吉思汗消灭了已经率落的西辽国,接着是西夏国。等到攻打金国时,成吉思汗过世了,但他留下遗言要联合南宋共同对付金国,到了1234年,蒙古和南宋终于联手消灭了金国。
蒙古人并没有停止自己攻伐的脚步,从唐朝前后就开始与中原政权屡屡为敌的吐蕃国终于被强大的蒙古骑兵吞并了,这个时间点是1247年。隔壁的边陲小国大理自然不在话下,蒙古人在1253年就将其纳入了自己的帝国版图。
于是,南宋政权就成了摆在蒙古人面前的唯一目标。若不把南宋灭国的话,就辜负了笔者上面对蒙古人的评价,完全不能准确体现出他们豪横的性格。
当时的南宋,已经经历了封建 社会 的充足发展,处于农耕文明的成熟时期,远超过了我们所耳熟的“强汉”或者“盛唐”。否则,也不会有“华夏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高度评价。
不过,在经济 社会 空前发展的同时,两宋却形成了“重文抑武”和“守内虚外”的畸形发展模式,国家富裕的情况下军事实力却非常孱弱,以至于对外战争几乎没有胜绩,还由“北宋”变成了“南宋”,丧失半壁江山后偏安一隅。
面对蒙古军团的四面出击,南宋显得非常被动,只能依靠坚城壁垒处处设防。幸好,蒙古人虽善于骑兵作战,但对于攻城战和水战都不擅长,在南宋 “江淮一线” 和 “襄樊一线” 连续受阻,双方就此陷入了相持阶段。
1261年,忽必烈正对南宋的坚城和水军一筹莫展。由于吕文德的陷害,时任泸州知府的刘整竟举兵投降了蒙古人,听闻这则消息,忽必烈竟激动的手舞足蹈。 从此,蒙古人调整了自己的战争策略,开始推行“以汉制汉”的方法,不仅重用汉人,而且还利用他们充当先锋。
自此开始,刘整不仅成为南宋的第一个汉奸,更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于,他还提出了 “欲灭南宋,先攻襄阳” 的战略主张,一边帮助蒙古人训练水军,一边调整攻击方向,目标直指襄阳。
蒙古人通过水陆合围的方式长期围攻襄阳城,关于这段 历史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倒是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大侠郭靖就是在死守襄阳的战役中身亡的。
襄樊之战后,蒙古军队终于得以长驱直入。从此,前方已经一马平川,极其有利于骑兵进行作战,很快就威逼到南宋的国都临安。
1276年,眼见抵抗无望,南宋的谢太皇太后决定投降。竖日,她抱着五岁的娃娃皇帝宋恭帝和满朝文武出城投降,结束了赵家三百多年的统治。
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尽管也是乳臭未干的娃娃,但还是被抵抗派们带出了临安,并作为一面旗帜在浙江金华一带继续抗元。为了整合所有的势力,也为了继续以华夏正统的形象自居,赵昰被拥立称帝,史称宋端宗。
端宗登基后,为了稳定局势而设置了一套战时机构,任命陈宜中为丞相,任命张世杰为大将军,任命陆秀夫为枢密院掌事,任命文天祥为少保。但是,这套人马一直都居无定所,不断被元军赶着跑。
到了1277年时,随着元军的继续南下,就连福州也被攻占了,流亡小朝廷被迫转移到了泉州一带维持。之后,又被赶到了广东,还在渡海途中遭遇了台风,端宗小皇帝差点儿就落水身亡,抵达广东不久就在惊恐之下病死了。
于是,端宗的弟弟卫王赵昺又被拥立登基,成为了南宋真正的末代皇帝。1279年,张弘范率领元军攻至广东崖山一带,并对南宋小朝廷以及随行军民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大将军张世杰本想先行攻占海湾的出海口,以保证撤退的路线。但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防止士兵逃亡,他还是决定尽数焚烧所有的房屋,造成了破釜沉舟一战的气势。之后,又将所有的战船都用铁索相连,将赵昺的“龙舟”护在中心。
元军使用了火攻的战术,但张世杰早有防备,提前将战船都涂抹了淤泥,并在每条船上放置长木以防备元军贴近。眼见火攻不成,元军只得封锁海湾,又断绝了宋军的粮食和饮水。在此期间,元军还安排张世杰的外甥韩某多次招降他,均遭到了严词拒绝。
不得以,元军只得展开正面的强攻,利用漫天矢雨逐渐逼近宋军的水营。成功抵近后,元军的作战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他们一路冲进了宋军中心地带。
陆秀夫眼见突围无望,只好带着小皇帝赵昺且战且退,在山崖处投海殉国。在他身背幼主自尽后,幸存的南宋军民都大为悲恸感伤,十多万的士兵、宫女、太监、百姓也都纷纷跳海,誓死不做元军的俘虏,非常的悲壮和惨烈。
虽然,崖山之战的失败与张世杰等人制定的不恰当作战方案有关。但是,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的气节和勇气,都让人肃然起敬。
崖山战役后,元将张弘范还命人在山壁上刻下了 “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的十二个大字,以炫耀自己的功绩。从此以后,南宋朝彻底灭亡,南中国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之手,结束了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既落后又野蛮的蒙古人,从此开始肆意蹂躏整个中国,实行了保守和反动的统治。而且,蒙古人还开始攻击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对全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1368年,在汉人的南宋政权灭亡将近百年后,朱元璋成功在南京复国,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不能否认的一点,虽然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但中原的汉人政权的确遭遇过灭国之祸。难怪,明朝末期东林党的领袖钱谦益曾在 《后秋兴之十三》 中提到过:
此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再也没有采取过像两宋那样宽松和开明的国策,而是在封建专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君主专权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中国在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襄阳城破之后,元军于1276年逼进南宋朝廷,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求和不成,只能投降,南宋宣告灭亡。
但南宋军民抵抗的决心并未因朝廷的正是投降而消亡。
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保护下,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出逃,在金华与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后,接着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 帅 ,赵昺副元帅。
元军一路追击,这个流亡小朝廷一边逃跑,一边重新组织抗元工作。不久之后,刚刚7岁的赵昰登基成为皇帝,他们一路逃到了福州。
然而仅仅两年福州沦陷,流亡朝廷只能直奔泉州,张世杰准备借船,然而当时的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这个家伙早已经准备投降,最后张世杰只好夺船,然后出海前往广州。
谁知出海遭遇台风,帝舟倾覆,年幼的宋端宗(赵昰)差点溺死,也因此得了病,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端宗死后,他七岁的弟弟赵昺登基,也就是宋少帝,当时朝廷逃无可逃,最后只能逃到崖山,准备以此作为据点,继续抗元。
期间,文天祥率部在赣州一带阻击蒙军的进攻,一度取得胜利,但中路蒙军源源不断的增援,很快就挫败了文天祥的抵抗,文天祥且战且退,最终还是在不幸被俘。
祥兴二年(1279),元将张弘范大举进攻崖山的南宋小朝廷,宋军虽然号称20万,但其中十多万为文官、宫女、太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各类船只2000余艘,而元军兵力大致在10万以上,战船数百艘。
在战役打响之前,有人建议应该先占楼海湾出口,保护向西的撤退路线,但张世杰为了防止士兵逃亡,否决了这个建议,并下令放火烧光了陆地上的所有据点,且将上千宋船用绳索一字型连起来,护卫小皇帝的龙舟于中间。
战斗打响,元军用小船载满茅草和油脂等易燃物品,乘风纵火冲向宋船,宋军对火攻早有防备,他们在船身外层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竿,以抵御元军的火攻之快船。
元军见多次火攻不成,改变战术,围困宋军,元水师封锁海湾,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被迫吃干粮,十多日,捕鱼充饥,淡水渐缺。
在这种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张世杰为摆脱困局,首先发起了进攻,他以6万兵士,向元军海湾封锁线发起进攻。
双方在珠江入海口的海湾外围激战数日,宋军损失惨重,未能打破元军的封锁。
此时,文天祥也被押送到崖山,元臣李恒以死要挟他修书劝降张世杰,文天祥挥笔便写下了那首流芳百世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汉家儿郎的气节,千古长存!
劝降不成,张弘范准备对几乎弹尽粮绝的宋军发起总攻。
1279年二月初六,海上大雾弥漫,张弘范兵分四路,以奏乐为总攻信号。在总攻之前,元北军乘涨潮之际佯攻,被宋军击败,而当元军奏乐总攻时,宋军因之前小胜以为元军不会发起进攻,以为蒙古人正在宴会,防备稍松懈。
张弘范水师正面进攻,用帆布遮蔽,预先埋伏的伏兵船在雾雨天气的掩护下驶进宋船,当两边船舰接近时,元军撤下帆布。
突然出现的元军舰船,使宋军阵脚大乱,一时间七十多艘大船被冲破,四个方向的元军都重创宋军。
很快,宋军中央旗舰已在敌弓箭射杀范围之内。
这一战,作为主帅的张世杰早在陷入被围的局面时,就已经心存退意了,开始他将所有人集中在船上打算孤注一掷,但元军火攻不成而不急于速战反而封锁宋军,断水源。
发动突围战不成,已然是瓮中之鳖,失败是注定的。
当元军迫近小皇帝旗舰的时候,张世杰知道,是时候撤了,或许可以撤到占城去,继续抵抗。
但是,有一个人不想逃了,这个人是陆秀夫。
从襄阳到临安,从临安到福州,从福州到泉州,从泉州到崖山,神州陆沉,却总是看不到驱逐元寇的希望。
他四目望去,战火弥漫,不是抵抗没有了意义,而是再逃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天下之大,但故土难离,离开之后,就算苟全性命,等安稳下来之后,又有多少人会继续抗元呢?
是时候死国了。
陆秀夫背着年幼的少帝,慷慨赴义,投向大海,在他之后,十数万军民,或战死,或自溺,无人言降。
张世杰听闻之后,打算以杨太后的名义,再找赵宋宗室继续抗元,但杨太后得知小皇帝死讯,毅然赴海自杀。
张世杰虽然带着残部成功从战场撤退,但不久之后,他也看不到希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他说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希望敌兵退,能够再立赵氏,而如今,已经没有再抵抗的赵氏。
于是,大风雨中,张世杰自溺于平章山下。
全程目睹崖山海战的文天祥,做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
1282年十二月初八,这位南宋最后的抵抗者,断然拒绝了忽必烈最后一次以宰相官位的劝降,被押赴刑场,文天祥从容地对屠夫说:“吾事已毕!”然后坚持要求面向象征南宋的南面叩首,慷慨赴义。
崖山,是南宋军民最后的悲歌,但却也是中华精神的宝贵印记,每当国破家亡时,总有义士挺身而出,或死节,或赴义。
虽说南宋偏安一隅,孝宗宁宗时两次北伐金国也都失败了,但是宋理宗时的联蒙灭金算是成功了,孟珙还带回了金国皇帝的尸骨,也算是报了靖康耻的仇吧。
随后与蒙古帝国(元朝)战争可以说打得非常惨烈了,因在抗蒙战争中壮烈牺牲而进入《宋史·忠义传》的将领和官员就多达一百多位。
言归正传,说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时,南宋的绝大部分领土都已经被元军占领,文天祥也已经被捕了。当时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带着7岁的小皇帝、杨太后和一众嫔妃坚持抵抗,此外还有二十万军民跟在身边。说是二十万“ 军民 ”,其实准确说就是二十万普通百姓,只不过是百姓中的青壮年站出来组成军队继续抵抗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除了还在钓鱼城死守的将士之外,南宋真正意义上长期接受军事训练的正规军早就打没了。文天祥、张世杰他们带着小皇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最后基本就是走到哪里,就组织当地农民继续抵抗,虽然老百姓抗元热情高涨,南宋不缺兵源,但由于缺乏训练,怎么可能打得过忽必烈的虎狼之师呢?
所以,崖山海战开始之后,面对元军的猛烈进攻,宋军伤亡惨重,很快就支撑不住了。
当时陆秀夫带着小皇帝在一艘较大的战船上,为了保护皇帝和便于作战, 多艘战船是用铁环联结在一起的 。等到宋军战败,元军冲杀过来,陆秀夫他们又无处可逃,为了避免靖康之耻重演,只能背着小皇帝 跳海殉国 ,后宫嫔妃和大臣们也随即 跳海 。杨太后得到消息后伤心欲绝, 赴海自溺而死 ,张世杰埋葬杨太后之后,也 自杀殉国 。
原本跟随在皇族和张世杰、陆秀夫身旁的二十万军民,在这次战斗之后只剩下十余万,近十万青壮年士兵全部战死,剩下的这些基本就是手无寸铁的老弱妇孺了。眼看自己的亲人战死,眼看自己的宰相和皇帝殉国,眼看自己的国家灭亡,同时为了避免遭到蒙古人的侮辱和屠杀, 十余万百姓跳海自杀,跟随南宋而去 。
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哪个王朝在其灭亡之时,还有几十万百姓忠心相随,十余万人跳海殉葬?只有宋朝。
1279年,元朝镇国上将军张弘范领兵两万,攻打南宋政权最后的据点崖山。在这场著名海战中,人数占优的宋军却溃不成军,遭到惨败。陆秀夫抱着小皇帝投海自尽,张世杰船毁人亡,其余将吏都向元朝投降,至此南宋彻底灭亡。指挥这场战争的张弘范算是元朝的名将,可是他却遭到后世的谩骂。
一般而言,名将都是流芳千古,受到后世尊崇的优秀将领,可是张弘范却是个例外,他骁勇善战,戎马一生,几乎是战无不胜,还经常以少胜多,最终灭掉了南宋政权。不过,在后世的人们看来,张弘范却是个大恶人,甚至有人骂他是汉奸。那么,历史上的张弘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张弘范出生于1238年,是定兴县人,家里原本世代为农。金朝末年,由于蒙古不断南侵,金宣宗迁都汴梁,导致北方地区空虚。张弘范的父亲张柔在当地是个豪强,组织了一支民间武装,来保卫家乡。后来,张柔接受了金朝的官职,“加骠骑将军、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本路经略使,行元帅事”。
人们可能觉得金朝对张柔不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当时金朝在河北的统治已经瘫痪,他们不过用几个空头衔来拉拢张柔,来抵御蒙古人。后来,张柔战败被俘,但他拒不投降,蒙古人用张柔的父母威胁,才让张柔归顺。之后,张柔受到蒙古的重用,成为重要的汉人将领之一,被封为蔡国公。
张弘范是张柔的第九个儿子,拜著名的学者郝经为师,再加上家庭氛围的熏染,他成为一位文武兼备的人物。张弘范出生时,金朝早已灭亡,所以他为将后,主要参与了对南宋的作战。在襄阳之战中,张弘范身先士卒,负伤后仍然坚持作战,攻破了樊城。之后,张弘范又参加了丁家洲之战,大破南宋主力十余万人。
之后的焦山之战,张弘范因表现出色,得到了忽必烈的褒奖,被授予“巴图鲁”的称号。1276年,南宋朝廷投降,可是台州发生了叛乱。张弘范很快攻破台州,平定了叛乱,当时诸将主张屠城,但遭到了张弘范的拒绝,“但诛其守将,台民感悦”。1278年,张弘范被任命为蒙古汉军都元帅,领兵南下,对付南宋的残余势力。
结果在崖山之战中,张弘范以少胜多,彻底消灭了南宋的残余势力。可是,这场战役却让张弘范背负千载骂名!那么,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下张弘范与宋朝的关系。张弘范的老家是易州定兴,自938年开始,这一地区就被石敬瑭送给契丹人了。1123年,北宋在金朝的帮助下,收复燕云地区,不过两年后,金兵南下,此地又成为金朝的地盘。
张柔出生前300年,他的老家就不是中原王朝的地盘了,南宋对此地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且遥远的王朝。张弘范的父亲张柔对金朝还是很有感情的,他被俘后曾说过,“吾受国厚恩”,这里面的“国”显然不是南宋,而是金朝。张弘范被后世谩骂,还是因为他以汉人的身份,灭掉了南宋。不过,他的家族和宋朝真的没有什么关系,更谈不上故国情怀。
提起元朝名将,大家会想到蒙古骑兵,但实际上,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第一名将是一位汉人。
此人是当时蒙汉大军的主将,他攻克了南宋军事重镇襄阳,迫使镇守襄阳六年的南宋名将投降,他攻入南宋中央所在地杭州,他在崖山逼迫宋朝皇室贵族跳海灭亡南宋,他生擒了南宋名臣文天祥。
这个人就是元初名将张弘范。
张弘范的父亲本是金朝子民,曾在金国末年组织义军抗击蒙古铁骑。
金国灭亡后四年,张弘范出生,他少年时便骁勇善战,精通骑射,而且文采飞扬,才华过人,是当时元朝中第一流的文武全才。
他因为查处蒙古兵违法乱纪而出名,后因为整顿地方事务爱惜百姓而被元世祖忽必烈器重,提拔为朝中重臣。
公元1272年,是宋元战争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张弘范用计将南宋军事重镇襄阳隔绝,导致襄阳城破,在襄阳力抗蒙古6年之久的名将吕文焕投降蒙古。
襄阳是南宋长江防线的核心,这里被攻破,南宋整个国防彻底崩溃,灭亡成为定局。
张弘范被忽必烈委任为大军先锋,进攻临安(今天杭州附近),南宋政府投降,只有陆秀夫等人护着末代皇帝逃走。
张弘范率领大军追击宋朝皇室,期间击败南宋最后的主力,又将陆秀夫等人困在崖山。
崖山之战,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自尽,宋朝皇室贵族十万人蹈海殉国,南宋灭亡。
期间张弘范大军攻破一些城市,按照蒙古习俗应该屠城,但是张弘范只杀几个领头抵抗的人交差,保全了不少南方百姓的生命。
张弘范还生擒了南宋名臣文天祥,张弘范钦佩文天祥气节,称赞其“忠义至性”,文天祥被俘期间一直受到张弘范优待。
张弘范从1272年破襄阳,到1279年崖山之战,用了7年时间帮助元朝灭亡南宋,实现了中国的再度统一。
1280年,张弘范逝世,终年四十三岁,临终时,手持宝剑端坐而亡。
后元朝政府追谥张弘范封淮阳王,谥献武。
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这是不对的!
元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元朝国号就是出自中国《易经》“大哉乾元”,自忽必烈开始历代皇帝都以中国皇帝自居,
如张弘范本带剑儒生,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一生重忠孝节烈,为国尽忠,保护百姓,对文天祥也很尊重。
中国血脉和文脉都没有断,又谈何“无中国无华夏”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5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元朝时期的超冷知识你知道的肯定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