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在这十四个儿子中,有三个都是皇后生的,都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皇子。这三个儿子,一位是李世民的大儿子,是皇后的儿子,又是长子,唐太宗从他出生的时候就对他有着很大的期望,把他起名叫承乾,这个名字包含着希望他可以承担天下的责任的意思。在他八岁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当上了太子,可以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将成为唐王朝的继承人。
但是,这位太子却没有按照他父亲的希望那样成长,最后竟然走上了造反的路,可就算是这样,李世民还是没有忍心杀死李承乾这个曾经的继承人,他只是除掉了儿子太子的身份,让他成为了一个平民百姓。在他死后,悲痛的皇帝甚至用国公级别的葬礼埋葬了这位曾经表现优秀的儿子。
再说最小的三儿子,三儿子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说唐高宗大家可能没有什么很大的印象,那我换个方式介绍他,他后来的妻子是武则天。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唐太宗最后在自己剩下的十三个儿子中选择了李治做皇帝,也可以看出对这个三儿子的看重了。不管是造反却没有被砍头的长子,还是后来成为皇帝的三儿子,都不是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在这些人中,李世民最宠爱的是二儿子李泰。这可不是我乱说,史书上也是这么写的,史书上写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是远远超过他对其他儿子的。下面就让小编通过讲几件事情来论证小编的观点。
第一件事,在李世民封他做王之后,李泰还是不愿意离开京城,有大臣对李世民说这样不符合规矩,李世民却还是纵容这个二儿子,甚至还特地为他下来一道圣旨,让他合法地待在自己身边。第二件事就是李泰的封地比其他兄弟的封地都要多,在其他兄弟的封地只有八州的时候,他的封地已经有十几州了。
第三件事是李泰被降低了封位,但是又马上被李世民提起来的。当时太子谋反,李泰也被卷进了这件事,李世民想着都是自己的儿子,不能让他们因为争夺这个位置而落的和自己一样的下场。所以,他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将李泰的爵位降了一些,但是等到第二年,又说李泰的文章写得很好,应该要被封为亲王,所以又提了上来。
李泰这样被李世民宠爱,自然有着自己的原因。史书上记载李泰十分聪明,文化上的水平也很高。而他从小就生的比较圆润可爱,又会对父亲撒娇,这样的孩子哪一个父母会不喜欢。但他最后却因为没有成为皇帝这块心病而早早离世,不能不说一句可惜。其实李世民对他们的态度和他们没有得到好结局有分不开的关系。如果当时李世民最宠爱的是长子,两个人可能后来一个会成为一个好皇帝,另外一个会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好王爷。但是后悔也没用什么用了,他们已经不能回到以前了。
7个,李承乾、李泰、李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
1、李承乾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
贞观十六年(642年),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
2、李泰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第四子(嫡次子),前太子、恒山王李承乾同母弟、唐高宗李治同母兄,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进封濮王。高宗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病逝于郧乡,朝廷追赠太尉、雍州牧,谥号为“恭”。
3、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4、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621年—643年9月28日),名李丽质,唐太宗嫡长女(第五女),唐高宗同母姐,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
贞观二年(628年),诏封长乐郡公主。
5、城阳公主
城阳公主,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之女,唐高宗同母妹妹,太平公主姑母兼婆母,生年不详。
贞观中,出降莱国公杜如晦次子杜荷,后杜荷因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坐罪处死。再降薛瓘,夫妻感情和睦。
6、晋阳公主
晋阳公主(生卒年不详),字明达,乳名兕子,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太宗与文德皇后之女。皇后去世后由唐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是唐太宗最为疼爱的女儿,幼年即享公主实封。
公主为人聪慧善良,性情温和。每次李世民因故发怒,她都能明晓父亲心理,慢慢劝解,对大臣等起到了很好的庇护作用。
7、新城公主
新城公主(634年—663年),唐太宗最幼女,唐高宗同母妹,母文德皇后长孙氏。
永徽三年五月二十三日(652年7月4日),改封新城郡长公主,增邑五千户,婚礼完成。
显庆四年(659年),长孙诠被流放巂州,不久被杀,新城公主改嫁韦正矩(也作政举)。
一共14个儿子
恒山王李承乾是长子,自幼聪慧,被封为中山郡王。太宗即位后就立他为太子。贞观九年李渊死后,太宗居丧,李承乾受命处理事务,颇识大体。之后太宗每次出巡,都留李承乾监国。但是后来李承乾逐渐沉溺于声色,挥霍无度。他喜欢学习胡人的生活方式,又被揭发有恋童癖。加上有足疾,唐太宗渐渐不喜欢他了。为了保全太子之位,贞观十七年,他拉拢唐太宗的弟弟汉王李元昌、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杜如晦之子驸马都尉杜荷等预谋造反。阴谋败露后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不久死去。死后被追封为恒山王。
楚王李宽是次子。出生后不久就被过继给早亡的叔父楚王李智云(唐太宗的五弟)。但不幸童年夭折。贞观年间追封为楚王。
吴王李恪是三子。其母为隋炀帝的女儿。武德三年被封为长沙郡王,后又先后迁为汉王、蜀王、吴王。李恪善于骑马射箭,同时精通文史。太宗认为李恪很像自己,对他十分器重,曾经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因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后来唐太宗死后,为了稳固唐高宗的地位,永徽四年,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利用驸马房遗爱、大将军薛万彻的谋反案,把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江夏郡王李道宗等有名望的宗室王爷处死了。
濮王李泰是第四子。他从小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历封宜都郡王、卫王、越王、魏王。他在性格举止上很像唐太宗李世民,倜傥不群,礼贤下士,喜好文史。他在魏王府里开设文学馆招贤纳士,声誉极高。他曾编撰《拓地志》,流传至今。后来他对皇位有了野心,于是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刑部尚书郇国公张亮等都成了他的党羽。事情败露后,被贬为东莱郡王,后来升为濮王。永徽三年病逝于勋乡县,是年三十五岁。
庶人李佑是第五子。武德八年,李佑被封为宜阳郡王,后先后改封为楚王、燕王、齐王。贞观年间任齐州都督。他行为乖张,在齐州私自招纳剑客,危害民间,行为不法。后来他心想皇位,于是杀死监视他的官员权万纪,起兵造反。当地居民因他平时的恶习,都很恨他,于是拼死抵抗。不久,将军英国公徐世绩率军赶到将其擒拿。唐太宗将他处死,废为庶人。
涪陵郡王李愔是第六子。贞观五年被封为梁王,后改封蜀王。他性情顽劣,常常无理殴打下官。由狩猎无度,纵欲无节,被李世民斥为禽兽不如。官至黄州刺史。永徽四年首吴王李恪的牵连,被贬为庶人,徙居巴州。后加封涪陵郡王。乾封二年病逝。
蒋王李诨是第七子。历任夏州刺史、相州刺史等。上元元年,有人诬告他谋反,遂惶恐自杀。死后赠司空、荆州大都督。
越王李贞是第八子,初封汉王,后历封原王、越王。他擅长骑射、精通文史、很有才干。武则天掌权时,越王李贞联络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琅琊郡王李冲等诸王匡扶李唐江山。垂拱四年,琅琊郡王起兵反武,李贞发兵响应,战败后自杀。
唐高宗李治是第九子。贞观五年封为晋王,十七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即为皇帝。性格懦弱,先后被赵国公长孙无忌、武则天等控制。
纪王李慎是第十子。贞观五年封为申王,后改封纪王。任荆州刺史。他为政清明,勤俭爱民,声誉很好。李慎从小好学,精通文史,文采出众。永徽年间任左卫大将军、荆州大都督。越王李贞反武后,他被牵连,流放岭南,途中病逝。
江王李嚣是十一子,贞观五年封王,次年夭折。
代王李简是十二子,贞观五年封王,同年病故。
赵王李福是第十三子,贞观五年封王。贞观十八年任秦州都督,二十三年兼任右卫大将军。咸亨元年病逝。
零陵郡王李明是十四子。贞观二十一年封曹王。显庆年间任梁州都督,之后历任虢州、蔡州刺史。永昌年间,武则天以其与章怀太子同谋造反为名,贬他为零陵郡王,后来他被逼自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8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唐朝人吃隋朝粮食的说法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