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操的统一战略:曹操为什么没能完成统一三国,

人生百味 2023-07-19 07:08:39

三国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段历史了。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期,我们往往只记住了武将们的英勇无畏,和谋士们的神机妙算,却不曾想一场战争的胜利,虽要依靠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但也离不开后方文臣的运筹帷幄。

曹刘两家在汉中对峙时,如果没有诸葛亮坐镇川蜀,源源不断的供应粮食和武器,赤手空拳、饿着肚子的蜀军能攻下汉中?说到底,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魏蜀吴三家谁的综合国力强,谁就能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占得先机。

深谙此道的曹操在创业过程中,进行了两笔“产业投资”,大大加强了曹魏的实力,正是有这两笔投资,魏国才能抵挡住诸葛亮的北伐,笑到了最后。

一、第一大投资:食盐换牛

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了耕牛,这是我国农业技术的一大飞跃。耕牛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耕种面积,粮食产量得以提高,足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但古代农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一旦遭遇长时间的、大范围的灾害,粮食产量连续锐减,养不活新增的人口,东汉政府又无力赈济灾民,走投无路的农民只能拿起武器造反,去抢劫那些囤积粮食的地主,一场席卷全国的“黄巾之乱”爆发了。

自然灾害和“黄巾之乱”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经济,导致人口锐减,甚至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况。为了将战争进行下去,如何快速恢复农业生产成了曹魏集团的头等大事,只有农业生产稳定了,才能提供足够的兵源和粮食。

曹操通过“屯田制”招募流民,授予他们土地,并且发放耕种的工具,鼓励生产,缓解了当务之急。但依靠纯人力的耕种效率太低,无法应对前方战事的军粮缺口,饿着肚子是无法打胜仗的。

看看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许攸的对话就知道了,当时曹军所剩的军粮只够维持数日,如果找不到快速消灭袁军的方法,曹操只能命令大军撤退。而许攸给曹操带来了极为关键的情报:袁军的粮草都囤积在乌巢,只要一把火烧了乌巢,袁军不战自溃。后来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丢了军粮的袁军被杀的大败而归。

可以说,官渡之战的胜负手就在粮食,曹操和袁绍谁能先把对方“饿死”,谁就能获胜。

险胜回朝的曹操认识到打胜仗的第一要务是筹集足够的粮草,必须搞好农业生产。这时,一位名叫卫觊的大臣向曹操建言道:“如果能给农民提供耕牛劳动效率将大大提高,何愁没有足够的军粮?”

曹操对此建议非常感兴趣,追问道:“那耕牛从哪儿来呢?”

卫觊答道:“食盐专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收入,如果把卖食盐的钱用于购买耕牛,再把耕牛租给农民用于生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02年,曹操下令正式推广“食盐换牛”,为农民免费配备耕牛。这样一来,国家征收的粮食多了,农民留下的口粮也多了,一举两得。

据载,这笔投资成功后,当年逃到荆州避难的人纷纷迁回中原地区,曹魏实力因此大涨,从此北方再无可以与其抗争的势力。

更多>>(接下文评论)

曹操那么厉害为什么没有统一三国?

曹操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虽然历史记载中的曹操是一个坏人,但是很多野史记载中的曹操是一代枭雄,具备很高超的军事才能。但是他为什么没能一统三国,而刘邦却能一统天下呢。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不仅跟能力有关,还跟运气有很大的关系。

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在用人方面。刘邦虽然大字不识,但是他非常信任自己的部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管什么事情,都交给张良,陈平去做。而曹操生性多疑狡诈,对人对事都不会报以真心,所以他用人猜忌,有很多非常好的人才,比如石涛,毛玠,他不信任他们,反而杀了他们。

另一方面就是他的对手太过强劲。孙家盘踞在江东几十年。地位根深蒂固,不可动摇,而且人才济济。曹操是北方人,不熟水性,十几万大军被阻隔在江北。根本不敢下水,所以这也是他不能一统三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另外就是曹操他的战略目标太不明确了,它有很大的野心想要统一三国,但是他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敌人到底是谁?他一面想要打败刘氏一边又要想要打败孙权,目标太大,根本不能实现。

最后一点,曹操其实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在战争胜利之后,他就变得非常的懈怠,而在经历失败之后,他就会对自己产生自责,比如说,在赤壁之战后他的信心和锐气就大大的减少,对于自己的失误是不能够原谅的,所以他到最后都不能统一三国。

曹操为什么没统一三国

(1)后期用人猜忌。
荀彧、徐庶、石韬、毛玠,要么被杀,要么得不到重用,可惜了一帮好人才呀。
(2)大胜之后,有松懈心态。
曹操是个伟大的军事家,是无可厚非的,但他也有胜利的情况下,阴沟翻船的事情。如:打张绣的猖狂,赤壁之战的错误估计。
(3)赤壁之战后,壮心有减
他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发动一场错误的战争,赤壁失败后,对自己的急进进攻,产生自责,对孙刘联盟水军的无可奈何,头痛病的不可治愈,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在他一生的对手,刘皇叔,刘备还没能打败。他自称了魏王,汉朝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当然不是袁术这样的伪皇帝。但也能看出,统一三国,称帝的任务他已经托付给他的后人。
(4)战略不明确。
曹操的战略目标不明,就是到现在我们说了半天,都没有弄清楚他到底是来打刘备的呢还是来打孙权的,所以以至于我现在怀疑恐怕他自个儿都不清楚,他当然主要是想打刘备,也起了一种心思顺便打孙权一下,胃口太大了,贪得无厌。我认为还是有道理的,没有明确的战斗对象,怎能不败?

曹操为什么无法统一三国

首先:曹操战胜乌桓后,志得意满。视天下英雄如无物。因此他并没有仔细规划统一战略。同样,他麾下的谋士,唯一有阳谋远见的郭嘉去世,其他如贾诩,荀彧,荀攸都不能给曹操一个完美的战略框架。
战胜乌丸,平定辽东后,曹操的实力和声望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候,他是继续谦恭养望,积蓄实力,还是横行无忌,惟我独尊呢?很明显,曹操选择了后者。本来曹操是以东汉中兴之臣的面目出现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尊天子以伐不臣”,曹操本来是站在正义的一面,吊民伐罪,讨伐不臣,和之前的权臣何进,董卓,袁绍都不一样,曹操因此取得了民心,尤其是士大夫的归心。但是曹操在依靠武力征服了半个中国,尤其是取得中国当时最富饶,最核心的地区后。按理说应该是占得天时,但实际不然。建安十五年,曹操自任丞相,横行朝野。占领邺城后,野心膨胀,大修土木,如铜雀台,供自己享乐,三国演义有记载,说曹操目中无天子,经常欺君罔上,有一次甚至“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万岁”“,惹得关二爷要一刀把他干掉,虽然是演义,但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事实,那就是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在天下还未统一,人心还未稳定的情况下,拥有半壁江山的曹操如此作为,不可能不引起一向以忠君爱国自诩的儒家士大夫们的愤怒,同样,阉人之后的曹操,其家族虽然豪富,虽然自诩为汉开国元勋曹参的后人,但实际远不如”四世三公“的袁家,甚至不如四世太尉的杨家那么具有威望。在门第家世思想非常浓厚的东汉末年,这是很难得到士大夫和世家们的支持的。因此曹操虽然拥有强大武力,但政治基础并不雄厚。这是他的致命伤之一。如果他如王莽那样蓄养人望,不急着享受。“多积粮,缓称王”,继续势力,收取民心。稳定自己的阵营。而后以继续“尊天子而伐不从”,以王师征伐刘表,刘备,孙权,刘璋,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3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