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隋炀帝杨广造成的隋末天下大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至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李唐统一全国后户口开始逐步恢复。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又获塞外归附人口120余万。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有户380万。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约3714万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户数9619254,口数52880488,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
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及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户口数不符合实际情况,据学者分析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至少有4600万到4700万左右,晚唐人口达到一个峰值也就是六千万左右。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657年建东都洛阳,后又陆续增置北都太原,南京成都、凤翔等都城。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
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时万国来朝达到鼎盛,向其朝贡之国多达三百余。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隋唐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同步,也进入又一个高峰
公元581年,迫使北周静帝退位,自己做了皇帝,以自己隋国公的封号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公元589年,南征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陈朝,统一了全国。长期分裂的结束,对于社会经济的推动无疑是重大的,除此之外,隋文帝还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如实行均田制,按民户人口授田,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进行生产;在各地设立义仓,储备大量粮食,以便遇到灾荒年份,及时开仓进行救济,使百姓免受天灾之苦,不至于背井离乡,冻莩于他乡。使人口的增长有了较好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至隋炀帝时期,即公元606年,全国有人口46019956人,大体上是东汉中期的水平
但是隋炀帝当政后,并没有按照隋文帝的政策管理国家,一味好大喜功,奢侈浪费,滥用民力,比如营造东都洛阳,三次游幸江南,三次远征高丽,开凿大运河,其结果恶化了隋朝初年已经开创的良好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导致了人口的再度下降。而且由于政治统治腐败所导致的社会问题,最后迸发为民众的反抗,社会动乱出现,战争出现
公元618年,隋末的乱世中,太原留守乘机起兵,建立,并在儿子李建成和的协助下,于公元626年彻底平定各地的起义军和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公元627年,在王位的争夺中,李世民首先发难,通过玄武门之变获得皇帝的位子。李世民上台后,深知隋朝灭亡的根源所在,政治上采取开明政策,重视人才,任人唯贤。对待百姓是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轻徭薄赋,继续推行隋已实行的均田制,但授田数量要比隋多,实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的负担,租庸调的含义是:租,每丁每年向官府交纳粟二石或稻五石;调,可养蚕的地区每丁每年交纳绫或绢等丝制品二丈,绵三两,不能养蚕的地区则交纳布匹二丈五尺,麻三斤;庸,每丁每年如果不愿服役20天,可以用交纳绢或布来代替,一日为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
唐初政治局面的稳定,农民负担的减轻,生活的安稳,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直接促使人口的增加,公元705年,人口恢复到了37140000万。开元盛世之际,唐朝的经济进一步繁荣,以诗为证: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在如此的国泰民安,国家富足的条件下,人口的繁衍速度加快,公元726年,人口41419712,公元734年,人口46285161,公元742年,人口48909800,公元755年,人口52919309
但还没有从盛世的满足中摆脱出来,背后的危机很快就出现了,公元756年,安禄山、史思明利用掌握边陲兵权的机会,发动叛乱,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导致唐王朝衰败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虽然只持续了8年,却对国家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中央权力大大削弱,宦官开始干政,藩镇则利用与叛军作战的机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地方权力就在他们手中传递,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还频频发动战争进行争夺。不仅如此,政治统治的危机直接影响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落实,农民负担逐步加重,生存条件的恶化,人口开始减少
唐朝末年,人口减少的趋势并没有结束,许多地方反而因特大灾荒和瘟疫流行,爆发了农民起义,人口进一步减少
公元907年,唐王朝被朱温所灭,各地将领借机扩充实力,称霸一方,互相争夺更为激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人口只减不增。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对而言,北方的战争比较突出,人口的减少速度快,而南方则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较好,人口有缓慢的发展,并逐渐在户口数上超过北方,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朝代,从建立到灭亡总共只维持了23年时间。因此,后世许多历史资料就把隋朝和唐朝合称为隋唐时期,其中重点自然是唐朝了,隋朝只是作为大唐盛世的一个过渡和铺垫。不过,事实上隋朝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要强大得多。唐朝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站在了隋朝的?肩膀?上。
在古代看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人口数量是重要指标,那么隋朝有多少人口呢?根据《隋书》上的记载:?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这是官方资料上对隋朝人口的统计数字,不过大家都应该知道,人口统计只会算少了,不会算多了,所以考虑到那些世家大族中的浮客、歌姬、乐工、仆役、奴婢、佃农等都未被纳入统计中,因此可以推断隋朝的人口数量应该在5000万以上。现代学者依据多方面史料研究得出结论认为,隋朝人口最高峰应该出现在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人口数量约为5032万。
那么到了唐朝时期,中国有多少人口呢?根据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册府元龟》上的记载:?大业初有八百馀万户,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隋朝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年,全国约有八百余万户,而到了唐朝武德(唐高祖年号)年间,全国约有二百余万户,短短十几年时间少了六百万户。另外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的测算,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人口数量约为1500余万,比隋朝大业五年的5000万人整整少了3500万人。那么问题来了,从隋朝到唐朝这个改朝换代的过程中,百姓都去哪了?
许多人认为隋末到唐初之所以人口锐减,主要原因是战争造成的,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在隋朝统一全国前,中国正经历了长达两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在此期间战乱不断,各个势力之间彼此厮杀。那么在隋朝建立前,全国有多少人口呢?据《周书?卷六》、《通典?食货七》、《北史?卷十一》、《隋书?卷二十九》等史料上的资料显示,在公元577年至580年,当时统治中原的北齐、北周、南朝陈这三个国家,人口数量分别约为2000.68万、900.96、240万(有学者认为南朝陈的实际人口达到了1500万,而不是官方史籍上记载的240万)。即便是用最保守的数字统计,这三个国家累计人口也超过了3000万。从这些数字上可以看出,战争虽然有极大的破坏性,但也不至于造成数千万人锐减的情况。如果真要是因战争造成3500万人的损失,那该是怎样一副人间惨剧?
事实上,造成隋末唐初人口锐减的情况,不是因为战乱死了那么多人,而是唐朝初年行政效率低下,人口统计粗略。很多百姓不报户籍,也就可以因此逃税。当大量财富留在民间,使得民间经济活力大大提升,所以就有了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不过,百姓大量逃税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国家没钱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皇帝将部分原本属于国家掌控的财政大权下放给官员们,让他们自负盈亏。官员们拥有了财政上的自主权,那就可以想着法子捞钱,结果自然造成吏治腐败情况的出现。更要命的是,从唐朝中期开始,许多封疆大吏由于掌握了当地的财政收入,所以就大量私募兵员。结果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终于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8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唐朝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嚼薄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